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分析社會上經常發生非法剽竊他人新技術的原因,並論述保護專利權的重要性和應採取的保護措施
給你找了半天 滿意加分哈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作為一個企業乃至國家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凸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知識產權是個人或集體對其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依法享有的專有權。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由於全球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客體范圍和內容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不斷給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理論研究提出嶄新的課題。而知識產權的概念是有關知識產權立法活動、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基礎,是一個必須明確的問題。因此,知識產權不但仍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領域,我們對知識產權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隨著對它及其他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澄清知識產權領域的一系列理論問題,並指導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和行政執法實踐,使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和理論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起來
由於國際經濟、文化交往的發展,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受到了空前的沖擊,知識產權法律關系也日益國際化,主要表現在主體、客體和內容方面都含有大量的涉外因素。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知識產權法確認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包括個人、集體、法人、合夥等,從國際交往來看既有內國人又有外國人。外國人在內國以及內國人在外國享有知識產權的現象已十分普遍。知識產權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知識產權關系主體間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知識產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業商標、服務商標和製造商標)。工業產權是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工商業本身而且還包括農業、採掘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另一類是著作權,亦稱版權,主要包括作者對文學、藝術、音樂、攝影、電影、電視、計算機軟體等方面的專有權,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鄰接權。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主要是國內立法(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也有國際條約。從法律的角度看,知識產權具有以三個特點:1、專有性,專有性亦稱獨占性或壟斷性。2、時間性,它是指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有一定的保護期,過了有效保護期,這種專有權就終止了,這種智力成果就變成了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國法律而取得的某一專有權,只在該國境內有效,受該國法律保護,在其他國家無效,其他國家沒有保護的義務,除非有條約規定。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動性。它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在國內外流動,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是沒有國界的。特別是19世紀以來,由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及通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各種報紙、雜志、國際學術會議、學者訪問、國際博覽會、電視、廣播、圖書資料、衛星技術、計算機的國際互聯網等的出現,使得在一個國家取得的某一知識產權很容易就會傳播到外國。這種知識產權的流動性與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別是對西方工業發達國家來說,嚴格地域性對其很不利。因為,一方面他們想把自己擁有的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專利產品、商標商品、文藝作品輸送到國外,佔領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又惟恐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國家無法受到法律保護,以至被無償使用,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希望在本國取得的這些權利,同樣也能夠得到有關外國的法律保護。這樣,就出現了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問題。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各國通過國內法對涉外知識產權給予保護外,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還簽訂和制定了許多有關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目前,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公約主要有:(一)、《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簡稱《巴黎公約》),《巴黎公約》並沒有給締約國提供一套統一適用的專利法和商標法,它僅僅為締約國規定了相互保護工業產權的幾項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是:1、國民待遇原則。締約國必須把它依法給予本國國民在工業產權方面的保護,也同樣給予其他締約國國民。2、優先權原則。成員國的國民就一項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和商標首先在某個成員國提出申請,自該項申請提出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內(發明、實用新型為12個月,外觀設計和商標為6個月),以同一內容向其他成員國提出申請,應以第一次申請的日期為以後提出申請的日期,在優先許可權內,即使有任何第三者就相同的內容提出申請,專有權仍授予締約國的申請人。