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生醫療事故糾紛怎麼處理
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⑵ 醫療事故處理辦法
交談中請勿輕信匯款、中獎信息、陌生電話,勿使用外掛軟體。
蘭麗阿姨 21:29:52
重症監護沒人管 小小闌尾奪人命
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鋼總醫院草菅人命一案
我家住在攀枝花市東區鋼花村5懂1單元,我母親因身體不適,於2013年3月13日中午13時30分左右到攀鋼總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確診為急性闌尾炎必須住院手術治療,14時許住進普外科病房。註:因床位緊張只有住在過道旁。期間還做了CT檢查,x光胸片檢查,B超腹部檢查,查血驗尿等多項檢查。經科主任會診於當晚21時45送進手術室,22時48分手術結束,23時許病人推出手術室,當時我的母親還屬於昏迷狀態,未蘇醒。主刀醫生說:「手術很成功」。當時患者家屬聽醫生這么說,很是欣慰。
緊接著轉入重症監護室,也就是ICU病房。馬上重症病房的醫生就給患者家屬送來一張病重通知。且家屬不能進入病房為由,我們兒女及親人只好一直守在重症門外,待14日早晨7:20分,由醫務科人員突然來到重症門口,告知家屬病人突然不行了,正在搶救。待我們家屬沖進病房見到病人,病人已經沒有任何反應了。
母親的突然死亡,我們全都驚呆了!全家悲痛欲絕!失聲痛哭!傷心之至!情況來的如此突然,從手術室出來才幾個小時,母親就一命嗚呼了!可憐我的母親啊~ 和我們兒女連話都還沒說上一句,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此次事件我們發現多處疑點:
疑點一:試問我母親身體的不適,真的是急性闌尾炎嗎?如何確診的?
如果是,哪為何不立即手術?非要拖到8小時後才做手術。這是否會造成穿孔,加重病人的生命危險。天下有這樣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嗎?
疑點二:我母親從手術室推出來轉入重症病房到早上去世,就一直未蘇醒。醫生告知家屬手術是全麻,而且是必須全麻。為何病人一直未能蘇醒?是否麻醉出了問題?
如果病人有躁動現象為何不通知家屬?未能醒來為何沒有通知醫生處理會診?
疑點三:後經我們檢查發現,我母親在重症病房的監護記錄從凌晨1時到早上6時,中間5個小時未有重症監護記錄。早上6時到7:20時又是空白。且攀鋼總醫院是國家認可的三級甲等醫院,犯下如此低級錯誤,天下有這樣的重症監護嗎?
疑點四:急性闌尾炎手術後的病理標本呢?再次發問真的是急性闌尾么?
疑點五:按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怎麼會心臟驟停?難道不是重症監護的責任?
我母親就這樣離開了我們。十二日上午我和母親還有說有笑,談論本月28號全家出發回老家瀘州,母親她行李箱都買好了,可高興了!
可是,可是,我偉大和慈祥的母親呀!就因為一個小小的闌尾手術,幾小時後就被院方奪去了生命!病沒治好,人卻沒了!蒼天啊!公理何在?
各位看官請幫幫我吧!
孝女:蘭麗、蘭評
2013年03月20日
⑶ 醫療事故糾紛處理程序是怎樣的
1、報告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發生或者發現醫療事故,可能引起醫療事故的醫療過失行為或者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應當立即向所在科室負責人報告,科室負責人應當及時向本醫療機構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報告;負責醫療服務質量監控的部門或者專(兼)職人員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進行調查、核實,將有關情況如實向本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報告,並向患者通報、解釋。」第十四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發生下列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醫療機構應當在12小時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規定報告制度有以下作用:
(1)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後,立即報告上級醫師或行政領導,便於及時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盡最大可能地減輕事故或事件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
(2)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和證據,有助於醫療事故或事件的准確鑒定、准確定性和正確處理。因此,發生醫療事故或事件後,只有立即報告,醫療單位才能及時派專門人員保管各種為查明案情所需的材料和封存保留現場,以避免發生某些不利於醫療事故或事件的鑒定和處理的情況。
(3)醫療事故發生以後,醫療機構和患者及其家屬對事故或事件的性質及發生的原因往往發生爭議,難以統一認識,這就要求進行技術鑒定或屍檢。立即報告,醫療單位或衛生行政部門才能及時進行調查、處理,特別是對死亡事件,可以及時進行屍檢,確保屍檢結果的准確性。屍檢應在48小時內組織有資格的機構和人員進行。醫療單位或者病員家屬拒絕進行屍檢,或者拖延屍檢時間超過48小時,影響對死因的判定的,由拒絕或拖延的一方負責。
