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曾梵志的作品《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為曾梵志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標志著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此作畫於2001年,是藝術家最備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為長達4米、高2.2米的單幅畫布創作,屬「面具」系列最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精髓。蓋伊.尤倫斯男爵和米莉恩.尤倫斯男爵夫人於作品創作翌年旋即納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取材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系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此作是對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紅領巾代表共產主義理想,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對曾梵志而言,這代表著新時代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離棄。藝術家曾表示︰「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19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打領帶無疑是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信號,而牆壁上帶有中國書法筆調的掛畫和桌上刺眼的紅色西瓜則代表中國。《最後的晚餐》以恢宏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19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改變,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不好意思,復制別人的!
『貳』 曾梵志創作《豹》是挪用還是抄襲
「梵志畫豹,正龍拍虎」。這是近日網路上新出現的熱門詞彙,起因是曾梵志在香港佳士得慈善拍賣的油畫作品《雪豹》在成功拍出3600萬元人民幣之後,被發現涉嫌抄襲國外攝影師史蒂夫·溫特的攝影作品《風雪之豹》,該作品曾獲英國野生生物攝影2008年度大獎,並刊登在《國家地理》雜志上。因此有人將曾梵志畫豹和周正龍拍虎相提並論,網路新語「梵志畫豹,正龍拍虎」由此誕生。或許有人認為,曾梵志並不是抄襲,而是採用了當代藝術中常見的「挪用」手法。那麼,到底什麼是挪用?
挪用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簡單地說,它指的是在作品的創作中運用借來的元素,在文學、音樂、視覺藝術領域都時有發生。就視覺藝術而言,挪用意味著適當地吸納和借用人類視覺文化中的各種元素與形式,對之進行重新審視、評價、解釋、變化、模仿、補充等等。藝術家將借來的其他文化中和歷史上的種種圖像、樣式、觀念、象徵等元素進行重新的構造與組合,產生出新的作品。傳統意義和現代意義上的挪用,各有其不同的指歸。
傳統意義上的挪用伴隨著藝術發展的始終,風格樣式的流傳過程其實也就是被挪用的過程。古代著名的例子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在這幅作品產生的時代就有不少人繪制了它的變體,其中也包括與達·芬奇同樣偉大的畫家拉斐爾。他們借用了《蒙娜麗莎》所創造的女性肖像畫的新樣式,其中包括四分之三側面的姿態,直視觀眾的目光等因素,來為其他女性繪制肖像。在藝術史或藝術批評中,這種現象往往被看作是達·芬奇的藝術創新影響了其他畫家的創作,改變了當時的肖像畫「時尚」,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偉大畫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創造新樣式、引來追隨者。而傑出的追隨者,在借用他人創新的同時,融入自己解決畫面特殊問題的獨特手法,形成再次創新,所以拉斐爾能成其為拉斐爾,而不是達·芬奇的追隨者。
但是,真正賦予挪用以哲學含義的,還是20世紀初期一批現代藝術家的探索,其中以畢加索和勃拉克等人為代表。他們被後人稱為「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就借用了大量非藝術性的元素粘貼在畫布上,把真實的物品直接呈現給觀眾,這就引發了藝術再現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的討論。杜尚在挪用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加了兩撇鬍子的《蒙娜麗莎》,題名為《泉》的小便池,直接挑戰了在藝術史上備受珍視的「原創性」問題。在這個意義上,這些現代藝術家們無論被後人歸納為何種藝術流派,他們都是通過挪用這種方式,來質疑、反思、挑戰和反叛既有的藝術觀念,不斷探索和探試藝術的邊界,以極端的形式來突破這個邊界。
在現當代藝術中,確實有不少藝術家因為挪用而招致了官司。安迪·沃霍爾、傑夫·孔斯等人都曾因挪用照片問題而面臨攝影師的指控。在人們的版權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本來與抄襲就僅有一線之隔的挪用,似乎也常常遭遇尷尬境地。回到曾梵志的《雪豹》,無論是傳統意義的挪用,還是現代意義的挪用,似乎都不符合,畫面本身並沒有在他人創新的基礎之上進行再創造,也沒有以借用來的元素製造出新的意義,更沒有質疑原創性本身的觀念,即便有,這種質疑本身也已經是在上個世紀初就完成了的藝術探索。
或許,還有另外一種意義的挪用沒有在上文中提及,那就是:通過挪用,向大師致敬……目前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中,向大師致敬式的挪用,是否太泛濫了呢?泛濫得我們不知不覺在各個領域都成了山寨大國。
『叄』 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創作完成後被誰收藏