3、強制許可原則。每一個成員國有權採取立法措施,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核准強制許可證,以防止專利權人可能對專利權的濫用,例如,專利權不實施或不充分實施專利。但強制許可只能在專利權人自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滿4年,或者自批准專利權之日滿3年(取其中較長者)未實施專利時才能採取此措施。4、獨立性原則。同一發明在不同國家所獲得的專利權彼此無關。(二)、《專利合作條約》。《專利合作條約》解決了專利權國際保護的基本原則。(三)、《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簡稱《馬德里協定》)它是對《巴黎公約》中關於商標國際保護的補充。(四)、《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條約》簡稱《伯爾尼條約》基本原則:1、雙國籍的國民待遇原則2、自動保護原則3、最低限度保護原則4、獨立保護原則。(五)、《世界版權公約》,主要原則有:1、雙國籍國民待遇原則2、有條件的自動保護原則3、獨立保護原則4、最低限度保護原則。(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基本原則:1、國民待遇原則2、最惠國待遇原則3、權利用盡原則。以下3點:
1、原因分析:(1)受經濟利益驅使。如剽竊他人新技術能夠減少開發成本,不用支付他人新技術的許可使用費,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獲得巨大的利益。如可以使自己的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使老產品更新換代,迅速佔領國內國際市場,贏得巨大的商機與經濟利益。(2)精神因素。通過剽竊他人新技術,搶先進行專利申請,成為專利權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更多情況下,精神因素和經濟因素是緊密結合的。(3)人們的法律意識淡薄。我國對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的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在這方面的法律意識淡薄,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專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所以在自己實施了違法行為後仍不知道其行為已侵犯到別人的利益。(4)打擊力度不夠。我國對知識產權方面的行政執法力度不夠,刑法上雖有相關規定,可在具體實踐中對這方面處罰力度很不夠,致使違法行為日趨增多。
2、保護專利權的重要性:(1)對專利權的保護可以更好地維護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進而保護發明創造推動技術創新,調動人們從事專利開發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新技術的推廣使用,促使智力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促進新技術的公開和傳播,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2)對專利權的保護可以更好地規范市場秩序,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3)對專利權的保護可以為國際間的技術交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更好的促進國際間的技術交流。
3、專利權的保護措施:(1)專利權首先要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與手段。一要增強保密意識,完善制度建設,做好保密工作;二是與掌握商專利技術的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時,確定有關專利秘密保護的條款,防止某些人員利用手中掌握的專利技術撈取個人利益;要與知悉或可能知悉企業專利技術的員工簽訂同業禁止協議;三是對專利技術盡可能減少涉密人員,並將各關鍵部分進行分解,使每一步涉密者不能擁有完全的專利技術;四是在專利轉讓方面,對受讓方進行必要的約束;五是在發現侵權行為後,可以通知侵權人停止侵權,並可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2)通過行政手段追究侵權人的行政責任。請求專利管理部門處理,專利管理部門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專利管理工作量大又有實際處理能力的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設立的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專利管理部門有權認定侵權行為成立、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就侵權引起的糾紛進行調解。(3)通過民事訴訟程序進行保護或提起民事訴訟,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以獲得救濟。在發現侵權行為後,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訴前禁令,即申請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責令被申請人立即停止有關行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以獲得救濟;(4)通過向司法機關舉報並提出請求,追究侵權人的刑事制裁。對發現有嚴重侵權行為,構成犯罪的,向司法機關舉報並提出請求,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
2. 專利權用盡問題
一、地域性的許可不屬於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主要保護內容,但在不違反其他法律的情況下,當然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也可以包括更多的協議內容:
《合同法》規定:
第三百四十二條 技術轉讓合同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申請權轉讓、技術秘密轉讓、專利實施許可合同。
第三百四十三條 技術轉讓合同可以約定讓與人和受讓人實施專利或者使用技術秘密的范圍,但不得限制技術競爭和技術發展。
第三百四十六條 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受讓人應當按照約定實施專利,不得許可約定以外的第三人實施該專利;並按照約定支付使用費。
二、A合法銷售給B,就是權力用盡,你總不能在商店賣出一台洗衣機時,同時還限制顧客只能在XX地才能洗衣服吧,如果這樣也可以考慮你採用了不正當競爭手段銷售產品。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
第十二條 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三、至於A是否有違約於專利權人,屬於A與專利權人之間的糾紛,退一步講,就算A是非法未經許可製造銷售該專利產品,但B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雖然B也可以定性為侵權,不承擔賠償的責任。
《專利法》
第七十條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
僅供參考!
