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專利權的侵權從哪日起算

專利權的侵權從哪日起算

發布時間:2020-12-23 02:45:04

Ⅰ 專利侵權訴訟時效是多久

在侵權訴訟中,除了人身侵權訴訟以外,還存在權利侵權的情形。對於權利侵權而言,在知識產權方面,常見的侵權方式有專利侵權。對於專利侵權案件糾紛,需要專利權人首先明白訴訟時效問題。下面,小編為你詳細講解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幫助。
專利侵權訴訟時效是多久?
專利糾紛的時效為2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之日起計算。所謂"得知",是指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確切發現和知道其權益受到侵害。
所謂"應當得知",是指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確實不知道其權益已經受到侵害,但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可以推定其應該知道的情況。如侵權產品的公開銷售和使用;專利公報已將他人申請專利的文件公布等。
在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處的專利糾紛中,大多數情況是以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之日作為時效的起算日。例如以授權公告日起算,因為專利公報公告的法律事實,可以作為推定其"應當得知"的條件。因此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應當關注專利公報中的信息,及時行使自己的請求權,以免因延誤時效而造成損失。
《專利法》第六十八條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
上文中,小編不僅為您整理了專利侵權訴訟時效的規定,同時,還為您詳細的分析了專利侵權訴訟時效的計算以及時間起點問題。以上關於專利侵權的內容,希望對您了解這方面的規定有幫助。如果你遇到了專利侵權糾紛需要專利的律師為您維權的,可以咨詢網站的律師獲得幫助。
延伸閱讀:
專利侵權的法律責任包括哪些
什麼是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行為會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商標、專利侵權怎樣取證

Ⅱ 授予專利權當年以什麼時間判斷,授權通知書發文日還是授權公告日

專利授權日即為專利的授權公告日。僅僅授權通知書還不能確定該專利已經授權,因為有可能專利申請人接到通知書之後不去辦理手續,於是該專利就沒有專利權了。

但是專利的保護期並不是從授權日起算,而是從實際申請日起算,就比如說你是2008年1月1日遞交的申請,今天下來的授權公告,繳納年費是從2008年1月1日起開始交,因為從那天起你的專利開始受保護。

(2)專利權的侵權從哪日起算擴展閱讀:

專利權人和申請人的區別

專利權人即專利權主體,是指依法獲得專利權,並承擔與此相應義務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從取得方式來劃分,可分為原始主體與繼受主體;從國籍來劃分,可分為本國人與外國人。

專利申請權人,是指對某項發明創造依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享有專利申請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或者說,專利申請權人就是有資格就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1、專利權人與專利申請權人具有一致性:專利申請權是產生專利權的基礎,專利申請權人提出的專利申請獲得批准後,該專利申請權人就成為專利權人(專利法第6條)。

2、專利權人與專利申請權人是有嚴格區分的:

①專利申請權是一種獨立的財產權,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請求權,特定主體就某項發明創造享有的專利申請權,並不能排斥他人就同樣主題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換言之,對同一主題的發明創造,有資格提出專利申請的主體可能是多方,但獲得批准從而成為專利權人的則可能是其中的一方。

②繼受專利權人常常並不是專利申請權人。

Ⅲ 專利維權產生損害是從什麼時候計算

專利維權產生損害是從授權日算起;如果發明專利已經授權,可從公開內日起算。但法定的專利訴容訟時效是兩年,知道侵權後兩年內不起訴就過了訴訟時效。

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有關專利的問題可以咨詢中合知識產權,中合知識產權是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准設立並監管的機構,代碼是32266,配套專利管理軟體雲葫蘆APP為企業用戶、行業從業者及科研機構等對象,提供智能化的便捷管理工具,解決了企業知識產權的管理、查詢、交易等常見難題,打開APP或小程序可輕松完成商標查詢、專利申請、專利年費繳納,更是實現了多維度智能監控,目前基本實現了60多種泛知識產權服務的智能化自助。

更多疑問請咨詢中合知識產權客服!

Ⅳ 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為多長時間

專利侵權行為在生活中依然存在,專利侵權就是侵犯了別人的專利,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使用。那麼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為多長時間呢?接下來八戒知識產權就帶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多長時間發明了新的技術是可以申請專利的,申請之後是受到國家專利保護法的保護的,那麼要是有專利侵權行為,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是多久?專利糾紛的時效為2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之日起計算。所謂得知,是指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確切發現和知道其權益受到侵害。所謂應當得知,是指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確實不知道其權益已經受到侵害,但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可以推定其應該知道的情況。如侵權產品的公開銷售和使用;專利公報已將他人申請專利的文件公布等。在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處的專利糾紛中,大多數情況是以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之日作為時效的起算日。例如以授權公告日起算,因為專利公報公告的法律事實,可以作為推定其應當得知的條件。因此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應當關注專利公報中的信息,及時行使自己的請求權,以免因延誤時效而造成損失。《專利法》第六十八條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

