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專利權和專利技術的區別
專利權包括:
1、發明專利權
2、實用新型專利權
3、外觀設計專利權
1、發明專利權,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2、實用新型專利權,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3、外觀設計專利權,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專利技術,顧名思義,是指被處於有效期內的專利所保護的技術。根據我國專利法對專利的分類,主要是包括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所保護的技術。外觀設計專利因為保護的是新設計,而非技術,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應稱為專利設計,而不是專利技術。但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有寬泛外延的專利技術一詞是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都包括在內的。
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技術僅僅是指被授權專利所保護的技術,也就是僅僅指被專利的權利要求所保護的技術,而不能認為專利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技術都是專利技術,更不能認為未被授權的專利申請所記載的技術也是專利技術。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技術會隨著專利有效期的結束而變成非專利技術,或稱過期專利技術了,也就可以無償使用了。但是,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相關專利權仍處於有效期內。
② 專有技術和專利技術的區別
專有技術和專利技術有保密性、時效性、地域性、權利取得方式、法律保護上的區別。
一、保密性
專有技術是保密的技術;專利技術是公開的技術 。
二、時效性
專有技術在保密狀態下可以沒有期限;專利技術有法定期限 。
三、地域性
專有技術沒有地域限制;專利技術在批准授權的地域內受保護 。
四、權利取得方式
專有技術是事實上的佔有;專利技術需要通過法律途徑獲得 。
五、法律保護
專有技術受相關法律的保護;專利技術受專利法的保護。
專有技術是指企業對某一產品所具有的獨特新穎的設計、造型、配方、結構、工藝等,不需在專利機關登記注冊,但它和專利權相似,也具有壟斷商品生產和銷售性質,只是不受法律保護的知識產權,同時也沒有明確的期限性,但可有效地使用,並可有償的傳授和轉讓。
專利技術,顧名思義,是指被處於有效期內的專利所保護的技術。根據我國專利法對專利的分類,主要是包括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所保護的技術。外觀設計專利因為保護的是新設計,而非技術,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應稱為專利設計,而不是專利技術。
但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有寬泛外延的專利技術一詞是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都包括在內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包括專有技術),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一章總則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③ 專利權和非專利權區別,專利技術和非專利技術區別
過去,國內將技術秘密稱為非專利技術,是相對專利而言。後來合同法頒布後,用了專利技術與技術秘密的不同詞彙,而不用非專利技術的稱謂。
在法律意義上,過去的非專利技術就是指技術秘密,不構成技術秘密,就不能受到保護了。這就更明確劃分了界限。在實踐中,確有的將某些公知技術也誤認為是非專利技術來轉讓。
所謂專有技術,是享有專有權的技術,應該是更大的概念,但在法律上是界定不清的。應當明確,依據什麼享有專有權,是專利技術還是技術秘密?這都可能產生專有權,這在法律上有意義。某些不屬於專利和技術秘密的專業技術,只有在某些技術服務合同中才有意義。
專利權是指專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使用、收益、處分其發明創造,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專利權具有時間性、地域性及排他性。
非專利技術是指不為外界所知的、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已採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護的各種技術和經驗。
如獨特的設計、造型、配方、計算公式、軟體包、製造工藝等工藝訣竅、技術秘密等。企業無形資產的一種。非專利技術與專利權一樣,能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在未來歲月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與專利權不同的是:非專利技術沒有在專利機關登記注冊,依靠保密手段進行壟斷。
專利權還具有如下法律特徵:(1)專利權是兩權一體的權利,既有人身權,又有財產權。(2)專利權的取得須經專利局授予。(3)專利權的發生以公開發明成果為前提。(4)專利權具有利用性,專利權人如不實施或不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有關部門將採取強制許可措施,使專利得到充分利用。
網路-非專利技術
網路-專利權
④ 專利權跟專利技術有什麼區別
專利技術,簡言之是指被授權專利所保護的技術。
專利權,是一種權利,專利授權後獲得的實施權利和排他實施的權利。
一個為技術,一個為權利,完全不一樣。
⑤ 專利權的專利保護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其權利要求。其含義是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書中明確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徵所確定的范圍為准,也包括與該必要技術特徵相等同的特徵所確定的范圍。等同特徵是指與所記載的技術特徵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實現基本相同的功能,達到基本相同的效果,並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經過創造性勞動就能夠聯想到的特徵。
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准。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是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外觀設計;其二是專利授權時指定的外觀設計使用產品的范圍。確定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近似,應當以同類產品為基礎。
專利權保護范圍的法律模式
近代世界各國專利制度的專利權保護范圍的界定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以過去的德國專利制度為代表的「中心限定」模式。
第二種類型是以英美專利制度為代表的「周邊限定」模式。
第三種類型,稱為「折衷解釋」。通常稱為「折衷解釋」原則。它的專利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實質內容決定,而不是完全取決於權利要求的文字描述。
