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反壟斷與專利權有矛盾嗎
自從反壟斷法誕生以來,知識產權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沖突就一直是學者和司法機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知識產權法賦予權利人以排除他人使用其智力成果的壟斷權,而反壟斷法則旨在制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濫用其優勢地位,維護公平競爭。如何理解及協調這種沖突,學者歷來爭論不休。2這種沖突不僅具有理論研究價值。2001年以來,由東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時代華納六公司組成的6C聯盟以及由飛利浦、索尼、先鋒三公司組成的3C聯盟、湯姆遜公司和MPEB-LA(16個專利人組成的專利收費公司),紛紛向中國DVD生產企業追索專利使用費。近來,香港的無錫多媒體有限公司代表中國部分DVD生產企業將飛利浦電子公司、索尼公司、先鋒公司告上了美國聖地亞哥市的加州南方地區法院3,指控這3家公司組成的DVD專利池(Patent Pool)聯合許可政策違反了美國聯邦和州的多部法律。該案生動地體現了知識產權與反壟斷的沖突。因該案涉及面廣,對中國產業影響巨大,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4。許多學者強烈呼籲:《反壟斷法》應盡快頒布5。本文試圖從反壟斷與知識產權沖突的角度分析我國頒布《反壟斷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在《反壟斷法》中規制知識產權濫用的重要性。
一、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沖突的表現
在分析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沖突的歷史和法理基礎之前,有必要了解二者沖突的表現形式。這對於理解沖突的性質及其潛在的危害性具有指導意義。
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存在多種形式的沖突。例如A公司在復印機市場上佔有優勢地位,並擁有數項有關專利。知識產權法賦予A公司排除其競爭者使用其專利技術的權利。但是,如果A公司拒絕許可他人使用其專利技術或者拒絕向競爭者提供關鍵部件,其行為可能違反反壟斷法。通常,反壟斷法與知識產權法的沖突具有下列典型的表現形式:
1.搭售:將受知識產權保護的部件或產品與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產品進行搭售;
2.一攬子許可:即將一系列知識產權保護的作品打包,被許可人只能購買「專利池(patent poo1)的所有技術,而不能選擇購買其中一部分技術;
3.價格限制性許可:即在許可協議中規定被許可人生產的產品的價格,被許可必須以此價格銷售其產品;
4.「一攬子交易」條款:技術許可協議中規定被許可人根據其總銷售額支付技術使用費,不論實際使用專利技術的情況;
5.回授條款:要求被許可人許可專利權人使用其在被許可期間可能獲得的新專利技術;
6.「霧件」:即作出阻卻競爭者從事新技術開發的聲明;
7.價格歧視:即知識產權人針對不同的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作品進行價格歧視;
8.地域限制:即在許可協議中規定,被許可人生產的產品只能在某一區域使用或者銷售;
9.使用功能區分條款:即在許可協議中規定,被許可的信息只能用於某一目的。反壟斷與知識產權沖突的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上述行為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聯邦司法部根據「九不」(「Nine No-Nos」)原則為基礎確定的。而到了80年代,受芝加哥學派的影響,司法部逐漸放棄「九不」原則,認為應以「合理原則」具體分析許可合同中的限制條款,而不能簡單認為「本身違法」。這導致法律禁止的范圍在縮小。這種趨勢集中反映在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於1995年4月6日聯合發布的《知識產權許可的反托拉斯指南》中。上述列舉的行為可能損害公平的競爭秩序,損害競爭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這些行為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下面,本文將從歷史的角度看反壟斷與知識產權的沖突。
❷ 專利權是不是壟斷的一種現象
強制許可的提出條件是很苛刻的,至於對壟斷行為的認定,可以參考《反壟斷法》的內容,認定權也不在知識產權局。
❸ 專利與壟斷
專利其實就是給予申請人在規定時間規定地域里的技術壟斷以換來申請人將這個技術公之於眾,以推進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