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些視為不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1.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者銷售該產品的行為,不再需要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這是對專利權的一項重要限制,被稱之為「專 利權窮竭原則」。應當指出的是,這個原則只適用於合法地投入市場是專利產品。合法投入市場的抓膘了產品包括:一是由專利權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二是被許 可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三是由先用權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四是由強制許可的受益入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五是由國家計劃許可的被許可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 品等等。如果明知是非法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而進行使用、銷售的,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2.先用權人的利用。
第六十二條第三項規定,在申請日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了的製造、使用的和要准備,並且僅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這就是先用權原則。
3.善意地使用或者銷售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出售的專利產品。
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第2款規定,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銷售的專利產品的,不視為侵權。因為任何第撒播人沒有義務在使用或者銷售一件專利產品之前,弄清楚該專利產品是由什麼方式進入流通領域的。對專利權人權利的這一限制,主要是為了方便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
4.外國運輸工具運行中使用專利產品。
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第4項規定,臨時通過中國領土、領海、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過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不視為侵權。這也是《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中規定的一項對專利權人的限制。
5.非商業目的的使用。
專利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專門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不視為侵權,因為該行為不屬於商業行為。非商業目的的利用專利,無非為了發展子科學技術,教育培養人才,有利於鼓勵科學研究和實驗外,還包括因教育目的的利用和為個人或者家庭目的的利用專利。
『貳』 對專利權的限制主要包括哪些形式
對專利權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按照2000年8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修改後的《專利法》第63條的規定,下列行為不構成侵權:
1.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2.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4.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
強制許可,是指根據單位或者個人的申請,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在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依法允許申請單位或者個人實施某項專利的措施。強制許可措施是對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的一種限制。我國《專利法》規定了三種強制許可:
1.《專利法》第48條規定:「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以合理的條件請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而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獲得這種許可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該單位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該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批准這種強制許可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的請求必須自專利權被授予之日起滿3年後提出;第二,申請實施強制許可的對象只能是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而不能是外觀設計專利;第三,提出強制許可請求的單位已具有實施條件;第四,提出強制許可請求的單位必須出具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以合理的條件與專利權人簽訂實施許可合同的證明。
2.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3.根據《專利法》第50條的規定,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以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其實施又有賴於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實施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後一專利權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在依照上述規定給予實施強制許可的情形下,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前一專利權人的申請,也可以給予實施後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
對於以上三種強制許可,申請人應當提出未能以合理條件與專利權人簽訂實施許可合同的證明。
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做出的給予實施強制許可的決定,應當及時通知專利權人,並予以登記和公告;根據強制許可的理由規定實施的范圍和時間,當強制許可的理由消除並不再發生時,應當根據專利權人的請求,經審查後做出終止實施強制許可的決定。取得實施強制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不享有獨占的實施權,並且無權允許他人實施。
關於實施強制許可的使用費問題,《專利法》第54條規定:「取得實施強制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付給專利權人合理的使用費,其數額由雙方協商;雙方不能達成協議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裁決。」
『叄』 《專利法》規定不屬於專利侵權的情形有哪些
專利權是一種壟斷權,具有排他性,通常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專利實施行為,內均構成侵權行為,但為容平衡專利權人與專利技術使用者、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專利法》列舉了若干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具體包括如下情形: (1)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即所謂的「專利權窮竭原則」; (2)先用權人的實施行為,即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此所謂「臨時過境」; (4)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 (5)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信息,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葯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
『肆』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哪些行為構成間接侵犯專利權
專利侵權行為是指沒有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使用其專利的行為。它是違反《專利法》的,侵權人會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從而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
(一)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1、按權利人受到損失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
2、按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侵權產品的營業利潤或銷利潤售;
3、上述二項都不能確定時,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參照該專利 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確定;
4、無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法院可以在5000元至30萬元之間加以確定,最多不超過50萬
(二)侵權行為的行政責任
(三)侵權行為的刑事責任
1、假冒他人專利是指非專利權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在其產品或者產品包裝上人為地標注專利權人的專利標志或者專利號,冒充專利權人的專利產品,以假亂真,以劣充優,在市場上銷售的行為。
2、我國專利法規定,中國單位或者個人將在國內完成的發明創造向外國申請專利的,應當首先向我國專利局申請專利,並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同意後,委託國務院指定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規定這樣的申請、審查程序,目的是保守國家的機密。
對於違反法律, 擅自向外國申請專利,泄露國家機密的,由行為人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比照刑法以泄露國家秘密罪論處。
3、徇私舞弊是指在受理、審批專利申請的工作中或者在接受申請人委託辦理專利事務的工作中,或者在處理專利糾紛工作中,明知是不符合授予專利權的條件而授予專利權,或者明知是符合授予專利權的條件而駁回申請,或者剽竊申請人的技術等行為。
執法、司法人員的徇私舞弊行為不僅給直接受害人造成損害,還妨害了國家法律的實施,破壞了法制的尊嚴,因此必須依法堅決制止並予以制裁。
侵犯專利權具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個方面。專利人要注意,應在知道被侵權的兩年內提起訴訟,錯過時間,法律就不予受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