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食中美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食中美商標總申請量2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2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食中美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1類(生鮮、動植物、飼料種子)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㈡ 美國與中國的商標注冊制度有什麼不同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為您解答,與中國商標法相比,美國商標法在注冊方面的一些主要規定有以下不同的特點。
在先使用原則
美國是英美法系國家,美國的商標注冊實行「在先使用」原則,即商標的先使用者獲得法律的保護。美國法律規定必須先有貿易和商標的實際使用,才能獲得商標的法律保護。雖然美國引入了注冊制度,但「在先使用」仍然是申請注冊的先決條件。1988年,美國商標法做出修改,允許申請人基於「意圖使用」而申請商標,對在先使用原則有所松動。實際上,1988年修正案所規定的基於「意圖使用」的注冊申請,仍然帶有濃厚的「使用」色彩,申請人只有在36個月內真實使用後,並且向商標局提交真實使用的證明才有可能獲得商標注冊。
在「在先使用」原則的基礎上,商標可以注冊,也可以不注冊。不注冊商標只要處於使用狀態也可獲得法律保護:當因為受到侵權而提起訴訟時,必須提供使用在先的證據。而商標的注冊表明了商標注冊者特殊的權利,注冊5年後該商標就不允許其他相同商標的使用者提出各種爭議。此外,注冊商標的所有權人有權追究商標冒用者法律責任,並要求經濟賠償。如果公司或個人的商標未經注冊,商標的先使用者只能向法院要求停止商標侵權者的使用行為,而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賠償。
主、副簿注冊制度
美國聯邦專利商標局的商標注冊分為「主簿注冊」與「副簿注冊」兩部分,這與英國及一些英聯邦國家的商標注冊簿分為a、b兩部分很相似。
商標在「主簿」或「副簿」注冊的區別,以商標是否具有顯著性為依據。美國把不具有顯著性並缺乏第二含義,但是能夠區別申請人的商品或服務的商標注冊到「副簿」。
以下幾種情況在美國不能獲得「主簿注冊」:違反道德或公共秩序的標記;美國國家、州或其他國家的旗幟、徽章、標記等;未經在世的人同意而使用他人的姓名或肖像的標記;與他人已經注冊商標、在先使用的商標或商號相同、相似可能引起混淆、誤認或欺騙的標記;說明性、對商品做虛假或欺騙描述的標記、地理名稱及與產地不符的地名、標記。
在「副簿」注冊的商標,如果經一定時期使用證明它完全具備注冊商標條件,則有可能上升到「主簿」中去。因此,「副簿」相當於「准注冊簿」。
美國採用的「在先使用」制度,商標注冊並無產生商標權的效果,它只是取得商標權的初步證據。在注冊後的5年內,先使用人可以對他人的商標注冊提出異議,要求撤消該商標注冊。實際使用商標是獲得美國商標專用權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商標申請人在提出聯邦注冊時,必須聲明實際使用商標的日期,商標注冊後5年內必須連續使用。在主簿注冊的商標,作為取得商標權的初步證據向全國做出公告,自注冊日起5年內如無人提出異議或異議不成立,該注冊將成為取得商標權的確定證據,可據以制止商標侵權和侵權商品的進口,而「副簿」注冊的商標則不享有上述權利。
聯邦和州的兩級注冊
在美國,商標使用者可以選擇在聯邦注冊商標,或者在業務發生的州進行注冊。在聯邦注冊依照聯邦的商標法到聯邦注冊機構即美國專利商標局進行注冊。聯邦注冊的商標可以在全國范圍使用和獲得聯邦商標法律的保護。如某商標欲在聯邦進行申請,必需證明該商標已在兩個州以上地區或其他國家使用並有業務才會被聯邦商標局受理。
除聯邦商標法外,美國各州都有商標立法權,有商標的「州級注冊權」,並設有州級注冊機關。各州的商標法僅限於規范商業活動中的使用且不超出州界的商標。在各州注冊的商標只可在本地區使用。在美國,商標權的地域性特點不僅反映在國與國之間,而且還反映在州與州之間。但各州商標局均無權接受外國人的商標注冊申請,即使外國人在美國從事貿易活動的范圍僅以一個州為限,要想獲得商標注冊也只能向聯邦專利商標局申請。
