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評析一件近五年內發生的知識產權的案件處理3000字左右
五穀豐登」四個字本來蘊含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卻引發了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格力公司)和廣東美的製冷設備有限公司(下稱美的公司)兩大家電企業的商標糾紛。日前,格力公司與美的公司的商標侵權糾紛上訴案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據了解,格力公司於2010年申請注冊「五穀豐登」商標,並於2011年獲得授權。2013年11月,格力公司以美的公司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為由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格力公司認為,美的公司未經許可製造、銷售「五穀豐登」標識的產品構成侵權,索賠500萬元。此後,珠海中院一審認定美的公司使用「五穀豐登」標識構成侵權,並判令美的公司賠償格力公司經濟損失380萬元。一審判決作出後,美的公司不服,隨後向廣東高院提起上訴。
在二審審理中,美的公司代理律師表示,美的公司在相關產品上對「五穀豐登」圖案的使用不是商標性質的使用,不構成侵權。美的公司在相關產品的突出位置都是使用美的商標,「五穀豐登」圖案如果有區分作用,僅有區分自有商品的作用,不構成商標法上的商標性使用。此外,美的公司代理律師還表示,美的公司使用的「五穀豐登」圖案與格力公司的「五穀豐登」注冊商標並不相同,格力公司的注冊商標僅僅是文字,二者從視覺效果上差別明顯。美的公司使用「五穀豐登」圖案與格力公司「五穀豐登「注冊商標不會造成消費者混淆。美的公司沒有攀附格力公司商標的故意,美的公司沒有侵權,因此不應承擔侵權責任。
格力公司方面則表示,美的公司使用「五穀豐登」商標在格力公司注冊商標申請日2010年2月之後;美的公司將「五穀豐登」標識貼在商品上,起到了標識商品來源的作用,在法律上就是商標性使用。另外,美的公司侵權產品有19款之多,生產銷售侵權產品的利潤遠高於一審所確定的380萬元賠償額。據悉,該案並未當庭宣判。
⑵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並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並購方案,其並購標的背後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交易方案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及通過申請並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的資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並購貸款金額不超過交易對價的 60%;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3年417,401.74萬元,2014年5,337,54.10萬元,2015年4,300,76.05萬元;
標的過去3年凈利潤:2015年-5,795百萬美元,2014年15,345百萬美元 2014年13,355百萬美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已實現並表。
1.2 美的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義大利Clivet
美的集團上半年公布的跨境並購除了最受關注的收購德國庫卡,還有收購日本東芝家電,和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交易方案
草案發布時間:2016年5月26日;
標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擬接受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最低意圖持股比例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歐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面要約收購;
標的作價:若庫卡集團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收購總價約292 億元人民幣;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銀團借款和自有資金;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 2015年1,270,673萬元,2014年1,050,222萬元,2013年531,746 萬元;
標的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6年1-3月21.1百萬歐元,2015年86.8百萬歐元,2014年68.1百萬歐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尚需通過美國CFIUS和DDTC的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交易方案
標的:珠海銀隆100%股權;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15.57元/股的價格發行83,493.90萬股,合計作價130億元;新發股份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12.19%;
標的歷史凈利潤:2014年度扣費歸母凈利潤-2.65億元,2015年度扭虧為盈,全年扣非歸母凈利潤4.33億元,2016年1-6月扣非歸母凈利潤3.22億元;
業績承諾:2016年-2018年經審計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2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
募集配套資金:15.57元/股的價格,鎖價發行不超過62,263.29萬股,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96.94億元;
募資用途: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認購方:格力集團、銀通投資集團、珠海拓金、珠海融騰、中信證券、孫國華、招財鴻道、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
交易進程:股東大會募集配套融資相關等議案未能獲得通過,目前正在著手修改方案。
2、不同並購選擇帶來的收益與其背後的驅動力
2.1 海爾和格力並購獲得顯著成效
海爾和美的的海外並購都給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並表業績:
海爾收購GE家電的交易於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電貢獻收入143.5億元,貢獻歸母凈利潤3.17億元。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80.1%股權的交易於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並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3億元人民幣,增加歸母凈利潤1970.2萬元人民幣。