(4)對醫療事故的確認和處理有爭議時,提請地市醫學會進行鑒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組所做的結論或者對衛生行政部門所做的處理不服的,病員及其家屬和醫療單位均可在接到結論或者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醫療事故技術辦公室共同申請再次鑒定,或者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也可以直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2、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害擴大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一十五條規定:「發生或者發現醫療過失行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立即採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防止損害擴大。」醫療機構採取的及時有效的措施包括:為確認過失行為造成的損害程度而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為減輕損害後果而採取必要的葯物、手術等治療方法;為避免醫療事故爭議而採取的其他措施。這些措施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力爭把對患者造成的損害程度降低到最低。
3、保管各種資料,封存現場實物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九條規定:「嚴禁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或者搶奪病例資料。」第16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病歷資料可以是復印件,由醫療機構保管。」第十七條規定:「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葯物等引起不良後果的,醫患雙方應當共同對現場實物進行封存和啟封,封存的現場實物由醫療機構保管;需要檢驗的,應當由雙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檢驗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雙方無法共同指定時,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疑似輸血引起不良後果,需要對血液進行封存保留的,醫療機構應當通知提供該血液的采供血機構派員到場。」
掌握第一手資料和證據,是對醫療事故或事件做出准確鑒定、准確定性、正確處理的前提條件。因此,醫療單位在接到有關當事醫務人員、其所在科室發生醫療事故的報告以後,應依法做好保管和封存工作,以免發生不利於醫療事故處理的事情。
3、調查
醫療單位對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應立即進行調查、處理,並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個體開業的醫務人員發生的醫療事故或事件,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調查、處理。病員及其家屬也可以向醫療單位提出查處要求。對醫療事故或事件進行調查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處理醫療事故或事件尋找根據,分析造成事故或事件的原因和過程,這是整個處理醫療事故或事件的關鍵環節。調查的過程一般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證據的檢驗。首先,病員的病歷是記載病情發展過程、記錄醫生醫治方法和思路、反映醫生責任心的最原始的資料。為了查明事故真相,必須對病歷進行文件檢驗以判斷病歷是否被塗改。其次,對現場勘察提取的葯品、葯瓶和殘存的葯液、病員的血液、尿液及分泌物做葯物分析和標本。再次,如果懷疑病員錯輸異型血、懷疑換錯新生兒、懷疑同種異體器官移植不當,則需要做血型檢驗。最後,若懷疑事故是由醫療設備故障造成,則需請專業人員對醫療設備及醫療器械等進行檢驗,以確定是否存在設計缺陷,有無機械故障或電路故障等。
第二,對活體進行檢查,對屍體進行解剖。對活體進行檢查是指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殘廢,是否有組織器官損害導致的功能障礙,確定殘廢的程度及功能障礙的程度,為醫療事故的正確處理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對屍體進行屍檢主要是對屍體進行病理解剖和法醫解剖,以確定死亡的原因。
第三,對醫療單位負責人、責任醫務人員、病員及其親屬、在場病友等的調查訪問,針對醫學疑難問題咨詢醫學權威等。在處理醫療事故過程中,不應忽視對醫患雙方的詢問。因為對醫患雙方進行詢問可以得到一些對醫療事故處理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更好地消除醫患雙方的矛盾,溝通雙方,以使醫療事故順利得以解決。
4、做出結論
醫療事故處理部門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最後做出對事故的處理意見。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的案件,應以書面形式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情況和理由。對構成醫療事故的案件,則要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令醫療責任人員承擔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對構成醫療事故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醫療糾紛情況復雜,政策性強,醫療單位和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待和處理上必須嚴肅認真,做好各個環節的工作。
(1)接待:接待來訪者的首要問題是使來訪者建立起信賴感。無論有無醫療過失,都要向病人或家屬表示慰問,態度誠懇熱情,即使對方發怒或語言不遜,也要疏導、說服,切勿動怒。對初訪者一定要耐心聽,認真記,盡量多搜集與糾紛有關的材料,為開展調查提供依據。對問題不要輕易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來訪者陳述意見時不要打斷,不要插話或者做不必要的解釋,防止誤認為是包庇、袒護。最後必須根據事實做結論,只有周密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因此,病歷、實物、現場需妥善保存和保護。
(2)屍體解剖:家屬流露出對醫療過程有不滿時,有關醫務人員就要有所准備,病員死後書面通知並引導家屬進行屍檢。根據相關規定,屍檢要由衛生行政部門認可的專門機構和有資格的人員進行,目的是分析診斷死因,查明有無過失,手術是否誤傷器官等,為鑒定和處理爭議提供客觀依據。