我國自從1985年建立專利制度開始,就一直採用「折衷解釋」界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專利侵權行為是指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又無法律依據,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它具有以下特徵: 侵害的對象是有效的專利。專利侵權必須以存在有效的專利為前提,實施專利授權以前的技術、已經被宣告無效、被專利權人放棄的專利或者專利權期限屆滿的技術,不構成侵權行為。專利法規定了臨時保護制度,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的應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對於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必須有侵害行為,即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的行為。 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非生產經營目的的實施,不構成侵權。 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即行為人實施專利的行為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又無法律依據。 (二)根據專利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 直接侵權行為。主要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製造、使用、銷售、許諾銷售、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或利用專利方法獲得的專利產品,以及製造、銷售、許諾銷售、進口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其表現形式包括:
(1)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2)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4)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5)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6)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7)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仍然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擔賠償責任。
假冒專利的行為
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 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
(2) 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3) 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
(4) 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冒充專利的行為
冒充專利的行為是指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的行為,包括以下幾種:
(1) 製造或者銷售標有專利標記的非專利產品;
(2) 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繼續在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上標注專利標記;
(3) 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
(4) 在合同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
(5) 偽造或者變造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2.間接侵權行為。這是指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不直接構成對專利權的侵害,但實施了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害專利權的行為。例如,行為人知道有關產品系只能用於實施特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原材料、中間產品、零部件、設備等,仍然將其提供給第三人以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權利人主張該行為人和第三人承擔連帶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該第三人的實施不是為生產經營目的,權利人主張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間接侵犯行為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 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者委託,擅自轉讓其專利技術的行為。此時受讓人若利用了該項專利技術製造了專利產品,那麼受讓人和轉讓人構成共同侵權,要承擔連帶責任。
② 其他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權的行為,行為人與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承擔連帶責任。 二、專利侵權的法律保護
1.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
根據專利法的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專利權授予前使用該發明未支付適當使用費的,專利權人要求支付使用費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專利權人得知或者應當得知他人使用其發明之日起計算,但是,專利權人於專利權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應當得知的,自專利權授予之日起計算。
2.專利侵權的法律後果
根據專利法及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等。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關於調解的內容。根據相關法規的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要求,可以進行調解工作。調解的內容包括2點:
① 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② 可以就一些專利糾紛進行調解,具體有:(1)專利申請權和專利權歸屬糾紛;(2)發明人、設計人資格糾紛;(3)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設計人的獎勵和報酬糾紛;(4)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5)其他專利糾紛。--對於第(4)項所列的糾紛,當事人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的,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提出。 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被訴侵權人以已經公開的專利抵觸申請主張不侵權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適用前述規定。
請求確認不侵犯專利權之訴
權利人向他人發出侵犯專利權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經書面催告權利人行使訴權,權利人自收到該書面催告之日起一個月內,既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訴訟,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專利權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⑥ 專利權和非專利技術怎麼理解呢,這兩者的概念我搞不清楚。
非專利抄技術又稱專有技術。襲它是指不為外界所知、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已採用了的、不享有法律保護的、可以帶來經濟效益的各種技術和訣竅。非專利技術一般包括工業專有技術、商業貿易專有技術、管理專有技術等。
專利權簡稱「專利」,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