一個企業可以進行聯邦商標注冊,也可以僅在某一個州注冊,但其獲得的法律保護也因聯邦法和州法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講,未在美國專利商標局注冊的商標,只適用所在州的法律保護,一旦受到侵權也得不到法定賠償。而且如果它與某個在聯邦注冊的商標相抵觸,那麼在聯邦注冊的商標就有優先使用和優先被保護的權利。
商標構成要素寬泛
與中國商標的構成要素相比,美國商標法允許注冊的商標的構成要素要寬泛得多,這也意味著美國商標保護的范圍更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一些新的構成要素也慢慢被美國商標法所接納。
根據《蘭哈姆法》第45條,商品商標、服務商標、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可以由「文字、姓氏、象徵、設計或以上之組合」構成。其中「象徵」和「設計」等用詞和表述比較抽象,但也同時賦予其豐富而廣泛的內涵。一般來說。美國的商標構成要素有文字、顏色、氣味、聲音、產品的包裝和外觀設計等。
文字商標包括單詞、短語、字母和數字等,是最常見的商標形式。字母和數字的組合可以作為商標,如「3m」;僅僅以數字和字母作為商標,如通過使用獲得了第二含義,則也可以注冊,如「7-eleven」便利店。
顏色商標一般可以作為商標的一個構成成分,與單詞、字母、數字、圖案等共同構成一件商標,或者由幾種顏色的組合構成一件商標。但對於單一顏色注冊商標的問題,美國直到1995年由最高法院判決了「誇里泰克斯」一案後才解決。此案判決「金綠色」這個單一顏色可以作為商標得到保護。
氣味商標是通過1990年的「克拉克」一案確定下來的。該案認定克拉克女士使用在縫紉線和綉花線上的花香氣味可以作為商標注冊。
美國第一個獲得商標注冊的聲音商標是「全國廣播公司?nbc 」就其廣播服務注冊的三聲鍾聲。另外,我們所熟悉的還有英特爾晶元廣告的音樂聲,微軟視窗操作系統用戶開機的音樂聲等。
「標簽的位置」也可以注冊為商標。李維斯公司將一塊長方形的纖維標簽固定在牛仔褲的右後兜上使用,可以指示商品的來源。
對產品做出的兩維的描寫,如「花生先生」、「喜劇公司」就是屬於這樣的商標。
商品的外觀是指商品的包裝和外觀設計,包括服務商品的包裝,如麥當勞快餐店的總體布置。著名的可口可樂玻璃瓶的外形也在美國商標主簿上注冊。
美國的商標注冊制度對於中國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雖然認識需要一個過程。法制的進程一定是經濟發展進程的客觀需要,與美國相比,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中國的商標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㈢ 中美日三國商標對比,看出規律了嗎
唯一的規律,就是美日兩國比中國更注重利用馬德里體系規則,保護自己的商標。
㈣ 美國喬丹和中國喬丹的商標對比
動感的單手灌籃來人物圖自形商標是美國耐克公司「飛人喬丹」系列運動鞋獨有的標志。是以MJ名字命名的正統喬丹系列品牌。 是美國NIKE旗下的商品。英文標識為QIAODAN」,而那個qiaodan只是各國產品牌,福建生產的。商標圖案喂左手運球中。
㈤ 中美商標法的最本質的差別在哪裡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是靠幫助別人扳論是非和製造戰陣獲得外交合作權,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利用幫扶打開交往渠道,建立外交,發展對外經濟。
㈥ 注冊美國商標與中國商標有哪些不同嗎
美國:在先使用原則
美國的商標注冊實行「在先使用」原則,即商標的先使用者獲得法律的保護。美國法律規定必須先有貿易和商標的實際使用,才能獲得商標的法律保護。雖然美國引入了注冊制度,但「在先使用」仍然是申請注冊的先決條件。1988年,美國商標法做出修改,允許申請人基於「意圖使用」而申請商標,對在先使用原則有所松動。實際上,1988年修正案所規定的基於「意圖使用」的注冊申請,仍然帶有濃厚的「使用」色彩,申請人只有在36個月內真實使用後,並且向商標局提交真實使用的證明才有可能獲得商標注冊。