美的和海爾的並購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效,但格力的並購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礙。
2.2 格力電器並購受阻,公司股權架構成為最大的誘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結果。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中關於募集配套融資的部分全部被否。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股權攤薄問題。
小汪@並購汪在《格力百億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東? | 小汪天天見》一文中總結過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三大訴求,除了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外,剩餘兩大訴求均與格力電器的股權架構息息相關:
格力股權分散,面臨「野蠻人」入侵壓力,存在鞏固控制權需求
格力電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18.22%,2015年曾面臨險資入侵,中國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均曾大幅買進。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的控股股東關聯企業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電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層希望通過交易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電器管理層和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在公司發展上曾經產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管理層一直希望能夠提高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
反觀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則並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電器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青島海爾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美的集團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的創立時間相近,發展過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為國資背景。但最終卻形成了不同的股權架構,出現如今這樣迥異的並購路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3、復盤股權變動歷史:從格力困境到美的、海爾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權架構隱含的內憂外患
格力集團創立於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區發展經濟總公司,而目前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珠海海利空調廠。
格力電器很快發展為國內空調銷量第一的龍頭企業,並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個發展期間,一直伴隨著公司管理層與公司國有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其中兩件事將雙方的矛盾逐漸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電器成功樹立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旗下其他子公司,生產同質化產品,與格力電器爭搶市場份額,引發了格力電器方面的不滿。2001年時任總經理朱江洪曾提議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旗下類似子公司,但遭拒絕。直到2004年,雙方才達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團曾經試圖將格力電器出售給國際空調巨頭、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當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管理層直至開利准備前往格力電器進行盡調,才得知格力電器將被出售。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對於將企業轉讓給外資公司十分擔憂」。
但2005-2006年適逢國企改制,按照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意見中的規定,格力集團在改制一年內不能轉讓格力電器的股份,一年後轉讓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圍以內,使得收購最終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東的高壓之下,格力電器未能如美的、海爾一樣借國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國資控制公司的股權架構的基礎。
同時,由於格力集團在股權分置一年後開始逐漸減持套現,最終目前作為控股股東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權,給公司留下了股權分散的隱患。
3.2 美的、海爾:艱難MBO解決公司產權問題
美的集團:國內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團的前身是創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資創辦的塑料瓶蓋生產廠,1980年開始生產風扇,此後相繼注冊「美的」商標和進入空調行業,並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進行事業部制改造,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但創始人何享健一直對公司產權問題可能對公司未來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於是在2000年推動美的管理層和工會組織共同組建了美托投資。
美托投資於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價格協議受讓當地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價格再次協議受讓。兩次收購共計獲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資約3.21億元。最終美托投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美的管理層完成了對美的集團的MBO,美的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權架構的「初始版本」。
