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某網站發表我在論壇上發表的文章算作侵權么
原則上當然應該經過作者同意
現在很多論壇轉文章版主都要求有授權
不過因為談不上有硬性規版定,所以如果權是轉在個人地盤,就不太好說,告又告不倒,讓他撤又不撤
主要還是看你跟對方怎麼交涉了
版權費私下商量的,具體是什麼樣的規定我不清楚
你發表的別人再發,要是他署了自己的名字那就是侵權,要受聲討,HOHO
他要是沒署自己的名字,只註明了一個轉貼,那你就原諒他吧,可以親自告訴他,『那是我的文章,標明作者呀你』
他要是連轉都沒說明,你就去責罵他吧!!
② 我把網易上面的新聞用復制的方式把他用作我自己論壇的材料 算侵權嗎
你盈利了嗎?你註明出處了嗎?其實網易上的新聞大部分都不出自網易自身,也是轉載的,只是他都標明了出處的,另網易很開放,應該不會計較這些的。
③ 我在論壇上轉載他人文字是否構成侵權行為
只要他沒明確聲明不得轉載,且你要在轉載的時候註明出處和作者,又無營利目的,可以轉載的,不會構成侵權行為,但盡量保留他人文章的完整性
④ 論壇轉載新聞文章算侵權嗎
我們經常會發現同一條新聞在各個網站都會出現,這其中的情況就可以說是轉載了,對內於那些新聞我容們甚至分不清楚到底哪裡是原創,那新聞轉載是否侵權呢?《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也就是說,轉載新聞是不構成侵權的,但是這個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1、新聞的范疇要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出現在報紙、網站上的資料都是新聞;2、以什麼方式進行轉摘,轉摘後是否註明原作者的姓名。如果註明原作者的姓名,受轉摘的網站沒有聲明「不許轉摘」之類的語言;3、提個建議,謹慎起見,獲得同意後,再進行使用。
⑤ 自己在某地發布的資料 別人抄下來 在別的地方發布 違法嗎
構成侵權,可以要求相關網站斷開鏈接,否則協商不成可以將侵權人和網站作為共同被告
網路隱私權,是指公民在網路中(包括區域網、廣域網、互聯網)享有的個人信息、網上個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傳播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它是隱私權在網路空間中的表現形式,伴隨著英特網的普及而產生,也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而呈現出涉及廣、傳播快、保護難的特點。具體而言,網路隱私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網路用戶在申請網上開戶、個人主頁、免費郵箱以及其他服務時,網路服務商要求用戶登記的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住宅電話及手機號碼等身份識別信息。二是個人的財產狀況和信用資料,包括個人收入、信用卡、電子消費卡、上網卡、上網帳號及密碼、網上交易帳號及密碼、網上炒股帳號及密碼、QQ號及密碼、網路游戲帳號及密碼等。三是個人的電子郵箱地址。四是個人上網瀏覽的IP地址、上網活動蹤跡及活動內容等信息。
⑥ 有個淘寶賣家在一個論壇上公布了我的個人信息,他是否侵犯了我的隱私權還有那個論壇是否也有責任呢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民通意見和侵權責任法。
賣家公開你的姓名、地址和電話侵犯了你的隱私權;污衊你侵犯了你的名譽權。
論壇網站作為載體其管理者有義務防止並排除他人通過論壇所做的侵權行為,論壇如果對你的求救不予理睬則構成不作為的侵權。
如果你要訴訟,可以以賣家侵權及論壇不作為為由將二者列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停止侵害並賠禮道歉。
⑦ 百度文庫里別人上傳了文檔涉及侵權,投訴那邊都要提供什麼資料,
你好,如果是侵權的,管理人員將會上傳涉及侵權內容的文檔將會被移除,或者放置私人文檔,建議你速速聯系網路管理員。
⑧ 論壇轉載新聞文章算侵權嗎
我們經常會發現同一條新聞在各個網站都會出現,這其中的情況就可以說回是轉載了,答對於那些新聞我們甚至分不清楚到底哪裡是原創,那新聞轉載是否侵權呢?《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也就是說,轉載新聞是不構成侵權的,但是這個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1、新聞的范疇要搞清楚,不是所有的出現在報紙、網站上的資料都是新聞;2、以什麼方式進行轉摘,轉摘後是否註明原作者的姓名。如果註明原作者的姓名,受轉摘的網站沒有聲明「不許轉摘」之類的語言;3、提個建議,謹慎起見,獲得同意後,再進行使用。
⑨ 我想問下。未經他人允許,在論壇上把別人的家庭住址發布出來。算是侵權么
隱私權概念仍不明確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信息網路與高新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軟體聯盟執行理事董永森律師認為,名譽權與隱私權,在法律上是不同的概念,而《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中的「九不準」,只是在第八項規定了「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涉及的是名譽權,但未對隱私權作出規定。
而在民法上,也沒有「隱私權」的明確概念,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互聯網負起保護個人隱私的監管責任,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專家共識
應充分保護互聯網的言論自由
趙曉力認為,互聯網是中國公民充分享受言論自由的一個非常便捷的渠道。在國家政策層面上,是對通過網路發表言論是持支持、贊成和參與的態度的,對互聯網相關言論由事後審查,變為事前審查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另外,幾位專家也都同意並強調不應讓互聯網承擔不應該也不能承擔的言論監管義務,互聯網的合法言論自由平台,應該得到充分的保護。
■焦點問題
電話號碼是隱私嗎?
