㈠ 合同詐騙與合同糾紛的區別
合同詐騙與合同糾紛的區別如下:
1、本質區別不同
合同詐騙是指,行為人是否具備簽訂、履行合同的條件,是否創造履行合同的條件。既沒有履行的客觀條件,又沒有創造履行條件,說明行為人沒有真正履行合同的誠意。
合同糾紛,開始簽訂合同時,並無明顯的騙取故意。本身也具有合同的履行能力,但合同簽訂後,抱著能履行則履行,履行不了就拉倒的放任心理,不做積極努力,致使對方遭受嚴重損失,而將較大數額財物歸自己一方非法所有或佔有。
2、履約能力和履約行為上區別
根本無意履行合同,不想承擔合同義務。只想單方享受權利,沒有實際履約行為,這種行為應屬利用合同進行詐騙。
合同糾紛是指,簽訂人有履約能力,可以按照合同規定履行義務的能力。並承擔相應的違約和賠償責任,但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的條款。造成的履約行為屬於合同糾紛。
3、處理結果不同
經過法院認定,合同成立過程中及其內容是否具有欺騙性。利用合同詐騙犯罪的行為人從合同的要約或承諾到簽訂的過程,一般都充斥著欺詐行為,並且往往容易使對方輕信這種帶有騙簽性質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公安機關會對其進行依法辦理。
合同糾紛雖然也有一定欺詐性質,但它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並不是從本質上的虛假。從合同的內容上看,屬於合同糾紛的,合同主要條款一般比較確切、實際、公平,雙方權利、義務比較對等。經由人民法院進行宣判,如果不按判決執行的,可由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庭就行強制執行。
㈡ 哪位法律專家給我解釋一下 (合同糾紛)和(詐騙)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聯系。
合同糾紛和詐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內容,合同糾紛主要表現版為雙方由分歧爭議權,而詐騙主要表現在一方單純的實施欺騙行為。
一、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合同糾紛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於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合同糾紛的范圍涵蓋了一項合同的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
二、詐騙,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由於這種行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靜甚至「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範意識較差,較易上當受騙。
㈢ 詐騙和合同糾紛怎麼區別
屬於詐騙行為,賣方在買方不知曉的情況下單方面更改合同內容,即沒有履行合同內容。
不過向警察報案,他們立案也有一個標準的,一般是涉及金額500元RMB以上的。
㈣ 如何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
合同詐騙與合同糾紛之間的區別在於罪與非罪的問題,由於合同詐騙和合同糾紛兩者在外在形式上有著相同之處,其表現都有合同的存在,但兩者的內在表現是不同的,主要是主觀表現形式不同、客觀構成不同和履行合同的態度的不同。
1、主觀表現形式不同
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條規定,合同詐騙罪的構成關鍵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合同糾紛中,是沒有這一要件的,合同詐騙的最後目的就是為了非法佔有他人財產,佔有後的財產轉為他用或者自己揮霍,其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意思。合同糾紛中的當事人並不存在非法佔有的目的,而是有履行合同的意願,只是在履行合同義務的過程中,由於外在的因素致使合同無法正常履行,比如資金周轉困難,購買的材料不能及時到位等等,客觀上沒有非法佔有的故意。所以是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是二者在主觀方面的主要區別。
2、客觀構成不同
合同詐騙罪在客觀表現方面,是以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為要件,如冒用他人身份、偽造變造票據,開設空殼公司等等。在簽訂合同時,合同上所列的設備條件等,行為人是根本沒有的,這些只是欺騙當事人的,為的是讓對方在合同上簽字。在合同糾紛中,行為人不必冒用他人的身份或條件來欺騙對方,可能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行為人會誇大自己的能力或條件,雖然也有欺詐的行為,但較合同詐騙輕微的多。例如:某煤炭貿易公司在沒有落實上游資源的情況下,為了營利即與人訂立了煤炭買賣合同,在收到預付款之後,多方查找上游資源,仍未落實,但表示願意償還貨款,並承擔違約責任。此案中,行為人雖在不具備履行合同的條件下與他人簽訂了煤炭買賣合同,但從整個過程來看,主觀上並沒有詐騙的目的,因此,不能認定為詐騙,而應當按合同糾紛處理。
3、履行合同的態度不同
合同詐騙中,行為人沒有履行合同的意願,因為其根本不具備履行能力,只是單一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一旦非法佔有了他人財產,便會銷聲匿跡或者以任何理由推脫不履行合同,更不會歸還財產或賠償對方那個損失。合同糾紛當事人一般都會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職責,並且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履行誠意和積極性,一旦給對方造成損失,當事人會願意承擔責任並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