青島海爾:持續數年的股權激勵和「MBO」之路
青島海爾創立於1984年,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張瑞敏作為廠長接手時,這家工廠已經虧損147萬元,瀕臨破產。張瑞敏接手後嚴格進行品控,還留下了因冰箱質量不過關下令員工親手「砸冰箱」的美談。
此後海爾憑借出色的品控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發展成為冰箱企業龍頭,1997年總營收就突破百億,同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爾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謂「MBO」也引發了著名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論戰,後來被總結為「郎顧之爭」。但海爾在論戰中始終保持足夠的低調和沉默,並表示公司的屬性是「集體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權激勵和「MBO」措施,將管理層對海爾的控制權提升到目前的情況。
4、從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成為世界500強之一,中國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4.1 美的與海爾的發展史上,並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2004年-2005年相繼收購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等家電企業。同時開始就通過收購美泰克國際投資,間接控制另一家電巨頭榮事達50.5%的股權,將公司業務向冰箱等領域拓展,並於2008年完成對榮事達的整體收購,同年收購另一國內冰箱龍頭企業華菱集團,並購洗衣機龍頭企業小天鵝。
海爾集團則從一開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魚」的理論,並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內相繼並購紅星電器和菜陽家電等數十家公司。同時很早就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從2002年開始就和日本三洋電器合作,此後分三次收購了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家電業務,進行逐步整合消化。還在2012年收購紐西蘭家電巨頭Fisher & Paykel。
4.2 格力電器發展史少有「並購身影」,資本結構差異導致處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歷史上少有「並購」這一關鍵詞的出現,此前最為著名的一次「並購」是差點被格力集團賣給美國開利。此次130億收購珠海銀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小汪@並購汪查閱三者2016年三季報發現,美的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185.84億元,青島海爾賬面貨幣資金為198.67億元,而格力電器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972.34億元人民幣。然而在並購的表現上,前二者在舉債收購國際產業龍頭,進行產業鏈的拓展和升級;格力則在發行股份收購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外憂內患」。
這樣的情形,固然和企業家個人管理風格和發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但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絕對無法忽視。美的和海爾在艱難的「MBO」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諸多爭議,但確實解決了企業產權問題給公司帶來的隱患。而格力電器管理層和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則難免使公司的發展受到掣肘,最終造成了如今格力電器與其他兩者截然不同的處境。
然而即便在不斷跟控股股東進行博弈,面臨了諸多的「外憂內患」,格力電器的業績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認地十分出色。
格力電器從當初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兜兜轉轉,當初差點收購了格力的美國開利,其旗下拉美業務則被格力電器的最有利競爭者美的集團收入囊中。
⑶ 格力質疑美的弄虛作假,事件始末如何
6月1日,中國移動發布公告顯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移動招標中弄虛作假,被取消資格。事件於7月初經過媒體報道後,引發巨大討論。
7月4日凌晨,格力電器在其官方微博發布聲明回應「被取消中標資格」一事。聲明中稱,經內部核查,該事件屬申報過程中的材料整理失誤,並非目前網路所傳為達到中標目的虛標技術參數、虛標能效參數的行為。
格力表示網上存在惡意誹謗是同行企業所為,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其中,格力電器在聲明中提及的廣東某某同行企業,暗指美的集團,是美的舉報格力在投標中「造假」。
7月6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開質疑美的弄虛作假,包括發票信息不一致、技術參數不符合招標標准兩點。
並表示格力曾就相關問題多次向中國移動反饋,為什麼在存在這么多問題的情況下重慶美的還能屢次中標,甚至屢次唯一中標?格力將結合其他問題再次報送中國移動,以求公平對待和公正處理。
(3)格力訴美的侵犯該專利權擴展閱讀
格力、美的纏斗多年,空調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
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都地處廣東,前者位於珠海,後者位於佛山,兩家公司相距僅100多公里。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以來,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圍繞技術專利、商標等發起的互訴案超過10餘起,主要聚焦知識產權侵權,累計索賠金額近億元,互有勝負。
「早期格力起訴美的較多,後來美的起訴格力較多,中間兩家互有起訴」。一位家電觀察人士表示,格力和美的訴訟范圍多是實用新型專利,且並非涉及雙方全部產品品類,不能直接表明一方的創新水平高於另一方,更多還是在輿論上佔領高地。
格力掌門人董明珠更是屢屢親自上陣,炮轟美的「沒誠信」、「小偷」,比如「一晚只需一度電」這一近乎家喻戶曉的美的宣傳語,就在董明珠怒斥明顯欺騙消費者下,改成了「一晚低至一度電」。
