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無權代理中撤銷後還有賠償
表見代理中相對人一般無過錯,被代理人一般有一定過錯,因此在表見代理中,不能對相對人施加嚴苛的責任,因此表見代理是有效的,被代理人應當承擔責任。
相對的,狹義的無權代理中,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一般都有過錯,而被代理人無過錯,代理行為僅在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產生法律效果,被代理人願意承受代理效果的,可以通過追認賦予無權代理人以代理權,使代理行為在被代理人與相對人間發生法律效果。
而被代理人不追認的,將撤銷權賦予相對人是衡平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權利義務的結果,相對人行使撤銷權的,無權代理行為無效;相對人不行使撤銷權的,無權代理行為僅在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間生效。
2. 無權代理引發的案件,代理人承擔責任嗎
那保費肯定是投保人一方交的了?
如果是這樣,保險公司仍應賠償,保險費作為被保險人遺產處理,但事後保險公司可以追究代理人責任,向其追償
3. 無權代理的責任承擔
因無權代理而訂立的合同,如果被代理人追認,無權代理成為有權代理,所訂合同對被代理人產生拘束力,被代理人和相對人成為合同當事人,承受合同所生之權利、義務及責任,此點自不待言。而在相對人行使撤回權,撤回其向無權代理人所為之意思表示時,合同自因欠缺一方意思表示而歸於不存在。在此兩種情況下,均不存在無權代理人對相對人承擔責任問題。而在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行為-無論相對人行使催告權或不行使催告權-使合同歸於無效情況下,依《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無權代理人應承擔責任。此種責任包括對被代理人的責任和對相對人的責任。無權代理人對被代理人的責任很可能成為一種侵權責任,如偽稱代理人,侵犯他人姓名權或名稱權,以及商業信譽等。(註:王家福主編:《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614頁。)而就無權代理人對相對人的責任,我國法律對其承擔責任的根據、構成要件、責任內容等未作具體規定,學理上的解釋及實踐上的做法亦各不相同,本文擬著重就這一問題作以分析說明。 善意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為意思表示,訂立合同,就無權代理人而言,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就相對人而言,其目的是與被代理人建立合同關系。然而,當無權代理行為不被被代理人追認時,無權代理行為歸於無效,所訂合同的效力不能發生,相對人所期待的法律效果亦不能發生。相對人因信賴合同有效成立而受到的利益損失,皆因代理人無代理權而造成。所以,為了維護代理制度的信用,保護相對人利益,法律規定無權代理人應對相對人承擔民事責任。
對於無權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根據,依民法學說有不同觀點:其一是契約責任說。即認為無權代理人的責任為契約責任。依此觀點,無權代理人為契約當事人,所以應受契約的拘束。(註:[台]鄭玉波著:《民法總則》,台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12頁。胡長清著:《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頁。)然而,無權代理人在與相對人訂立合同時,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如果被代理人追認,則產生之合同關系是以被代理人和相對人為合同當事人的;而在被代理人拒絕追認情況下,無權代理人並非就成為合同一方當事人,其與相對人之間並不能自然發生合同關系,因此讓其承擔契約責任,顯然有失牽強。其二是默示的擔保契約說。依德國普通法時代的通說,無權代理人為代理行為時,其與相對人間常有默示的擔保契約,無權代理行為倘若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則無權代理人基於默示的擔保契約,須對相對人負責。 因無權代理而訂立合同的無權代理人依《民法通則》第66條之規定承擔民事責任,應具備以下要件:
1、代理人欠缺代理權。即代理人未經被代理人授權,或超越代理許可權,或在代理權消滅後而為代理行為。
2、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相對人訂立合同,合同已成立。
3、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人訂立合同的行為。這是無權代理人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相對人在被代理人未予追認前撤回其訂立合同之意思表示時,因該合同確定地不發生效力,無權代理人不承擔責任。