Ⅳ 專利權侵權訴訟時效是多久

專利權發生侵權事件後,選擇訴訟可能是維護自身權益最恰當的方式之一。那麼,專利權侵權訴訟時效為多長時間呢?專利法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專利法》第62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這與我國《民法能則》第137條的規定相一致。不過,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存在兩種特殊情況:(一)超過二年的起訴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往往是連續的,有時甚至是斷斷續續的。如果從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侵權行為起二年內,專利權人未主張權利,而二年之後,侵權行為仍在繼續,這時如果不能對專利權人進行保護,顯然是不公平的。專利權人的請求權可以分為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前者指停止侵權,從時效制度的目的出發,這類請求權本身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29]後者指賠償損失,當然適用訴訟時效,但是從專利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兩年內的侵權損失賠償額,仍然處於訴訟時效期間之內。為此,最高人民法院《規定二》第23條規定,權利超過二年起訴的,人民判決被告停止侵權,並支付起訴之日前推算二年內的侵權損害賠償數額,但這種判決應滿足兩個前提條件:(1)起訴時侵權行為仍在繼續;(2)起訴時專利權仍在有效期內。最高人民法院《規定二》的重要意義在於,明確了針對侵權行為的物權請求權(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等)不受訴訟時效限制。(二)授權前的發明技術使用費發明專利的一項特殊之處是,授權前的臨時保護,由於發明專利實行提前公布、實質審查,一項發明專利申請自申請日起滿18個月即行公布,這時其他單位或個人完全可以實施公開的發明技術,這種行為在授權之前不視為侵權。根據《專利法》第13條規定,上述單位或個人應支付適當的費用,這就是對發明申請的臨時保護措施。依照《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專利權人可以在授權前提出支付要求,但如果這種要求被拒絕,專利權人只有等到授權之後才能要求專利管理部門進行處理或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公布時,實質審查可能還未開始,或者已開始但尚未結束,到授權之日往往需要2至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要求自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行為之日起計算時效,則完全會出現專利權人有資格起訴時已超過二年的現象。為此,《專利法》第62條第2款規定,專利權人於授權之日前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時效自專利授權之日起計算。於是,這類訴訟的時效有兩個起算點:二是專利授權之日;二是專利權人得知或應當得知行為之日,以其中的晚者為實際起算點。

Ⅵ 專利權期限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自申請日、優先來權日、授權自公告日等固定日期起計算大部分法定期限是自申請日、優先權日、授權公告日等固定日期起計算的。
例如,專利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專利權的期限均自申請日起計算。專利法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要求外國優先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應當在十二個月內提出,該期限的起算日為在外國第一次提出專利申請之日(優先權日)。

Ⅶ 專利侵權訴訟中如何界定專利的保護日期

針對該時間區間實施專利的行為是否構成專利侵權呢?剖析如下。
這裡面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構成專利侵權,理由是:被控實施專利的行為是發生在專利申請日之後,按照專利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該條款規定了專利權的有效期限均自申請日開始計算。在專利申請日之後實施專利的行為,是在專利的有效期限內實施專利的行為,在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情況下,就構成對專利權的侵犯。
另一種觀點認為,構不成專利侵權,理由是:被控實施專利的行為是發生在專利授權公告之前,按照專利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規定,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專利授權公告前專利申請人還沒有取得專利權,對發生在授權公告之日之前實施專利方案的行為,無權制止。按照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發明和解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了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該法律條款是針對專利權被授予後,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禁止他人為了生產經營目的而實施專利的行為;針對專利權被授予前,他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法律並不予禁止,也不認為構成專利侵權。專利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在專利權被授予後可以主張使用費。該條是對發明專利的一種臨時保護條款,是從經濟的角度對發明專利權人進行適當補償,而不是對他人的這種使用行為認定為侵權。
作者認同第二種觀點。上述兩種觀點實際涉及到專利權有效期與專利權保護期問題,第一種觀點是將專利權的有效期等同了專利權的保護期。專利法第四十二條是對專利權的有效期間進行規定,專利權的有效期間的起算點是申請日,專利法第十一條是對他人在何種情況下實施何種行為構成侵犯專利權進行規定,對專利權的保護起算點進行規定,即保護期限起算點是被授予專利權後,結合專利法三十九、四十條規定,專利權保護期限起算點是專利權的授權公告日。專利侵權糾紛案件,是對他人實施專利行為的是否構成對專利權的侵犯進行認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是判定侵權與否的根基性的法律條款。

閱讀全文

與專利權的侵權從哪日起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