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侵犯專利權要承擔哪
您好:
(一)直接侵權行為。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
其表現形式包括:
1、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2、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4、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5、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6、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7、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活法來源的,仍然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間接侵權行為。這是指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不直接構成對專利權的侵害,但實施了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這種侵權行為通常是為了直接侵權製造條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
行為人銷售專利產品的零部件、專門用於實施專利產品的模具或者用於實施專利方法的機械設備;
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者委託,擅自轉讓其專利技術的行為等。
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
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
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
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專利法及其有關法律的規定,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❷ 專利權的行使方式
一、專利的實施許可
專利權人要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主要途徑就是實施其專利,專利權人可以自己實施專利技術,也可以授權別人去實施專利技術,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的非職務發明創造得於實施的主要的方式是授權許可他人去實施專利技術。一旦專利權人做出了這樣的授權,專利技術的使用權便會從專利權人轉移到受讓人手裡。在中國,很多人將專利的實施許可叫做"專利轉讓",但是這種"轉讓"和真正的專利權的轉讓是有質的區別的,因為在專利權人的權利中,已經詳細介紹這轉讓的有關法律問題,在這里不再重復。而國際上通用的名稱則稱為"專利許可證貿易
1、許可證貿易的概念(License trade)
2、專利實施許可的種類
3、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主要條款
4、專利的實施許可和技術決竅
二、專利權的轉讓
1、 概念
專利權的轉讓是指,專利權人將自己擁有的專利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有償地轉移給受讓方。專利權轉讓生效後,轉讓方將不再享有專利權,受讓方成為新的專利權人,享有原專利權人享有的專利權的一切財產權利。專利權的人身權利不能轉讓。
專利權人轉讓專利權與許可他人實施其專利是不同的,專利權的轉讓意味著專利的所有權或者持有權已經轉移,專利權的受讓人成為專利權人,享有專利的所有權或者持有權,而出讓人即原專利權人不再享有專利的所有權或者持有權;專利的實施許可則意味著專利的所有權或者持有權並沒有轉移,該專利權仍由專利權人保留,被許可人只是取得了該專利的實施權。
專利權轉讓原則上是自由的,但全民所有制單位所有的專利權轉讓時尤其是向外國人轉讓專利權的,不管是單位還是個人都必須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批准。
2、 轉讓
專利權的形式要求轉讓專利權,出讓人與受讓人必須訂立書面合同,經專利局登記和公告後生效。登記和公告是對專利權轉讓合同的強制規定,也就是說,登記和公告是專利權轉讓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在登記和公告之前,既使雙方當事人已在轉讓合同上簽字、蓋章,轉讓專利權的行為也不能生效。
在專利權共有的情況下如何轉讓專利權?我國專利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此時應當適用民法通則關於共有的有關規定和原則。
❸ 共有專利權人如何行使權力
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共有人對權利的行使有約定的,從其約定。沒有約定的,共有人可以單獨實施或者以普通許可方式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許可他人實施該專利的,收取的使用費應當在共有人之間分配。
除前款規定的情形外,行使共有的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應當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
❹ 專利權人濫用專利的行為主要哪些
1.獲得專利權後,不使用,也不許可他人使用,對於使用者進行惡意訴訟,致使回技術創答新得不到社會的應用;
2.核心專利授權權後,將個別核心專利與大量無用專利相組合,形成專利數量龐大的專利組合,繼而向核心專利的使用人要求收取全部專利組合的不合理的高額許可費用;
3.專利權人因專利授權而形成技術壟斷,繼而濫用技術支配地位,從而支配市場定價等。在橫向上看,操控專利產品價格,不給於符合許可條件的競爭者與許可,控制市場;在縱向上看,影響專利產品上下產業鏈其他供應商及銷售商的構成,不合理定價,利用專利壟斷支配上下游市場。具體行為可表現在:捆綁銷售非專利產品、聯合定價、最低限價等。
❺ 什麼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我國《專利法》規定,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就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版為。侵犯專利權權的行為有哪些: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1)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為生產經營的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和進口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和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2)假冒他人專利與冒充專利。即違背專利權人的意志,以欺騙他人獲取高額利潤為目的,通過廣告宣傳或者其他方法,將自己的非專利產品謊稱是利用專利技術製造的產品。
❻ 專利權共有的情形有哪些,專利權共有人怎樣行使權利
一、專利權共有的情形有哪些
在實踐中,共有專利權一般是由於下列情況之一而產生:
1.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完成一項發明創造,共同發明人成為共同專利權人。
2.兩個以上單位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一項發明創造,成為共同專利權人。
3.提供研究經費的人(或單位)與發明人共同成為專利權人。
4.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在同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提出專利申請,經協商確定兩個以上的單位或者個人共同申請專利,並成為專利權共有人。
5.一個專利權人死亡後由兩個以上有權繼承的人共同繼承,成為共同專利權人。
6.單位與一個以上的個人依技術開發合同作出的發明創造,依雙方關於技術成果權屬的約定,申請專利後,專利權歸單位和個人之間共有。
歸納起來,共有專利權的產生形式主要有三種,即依合同產生,依協商產生,依實際合作關系產生。除此之外,還有的是通過繼承、轉讓等形式產生。
二、專利權共有人怎樣行使權利
各共有人可以按份共有,也可以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是指兩個以上共有人對共有專利權或專利申請不分份額、平等地共同享有所有權。
按份共有一般根據合同產生,是指兩個以上共有人按照他們在做出發明創造中的貢獻或者按照預先確定的比例,對共有的專利權或專利申請享受權利、承擔義務。
無論共同共有或按份共有,共有人對共有的專利權共同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體現出共有人的意志。凡辦理涉及共有權利的手續,如提出專利申請、委託專利申請、委託專利代理、轉讓專利申請權或專利權、撤回專利申請和放棄專利權等,均應當由全體共有人在文件上簽字和蓋章,並由全體共有人的代表或者共同委託的專利代理機構辦理。
❼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現行專利法,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