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專利國際申請優先權的要求是什麼
國際專利申請進入中國國家階段手續時,申請國際申請優先權還應當滿足下列要求:
一、申請人在國際階段已要求一項或者多項優先權,在進入中國國家階段時申請人在申請時要提出書面聲明,並在三個月內提交第一次提出的專利申請文件的副本,該優先權繼續有效,申請人在申請時沒有提出聲明,或在三個月內沒有提交第一次專利申請文件的副本,申請人在國際階段已要求一項或者多項優先權在中國階段失去效力,視為申請人未提出優先權要求;
二、申請人在國際階段提出的優先權書面聲明有書寫錯誤或者未寫明在先申請的申請號,可以在辦理進入中國階段手續時提出改正請求,或者寫明在先申請的申請號,但是應當繳納規定的改正優先權請求費用,在規定的期限未繳納或未足額繳納改正優先權請求費用的,視為沒有提出改正優先權請求;
三、申請人依照專利合作條約的規定,在國際申請的國際階段已提交了優先權申請文件副本,在國際申請進入中國國際階段手續時,可以不必另行提交優先權申請文件副本,但是在國際階段沒有提交的,在國際申請進入中國國家階段手續時應當提供,在規定的時間內沒有提供的,視為優先權要求沒有提出;
四、申請人的優先權要求在國際階段被視為未提出,並經國際局公布,申請人有正當理由,可以在辦理進入中國國家階段手續時請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恢復其優先權;
五、申請人在優先權日起二十個月期滿前要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前處理和審查國際申請的,申請人應當在國際申請進入中國國家階段手續時,依專利合作條約的要求提出請求。在國際局還沒有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傳送國際申請的,申請人應當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交經國際局確認的申請文件副本;
六、國際申請要求優先權的申請人應當在辦理進入中國國家階段手續時繳納優先權要求費,未繳納或者未足額繳納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應當通知申請人在指定的期限內繳納;期限屆滿仍未繳納或者未足額繳納的視為未要求優先權。
B. 有關國際組織關於知識產權的定義各是什麼
國際上對規范知識產權立法、執法和民事行為影響重大的國際條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和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是通過列舉知識產權應當包括的范圍和權利種類來界定知識產權的。
依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第2條第(8)款的規定,知識產權包括下列權利:
1.與文學、藝術及科學作品有關的權利,即版權或著作權;
2.與表演藝術家的表演活動、與錄音製品及廣播有關的權利,即鄰接權;
3.與人類創造性活動的一切領域發明有關的權利,即專利權;
4.與科學發現有關的權利;
5.與工業品外觀設計有關的權利;
6.與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商號及其他商業標記有關的權利;
7.與防止不正當競爭有關的權利;
8.一切其他來自工業、科學及文學藝術領域的智力創作活動所產生的權利。
應當指出的是,該《公約》第16條規定,參加本公約,不得對本公約作任何保留。也就是說,加入該公約,必須對該公約所有條款均同意和遵守。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個國家加入該公約,我國也已於1980年加入該公約。因此,可以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一個奇特現象是,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同意上述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的范圍,但國內立法真正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定的「知識產權」作為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國家卻很少。一個典型的事例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定的隸屬知識產權的「發現權」,只有我國和幾個少之又少的國家立法承認其是「知識產權」,查看我國《民法通則》關於「知識產權」的第三節之規定,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民法通則》確認「發現權」屬知識產權,但卻沒有賦予發現人以獨占專用權,而僅賦予獲取證書、獎金和其他獎勵的權利。由此可見,發現權與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等知識產權相比具有較大的差別。另外,雖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加入了該公約,並承認該公約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但各國學者對這一范圍在學術上仍存在較大爭議。
世界貿易組織(WTO)文件《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中所指知識產權的范圍包括:
1.版權與鄰接權;
2.商標權;
3.地理標志權;
4.工業品外觀設計權;
5.專利權;
6.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7.未披露的信息專有權。
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相比,一方面,TRIPS協議劃定的知識產權范圍中沒有科學發現權。這主要是因為這種知識產權與貿易無關。另一方面,增加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這是為了適應國際貿易的需要,特別是為了適應某些經濟大國在對外貿易中保護本國利益的實際需要。再一方面,強調突出了「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這種信息主要指「商業秘密」,特別是其中的Know-How。多數國家保護商業秘密是將其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軌道,我國也是如此。在這一點上,TRIPS協議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是一致的。但商業秘密是否為一種知識產權,此前曾有爭議,TRIPS協議給予了肯定回答。我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以我國認可這個國際組織關於知識產權范圍的界定。實踐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實際上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各國對知識產權的立法和執法水平。我國目前對知識產權一致公認的范圍是專利權、商標權、版權、禁止不正當競爭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將TRIPS規定的「未披露的信息」,也列入知識產權的調整范圍,對這種觀點尚未達成共識,但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上述兩個國際公約對知識產權劃定的范圍,是當今世界各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通例,「迄今為止,多數國家的法理專著、法律,乃至國際條約,都是從劃定范圍出發,來明確知識產權這個概念,或給知識產權下定義的」[1]除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關於知識產權范圍的規定外,一些論著也就知識產權列舉了范圍。如英國劍橋大學W.R.Cornish教授所著的知識產權教科書將 「保護技術發明和設計的專利權」、「保護文學藝術創造的著作權」、「保護經營標記的商標權」合稱為知識產權[2]。