(3)善後處理:善後處理一定要不徇私情,堅持原則,力求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結案迅速,不留尾巴。這就要爭取病員或親屬的諒解、配合和支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和社會各有關部門。在達成協議的基礎上最好履行公證手續,簽訂公證協議書,以免反復,使協議具有法律效力。
⑷ 醫療事故糾紛處理辦法有哪些
1、和解所謂和解是抄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⑸ 醫療事故糾紛如何解決
一、發生醫療事故患者:
按現行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出現了醫療損害的行為,作為患者和醫院都有三條路可以選擇,這就是協商調解、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訴訟。
協商調解就是醫患雙方對可能已經發生的損害事實進行商議,並在有關中間機構的主持下根據損害事實和有關的規定對賠償金額和其他事宜達成一致。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主要是在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主持下,由相關的專家對醫療損害的事實作出鑒定,明確具體責任並對賠償等作出結論。
訴訟就是針對發生的醫療損害情況,由患者到人民法院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主張由醫療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由於醫療損害賠償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醫學、法學的很多專業,調解協商簡便易行,但往往賠償金額偏低。作為患者來說,一輩子可能就遇見這一件事,根本談不上什麼經驗,而對方卻是「身經百戰」、經驗多多,幾個回合下來,作為患者滿心歡喜地簽了協議書,後來卻發現賠償額度太小,想去再提起訴訟,但現行的司法解釋又規定這種調解協議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院基本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患者在簽訂協議之前最好找專業人士咨詢一下。
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雖然專業性較強,但如果醫療糾紛經醫療技術鑒定認為不是醫療事故,作為患者要提起訴訟,醫院就一定會把鑒定結論作為證據出示,這對患者是很不利的,所以說在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也要慎重。
對於訴訟來說,由於涉醫糾紛庭審過程比較復雜,專業性極強,患者最好能聘請一個懂醫又懂法的律師出庭,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外,提醒大家一點,涉醫訴訟的問題周期通常較長,要作好打「持久戰」的准備。
二、醫療糾紛協商解決
發生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不願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調解申請,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的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的,應當製作協議書。協議書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和醫療事故的原因、雙方當事人共同認定的醫療事故登記以及協商確定的賠償數額等,並由雙方當事人在協議書上簽名。
醫療事故和解協商協議有效的四個注意:
1、患方簽約的主體不合法,如患者本人為18周歲以上的成人,但協議由其父母簽署,且患者不予認可的,則協議無效;
2、醫方簽約的主體不合法,如協議為醫師個人簽署;
3、有脅迫、欺詐行為,如醫療機構法人在被脅迫的情況下簽署的協議;
4、 協議內容違背法律,如為獲得保險賠償而虛構醫療糾紛賠償。
⑹ 出了醫療事故後的法律糾紛,怎麼處理
患者及其家屬的權利有很多,其中就有知情權。你們現在應該學會保留相關的證據,另外簽過字的文件也不能免除醫院的責任,如果醫院真的存在過錯的話。問問有良心一點的醫生,你們要怎麼做才對病人是最好的,如果有更好的醫院,病情允許的話轉院吧,畢竟親人在一天也能給老人多一天的安慰。
⑺ 如何處理醫療事故糾紛
1.醫鬧入刑了,鬧肯定是不行!2.拿交通事故做個比較:如果不能認定肇事司機有責任,請問人家會賠錢嗎?當然不會,這年頭誰也不是傻子!那麼醫院呢?醫院有嚴格的財務制度。如果沒有讓醫院的醫學專家與法律顧問無可辯駁的證據,他們會拿出一筆錢隨便給某個人?至少當事醫生說了不算吧!那麼院長呢?也不能!如果辦得到還給別人幹嘛,裝自己兜里多好呀!所以要得到賠必須要有證據。很多人會說:我們去的時候好好的,到醫院治療後人就這樣了,這不是明擺著醫院給我們治壞了嗎?還要什麼證據!其實不然,試想如果在商場買衣服時突發心梗患者死亡,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找商場,因為大家都能理解這事兒和買衣服關系不大。商場里能發生心梗,那麼輸液的時候是不是也能發生呢?所以很多人看來明擺著的事情其實根本沒那麼簡單。要得到賠償必須要找出診療過程中的醫療過錯,而判斷過錯的標準是各種疾病的診療規范、診療常規、專家共識。一個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的人提出的所謂過錯會讓醫院的人兩句話就給你駁回去,什麼葯該用,什麼葯不該用,為什麼用、怎麼用,人家會問得你啞口無言。因為人家是專家而您不是。所以出現醫療糾紛必須找專業人員分析事情的經過,查閱所有證據材料,找出讓醫方很難辨駁的證據。有證據在手就不怕得不到賠償!可以拿好證據到醫院醫務部或醫務科協商解決,也可以去當地醫調委協調解決,實在不滿意就到法院起訴。還是那句話:有證據就不怕得不到賠償!
⑻ 醫療事故處理程序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1、和解所謂復和解是沒有制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