在「在先使用」原則的基礎上,商標可以注冊,也可以不注冊。不注冊商標只要處於使用狀態也可獲得法律保護:當因為受到侵權而提起訴訟時,必須提供使用在先的證據。而商標的注冊表明了商標注冊者特殊的權利,注冊5年後該商標就不允許其他相同商標的使用者提出各種爭議。此外,注冊商標的所有權人有權追究商標冒用者法律責任,並要求經濟賠償。如果公司或個人的商標未經注冊,商標的先使用者只能向法院要求停止商標侵權者的使用行為,而不能獲得相應的經濟賠償。
國內:申請在先原則
「申請在先原則」是指以提出商標注冊申請日期的先後,決定商標權的歸屬,他是由注冊原則派生出來的重要程序性原則之一。在商標權的確立採用注冊原則的國家,對於不同的申請人提出的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注冊申請,採用兩種不同的判定商標權歸屬的原則,即申請在先原則和使用在先原則。申請在先原則以提出申請日期的先後,決定商標權的歸屬。使用在先原則是以使用商標的先後決定商標權的歸屬。我國《商標法》採用申請在先原則為主、輔之以使用在先原則。《商標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商標注冊申請人,在同一種或類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申請注冊的,初步審定並公告申請在先的商標;同一天申請的,初步審定並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標,駁回其他人的申請不予公告。第三十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 因此注冊美國商標要足夠的了解到相關要求,而且商標續展也是十分的重要的哦
㈦ 注冊美國商標與注冊中國商標有什麼區別
相信很多的企業都以為注冊那美國商標與注冊中國商標的要求程序是一樣的,但是這兩個是不注冊之間是存在本質的區別的,因此給很多的企業都帶來了困擾,那麼美國商標注冊與中國商標注冊有哪些區別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企業角度:
1、直接在美國注冊商標帶到國內使用,就省去了從一般商標上升的漫長過程,還省去了幾十萬的認定費用;
2、而且中國的商標即使發展成為了馳名商標,那也是不能跟美國商標的可信度相比擬的。
商標優勢:
1、美國商標可以避免商標被別的買家搶注使用,避免遭受到他人的惡意競爭;
2、美國商標可以藉助其美國國際的信譽,開拓更廣的國際市場,方便將產品銷售到別的國家;
3、通過注冊美國商標,可以為企業創立獨立的品牌,搶先佔領海外市場;
4、美國商標作為一種無形的資產,是可以通過進行轉讓,許可給他人使用,實現抵押轉換實現價值;
5、美國商標還是辦理之間、衛生檢查、條碼檢查的必備前提;
6、美國商標可以擁有國際品牌,提升企業形象、同業也能給企業帶來更好的收益;
7、美國商標作為公司的一項重要資產,有助於公司在股票上市或者被收購時進行資產的評估。
申請程序:
1、美國商標的申請程序相對來講是比較簡單的,需要提供的材料也不繁瑣,幾乎跟國內一樣就可以進行辦理;
2、擁有美國商標,就可以在很多國家內進行使用,如果注冊美國商標不打算在美國進行使用,那麼就需要註明您要注冊的商標為意向使用商標,意向使用可以作為在美國提交申請的基礎,不可作為注冊基礎注冊美國商標之後,在您自己使用的同時,也可以跟那些沒有注冊美國商標的國內商家一同使用,賺取您美國商標准許他人使用的應得的許可費,這也是中國商標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3、中國商標即使在國內已經是馳名或者著名商標了,但也不能保證您的商標在國內不會被搶注。假如有那麼一天您想到國外去發展,但是當您想在美國注冊您的商標時,卻發現早已經被人搶注,您不得不花費高額費用才可以將其收購轉讓回來。
注冊美國商標的影響力是大於國內商標的,但是商標注冊完成後一定要及時的進行續展,才可以保障商標的專用權,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㈧ 中美日的商標設計,發現規律了嗎
您好,商標設計主要是看企業的需要。
通常會跟企業的品牌名稱、主專要商標有關。
而通常企業屬使用的商標注冊,基本都是同一個,主要是為了能讓商標成為名商標。
而注冊中美日商標通常我國以國內商標為申請商標進行注冊的。
㈨ 中國商標與美國商標注冊有哪些區別
積特知識產權:中國商標與美國商標注冊有哪些區別?