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
目前,對知識產權采「概括主義」定義方式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
一是將「知識產權」定義為「知識產權指的是人們可以就其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權利。」[3]這里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較為籠統地界定為「智力成果」,與知識產權的英文單詞(Intellectual Property)本意最為接近。類似的定義還有,知識產權「是指在智力創造活動中智力勞動者及智力成果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4]
二是認為,「知識產權是基於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5]這個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具體化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兩類;認為以知識產權名義統領的各項權利,並不都是基於智力創造成果產生。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可見知識產權並非都是就「智力創造成果」享有的權利。吳漢東教授將知識產權的定義進一步闡釋為「知識產權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權利。」認為知識產權是產生於精神領域的非物質化的財產權,即是基於智力成果、經營標記或知識信息所產生的權利;知識產權不等於是智力創造性成果權,以知識產權名義所統領的各項權利並非都是來自知識領域,亦非都是基於智力成果而產生,從權利來源來看,主要發生於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從權利對象來看,則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所構成;知識產權是法定之權,其產生一般須由法律所認可。[6]
三是認為,「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支配其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享受其利益並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7]這一定義,強調了知識產權是法定「支配權」的屬性,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
上述三種概括式的知識產權定義各有其特點,核心區別在於對知識產權客體或對象范圍理解上的差異。第一種定義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界定為「智力成果」,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本意相一致;將知識產權的各種保護對象統一歸入智力成果的范疇之中,避免了採取列舉式表述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可能。第二種定義明確將知識產權的客體列舉為「創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標記」或「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使人們通過該定義就能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有一個明晰、確定的認識。第三種定義則將知識產權保護的所有對象稱做「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表述方式與第一種定義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認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是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而非智力成果。
我們認為,知識產權的定義不管如何表述,至少應當闡明如下幾點涵義:首先,應當明確知識產權主體是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將知識產權界定為「私權利」,知識產權的主體也宜表述為民事主體或私權主體。上述第三種定義強調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對客體享有的權利,這種關於知識產權主體的表述比其他說法顯得更為妥當。其次,從概念的明確性角度分析,知識產權定義中應當對知識產權的客體范圍加以界定和區分。將知識產權的客體簡單表述為「智力成果」或者「與智力活動有關的信息」略顯籠統。1992年國際保護工業產權協定(AIPPI)東京大會將知識產權劃分為「創造性成果權利」與「識別性標記權利」,表明知識產權主要來源於智力創造活動與工商經營活動,知識產權對象由創造性成果、經營性標記、信譽以及其他知識信息已經在國際范圍內成為共識。所以,吳漢東教授在其知識產權的定義中將知識產權的客體表述為「人們對於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更趨適宜。再次,知識產權是法定權利,是一種支配權。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法定權利,一方面在於明確知識產權類型法定,另一方面旨在凸顯知識產權中商標權、專利權等必須依法申請審批,這往往是知識產權特有的,與其他民事權利相區別的。強調知識產權是一種支配權,意在明確知識產權和物權、人身權等權利屬性的一致性,與債權的不同性。總之,知識產權是民事主體對其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標記、信譽依法享有的支配權。
C. 軟體可以申請發明專利嗎
計算機軟體可以申請發明專利嗎?僅僅是計算機軟體,屬於人類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根據《專利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不能授予專利權。但是如果涉及計算機軟體的發明是為了解決發明提出的問題,全部或者部分以計算機程序處理流程為基礎的解決方案的話,是可以申請發明專利的。
《專利法》保護計算機軟體有三個明顯優點:
第一,《專利法》保護計算機軟體創造性方法及計算機軟體所特有的源代碼。
第二,保護程度高,一旦計算機軟體被授予專利權後,其他計算機軟體開發者再開發與已取得專利權的軟體表現方式或思想相同或相似的計算機軟體將被認定為侵權。
第三,專利權保護計算機軟體的期限比較合理。《專利法》對發明的保護期限為二十年,明顯低於版權法的國際通例;;作者有生之日加死後五十年(《伯爾尼公約》)或二十五年(《世界版權公約》),接近計算機軟體的實際經濟壽命,有利於推動科學進步。
計算機軟體申請發明專利需要哪些材料?
