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字型大小的使用與商標權的限度有什麼區別
商標專用權與企業名稱字型大小權均是依法定程序獲得確認的權利。
商標專用權是申請人根據商標法的規定,在國家商標局注冊取得。其權利內容包括使用權和禁用權。使用權是指權利人可以使用商標將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與他人的商品或者區別開來。按照我國《商標法》的規定,商標的禁用權是指商標經核准注冊後,商標專用權人一方面有權禁止他人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在相同或者類似的商品上注冊;另一方面對未經許可、非法使用其注冊商標可能導致相關公眾混淆的,有權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人民法院請求責令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賠償損失。
字型大小則是申請人根據《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在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取得。字型大小是企業名稱組成中惟一可以自我命名和設定的部分,具有區分商品的製造者或服務提供者的顯著特性,所彰示的是企業的商譽和社會形象。字型大小權人可以合法地使用其字型大小,也可以要求登記機關禁止同一轄區內的同行業企業使用該字型大小。
字型大小權、注冊商標專用權之間是平等、獨立的,無權利強弱大小之分。
兩種平等的權利發生沖突時,一般認為應當依照誠實信用原則與保護在先權利原則處理,並非簡單按照商標權優先於字型大小權處理。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法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規定:「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構成商標侵權。該解釋對商標權人行使商標禁用權設定了嚴格的條件:突出使用字型大小且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
商標禁用權受到限制是因為商標權只是一種有限的壟斷權利。商標的壟斷權利不是絕對的,不能認為注冊為商標的文字就成為商標權人的私產。權利人不能憑借其專用權而禁止他人將與注冊商標相同的文字登記為字型大小,亦不能禁止他人正當地使用該字型大小。只有在他人不當地利用或攀附在先商標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影響力和商業信譽,從而損傷或破壞商標的識別功能時,商標權人才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字型大小。換言之,只有消費者在字型大小與商標分別指向的經營主體、商品或者服務的來源之間產生或可能產生混淆時,才有禁止字型大小使用的必要。如果消費者不可能發生混淆,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則認為這種使用字型大小的行為屬於正當使用,不構成商標侵權。
2. 企業名稱可以注冊成商標嗎
可以。
商標通過確保商標注冊人享有用以標明商品或服務,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以獲取報酬的專用權,而使商標注冊人受到保護。
很多電子品牌商標,就是文字商標;賓士汽車的賓士商標(一個三角形外套圓環)是圖形商標;鳳凰自行車廠的「鳳凰「商標」,由文字「鳳凰」和鳳凰鳥的圖形組合而成,即是文字和圖形的組合商標。
商標注冊,是指商標使用人將其使用的商標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向國家商標主管機關(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經國家商標主管機關依法審查,准予注冊登記的法律事實。
商標作用一:市場中的通行證
商標是企業品牌文化的精髓,而企業的品牌形象的建立是企業為之奮斗的核心。
在相關的國家或者地區申請注冊商標的商品才能進駐該國家和地區各大型賣場、超市。
企業一般在印刷廠印刷標簽、包裝或者在各種媒體上做廣告宣傳都需要出具相關品牌的商標注冊證明文件。在國際貿易中,商標是極為重要的,國際間的貿易離不開商標。
對行政管理部門來說,通過對商標的管理來監督商品和服務質量,為辦理質檢、衛檢、條碼創造必備條件。
商標作用二:商戰中的旗幟
戰旗象徵著一往無前的精神,沖鋒陷陣的精神動力。戰旗代表的都是一支部隊的魂,攻佔一個陣地後就插上自己的旗子,代表已經被佔領,那是榮耀。商標就是企業的這種精神的象徵,也是企業商品、服務所佔領領域的最直接的表述。
商標作用三:資產中的重頭戲
商標的評估價值能增加企業的總資產額,而且越高價值的品牌越能體現出該商標的影響力和企業的經營情況,間接反映出消費者對該商標所標示商品的接受程度。
商標作為一種無形資產,還可以通過轉讓,許可給他人使用,或質押來轉換實現其價值。
3. 企業字型大小可以用作商標嗎為什麼
可以。文字、拼音、外文字元、組合圖形、等均可以作為商標。
4. 企業字型大小使用在前,商標使用在後,構成侵權嗎
商號權和商標權也都是屬於知識產權中的一部分,這個要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呢回。
如果是單純的在先答使用,並沒有侵害他人已經核准注冊的商標,那就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放心使用,不必擔心。
如果您雖然是在先使用的企業字型大小,並且主營產品也和他人的商標相同,也一直用的企業字型大小做的宣傳,建議您乘早修改,這樣做容易導致公眾誤認,對方要是起訴就涉及到了侵權,或者您使用別的商標,這樣就不會引起沖突。
5. 企業字型大小可以與他人的注冊商標一樣嗎