主要看你的銷回售地在哪,國答內商標與美國商標的注冊區別很大,主要有以下2點:
1、商標權屬范圍不用,國內的商標只在國內有效,在美國注冊的商標則在美國有效。
2、國內採用注冊在先的申請原則;美國採用使用在先的申請原則。
㈩ 中美知識產權案例分析
我從上海公司律師網找了個案例:http://www.corplaw.sh.cn/Newsinfo.asp?id=20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07)滬高民三(知)終字第36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黃浦區南京東路490號。
法定代表人朱興宜,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楊軍,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劉一舟,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大關路33號。
法定代表人丁成紅,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斯偉江,國浩律師集團(上海)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吳鵬彬,國浩律師集團(上海)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普陀區真北路1425號。
法定代表人杜哲思,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斯偉江,國浩律師集團(上海)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吳鵬彬,國浩律師集團(上海)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刀剪總店公司)因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5)滬二中民五(知)初字第16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於2007年4月27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刀剪總店公司的委託代理人楊軍、劉一舟,被上訴人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張小泉集團)和被上訴人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德龍公司)的共同委託代理人斯偉江、吳鵬彬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經審理查明:原告成立於1956年 1月6日,開業之初名稱是上海張小泉刀剪商店,1982年、1988年、1993年先後變更為張小泉刀剪商店、張小泉刀剪總店、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 2006年3月24日,原告因企業改制更名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有限公司。1987年1月30日,原告經核准注冊了「泉字牌」圖形商標。1993年10 月,國內貿易部授予原告為中華老字型大小。
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前身為杭州張小泉剪刀廠。1964年8月1日,杭州張小泉剪刀廠經注冊取得張小泉文字與剪刀圖形組合的「張小泉牌」商標,核定使用商品為日用剪刀,注冊號為46474。 1981年5月1日,「張小泉牌」商標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注冊,核定使用商品第20類剪刀,注冊號為129501。1993和2003年連續獲得續展,有效期至2013年2月28日。1991年2月28日,杭州張小泉剪刀廠經注冊獲得「張小泉」商標,核定使用商品第8類(包括剪刀和日用刀具等),注冊號為544568。2001年續展注冊,有效期至2011年2月27日。1997年5月7日,上述兩商標均轉為國際分類,核定使用商品第8類(包括刀剪等),有效期自1997年5月7日至2007年5月6日止。1997年4月9日,「張小泉牌」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以下簡稱國家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2000年12月27日,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因企業改制更名為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2001年5月14日、8月14日,「張小泉牌」及「張小泉」注冊商標先後經核准轉讓給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
2005年4月21日,原告刀剪總店公司在被告麥德龍公司處購得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生產的KSX-195G不銹鋼民用廚刀、ZG-175不銹鋼斬骨刀、HBSJ-174精製不銹鋼家用剪、 HSSJ-185精製不銹鋼強力剪、MY2000-1不銹鋼民用剪(2000型)、NS-7不銹鋼合金指甲剪、SSJ-125精製不銹鋼剪各一把。上海市黃浦區第一公證處對上述購買過程進行了公證,並於同月26日出具了(2005)滬黃一證經字第4539號公證書。
