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生承包韻達快遞合同糾紛。
可以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承擔你們的實際損失。
⑵ 大學生兼職合同糾紛
別擔心!兼職合同和勞動合同有區別,而且你的身份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社會上一般人員不同。還有按照合同來看,顯失公平,屬於可撤銷合同!
⑶ 大學生勞動合同糾紛
1. 解除合同、承擔法律責任和是否畢業是沒什麼關系的。
2. 關於辭職: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也就是說提前通知了,就可以辭職,沒有違約責任)
3. 競業限制與保密協議:約定的違約金法律是沒有限制的,只是有時間限制,最多2年。(下面是關於保密事項的條文)
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四條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
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前款規定的人員到與本單位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用人單位,或者自己開業生產或者經營同類產品、從事同類業務的競業限制期限,不得超過二年。
⑷ 求大學生勞動糾紛案例
首先簽定的勞動合同是有問題的,應該簽定12個月的,也就是固定期限勞動合版同。 因為勞動合同權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在勞動關系建立以後一個月內簽定勞動合同。 你們上班是每年簽定一次的話,3到4年,就是簽定了兩次以上,如果簽定的是兩次以上的勞動合同,那麼就第3次簽定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就必須和你簽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如果是法律規定的裁員范圍,那就沒有辦法了!
如果需要進一步咨詢,可以加我好友。北京法律咨詢!!!
⑸ 請問誰有海門法院關於大學生勞動合同效力糾紛判決書
2006年2月,江蘇某高校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曉燕獲悉江蘇省海門市某家電設備公司欲招收一名辦公室文員後,遂持所在高校的《2006屆畢業生雙向選擇就業推薦表》前去應聘,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協議書》一份。協議約定曉燕擔任的職務為辦公室文員,合同期限為一年,試用期為三個月,從2006年2月27日至2006年5月27日止,試用期月薪為500元。試用期滿後,根據技術水平、勞動態度、工作效益評定級別或職務後確定月薪。協議簽訂後,曉燕即到家電設備公司上班。此時,曉燕的畢業論文及答辯尚未完成。2006年4月21日,曉燕因發生交通事故未繼續到公司上班,在治療和休息期間,她完成了論文及答辯,並於當年7月1日大學畢業。2006年11月8日,曉燕向勞動部門提出認定勞動工傷的申請。同時,家電設備公司也向勞動部門提出仲裁申請,要求確認勞動合同無效。對此,曉燕提出反訴,請求確認試用期月薪500元等條款違法,要求家電設備公司按社會平均工資標准發放月薪,並為其辦理社會保險,繳納保險金。海門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經過審理,認為曉燕在簽訂勞動合同時仍屬在校大學生,不符合就業條件,不具備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勞動合同協議書自始無效,遂作出了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協議書》無效、駁回曉燕反訴請求的裁決。曉燕不服裁決,遂向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決其與家電設備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合法有效。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法院經審理,判決原告曉燕與被告家電設備公司於2006年2月27日簽訂的《勞動合同協議書》合法有效。
一審判決宣告以後,家電設備公司不服一審判決,遂向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2008年4月,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裁決維持原判,駁回家電設備公司的訴訟請求。2008年6月,在曉燕的再次申請下,海門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最終認定了曉燕的工傷並且將工傷認定文書送達家電設備公司。
〔焦點〕
要想享受工傷待遇,必須要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要確定勞動關系,必須確認勞動者與用人簽訂的勞動合同有效。本案爭議的焦點在於准大學畢業生是否具備勞動主體資格,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是否有效?作為一種新型案件,此案的審理不僅涉及到《勞動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關規定的法律沖突,而且此案的判決結果,對准大學畢業生和在校大學生就業具有一定的示範和指導意義。
〔評析〕
一審原告曉燕在庭審中訴稱,2006年2月,被告發出招聘啟事招收辦公室文員,原告獲悉後持XX大學發給的《2006屆畢業生雙向選擇就業推薦表》前去應聘,經被告家電設備公司負責人面試後同意錄用,並於2006年2月27日簽訂《勞動合同協議書》。後被告向海門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確認該勞動合同無效。海門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於2007年4月20日作出裁決,確認原被告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原告認為,自己已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就業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學校已經向其發放了雙向選擇推薦表,具有到社會上就業的資格,推薦表中已載明了大學尚未畢業的事實,公司錄用時進行了審查,自己不存在隱瞞和欺詐,法律也沒有禁止在校大學生就業的規定,所以,自己具有勞動主體資格,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應當有效。
被告家電設備公司辯稱,原告曉燕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是在校大學生,其應受學校的管理,不可能同時具有勞動者的身份,不可能成為企業職員,因此,曉燕不具備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勞動仲裁部門的裁決正確,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無效。另外,原告要求確認勞動合同有效,其目的是為其交通事故要求被告辦理勞動保險,而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勞動部門不可能為在校學生進行投保。
本案的審理和判決在社會上引起了重大的反響,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欄目曾就該案進行追蹤報道。
准大學畢業生究竟能不能成為勞動關系的主體?准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中受到傷害該如何適用法律?本案涉及到原告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是否認定為工傷、勞動待遇(包括工資、試用期等的合法性)、職工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繳納的主體、時間等一系列的問題。另外,去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勞動合同無效。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禁止在校大學生參加工作的規定,也沒有關於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明確規定。所以,勞動部門和法院在看待曉燕與家電設備公司勞動關系時理解並不一致,以致出現了截然相反的裁決。另外,本案也涉及到《勞動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法律沖突。可以說,本案的判決對數以千萬計的年滿十六周歲的在校學生來說意義非凡。