最後的晚餐》為曾梵志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標志著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此作畫於2001年,是藝術家最備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為長達4米、高2.2米的單幅畫布創作,屬「面具」系列最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精髓。蓋伊.尤倫斯男爵和米莉恩.尤倫斯男爵夫人於作品創作翌年旋即納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取材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肆』 曾梵志的個人經歷
曾梵志1964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一家印刷廠的工人。年少的曾梵志是內向的,在學校不愛說話,還經常回答不上來老師的提問,班上僅有的三位沒有加入少先隊的學生,他是其中一個。日後,這一傷痛進入《面具》系列中表現的一個瞬間。
學校漸漸成為曾梵志厭惡的地方。16歲,初中畢業時他說什麼都不願意再上學了,「我沒有辦法在學校那個環境待下去,天天都覺得痛苦,我就求我父母讓我走上社會。」曾媽媽最終拗不過兒子,由曾爸爸找了一個在印刷廠的工作,少年曾梵志走上社會了,「差不多就是童工」。
「走上社會也好,我開始慢慢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曾梵志結識了一位比他大十歲的鄰居,這位鄰居大哥因為沒有考上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的研究生,閑來無事,就教曾梵志畫畫。他們幾乎天天在一起畫畫,沒過幾年,曾梵志便不再去印刷廠。
17歲時,他與一些熱愛美術的朋友到處游歷,在北京和上海接觸了西方的現代畫家的作品,非常震驚。他立志進入藝術的殿堂學習,卻因為文化課不好,連續四年高考都名落孫山。1987年,23歲的曾梵志終於如願成為湖北美院油畫系8名新生之一,而當年油畫系的教師則有12位。這份榮耀令他父母邀請了所有街坊來慶祝。 進入學校後,學校的教學方式和好學生的標准跟自己的想像有些出入。自認為當時已經是自由藝術家的曾梵誌喜歡自由的狀態,喜歡去外面看各種展覽,但同時又要按照學校的方式去完成作業,去考試。當自由藝術家和學校好學生有著諸多矛盾時,曾梵志認為應該找一個更適合自己表達情感的,表達內心狀態創作作品的一個方向。
在美院,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曾梵志與蘇派教學漸行漸遠,課余創作那些日後被評價為「帶有啟示性表現主義色彩」的畫作。到了大學三年級,他直接將課余創作帶進課堂,遭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年紀大的反對,給我打68分,但是年輕老師給我打98分」。
曾梵志大學三年級時創作了《憂郁的人》。這幅同學的肖像畫,讓曾梵志學會了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達自己所要描繪的對象,記錄了曾梵志藝術發展的轉變。1992年,他以500元的價格將這幅畫出售給一家基金會。19年之後,成名之後的曾梵志,用超過千萬的重金回購了這幅作品。
當同學們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奔赴西藏或黃土高原去體驗生活的時候,曾梵志卻留在了武漢,畫他熟悉的街道和生活。曾梵志當時住在武漢一所醫院的隔壁,他住的房子沒有洗手間,因此他每天經過武漢這家醫院的走廊借用洗手間,周圍或焦急或茫然的病人們逐漸成為曾梵志每日所見的必須,手術台、人體、痙攣的眼神,這些元素在曾梵志91年到94年的作品中呈現出來,讓他一下子就擺脫了模仿狀態,跨入成熟。
曾梵志,1995年參加「1979年以來中國前衛藝術展」(巴塞羅納聖莫尼卡藝術中心)。1996年參加「中國展」(波恩藝術博物館)。1997年參加「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中國美術館)。1998年舉辦「曾梵志個展1993-1998」(中央美術學院畫廊、香格納畫廊)。作品多為瑞士、德國、香港及國內收藏家收藏。 畢業時,曾梵志被分到武漢一家廣告公司,理由是油畫專業正好與廣告公司所需的「去大街上畫畫」對口。到那以後曾梵志自然很失望,「當年體制不是好事,它會把你專業廢掉。」
於是繼續堅持從大學開始的自由創作,畫肉聯系列、畫協和醫院題材、畫市井小巷的粗茶淡飯,也畫人性的敵視和暴力傾向——這些畫面是對青年曾梵志當時飽受折磨的個人情感、挫敗感和焦慮感的集中展示。「我當年那樣畫畫是不被主流允許的,屬於資產階級自由泛濫,他們不會說你遵從內心感受。」
美國《藝術新聞》一位藝術評論的撰寫者來武漢考察後,在雜志上發表了曾梵志《協和三聯畫》系列作品。這讓曾梵志高興壞了,恨不得天天打開這本雜志給人家看。
不久,《江蘇畫刊》跟著刊登了此系列作品。1991年夏,著名藝術評論家栗憲庭讓曾梵志寄幾張作品圖片給他,並在香港刊物《21世紀》為其寫了一篇評論文章。栗憲庭第二次來找曾梵志時,還帶來了香港漢雅軒老闆張頌仁,那是曾梵志第一次賣畫,價格2000美元,是那些拿工資的人好幾年的收入。張頌仁還向曾梵志發出「後89中國新藝術」展覽邀請。
受到關注,讓曾梵志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後89中國新藝術的展覽,讓我覺得我走的這條藝術之路是對的。我們關注內心、關注社會這種藝術表達方向是對的。」除了有了鼓勵和信心外,這一次賣畫經歷也讓曾梵志敢到北京來,租個房子畫畫。
2014年2月,拍賣場的追捧、學術平台的認可,藝術家曾梵志正走出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群體效應。在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舉辦的曾梵志首個法國回顧展落幕。39件作品用倒敘的方式給西方提供了一次了解「完整曾梵志」的機會,為期4個月的展覽迎來超過5萬觀眾。展覽閉幕當天,此次展覽的主導者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館長法布里斯艾爾高特(Fabrice Hergott)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他指出,盡管籌備展覽前也有不少反對聲音,但該館首次採用與歐美藝術家完全對等的方式為中國藝術家做個展,是因為「美術館要展示世界性,我們應該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
展覽匯集了曾梵志1990年至2013年創作的39件作品,其中就包括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面具」系列,如《面具系列6號》,還有2004年的作品《肖像》。
『伍』 關於畫家曾梵志.
