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侵犯專利權的管轄法院包括哪些
專利案件的級別管轄:(《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條)專
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由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專利侵權糾紛的地域管轄
因侵犯專利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五條第一款)
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六條)
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六條)
銷售者是製造者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六條)
2. 專利權侵權行為的處理是如何規定的
1.我國《專利法》第57條第一款規定,"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據此,專利權受到侵犯時,專利權人或利害關系人既可以訴諸司法處理程序,也可以尋求行政處理程序的保護。
專利法所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是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專利管理工作量大又有實際處理能力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設立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凡屬於某地區或某部門范圍內的侵權案件,當事人可以向該地區或者部門的專利管理機關請求處理。凡屬於跨部門或者跨地區的侵權案件,當事人可以向發生侵權行為地的專利管理機關或者侵權單位上級主管部門的專利管理機關請求處理。專利管理機關是行政機關,主要由受過專利法和其它相關法律培訓的科學技術人員組成,因此具有較高的素質,處理專利侵權糾紛比較迅速,結果也比較適當。
2.權利人或利害關系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於專利侵權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法律性,為了保證法院的審判質量,最高人民法院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二審法院。另外,因侵犯專利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銷售者是製造者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1]以上規定,較好地解決了專利侵權糾紛的管轄權問題,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迅速地查明事實,維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
3.人民法院審判專利侵權案件並不以專利管理機關的處理為前提。專利權人或者其它利害關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請求專利管理機關處理,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審理。當事人對專利管理機關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如果侵權人在該期限內既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專利管理機關的決定,專利管理機關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現行專利法,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
4. 專利侵權的管轄地在哪裡
因侵犯專利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回侵權行為地包括:被控侵答犯發明、實用新型與專利權的產品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製造、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上述侵權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
5. 常見的專利侵權行為有哪些
常見的專利侵權行為有哪些?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那麼常見的專利侵權行為有哪些?常見的專利侵權行為如果大家需要專業的專利服務,八戒知識產權幫您支招!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業務發展迅速,專注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八戒知識產權專利申請,專利轉讓代理服務受業內認可,您有專利轉讓,專利申請的交易的需求,就趕快咨詢八戒知識產權客服。常見的專利侵權行為有哪些?(1)製造他人專利產品的行為。《專利法》對專利產品的製造行為的保護是絕對的,不論製造者在主觀上是否知道屬於他人的專利產品,只要在客觀上製造了專利產品就構成專利侵權;(2)使用專利侵權產品的行為。如果使用者在主觀上不知道他所使用的產品是侵權產品,則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值得注意的是,該行為只適用於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產品的行為均不構成侵權;(3)銷售專利侵權產品的行為。如果銷售者在主觀上不知道該產品是侵權產品而銷售,則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4)進口他人專利產品的行為。這是保護專利的進口權。由於專利權具有地域性,在專利權獲得領域以外生產的專利產品不構成專利侵權,但只有專利權人同意才能將該產品輸入到專利權保護區域,其他人擅自進口行為構成侵權;(5)使用他人專利方法的行為。專利方法使用范圍的保護是由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一種方法可能有多種用途,甚至可能有跨技術領域的用途。如果第三人把專利方法應用於其他領域,而且又不是相近的技術領域,在專利權人的權利要求書中未記載這種跨領域的用途,所實現的技術效果在專利說明書中也沒有記載,則第三人使用該方法的行為不構成侵權。常見的專利侵權行為有哪些?想要了解更多內容,歡迎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在線客服。八戒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專註:商標、專利、版權、域名等知識產權業務方向。主營業務三大板塊:常規知識產權、涉外知識產權、知識產權交易。互聯網+知識產權行業的黑馬型企業。
6.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有哪些相關的法律規
專利侵權行為是指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又無法律依據,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徵:
1.侵害的對象是有效的專利。專利侵權必須以存在有效的專利為前提,實施專利授權以前的技術、已經被宣告無效、被專利權人放棄的專利或者專利權期限屆滿的技術,不構成侵權行為。專利法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的應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對於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2.必須有侵害行為,即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的行為。
3.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非生產經營目的的實施,不構成侵權。
4.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依據。專利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
1.直接侵權行為。
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其表現形式包括:
(1)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2)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4)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5)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6)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7)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仍然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擔賠償責任。
7. 專利侵權案件,銷售地是指哪些(侵權產品交付地可不可以作為銷售地有沒有法條支持)
根據高院《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五條規回定:「因侵犯專利權答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侵權行為地包括:被控侵犯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產品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專利方法使用行為的實施地,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製造、銷售、進口等行為的實施地;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實施地。上述侵權行為的侵權結果發生地。
第六條原告僅對侵權產品製造者提起訴訟,未起訴銷售者,侵權產品製造地與銷售地不一致的,製造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以製造者與銷售者為共同被告起訴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銷售者是製造者分支機構,原告在銷售地起訴侵權產品製造者製造、銷售行為的,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
你所說的交付地,應認定為侵權行為地,當地法院有權進行管轄。
8.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專利侵權案件中如何確定地域管轄的
(法經<1994>51號)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京高法<1994>14號《關於專利侵權案件中如何確定地域管轄的請示》收悉。
據你院報告稱,專利權人長城公司一直自己實施「等離子體加速器法離子鍍膜裝置」專利技術。1993年12月,長城公司發現遵化設備廠向北京齒輪廠銷售了其專利權的產品等離子體鍍膜機,認為該銷售行為已構成了侵權,遂向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遵化設備廠立即停止生產、銷售該專利技術產品,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
經我們研究認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生產製造和經營銷售專利產品的行為,是經常發生的兩種專利侵權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關於侵權行為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管轄的有關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就銷售行為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案件,銷售地人民法院有管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