原告刀剪總店公司購買的不銹鋼民用廚刀包裝盒正面的上方自左向右標有「張小泉牌」商標及「中國馳名商標」字樣,左下方自左向右標有「創立於1663」字樣、「張小泉」商標及產品名稱,其中「張小泉 」商標的背景圖案由醒目的紅色菱形與黑色正方形疊加形成,「創立於1663」字樣緊鄰在「張小泉」商標的左側;包裝盒的左側標有「三百年歷史 三百年盛譽」字樣,右側標有生產單位名稱及貨號。不銹鋼斬骨刀包裝盒正面的上方自左向右標有「張小泉牌」商標及「追求卓越品質」字樣,下方依次標有「張小泉」商標、「since 1663」字樣及產品名稱。原告刀剪總店公司購買的五種剪刀產品外包裝的左上方自上而下均標有「創立於1663」、「張小泉」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字樣,「張小泉」商標的背景圖案由醒目的紅色菱形與黑色正方形疊加形成,「創立於1663」字樣緊接在「張小泉」商標的上方;外包裝的右側標有貨號及產品名稱,下方標有「張小泉牌」商標及生產單位名稱。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1999)滬二中知初字第13號生效判決書認定:「根據杭州市檔案館及浙江文史資料選輯記載,『張小泉』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起初由張思泉帶著兒子小泉開設『張大隆』剪刀店,1628年張小泉又率子近高來到杭州,在杭州大井巷繼續營業,招牌仍用『張大隆』,後因冒名者多,於1663年改名為『張小泉』刀剪店。小泉去世後,兒子近高繼承父業,並在張小泉後面加上近記,以便識別。1910年,張祖盈承業。1949年,張祖盈因虧損宣告停產,並將張小泉近記全部店基生財與牌號盤給許子耕。杭州解放後,張小泉近記剪刀復生。1953年,人民政府將當時所有的剪刀作坊並成五個張小泉制剪合作社」。
原審法院認為:原告刀剪總店公司系經營刀剪等商品的企業,符合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規定的經營者的身份,且原告刀剪總店公司與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經營刀剪等商品上存在競爭關系,故原告刀剪總店公司有權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提起本案訴訟。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關於原告刀剪總店公司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的辯稱,原審法院不予支持。
原告刀剪總店公司主張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和「since 1663」的行為構成虛假宣傳。原審法院認為,雖然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與「張小泉」的創始人沒有嫡傳關系,但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前身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先後於1964年8月1日、1991年2月28日經注冊取得「張小泉牌」商標和「張小泉」商標,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是上述商標的商標權人,其在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張小泉」商標的同時,標注「創立於1663」或「since 1663」,主觀上是為了表明「張小泉」品牌創立於1663年的歷史事實,故對於原告刀剪總店公司主張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的上述標注方式構成虛假宣傳,原審法院不予支持。
原告刀剪總店公司主張,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張小泉牌」商標雖於1997年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但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未按照《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在馳名商標認定時間超過三年時重新提出認定申請,故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中國馳名商標」亦構成虛假宣傳。原審法院認為,1996年8月14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頒布的《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明確,對於馳名商標認定時間未超過三年的,不需要重新提出認定申請。2003年4月17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了《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該規定於同年6月1日起施行,原《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同時廢止。現行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中沒有關於經國家商標局認定的馳名商標需在一定期限後重新提出認定申請的相關規定。鑒於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張小泉牌」商標曾在1997年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因此,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中國馳名商標」,不構成虛假宣傳。原告刀剪總店公司的上述主張,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原審法院不予支持。