家鄉人
幫你弄了介紹
http://www.artvip.net/artist/artistIntro.html?artistId=17642
http://www.cangdian.com/renwu/renwu.asp?ID=A-09495
BLOG好象沒有
『陸』 曾梵志《亂草》曾經拍賣過嗎
沒有。
另,送拍請注意:
現在拍賣業內通過估高你拍品價,收巨額前期費用的公司已佔半數以上,所以只要收前期費用的公司都別送拍,這是最保險的。
交了前期費用,拍賣不成交,錢就沒了。
如果前期費用上仟過萬的,通常都是目的是收前期費用賺錢的公司。
建議以後但凡有收藏公司或拍賣公司找你,可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先留意它的公司名稱,如沒「拍賣」兩字,都是無拍賣資質的公司。我國拍賣法規定:拍賣企業名稱里必需含「拍賣」兩字。
第二,送拍時留意拍賣公司收不收前期費用,前期費用超仟上萬的,要回拍品,調頭走人。以免上當受騙。
『柒』 求曾梵志 最後的晚餐 的解析畫的是啥意思
《最後的晚餐》為曾梵志極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標志著其藝術創作的巔峰.此作畫於2001年,是藝術家最備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為長達4米、高2.2米的單幅畫布創作,屬「面具」系列最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的精髓.蓋伊.尤倫斯男爵和米莉恩.尤倫斯男爵夫人於作品創作翌年旋即納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取材自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系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此作是對經濟日益發達的中國的一種隱喻,紅領巾代表共產主義理想,而原作中的猶大,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對曾梵志而言,這代表著新時代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離棄.藝術家曾表示︰「金色領帶代表金錢,代表西方資本主義.打領帶是1980年代才開始在中國普及的.」打領帶無疑是一個中國社會變革的信號,而牆壁上帶有中國書法筆調的掛畫和桌上刺眼的紅色西瓜則代表中國.《最後的晚餐》以恢宏的氣勢,捕捉了中國社會在1990年代經濟改革時期的面貌改變,是當代中國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捌』 警方調查迷霧重重,兇手竟是一名中年大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這一天,杜師傅像往常一樣在他家附近的小商店裡閑逛,他進入一家電視維修店,店裡恰好在修理電視,從電視機後蓋上掉下來的灰塵小紙條突然被拆開了, 杜師傅打開小紙條,發現它實際上是一張帶有地圖的求救信息, 還寫了一個電話號碼,杜師傅以為是個惡作劇,但以防萬一杜師傅撥了鈔票上的號碼,接電話的那個人說他的女兒不見了,到那時,他們才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條真正的求救訊息。 杜師傅立即報警。
地獄是空的,惡魔在世界上, 不管曾強寶如何為自己辯護,面對現實,這都是沒有用的,也無法消除他造成的損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但他們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應該是慾望的操縱者,而不是慾望的奴隸。 最後,他被慾望所操縱,陷入了犯罪的深淵。
『玖』 曾梵志的《協和醫院》系列畫看不懂,它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
他的東西很壓抑晦澀,看不出來什麼美,故弄玄虛,甚至有些面目可憎,號稱他這種是上個世紀初的表現主義。那我們來看看蒙克的《吶喊》,還有蒙克的其他畫作,覺得很好,符合那個時代以及他內心的感受,形式感也很好,可是看他的東西真不覺得美生長在什麼地方?也許我們凡夫俗子看不懂吧。
『拾』 國內外有哪些抄襲的藝術作品
曾梵志的油畫作品《豹》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上,以3600萬港幣成交。29日深夜,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就在微博爆出《豹》的畫面,和英國《國家地理》攝影師斯蒂夫·溫特此前所拍攝的一幅《風雪之豹》如出一轍 ,由此引發熱議。多名網友直指曾梵志涉嫌剽竊,並為買家叫屈,但也有畫家指出,「這種依照照片畫油畫的手法,在當代藝術領域是很正常的做法,網友是因為不了解才會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