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知識產權是否包括發現權依據
這個問題當前爭議較大,主要是因為各個國家級織的不同文件規定所致。 前蘇聯對「發現權」有最早的法律規定。 到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將知識產權劃分為:著作權、鄰接權、專利權、科學發現權、外觀專利權,商標權、商號權、地理標記權等。其中將科學發現權明確規定為知識產權。 1994年簽署的TRIPS協議是目前國際上關於知識產權界定范圍的依據,劃分的知識產權包括:版權與鄰接權、商標權、地理標記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商業秘密權、反不正當競爭權。TRIPS協議代表了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現代化水平,與WIPO公約相比,TRIPS明顯地已經不包括發現權及過於寬泛的「一切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造活動所產生的權利」,縮小了知識產權的范圍,更趨於科學化。 我國《民法通則》知識產權項下,規定了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發明權、發現權及其他科技成果權6種知識產權,這里的發現權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科學發現權」的含義相同。不過,理論界也有認為我國民法的發現權所指的發現是廣義的,包括自然、科學、生活等領域。 現在國際上一致認為科學發現權不是知識產權。其原因在於科學發現不具有創造性,它是人類對客觀存在的尚未揭示出來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事物性質迄今為止的一種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范疇,屬於人類的認識成果。而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是人的智力活動的結晶。 盡管如此,各國法律的規定也不相同。《美國專利法》包括「發明與發現」,其所稱的「發現」實為「發明」的同義語。我國新修訂的《專利法》將科學發現排除在專利權范圍之外。有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的規定,表明發現權是一種民事權利,目前理論界已有專家提出需要重新審視《民法通則》關於知識產權的種類,應當按照TRIPS確定知識產權范圍,不應包含發現權。
B. 什麼是發現權
發現權是指發現人因重大科學發現,經評審而獲得的榮譽和物質獎勵的權利。發現權是一種回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答和財產權兩方面的內容。
同時,關於發現權,相關法律已經有所規定、例如《民法通則》第九十七條規定, 公民對自己的發現享有發現權。發現人有權申請領取發現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公民對自己的發明或者其他科技成果,有權申請領取榮譽證書、獎金或者其他獎勵。
C. 發現別人侵權自己的專利權,可以採取什麼措施
首先應確保專利權有效,然後發律師函,協商解決;或者向專利執法部門舉報;或者向法院起訴。
D. 專利權人發現專利侵權後該怎麼辦
解決專利侵權時應當收集的證據
1、專利權屬證據。證明原告享有專利權或者專利許可使用權。
2、侵權存在證據。證明被告已經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原告應當提交被控侵權產品及其銷售發票、專利與被控侵權產品技術特徵對比材料等證據。
3、賠償金額證據。證明其提出的賠償金額有事實依據。原告應當提交能證明其提出的賠償數額的證據,如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的證據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的證據;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合理確定賠償數額。
證據收集好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形選擇如下侵權解決方式:
協商與和解
專利權人和被控侵權人均可自行協商或在其他第三方的調解、斡旋下達成和解協議,解決糾紛。提出協商意向時一般可以向侵權方發送侵權警告函。這在我國專利法中並無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卻被經常使用,而且還常取到較好的作用。侵權警告信的寫法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口氣可以強硬,也可以緩和。一般應寫明以下內容:
1、專利權人的專利號,專利的主要權項內容;
2、對方的產品或方法侵害了該專利權,希望中止或禁止對方製造、銷售和使用的行為;
3、希望對方於何時就此作出答復;
4、如果對方不作答復,專利權人可能採取的措施。
行政裁決或協調
專利權人在侵權人侵權事實和證據充分確鑿的情況下,可向專利局等有關行政部門舉報,由其採取行政措施,對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進行調查核實後作出行政處罰。在行政裁決過程中,有關專利行政部門基於有關當事人的申請,可對專利侵權的民事責任進行調解。
向法院起訴
專利權人在發現侵權人侵犯其專利權後,亦可徑自向侵權行為地、被告所在地等相關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停止侵權行為賠償經濟損失等。同時有權申請對侵權人的侵權事實和證據進行訴訟保全,申請法院強制令,禁止侵權人繼續侵權行為。為保證經濟賠償的切實執行,專利權人在起訴的同時,可向受理法院申請對侵權人的等額財產進行訴訟保全。
向法院提起訴訟時,選擇起訴的法院可以有:
1、專利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
(1)被控侵犯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產品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2)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3)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製造、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
(4)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
(5)上述侵權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
2、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銷售者是製造者的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3、專利權屬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4、專利權合同糾紛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E. 知識產權包括發現權嗎