4、相對人須為善意。即不知無權代理人欠缺代理權。若相對人屬惡意,即明知或可得知無權代理人無代理權時,則咎由自取,法律對其利益不予保護,無權代理人不承擔責任。關於此點,如《德國民法典》第179條有「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代理人欠缺代理權時,代理人不負責任」之規定。 無權代理人究竟應負何種責任?履行責任擬或賠償責任,《民法通則》未予言明。依學者解釋,有認為對兩種責任可依相對人選擇而由無權代理人承擔者,(註:梁慧星著:《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頁。李開國著:《民法基本問題》,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頁。)也有認為無權代理人只能承擔賠償責任的。(註:王家福、謝懷試等著:《民法基本知識》,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143頁。曹錦秋、房紹坤著:《完善無權代理制度的幾個問題》,《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各國立法中也採取了此兩種模式,即選擇責任和賠償責任。關於選擇責任,如《日本民法典》第117條第1款規定:「作為他人代理人締結契約者,如不能證明其代理權,且得不到本人追認時,應依相對人的選擇,或履行契約,或負損害賠償責任。」《德國民法典》第179條有類似規定。關於賠償責任,如《瑞士債務法》第39條規定:「明示或默示拒絕承認時,以代理人名義為行為者,對於契約失效而生之損害,如不能證明相對人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時,應負賠償之責。」《義大利民法典》第1398條,台灣《民法典》第110條也采此模式。
4. 無權代理有怎樣的法律後果
無權代理人進行的代理行為,被代理人不承擔責任,如果被代理人因此受到損害,應由該無權代理人予以賠償。為了妥善處理無權代理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我國《民法通則》對此作出了規定。
(1)被代理人的追認權。從原則上說,被代理人認為無權代理行為雖非自己委託但卻符合自己的願望或利益時,則有權追認。無權代理行為一經追認,便轉變為有權代理,該項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就發生法律效力。可見,無權代理行為並非絕對無效,其是否有效取決於被代理人是否予以追認。這種追認具有溯及力,一經追認,其代理關系即自始有效。
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時,可以採用口頭形式,也可以採用書面形式,甚至採用實際行動表示追認。
(2)被代理人的拒絕權。被代理人的拒絕權指被代理人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對無權代理行為及其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享有拒絕的權利。被拒絕的無權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3)無權代理的民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無權代理只有經過被代理人的追認,被代理人才承擔民事責任。未經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為了防止第三人非善意地與行為人進行「代理」行為,《民法通則》第66條規定:「第三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第三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5. 簽訂合同前知道對方無權代理,合同解約,可以向代理人索要賠償嘛
應該不可以——因為既然知道對方(代理人)無代理權而與其簽訂合同,那麼,在解約後向其索賠是否有訛詐嫌疑?
6. 無權代理案件(原告以不當得利起訴)
1、在公司員工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事故責任人(即員工,以下統一簡稱員工)、僱主公司及保險公司都要承擔責任,三者是連帶責任。
2、在連帶責任的情況下,哪一方賠償受害方都是可以的。
3、但是,如果有保險的話,在保險責任限額內,最終責任承擔者是保險公司。
4、超出限額部分,員工和僱主公司是連帶償還,也就是誰賠償都可以。
5、但是,因為員工是事故的直接責任人,他應當是最終的責任承擔者。
6、僱主公司承擔僱主責任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受害人能拿到賠償,考慮雇員可能經濟實力不足。但是,最終的責任承擔還是在事故責任人。
7、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事故責任人沒有賠償能力,僱主公司是要先賠償的。但是,僱主公司有一個追償權,也就是員工造成他人損害,公司替你進行了墊付賠償,可以向你追償。
8、所以,在你們這個案子中,員工有賠償能力,也進行了賠償,僱主公司就免於賠償了。他所主張的公司不當得利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7. 對於無權代理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應當
一般認為,在害及本人利益的表見代理中,由於無權代理人擅自以本人的名義為民事行為,造成本人損害,如果善意相對人未撤銷其行為,而主張表見代理的,本人在承擔表見代理的法律效果後,獲得向無權代理人追償的權利。這在民事責任中屬於一般侵權責任,適用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定。如果對於本人的損失,無權代理人與本人都有過錯,則按雙方過錯的性質和程度分擔損失。