1軟體申請表(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官方網站注冊一個新用戶名,登記並在線列印,並在申請人處加蓋公章)
2營業執照復印件(加蓋公章)
3說明文檔(最多60頁,標明頁碼)
4程序(也就是源代碼的列印,最多60頁,標明頁碼)材料要求:程序和文檔的鑒別材料應當由源程序和任何一種文檔前面連續30頁、後面連續30頁組成,不得多於或少於60頁。
整個程序和文檔不到60頁的,應當提交整個源程序和文檔。除特定情況外,程序每頁不少於50行,文檔每頁不少於30行。
備註:
1所需要的4種材料,按照上述1234的順序排列,不要裝訂,用夾子夾好,即可送去版權登記大廳辦理。材料初審不通過,會被打回,紅字是說明,請務必按照紅字的規定來准備。
2文檔中要保持軟體名稱統一
D. 美國的專利權要在中國申請怎麼辦
美國專利,想要在中國申請,一般情況下,會先在美國申請,然後呢,
1)可以通過PCT途徑進入中版國,權
提交PCT申請時,是以美國申請日起12個月提交,通過PCT進入中國時,是在優先權日起30個月進中國。
2)也可以要求美國優先權進入中國:
在美國提出的申請的申請日起12個月內,可以要求優先權進中國。
進入中國時的程序和中國企業或個人一樣。
E. 國際公約對軍工產品的專利權如何保護和民用產品的有何區別
專利權來受地域限制,如源果戰後雙方國家都同意,然後你在他們國家獲得了你這項武器的專利權那就可以收使用費。估計誰也不會這么厚道。
蘇聯的AK47是當時蘇聯為了抵抗侵略勢力,大量的無條件授權其他國家使用這項技術,戰後蘇聯有說收取這筆費用,但是每個國家都說蘇聯是永久授權。所以一分也收不到
F. 專利權的國際保護有哪些重要公約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與貿易(包括假冒商品貿易在內)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專
專利合作條約屬
專利合作條約實施細則
國際承認用於專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達佩斯條約
國際專利分類斯特拉斯堡協定
建立工業品外觀設計國際分類洛迦諾協定
G. 專利權的國際保護有哪些重要公約
專利權的國際保護重要公約
(一)《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締約國
1.《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簡稱WIPO公約)於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爾摩簽署,1970年生效。締約方總數為181個國家(1980年6月3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管理的工業產權領域條約締約國
1.《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1883年締結,締約方總數為168個國家(1985年3月19日中國成為該公約成員國)。
2.《專利合作條約》(簡稱《PCT條約》)1970年締結,條約締約方總數為124個國家(1994年1月1日中國成為該條約成員國)。
3.《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簡稱《馬德里協定》)1891年簽署,和《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簡稱《馬德里議定書》)1989年簽署,稱為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體系。《馬德里協定》的締約方總數為56個國家(1989年10月4日中國成為該協定成員國);《馬德里議定書》的締約方總數為66個國家。
4.《制止商品產地虛假或欺騙性標記馬德里協定》(簡稱(產地標記)《馬德里協定》),1891年締結。締約方總數為34個國家。
5.《商標法條約》(簡稱TLT條約)締結於1994年,締約方總數為33個國家。
6.《商標注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尼斯協定》(簡稱《尼斯協定》)1957年締結,締約方總數為74個國家(1994年8月9日中國成為該協定成員國)。
7.《建立商標圖形要素國際分類維也納協定》(簡稱《維也納協定》締結於1973年,締約方總數為2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