包括復。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制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載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益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用益物權、擔保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二條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各項有關權利:
(1)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
(2)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目;
(3)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的發明;
(4)科學發現;
(5)工業品外觀設計;
(6)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名稱和標志;
(7)制止不正當競爭;
(8)在工業、科學、文學藝術領域內由於智力創造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
(5)發現權專利權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1)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
(2)知識產權具備專有性的特點。
(3)知識產權具備時間性的特點。
(4)知識產權具備地域性的特點。
(5)大部分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法定的程序,比如,商標權的獲得需要經過登記注冊。
F. 智力成果權和發現發明權的區別
智力成果權即知識產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創造的智力活動成果專依法享有屬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諸如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利的總稱。
發現權是指發現人因重大科學發現,經評審而獲得的榮譽和物質獎勵的權利。
發明權是指發明人對其發明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權得。換言之,發明權就是發明人就其完成的發明創造依法享有的發明人署名權和實施後獲得報酬的權利與獲得專利權後獲得獎勵的權利之總和。
G. 什麼是科學發現權
我不太懂
網上查的
科學發現權-----知識產權
<br>
<br>
<br>前蘇聯對「發現權」有最早的法律規定。
<br>
<br>到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將知識產權劃分為:著作權、鄰接權、專利權、科學發現權、外觀專利權,商標權、商號權、地理標記權等。其中將科學發現權明確規定為知識產權。
<br>
<br>1994年簽署的TRIPS協議是目前國際上關於知識產權界定范圍的依據,劃分的知識產權包括:版權與鄰接權、商標權、地理標記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專利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商業秘密權、反不正當競爭權。TRIPS協議代表了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的現代化水平,與WIPO公約相比,TRIPS明顯地已經不包括發現權及過於寬泛的「一切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造活動所產生的權利」,縮小了知識產權的范圍,更趨於科學化。
<br>
<br>我國《民法通則》知識產權項下,規定了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發明權、發現權及其他科技成果權6種知識產權,這里的發現權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科學發現權」的含義相同。不過,理論界也有認為我國民法的發現權所指的發現是廣義的,包括自然、科學、生活等領域。
<br>
<br>現在國際上一致認為科學發現權不是知識產權。其原因在於科學發現不具有創造性,它是人類對客觀存在的尚未揭示出來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事物性質迄今為止的一種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范疇,屬於人類的認識成果。而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是人的智力活動的結晶。
<br>
<br>盡管如此,各國法律的規定也不相同。《美國專利法》包括「發明與發現」,其所稱的「發現」實為「發明」的同義語。我國新修訂的《專利法》將科學發現排除在專利權范圍之外。有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的規定,表明發現權是一種民事權利,目前理論界已有專家提出需要重新審視《民法通則》關於知識產權的種類,應當按照TRIPS確定知識產權范圍,不應包含發現權。
H. 知識產權 中的「 發現權」 是指什麼舉例子說明下
這里的發現權與《世界抄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的「科學發現權」的含義相同。不過,理論界也有認為我國民法的發現權所指的發現是廣義的,包括自然、科學、生活等領域。
現在國際上一致認為科學發現權不是知識產權。其原因在於科學發現不具有創造性,它是人類對客觀存在的尚未揭示出來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事物性質迄今為止的一種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范疇,屬於人類的認識成果。而知識產權的客體是智力成果,是人的智力活動的結晶。
我國新修訂的《專利法》將科學發現排除在專利權范圍之外。有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的規定,表明發現權是一種民事權利,目前理論界已有專家提出需要重新審視《民法通則》關於知識產權的種類,應當按照TRIPS確定知識產權范圍,不應包含發現權。
舉個例子。開辟一條新航線,就不屬於發明,屬於發現。因為這只是根據航線所具有的要求,在空間尋找出的一條符合標準的飛行通道。但是,第一個引人航線這套理論的人,屬於發明,因為以前的人根本不知道還需要航線,以為跟鳥一樣隨便飛呢,事實上用了航線這個管理方法,給飛行器的效率、准確度大大提高了很多,因此,可認定為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