在校學生實習或者就業首先需要了解的法律問題在於:實習或者就業學生的身份是學生還是勞動者?其法律後果相差甚遠,如果界定為勞動者,則相對於用人單位處於弱勢地位,享受我國《勞動法》的特殊保護;否則,只能在雙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依照民事法律,給予實習或就業的學生與用人單位同等的法律保護。在司法實踐中,勞動行政管理部門、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和法院也不把學生實習視為事實勞動關系。
原勞動部於1995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依照該行政規章的規定,曉燕不是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而是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正式就業。在這一問題上,《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並沒有禁止准大學畢業生成為勞動關系的主體,而《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六條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儉學活動,但不得影響學業任務的完成。從該規定來看,法律只授權在校大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儉學。可見,我國的《勞動法》和《高等教育法》存在法律沖突。實際上,絕大多數的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在畢業當年的1-5月份就開始實習和聯系工作甚至直接就業。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與中央提倡鼓勵就業的政策相符合的。顯然,法律規定嚴重滯後於社會發展實際。
工傷保險是職工權益的堅實保障,對於在校學生在實習或者工作期間受到意外傷害是否按工傷認定處理,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又把在校學生丟在了「被遺忘的角落」。因此,一旦發生工傷或事故,解決起來相當棘手
去年年底,教育部在連續多年作出「就業形勢嚴峻」的判斷後,再次發出了「2009年更嚴峻」的重要提示。在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日漸顯露之後,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今年的民生難題。春節前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部署,各地正在千方百計推出各種措施,力促百萬「待業」大學生和新增610萬畢業生順利就業。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許多臨近畢業的大學生紛紛提前走出校園實習或者就業,但是對於准大學畢業生實習和就業卻出現「法律空白」,他們的權益一旦受到侵害,便無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在現實中,像曉燕這樣在實習或就業中權益受侵害的准大學畢業生還有很多,如果立法機關不能盡快建立健全在校大學生實習和就業期間的法律保障體系,隨著就業壓力和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學生的權益受損問題將呈現上升趨勢。
另外,近年來,為了減輕高昂的學費負擔,增加社會實踐能力,在校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打工的現象也日益普遍。在校學生打工群體每年都逞擴張趨勢,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在校學生打工群體,關於在校學生打工維權的勞動法律卻出現了空白。國家勞動部門1995年8月4日印發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一般在校學生假期或課余的打工並不被認為是勞動關系,而是勞務關系。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在打工中遭遇權益侵害的在校學生還有很多,由於《勞動法》中並沒有關於在校學生打工維權的規定,使得在校學生打工在諸如拖欠工資、工傷、勞動安全等方面難以得到全面的保障。由於在校學生打工屬民事法律調整范圍,勞動保障部門對在校學生維權往往愛莫能助。打工學生實在要維權,只能上法庭。但打官司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尤其要花費不菲的起訴費,這無疑讓貧寒的打工學子「望而卻步」。
勞動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企業不能只追求財富的創造和積累,而漠視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對企業勞動者的尊重和權益的保護不僅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且是我們這個國家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
本案中的曉燕是幸運的,因為法院支持了她的訴訟請求。但是現實中很多實習或打工的大學生合法權益受侵害卻得不到法律保護的例子並不鮮見。從很多類似於曉燕艱難索賠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就業難背景下的大學生實習和就業期間合法權益受損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健全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規范企業市場運作規則,督促企業依法履行社會責任,努力構建大學生實習和就業合法權益保障網路體系,是當前保護大學生實習和就業期間合法權益不受損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⑹ 研究生研二大學生到企業實習的合同糾紛
哪個學校這么亂來,投訴。
⑺ 合同糾紛大學生就業合同糾紛求助【100分】法律人士幫助!
1、"英語培訓學校"應該不屬於事業單位,所以你和此學校之間就是勞動合同關系,而不是聘用關系,你和此學校的爭議是勞動爭議,不是人事爭議。雙方簽訂的名為聘用合同,屬於勞動合同。適用 《勞動法》等法律的調整。
2、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勞動者可以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解除勞動合同,而不需要理由。注意要遞交書面的辭職通知,提前三天,為防止對方可能在日後訴訟中賴掉,同時以掛號信的方式寄一份辭職書給學校,保存好郵寄單據。
3、雙方約定的違約金條款是無效條款。約定違約金的前提法律規定只有二種:服務期和競業限制。即雙方約定了服務期或競業限制的,才可約定違約金。你和學校約定的是保密義務,而非競業限制(競業限制是指勞動者離開單位後幾年內不準從事相同或相近等有竟爭關系的行業等)。
4、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據此,可以看出違反保密義務賠償的前提是「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首先,哪些內容是秘密需要保密,雙方沒有約定。單位起訴要舉證證明,由法官判定而不是學校(一般而言,這類學校又不是什麼高科技行業,沒什麼算秘密的);二、退一步講,即使學校有商業秘密,你不存在違反保密義務的行為,無須擔責的。(學校起訴先要證明這點,你有嗎?學校是不可能拿出這方面的證據的。)。三、退一步講,即使你存在違反保密義務的行為,因此給單位造成了多少損失呢?有嗎?學校是很能證實存在損失的。
綜上,這樣的學校很差經,不值得你為它貢獻你的青春,放心地走人吧。
⑻ 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糾紛
找勞動監察大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