鑒於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since 1663」和「中國馳名商標」,不構成不正當競爭,故對於原告刀剪總店公司要求被告麥德龍公司停止銷售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生產的上述產品的訴訟請求,原審法院亦不予支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原告刀剪總店公司和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均系經營刀剪等同類商品的企業,且均與「張小泉」的創始人沒有嫡傳關系。雙方因「張小泉」品牌的知識產權問題已經發生了多次訴訟,因此,雙方在經營活動中均應依法規范使用各自與「張小泉」品牌有關的知識產權。本案中,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刀剪產品的外包裝上將其「張小泉」商標與「創立於 1663」或「since 1663」字樣結合使用和宣傳的行為,顯屬不妥。為了正確區分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張小泉」商標與「張小泉」品牌的歷史,避免相關公眾的誤認和混淆,今後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在經營活動中應當依法規范使用「張小泉」商標和「張小泉」品牌。
綜上所述,對於原告刀剪總店公司要求被告杭州張小泉集團停止虛假宣傳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並賠償損失,要求被告麥德龍公司停止銷售系爭產品的訴訟請求,原審法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九條第一款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刀剪總店公司的訴訟請求。本案一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 3,930元,由原告刀剪總店公司負擔。
判決後,原告刀剪總店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要求撤銷原判,判令杭州張小泉集團停止在其生產、銷售的刀剪產品外包裝上不當標注「創立於1663」、「中國馳名商標」字樣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判令麥德龍公司停止銷售杭州張小泉集團生產的上述不當標注產品;判令杭州張小泉集團賠償上訴人損失人民幣10萬元;判令杭州張小泉集團賠償上訴人合理費用人民幣21,000元,其中公證費人民幣1,000元,律師費人民幣2萬元。其主要上訴理由為:一、原判關於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 1663」文字的行為不構成虛假宣傳系事實認定錯誤。上訴人、杭州張小泉集團與「張小泉」品牌的創始人均沒有嫡傳關系。杭州張小泉集團無論是企業、注冊商標或是生產歷史,均沒有300多年歷史。二、原判關於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中國馳名商標」文字的行為不構成虛假宣傳系事實認定錯誤,且適用法律錯誤。在2003年6月1日《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施行前,馳名商標的管理應以《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為法律依據。在2000年「 張小泉牌」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三年後,根據《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四條第三款的規定,杭州張小泉集團應重新提出認定馳名商標的申請。由於杭州張小泉集團未提出申請,故該商標已不屬於馳名商標,不能再適用《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三、原判要求杭州張小泉集團在經營活動中依法規范使用「張小泉 」商標和品牌的判決內容含義不明確,難以實行。
被上訴人杭州張小泉集團答辯認為,上訴人的上訴請求缺乏法律及事實依據,應予駁回。其主要答辯理由為:一、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關「創立於1663」的標注不構成虛假宣傳。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張小泉牌 」刀剪品牌與創立於1663年的張小泉刀剪之間存在密切的傳承及淵源關系,因此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刀剪產品包裝上作系爭標注,用以表明其刀剪品牌的淵源,不存在虛假捏造的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有企業的歷史都從登記起算,不可能成立於1663年,因此消費者對杭州張小泉集團在產品包裝上的標注,只會理解為該品牌的源頭和歷史,不會形成「杭州張小泉集團成立於1663年」的誤解。二、標注「中國馳名商標」不構成虛假宣傳。《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已經被《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取代,後者中沒有關於馳名商標超過三年必須重新進行認定的規定。《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也只是針對當事人要求工商局保護時,工商局可以要求重新認定。實踐中,國家工商局沒有重新認定過一件馳名商標。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商標廣為人知,在2004年上海法院的判決中均認定「張小泉牌」商標為馳名商標,因此宣傳馳名商標並不虛假。三、原判指出杭州張小泉集團行為不妥,是提醒其日後要更嚴謹、規范地使用權利。