企業字型大小屬於區域性,商標是屬於全國性的,一般來說企業字型大小與注冊商標一樣是可以的,但如果突出使用企業字型大小,注冊商標知名度較高屬於中國馳名商標,則可能存在權利不確定或侵權情況,字型大小有可能被申請撤銷的。
6. 使用別人的注冊商標作為企業字型大小構成侵權嗎
一、商標一經在我國注冊,就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屬於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所謂的突出使用是指將與注冊商標文字相同或相近似的字型大小從企業名稱中脫離出來,醒目的使用。
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項的規定,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使用的行為若構成商標侵權,必須同時滿足下列要件:一是具有使用他人注冊商標的主觀意圖,即知道是他人的注冊商標,而有意在字型大小中進行使用;二是字型大小的文字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類似;三是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四是足以產生市場混淆。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一般對是否構成「突出使用」的司法判斷標準是:將與商標權人注冊的商標文字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字型大小從企業名稱中區分出來,在字體、大小、顏色等方面較該企業名稱的其他文字特別突出醒目地進行使用,讓人在視覺上留下深刻印象,客觀上使得該字型大小起到了某種商業標識的作用。
三、商標權與企業名稱權權利發生沖突的處理原則
根據我國知識產權法律規定的基本精神,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對解決此類權利沖突案件一般遵循如下原則:
1、保護在先權利原則。保護在先權利原則,又稱在先權原則,是指在同一客體上存在多個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按照權利獲取的先後保護在先取得的權利,而在後權利的設立與行使不能侵犯他人此前已經存在並受法律保護的在先權利。在先權利,是指在申請商標注冊之前他人已合法取得的權利,包括著作權、字型大小權、專利權以及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等。我國《商標法》第9條規定:「申請注冊的商標,不得與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第31條同時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注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這是保護在先權利原則確立的法律依據。
2、誠實信用原則。該原則排除了以欺詐、仿冒、引人誤認或誤解等方式利用他人市場信譽與優勢獲取經濟利益的行為,也排除了因惡意仿冒他人的商標而取得權利的合法性。而有關知識產權權利沖突糾紛的發生,往往是由於一方當事人在同業經營中違反誠信原則,攀附他人在先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業標識所負載的商業信譽,惡意注冊和使用與之相同或近似的標識,從而誤導消費者,達到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的不正當目的。因此,必須對此類行為堅決予以制止,以維護公平誠信的市場競爭秩序。
3、禁止混淆原則。在涉及商標侵權權利沖突案件的司法實務中,適用該原則的關鍵是看被告的使用是否構成商業混淆。一般判斷標準是依據被告使用商業標識的地域、時間、使用方式等個案具體情形來綜合認定被告對他人商業標識的使用,是否會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和錯誤聯想。
7. 商標名稱可以用作字型大小嗎
你好,商標和來產品是對應的,在申自請之前要先把商品選好,對字型大小是沒有要求的,個體戶需要身份證和營業執照、公司以公司執照申請即可。但是商標注冊下來之後還是有必要在社標網做商標監測的,保護商標是保護自己品牌的一種方式。。。
8. 所有公司的字型大小,必須注冊成商標嗎
您好,公司的字型大小沒有非要注冊成商標這一說。
不過,對於一個想要版做品牌並權想要品牌發揚光大的公司,一般都會選擇將自己公司的字型大小注冊商標。因為商標具有獨占性和排他性的權益。保證自己的品牌名稱同行業只有自己能夠使用。
因為商標具有排他性。如果被同行優先搶注並且被告侵權的話。對方可以以侵犯商標權起訴。不但帶來法律上風險,甚至也會被迫修改自己的字型大小。同時 如果對方拿到了第35類商標權。投放廣告更是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一般想要成為一個行業內的知名品牌,做大做強的企業,都會在公司注冊成立的時候申請將自己的公司字型大小根據尼斯分類表注冊相關行業以及35類廣告推廣商標的。
9. 公司字型大小和商標是一樣的嗎
不一樣,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
公司名稱(字型大小)保護限區域不限制行業。而注專冊商標保護范圍屬更廣,商標保護的特點是限制產品/服務類不限制區域,也就是當你在國內注冊了一個車類的商標以後,那麼其他人就不能在國內范圍使用與你所注冊商標於你同類、相似類的服務/商品上。字型大小受區域限制,僅在注冊地受到保護,那麼全國就會有許多與你相同字型大小出現,你的字型大小就失去了特點。而商標在全國范圍內受到保護,但是商標保護只保護與注冊商標相同、相關類上。
除非字型大小和商標的名字一樣,否則企業打造品牌的時仍然需以注冊商標為主,否則以字型大小為主的宣傳容易打水漂和侵犯他人權利。注冊商標,不僅能為企業提供保護,促進企業的發展,還能增加企業的附加價值,簡直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