8. 無權代理人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因無權代理而訂立的合同,如果被代理人追認,無權代理成為有權代理,所訂合同對被代理人產生拘束力,被代理人和相對人成為合同當事人,承受合同所生之權利、義務及責任,此點自不待言。而在相對人行使撤回權,撤回其向無權代理人所為之意思表示時,合同自因欠缺一方意思表示而歸於不存在。在此兩種情況下,均不存在無權代理人對相對人承擔責任問題。而在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行為-無論相對人行使催告權或不行使催告權-使合同歸於無效情況下,依《民法通則》第66條的規定,無權代理人應承擔責任。此種責任包括對被代理人的責任和對相對人的責任。無權代理人對被代理人的責任很可能成為一種侵權責任,如偽稱代理人,侵犯他人姓名權或名稱權,以及商業信譽等。(註:王家福主編:《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614頁。)而就無權代理人對相對人的責任,我國法律對其承擔責任的根據、構成要件、責任內容等未作具體規定,學理上的解釋及實踐上的做法亦各不相同,本文擬著重就這一問題作以分析說明。 善意相對人與無權代理人為意思表示,訂立合同,就無權代理人而言,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就相對人而言,其目的是與被代理人建立合同關系。然而,當無權代理行為不被被代理人追認時,無權代理行為歸於無效,所訂合同的效力不能發生,相對人所期待的法律效果亦不能發生。相對人因信賴合同有效成立而受到的利益損失,皆因代理人無代理權而造成。所以,為了維護代理制度的信用,保護相對人利益,法律規定無權代理人應對相對人承擔民事責任。
對於無權代理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根據,依民法學說有不同觀點:其一是契約責任說。即認為無權代理人的責任為契約責任。依此觀點,無權代理人為契約當事人,所以應受契約的拘束。(註:[台]鄭玉波著:《民法總則》,台灣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12頁。胡長清著:《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頁。)然而,無權代理人在與相對人訂立合同時,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如果被代理人追認,則產生之合同關系是以被代理人和相對人為合同當事人的;而在被代理人拒絕追認情況下,無權代理人並非就成為合同一方當事人,其與相對人之間並不能自然發生合同關系,因此讓其承擔契約責任,顯然有失牽強。其二是默示的擔保契約說。依德國普通法時代的通說,無權代理人為代理行為時,其與相對人間常有默示的擔保契約,無權代理行為倘若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則無權代理人基於默示的擔保契約,須對相對人負責。 因無權代理而訂立合同的無權代理人依《民法通則》第66條之規定承擔民事責任,應具備以下要件:
1、代理人欠缺代理權。即代理人未經被代理人授權,或超越代理許可權,或在代理權消滅後而為代理行為。
2、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相對人訂立合同,合同已成立。
3、被代理人拒絕追認無權代理人訂立合同的行為。這是無權代理人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相對人在被代理人未予追認前撤回其訂立合同之意思表示時,因該合同確定地不發生效力,無權代理人不承擔責任。
4、相對人須為善意。即不知無權代理人欠缺代理權。若相對人屬惡意,即明知或可得知無權代理人無代理權時,則咎由自取,法律對其利益不予保護,無權代理人不承擔責任。關於此點,如《德國民法典》第179條有「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代理人欠缺代理權時,代理人不負責任」之規定。 無權代理人究竟應負何種責任?履行責任擬或賠償責任,《民法通則》未予言明。依學者解釋,有認為對兩種責任可依相對人選擇而由無權代理人承擔者,(註:梁慧星著:《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頁。李開國著:《民法基本問題》,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頁。)也有認為無權代理人只能承擔賠償責任的。(註:王家福、謝懷試等著:《民法基本知識》,人民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143頁。曹錦秋、房紹坤著:《完善無權代理制度的幾個問題》,《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3期。)各國立法中也採取了此兩種模式,即選擇責任和賠償責任。關於選擇責任,如《日本民法典》第117條第1款規定:「作為他人代理人締結契約者,如不能證明其代理權,且得不到本人追認時,應依相對人的選擇,或履行契約,或負損害賠償責任。」《德國民法典》第179條有類似規定。關於賠償責任,如《瑞士債務法》第39條規定:「明示或默示拒絕承認時,以代理人名義為行為者,對於契約失效而生之損害,如不能證明相對人知其無代理權,或可得而知時,應負賠償之責。」《義大利民法典》第1398條,台灣《民法典》第110條也采此模式。
9. 無權代理簽訂的合同糾紛怎樣處理
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無代理權而以他人名義做出法律行為。 合同一方當事人無權代理而與對方簽訂的合同為無權代理合同,這類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需要經過被代理人追認,合同才發生效力。被代理人對無權代理的合同拒絕追認的,合同確定無效;無權代理合同的相對方在知道簽訂的合同為無權代理合同時,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行使追認權,如果被代理人在催告後,1個月內未作出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確定無效。如果被代理人追認的,自追認生效時,合同自始發生效力。無權代理合同的相對人,如果在訂立合同時,不知道或者也不可能知道合同一方當事人為無權代理人的,那麼該相對人就為善意相對人。善意相對人享有撤銷權,可以在被代理人追認前,通知相對人撤銷合同,通知到達相對人的,合同確定無效。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