被上訴人麥德龍公司答辯認為,其同意被上訴人杭州張小泉集團的意見;同時,其作為銷售商,已經盡到合理審查義務,無需承擔責任。
二審中,各方均未向本院提供新的證據材料。
本院經審理查明,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屬實。
本院認為,經營者違反誠信原則,實施誤導消費者並損害同業競爭者合法權益的相關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本案中,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since 1663」和「中國馳名商標」的行為,系為表明「張小泉」品牌的客觀歷史及「張小泉牌」商標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的馳名商標之身份,並非違反誠信原則、誤導相關公眾的虛假宣傳行為,亦未損害刀剪總店公司的合法權益,故未實施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所禁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上訴人認為,原判關於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文字的行為不構成虛假宣傳系事實認定錯誤。上訴人、杭州張小泉集團與「張小泉」品牌的創始人均沒有嫡傳關系。杭州張小泉集團無論是企業、注冊商標或是生產歷史,均沒有300多年歷史。本院認為,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文字的行為是否構成虛假宣傳,關鍵在於是否會造成相關消費者的誤解。首先,鑒於我國目前的企業和商標制度均系在建國之後設立,客觀上我國企業和商標均不可能創立於 1663年。其次,「張小泉」品牌及歷史在我國相關公眾中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因此,即使杭州張小泉集團與「張小泉」品牌的創始人沒有嫡傳關系,其在產品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文字,也不會導致相關消費者誤認為其企業成立於1663年或其商標權取得自1663年,故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文字的行為不會造成相關消費者的誤解,不構成虛假宣傳。上訴人認為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創立於1663」文字的行為構成虛假宣傳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上訴人認為,原判關於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中國馳名商標」文字的行為不構成虛假宣傳系事實認定錯誤,且適用法律錯誤。在2003年6月1日《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施行前,馳名商標的管理應以《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為法律依據。在2000年「張小泉牌」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三年後,根據《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四條第三款的規定,杭州張小泉集團應重新提出認定馳名商標的申請。杭州張小泉集團未提出申請,故該商標已不屬於馳名商標,不能再適用《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本院認為,首先,《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第四條第三款規定,經國家商標局認定的馳名商標,認定時間未超過3年的,不需重新提出認定申請。該條款僅規定已被認定的馳名商標3年內無需重新認定,至於超過3 年的情況是否必須重新提出認定申請,該條款並無明確的表述。同時,該條款亦因在後生效的《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而被廢止。其次,上訴人亦未提供其他相關證據證明國家商標局曾要求其他馳名商標權利人重新提出認定申請或者曾有其他馳名商標權利人向國家商標局提出重新認定的申請。因此,上訴人提出的馳名商標被認定三年後應重新提出認定申請之主張,缺乏充分的事實和法律依據。此外,商標是否馳名,是一種客觀事實狀態。基於國家商標局曾認定杭州張小泉集團的「張小泉牌」商標為馳名商標,而本院(2004)滬高民三(知)終字第27號生效判決書亦確認該商標為馳名商標,在上訴人未提供相反證據足以否定上述認定的情況下,原審法院在法律並未禁止馳名商標權利人標注「中國馳名商標」的情況下,依法確認杭州張小泉集團將其「張小泉牌」商標標注為「中國馳名商標」不構成虛假宣傳,並無不當。上訴人認為原判關於杭州張小泉集團在其刀剪產品外包裝上標注「中國馳名商標」文字的行為不構成虛假宣傳系事實認定錯誤,且適用法律錯誤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上訴人認為,原判要求杭州張小泉集團在經營活動中依法規范使用「張小泉」商標和品牌的判決內容含義不明確,難以實行。本院認為,雖然原判認定杭州張小泉集團的相關包裝文字未構成虛假宣傳,但為了使杭州張小泉集團的相關行為更加規范,原審法院特別提醒杭州張小泉集團今後要注意規范使用自己的知識產權,並無不當。上訴人該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上訴人的上訴請求及理由無事實及法律依據,應予駁回。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3,930元,由上訴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