3. 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的獨占權嗎
您好,是的,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的獨占權。其實質在於,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版外,非經專利權人本權人同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均不得利用該專利發明創造,否則即構成對專利權的侵權。
但是,為了防止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對於專利權人的權利作了適當的限制性規定,其中非專利權人的先用權就是對專利權人權利的一種法定限制,就是說專利法中實行「使用在先的原則」以保護非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
4. 專利權人濫用專利的行為主要哪些
1.獲得專利權後,不使用,也不許可他人使用,對於使用者進行惡意訴訟,致使回技術創答新得不到社會的應用;
2.核心專利授權權後,將個別核心專利與大量無用專利相組合,形成專利數量龐大的專利組合,繼而向核心專利的使用人要求收取全部專利組合的不合理的高額許可費用;
3.專利權人因專利授權而形成技術壟斷,繼而濫用技術支配地位,從而支配市場定價等。在橫向上看,操控專利產品價格,不給於符合許可條件的競爭者與許可,控制市場;在縱向上看,影響專利產品上下產業鏈其他供應商及銷售商的構成,不合理定價,利用專利壟斷支配上下游市場。具體行為可表現在:捆綁銷售非專利產品、聯合定價、最低限價等。
5. 什麼是專利權濫用
專利權濫用是指專利權人在行使權利時超越了法律規定的范圍,採取了不實版施或利用優越地位不權正當地限制交易或競爭並由此損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行為。專利權濫用主要表現為:專利權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不正當行使專利權,或者利用其專利優勢地位,不正當地限制專利交易或者採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為,它與專利制度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宗旨相悖。因而,從本質上看,濫用專利權是一種法律行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有濫用的故意,且其行為侵犯了他人或社會公眾利益。實踐中,專利權濫用現象甚多,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跨國公司利用專利優勢地位,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綜合起來,濫用專利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為:
(1)專利許可、專利池中的專利權濫用;
(2)專利網布局中的專利濫用;
(3)「專利漁翁」(PatentTroll)策略;
(4)「放水養魚」策略;
(5)「惡意訴訟」策略。
6. 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的獨占權嗎
專利權是一種排他性的獨占權。其實質在於,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非版經專利權人本人同權意,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均不得利用該專利發明創造,否則即構成對專利權的侵權。但是。為了防止專利權人濫用其權利,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二條對於專利權人的權利作了適當的限制性規定,中非專利權人的先用權就是對專利權人權利的一種法定限制,就是說專利法中實行「使用在先的原則」以保護非專利權人的法權益。
7. 專利權濫用表現形式有哪些
專利權濫用主要表現為:專利權人或獨占實施的被許可人不正當行使專利權版,或者利權用其專利優勢地位,不正當地限制專利交易或者採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為,它與專利制度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宗旨相悖。
濫用專利權行為的表現形式主要為:
專利許可、專利池中的專利權濫用。
專利網布局中的專利濫用。
「專利漁翁」(PatentTroll)策略。
「放水養魚」策略。
「惡意訴訟」策略。
8. 什麼是專利權濫用抗辯
專利侵權被告以原告的專利權已經超過保護期、已經被權利人放棄、已經被中國版專利局撤銷或者權已經被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無效進行抗辯的,就是專利權濫用抗辯。原告惡意取得專利權,並濫用專利權進行侵權訴訟就是專利權惡意訴訟。惡意取得專利權,是指將明知不應當獲得專利保護的發明創造,故意採取規避法律或者不正當手段獲得了專利權,在惡意訴訟的認定中,當事人是否存在主觀過錯是最關鍵的問題,其目的在於獲得不正當利益或制止他人的正當實施行為。望採納
9. 專利權保護應用領域嗎
不保護,專利是保護的專利技術方案,
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指專利權效力專及發明創造成果的技屬術范圍,也就是某一專利所包含的技術特徵。由於發明創造是一技術方案,具有無形性,盡管他們的大多數最終以實物產品加以體現,但產品本身不是專利權保護的對象,專利法所保護的是產品,所包含的技術方案設計。——無形性。
正因為無形性,專利權人在行使權利,禁止他人擅自實施專利時,必須首先確定權利的范圍。
1)可將專利權人的權利限定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防止其濫用權利。
2)公眾知曉後可盡到合理的義務。
3)審判人員據此判定侵權與否
10. 專利權人可以限制另一方繼續使用技術秘密嗎
不矛盾。因為多人可以同時研發掌握同一種技術並用於生產,其中有一個人申請專利了,並不能當然絕對禁止其他人使用其自己的智力成果用於生產。只不過其他人的生產智能限制在原來的范圍內,不允許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