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識產權濫用的中國對知識產權濫用的理解
《反壟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從法條的語義中分析,在反壟斷法層面下的知識產權濫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二是該行為排除、限制了競爭行為。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對於濫用知識產權行為的認定,除了要滿足排除、限制競爭的條件,還需事先存在一個知識產權濫用行為,但在我國知識產權立法中並未有相關的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在制定的《關於知識產權領域反壟斷執法的指南(第四稿)》(以下簡稱《知識產權指南》)對於反壟斷執法機構分析認定經營者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知識產權行為時,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分析:(1)確定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的性質和表現形式;(2)確定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關系;(3)界定相關市場;(4)認定經營者的市場地位;(5)分析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是否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6)如果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排除、限制了相關市場的競爭,則進一步考察該行為的有力影響以及該有利影響是否大於排除、限制相關市場競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在美國成文法中沒有「知識產權濫用」這樣的表述方式,而是分別規定了專利權濫用、商標權濫用和版權濫用的具體情形,其中最早也最重要的是有關專利權濫用(patent misuse)規定。在美同,「專利權濫用」往往不限制專利訴訟作為一種抗辯理由使用,盡管構成專利侵權的行為有時可以形成反訴的基礎,但專利權濫用本身不是一種可起訴的侵權。如果被訴侵權者基於所謂的濫用行為提起反訴,那麼這種反訴也必須滿足提起反訴的那個獨立侵權行為的全部要件。證明濫用成立的責任在於被控侵權者或者違約的被許可人一方。如果濫用被裁定成立,那麼該專利權就會被判決不可實施,直到該濫用被「消除」。濫用的裁定排除了預期的禁令救濟和在濫用發生期間的損害賠償金的獲得。因此,一旦濫用被認定,被控侵權者或者違約的被許可人以及任何第三方,就可以在消除濫用行為前的那個期間內免費使用專利技術,①由此創立了美國專利法中特殊的專利濫用抗辯制度。但是隨著美國的反托拉斯法的逐漸完善,利用反托拉斯法規制知識產權濫用也成了重要的手段,同時也影響到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界定,即反壟斷法意義上的重大知識產權濫用還必須違反反托拉斯法。
wT0框架下《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下稱TRIPs協議)相關條款不僅明確規定知識產權濫用,而且給出了相應的救濟措施。例如,TRJPs協議第8條第2款規定:「可能需要採取與本協議的規定相一致的適當措施,以防止知識產權所有者濫用知識產權或藉以對貿易進行不合理限制或實行對國際間的技術轉讓產生不利影響的做法。」第40條第2款規定:「本協議中無任何規定阻止成員方在其立法中詳細載明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對有關市場中的競爭具有不利影響的知識產權濫用的專利權使用做法或條件。如上述所規定,一成員方可按照本協議的其他規定,根據國內有關法律和規定採取適當措施阻止或控制此種做法。這些措施可能包括例如獨占性回授條件、阻止否認合法性的條件和強制性的一攬子許可證交易。」此外,TRjPs協議第41條第1款、第48條第1款、第50條第3款、第63條第l款等都是涉及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定。
到目前為止,各國對於知識產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甚至在很多國家都沒有這一概念。實踐中.一般都是把行使知識產權導致的違反反壟斷法而對競爭產生不利影響的行為認定為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其要件就是行使權利的行為排除或限制了市場競爭。所以,濫用知識產權是違反反壟斷法的結果,而不是違反反壟斷法的前提。在反壟斷法范圍內,並不是因為濫用了知識產權而違反反壟斷法,而是因為違反了反壟斷法,才構成知識產權的濫用。如果不違反反壟斷法,那就不存在什麼濫用問題,而是知識產權的合法行使了。
B. 構成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條件有哪些
構成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條件有哪些?在自己申請了專利之後,那麼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而且自己的專利比較好的話得到的金額會很多,那麼構成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條件有哪些?構成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條件有哪些構成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條件有哪些?1、構成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條件包括兩個方面: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其中,形式要專利侵權及其法律責任件主要有:1)實施行為所涉及的是一項有效的中國專利;2)實施行為必須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3)實施行為必須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並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為衡量其情節輕重的依據。2、構成專利侵權的實質要件,也就是技術條件,實質實施行為是否屬於專利的保護范圍。如果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屬於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那麼該行為人就構成了專利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全部相同,則構成侵權;2)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技術特徵,也構成侵權;3)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有相同的,有相異的,但是,相異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是等效的,仍構成侵權;否則,不構成侵權。這里技術特徵等效,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你那能夠推斷出某兩種技術特徵彼此替換後,所產生的效果相同。
C. 什麼原則是防止專利權人可能對專利權的濫用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為您解答:
專利權濫用是指專利權人在行使權利時超越了法律規定的范圍,採取了不實施或利用優越地位不正當地限制交易或競爭並由此損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行為。
為了兼顧和平衡專利權人與專利技術的使用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合理地照顧公共利益和保證公共健康,防止專利權的濫用,力求使專利制度收到最佳的社會效益,專利法還規定了如下一些防止權利濫用的手段。
1.不構成侵權的行為
《專利法》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①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②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做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③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④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2.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
《專利法》第六章第四十八條至第五十五條詳細規定了可以利用國家政府機構的行政命令強制許可實施某些專利的情況,主要包括:
(1)防止權利濫用(第四十八條)
「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以合理的條件請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而未能在合理長的時間內獲得這種許可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該單位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該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2)緊急狀態或公共利益需要(第四十九條)
「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
(3)依存專利(第五十條)
「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其實施又有賴於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實施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後一專利權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
另外,WTO還於2003年8月30日通過了《公共健康宣言》的執行決議,同意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將葯品強制許可的權利擴展到向最不發達國家出口,從而突破了強制許可只能用於滿足國內市場的限制,這也是進一步解決專利保護與公共健康矛盾的值得歡迎的一個進步。
D. 什麼是專利權濫用抗辯
專利侵權被告以原告的專利權已經超過保護期、已經被權利人放棄、已經被中國版專利局撤銷或者權已經被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無效進行抗辯的,就是專利權濫用抗辯。原告惡意取得專利權,並濫用專利權進行侵權訴訟就是專利權惡意訴訟。惡意取得專利權,是指將明知不應當獲得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故意採取規避法律或者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專利權,在惡意訴訟的認定中,當事人是否存在主觀過錯是最關鍵的問題,其目的在於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制止他人的正當實施行為。望採納
E. 專利權人濫用專利的行為主要哪些
1.獲得專利權後,不使用,也不許可他人使用,對於使用者進行惡意訴訟,致使回技術創答新得不到社會的應用;
2.核心專利授權權後,將個別核心專利與大量無用專利相組合,形成專利數量龐大的專利組合,繼而向核心專利的使用人要求收取全部專利組合的不合理的高額許可費用;
3.專利權人因專利授權而形成技術壟斷,繼而濫用技術支配地位,從而支配市場定價等。在橫向上看,操控專利產品價格,不給於符合許可條件的競爭者與許可,控制市場;在縱向上看,影響專利產品上下產業鏈其他供應商及銷售商的構成,不合理定價,利用專利壟斷支配上下游市場。具體行為可表現在:捆綁銷售非專利產品、聯合定價、最低限價等。
F. 不被認為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不被認為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不被認為是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專利權是一種具有排他性的權利。但是,為了防止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對於專利權人的權利作了限制性的規定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專利權人有利用其發明創造的獨占權利,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在徵得專利權人的同意後有利用其發明創造的權利,這是原則。但是,為了維護技術市場,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保護國家的利益,《專利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下述行為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1.專利權人製造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的專利產品售出後,使用或者銷售該產品的行為,不再需要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這是對專利權的一項重要限制,被稱之為專利權窮竭原則應當指出的是,這個原則只適用於合法地投入市場是專利產品。合法投入市場的抓膘了產品包括:一是由專利權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二是被許可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三是由先用權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四是由強制許可的受益入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五是由國家計劃許可的被許可人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等等。如果明知是非法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而進行使用、銷售的,屬於侵犯專利權的行為。2.先用權人的利用專利法第六十二條第三項規定,在申請日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了的製造、使用的和要准備,並且僅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這就是先用權原則。
G. 專利權濫用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哪些
專利權來濫用的行為有很多源,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都知道我國為了鼓勵發明和創造,並出台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發明和創造的專利,未經過專利人的允許其他人不得使用專利,但並不是每個專利都能受到法律保護。那麼專利權濫用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哪些?認定為專利權濫用的行為專利權濫用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專利權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不正當行使專利權,或者利用其專利優勢地位,不正當地限制專利交易或者採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為,它與專利制度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宗旨相悖。專利權濫用的行為表現形式主要為:1、專利許可、專利池中的專利權濫用;2、專利網布局中的專利濫用;3、專利漁翁策略;4、放水養魚策略;5、惡意訴訟策略。
H. 【239083】 下列哪些行為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B和D
專利法第六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專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屬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法中要求 僅在原有范圍繼續製造,不侵權,許可與他人實施不符合法第六十九條;故C侵權.
法第十一條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D僅僅申請專利,並沒有以營利為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所以不侵權;
D申請的專利是屬於相關專利,其生產銷售等相互受到制約.
I. 專利權濫用表現形式有哪些
專利權濫用主要表現為:專利權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不正當行使專利權版,或者利權用其專利優勢地位,不正當地限制專利交易或者採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為,它與專利制度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宗旨相悖。
濫用專利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為:
專利許可、專利池中的專利權濫用。
專利網布局中的專利濫用。
「專利漁翁」(PatentTroll)策略。
「放水養魚」策略。
「惡意訴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