而對於此次「中標虛假」事件,對格力影響更大。此前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表示,「格力本次招標產品是格力近年來主推產品,此次被取消中標資格,也會影響同類產品在其他項目中的招標。此外,格力電器多年來積累的形象也會受損。」
而更多家電研究人士也表示,此次事件如果真的是美的在背後舉報格力,這其實是一件毫不奇怪,意料之中的事。而且,是美的期待已久的「大勝」。因而,格力電器正在強力反擊。美的集團後續如何接招還不得而知。
⑷ 美的格力專利之爭 是競爭層次的升級還是降
相對於美的綜合優勢越來越明顯來說,現在格力說優勢實在是有點困難。從人力資版源方面說,美的權首先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和職業操守,其次才是業務能力,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作為經銷商,同樣是上十年的長期合作,我們一直沒辦法融入格力,卻很容易和美的產生共鳴並共同成長,也許這就是美的崇尚做生意也要做文化的結果把。或許這才是他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⑸ 有誰知道格力和美的打官司的事
最終結果出來了,格力獲勝,美的賠款200萬元,哎,想不到美的竟然做出這種事,以後還是相信格力,少買美的的產品,一個失去誠信靈魂的企業估計也做不出什麼好的產品。。。
找到官方的判決書,大家看看吧: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近日對美的公司與格力公司之間的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作出終審判決,認定美的公司侵權行為成立,應立即停止銷售侵權的空調產品,並賠償格力公司經濟損失200萬元。這場侵權糾紛已持續3年之久。
廣東高院的判決書顯示,2007年4月,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格力)研發了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睡眠習慣控制房間溫度變化,從而提高睡眠質量的技術,即「控制空調器按照自定義曲線運行的方法」。同年4月,格力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發明專利,並於2008年9月獲得專利證書。
2007年8月至11月期間,格力先後向市場推出應用了該技術發明專利的卧室空調「睡夢寶」、「睡美人」等系列產品。
2008年,格力發現在珠海市泰鋒電業有限公司、國美電器(微博)北京朝外店等商場,正在銷售廣東美的製冷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稱美的)生產的夢靜星系列空調產品。格力認為,美的該系列產品侵犯了格力所擁有的「控制空調器按照自定義曲線運行的方法」的技術發明專利,2008年12月,格力以美的涉嫌侵犯發明專利權為由將美的告上法庭,要求美的立即停止對格力的侵權行為並賠償相應經濟損失。
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此案並於今年4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美的在其生產的KFR-26GW/DY-V2(E2)等4款空調器產品中擅自使用涉案發明專利方法,侵犯了格力發明專利權。
美的不服一審判決,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廣東高院最近對此案作出終審判決,認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法應予維持。美的公司的上訴理由和上訴請求均不成立,依法予以駁回。法院作出判決如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記者了解到,此案訴訟期間,美的曾請求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格力「控制空調器按照自定義曲線運行的方法」發明專利無效。2009年9月,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相關決定,維持格力該項發明專利權有效。
⑹ 格力面對美的和奧克斯的沖擊該如何
格力只有從自身調整做起,搞好管理、提高技術、認真售後,才能發展,否則死路一條。
格力為了忽悠用戶,故意編造了很多空調的型號,搞了這款那款毫無意義的名頭,但不管什麼型號的格力空調肯定都很差,格力的技術和管理太次,只靠炒作,產品好不了。故障率很高。
我通過親身體驗,格力電器質量差,服務更差。反正今後我是不會再買格力產品了。
我用過兩件格力產品,一台落地電扇,外罩居然用一個一毫米的螺絲螺帽來固定,拆裝很不方便,很容易丟失。所有別的產品都有定式的很方便的固定方式,而它不用,非要腦殘地「別具一格」。
一台格力空調,室外機居然在機外還拖有一尾巴---普通軟電線連著的感測器。這種產品設計說明格力的技術人員和整個技術團隊的技術水平是如此之低。我的安裝在六樓,不到半年就被老鼠咬斷了,不能開機。可氣 的是報修,維修員一接電話,就告知是老鼠咬斷了感測器的線(維修人員居然能准確猜中是老鼠咬斷線,可見故障率高得沒法說),要我自付200元維修費。第二天投訴到本地市格力分公司(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答復說是我的自然環境不好造成的故障,確要收費。真不知「環境」在一樓、二樓的買了格力空調的那怎麼辦。
後來我還把事情的經過通過格力的官方網站向格力總公司報告了,希望能得到總公司的意見。可是總公司的售後服務方面也沒有絲毫反饋。
然我用過某品牌的空調,五年後外機風扇壞了,一打電話,立馬來給維修,免費調換,沒有多話。
⑺ 說格力舉報奧克斯,到不如說格力舉報近段時間的中國製造的方方面面,比如美的,海爾等一些低價產品,
同行就是冤家,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
⑻ 格力告美的侵權索賠5000萬,究竟是怎麼回事
1、格力公司來系涉案專利自的權利人,被告美的公司製造、許諾銷售、銷售以及被告天昂公司許諾銷售、銷售的美的「製冷王」系列空調,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構成專利侵權;
2、格力公司採用涉案專利製造的「U尊」產品曾獲國內外多個獎項並受到市場青睞,而美的公司低價銷售被訴侵權產品,侵蝕了格力公司的市場。
3、原告格力公司請求法院判令兩被告停止侵權並由被告美的公司賠償其經濟損失5000萬元。
最新的進展是,美的公司已經提交民事管轄權異議申請書,合議庭正在對該案進行進一步審理。
按照ZDC消費調研中心的統計數據,中國市場空調佔有率方面,格力以44%高居第一,之後是美的和海爾。
⑼ 格力、美的、海爾、志高,哪個牌子的空調質量好
爆炸說來明格力機芯好源啊,別的空調每爆過吧,那次爆炸是操作問題吧,具體我也不知道。哈哈。我是做格力品牌多些,市場接受率高過任何一個品牌的,美的也做,站在用戶角度來說:從重量看,同匹數機型,格力最重了。賣廢品要多賣50元。其實一個產品好壞第一質量,第二服務。
⑽ 美的狀告格力的法院審判結果是什麼
6月26日消息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6月25日,美的和格力「不正當競爭糾紛」案開庭。內因為「有涼感容無風感」6個字的廣告語,美的將格力告上法庭,索賠490萬元。經過3小時的辯論後,雙方均不同意法庭調解,法官宣布將擇期宣判。
被告格力稱,格力涉及的空調產品只在線上銷售,且京東消費者不會出現混淆品牌的情況。同時,格力也無需藉助其他企業商品進行宣傳。格力還認為,空調具備「有涼爽的感覺、無風吹的感覺」這一功效及宣傳詞,非美的首創、獨創,現已是行業普遍概念和宣傳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