北京郵電大學網路法律研究專家劉德良教授則認為,像電話號碼、工作地址、家庭住址等具有通訊作用的個人信息,本身就要用於交流,如果將這些信息予以公布,並不能構成對隱私權的侵害,他說有關隱私權應該做「狹義的界定」,即「一經公布即會有傷害」的個人信息,不需要有後續的行為,例如公布「夫妻生活的細節」。
而公布地址,電話等信息,往往是後來的「濫用行為」造成了當事人權利的受損,而並不是公布電話信息本身。
劉德良認為,必須劃分清楚隱私的界限,才能進一步討論跟互聯網有關的隱私權問題。他同時承認他的這種劃分,在學界是有爭議的。
是什麼導致了侵權?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姚輝認為,既然討論侵權,就要討論一個因果關系問題,例如網站發布個人電話和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的行為是不是引起侵權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公布了這些信息就導致了後面的結果。
姚教授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一位男子經常收到內容曖昧的垃圾簡訊,被他的女朋友多次看到,女朋友就忍無可忍和男子分手了,那能不能簡單地認為:垃圾簡訊引起了二人的分手?姚教授說,他非常懷疑,認為這只是「貌似」因果關系。
回到網路上來,實際上需要探究的是發信息的人是否應當知道或者能夠預見到其行為會導致侵權的後果,若超出預見,則不能認定為侵權。
公布電話是間接原因?
在界定損害結果上,他同意劉德良教授的觀點,要看這種損害是否需要證明,例如發艷照就是無須證明的,而那些不必然導致損害的,例如發布電話號碼和工作單位等,實際上離損害結果很遠,是一種間接的原因,即使要承擔責任,也是一種補充責任,在具體數額上應該減少。競報記者王曉清
■專家建議
立法重點在禁止信息濫用
劉德良稱,個人信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諸如手機號碼、教育背景、家庭住址的個人基本信息,另一類則是與人格利益和人格尊嚴有直接關系的信息。
人肉搜索作為一種網路技術的應用,本身是中立的。而在運用這個技術平台時,首先要遵守相關法律關於信息公開的規定,而對於那些直接關乎他人人格權的信息,一旦公布將有損他人隱私權。將個人信息放在網上更多的不是侵犯隱私權的問題,而是信息被發布到網上後,網民們對信息的濫用行為。
網友往王菲家牆上抹漆,侵犯了其財產權,而用網上獲得的手機號辱罵王菲,則侵犯了其通信自由權和人格權。因此他建議,目前的立法重點應是對於網民對人肉搜索信息發布後的濫用行為。
網路管理者需引導搜索
董永森提出,隱私和隱私權不能畫等號。將某人的個人信息公開不見得就侵犯了個人隱私權。個人隱私權的侵犯是指給對方造成了一定傷害的。人肉搜索和個人隱私權有一定關系,人肉搜索有可能侵犯了個人隱私權,由人肉搜索引起的網路暴力,則涉及名義權問題。
隱私權和名義權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2008年4月1日,最高院公布了相關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其中涉及了人格權糾紛,在人格權糾紛中第四項解釋了名義權,第6項解釋了隱私權,所以兩者在法理上並不統一。「人肉搜索」有可能侵犯隱私但不一定侵害名義權。
董律師認為,人肉搜索有正、負兩方面。最重要的是網監部門對它應該有一個法規上的限定,發帖人有自己行使話語權的權利,但前提是要在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條件下。網路管理者要判斷搜索人是出於什麼目的,盡量減少負面情況的發生,將「人肉搜索」向正面引導。競報記者李佳邱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