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未來的影響!我們要辯論.說利大於弊.誰幫幫我啊!詳細點!
月球開發
競赴蟾宮會嫦娥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來臨了,今年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的34周年,人類拜訪月球的活動,在歷經長時期的沉寂後,如今又掀起了新一輪的熱潮。
NASA設想的月球基地,太陽能電池板方陣將為月球的居住者提供主要電力。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親密小夥伴,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推動的第一次探月熱潮,完全是大國政治競爭的產物,月球成為美蘇冷戰的極好舞台。現在,月球已成為新一代探索者的目標,空間科學家希望能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重新構築起一種長期而有價值的聯系。
四方探月
21世紀的前20年將是月球探測的又一個高潮,與第一次探測潮不同的是,這次的主力陣容完全是新面孔,歐洲空間局(ESA)、日本、中國和印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主要關注點是火星,對月球則顯得缺乏興趣,至於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則因經費問題而罷手。
在21世紀最先造訪月球的,將是歐洲空間局的「SMART-1」探測器,計劃於今年底發射。2004年夏,日本將發射兩個探測器——「月球-A」;2005年,日本將發射自「阿波羅」計劃以來最昂貴的探測器——耗資3億美元的「月亮女神」探測器(Selene)。中國今年正式啟動了一項名為「嫦娥工程」的探月計劃,有望在3年內發射探月衛星。印度將在2008年之前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軌道飛行探測器。
上述各地區各國的探月計劃各有千秋,與「嫦娥」約會的目的各不相同:歐洲空間局側重於驗證航天技術和衛星上搭載儀器;日本則專注於研究月球內部構造的演化和形成;中國重點研究月球資源分布;印度探月任務與中國相近,但任務范圍相對較小。
探測月球是為了人類登陸和定居月球。中國實施月球探測計劃,將分4個階段來實現:第一步是研製和發射月球軌道器、軟著陸月球登陸器和月球車,第二步實現取樣返回,第三步實施載人登月計劃,第四步的任務是人類在月球上定居。定居月球既是人類探月計劃的最後階段,也是人類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並以月球為基地進行深空探測的基礎。因此,探月的最終目標是與「嫦娥」為鄰。
淘金月球
雖然美國官方對月球不感興趣,但美國民間則有人興趣頗濃,把月球探測看成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想在「嫦娥」身上賺一把。
美國加州的TransOrbital公司是美國首家得到美國國務院和國家大氣海洋局的首肯,可以向月球發射商業飛船的私人公司。今年11月,該公司將使用改裝的俄羅斯SS-18彈道導彈,在哈薩克境內的科拜努爾航天基地,發射升空價值2000萬美元、重110千克、攜帶兩部照相機的月球探測器,在太空中停留90天,其中一部照相機將拍攝解析度為1公尺的照片——解析度比普通的高出一個數量級,另一個則拍攝連續的月面電影。該公司主席認為教師、廣告商、電影製片人、電子游戲開發商將會需要這些高質量的月球照片。
同時這個探測器還會釋放一個硬著陸艙,其中將裝有從名片到骨灰等各式各樣的東西,這是該公司提供的另一項服務。TransOrbital公司的此次月球飛行,將揭開一場商業化空間飛行熱潮的序幕。
美國弗吉尼亞的月球公司(LunaCorp.),則計劃發射一個重約200千克、耗資2000-3000萬美元的月球繪圖及通信衛星,將由太空梭分散發射至國際空間站組裝,希望NASA以及其他的宇航局和科學家會購買這顆衛星的服務。
另外,希爾頓國際公司已經宣布將在月球上建立第一家飯店,為此他們已經投資了10多萬英鎊。
開發前景
月岩中含有大量硅酸鹽,可供建造各類建築。月球上的礦藏鐵、鈦、鋁以及其他地球上缺乏的稀有元素,可以就地開采、冶煉,用來製造各種設備,供空間站使用或運回地球。由於沒有大氣阻擋,月球上可建立高效率的大型太陽能發電站,為各類開發活動提供充足的能源。
所以月球開發第一步,在技術上應該先建立近地空間站並保證其長期在空間的運轉。它的軌道降低後可以再升高.其中的設備用舊了可以更新,燃料也可以不斷添加補充。這一空間站可供研究長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試驗長期宇宙飛行的技術與設備,並在空間條件下研製新材料。更為重要的是,將可充當月球基地建設和火星載人飛行的中間站。
月球開發計劃的第二步,是建立月球基地。首先建立大型太陽能發電站、月球太空港、月球觀測室和實驗室,以及月球產品加工實驗工廠。隨後,將陸續建成採用月岩及土壤為原料的氧氣提煉廠,以及供天文學和物理學研究用的大型實驗設施。大約到2025年時,可望在月球上逐步建成各種無人操作的生產機構,並可定期向地球的同步軌道平台、空間工廠和空間站等提供月球上的產品。屆時,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員,約可達200人。未來的人類將在月面上就地取材進行生產、建設。
月球開發計劃的第三步,是把已建立起來的月球基地,作為中轉站和補給站,實施載人登火星的宇宙航行壯舉。
(廈門日報)
九天攬月各國爭先恐後
寂寞月球點燃開發激情
九天折桂 打破蟾宮冷寂
今年3月5日,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布,他們在月球表面發現了水。這個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兩個月前,美國於佛羅里達發射了「月球勘探者」號機器人探測器,經過對月球表面7個星期的掃描,該探測器上的中子譜分析器發回
的數據表明,月球隕石坑底部的土質很松,裡面有大量的氫,而氫的存在表明干土裡有冰碴。
「月球勘探者」號首席分析家艾倫·賓德博士欣喜若狂地說,「我們找到了水!」他認為,這一發現證實:在過去幾十億年裡,冰彗星和冰隕石襲擊月球時,把冰留在了月球上。而根據探測器發回的初步數據推斷:月球上水的總儲量有可能在1100萬噸到3.3億噸之間。
月球上發現水的意義極其重大。科學家認為,即使月球上水的儲量只有3300萬噸,也可保證2000人在月球表面上生活100多年。可為人類從月球上繼續探索太空提供原料和燃料。而如果從地球向月球運輸3300萬噸水,至少要耗資60萬億美元。因此,這一發現可能成為人類走向太空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在人類開發外層空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人類探測太陽系和其他星球最理想的跳板和中轉基地,
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其表面存在的氦-3是地球上難得的核燃料,若全部開采,可滿足全世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能源需求。此外,月
球還是理想的天文、重力波物理和中微子物理等學科的實驗和觀測地。
人類一直夢寐以求開發月球。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蘇曾向月球發射了40多個探測裝置。1969年至1972年更是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壯舉,其間先後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但自最後一次「阿波羅」載人飛船登月的25年以來,由於月球考察耗費巨大,收效甚微,無論美國還是蘇聯,對月球的探測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各國爭先 重掀登月熱潮
「月球勘探者」的新發現重新燃起了各國新的登月熱情。
90年代之後,美國航天局開始重提登月計劃,並制定了「更快、更便宜、更好」的新開發政策。此次「月球勘探者」號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這個探測器的造價僅為2000萬美元,負責運送它的火箭只有2800萬美元。這次行動的全部費用只有6300萬美元,遠不及當年「阿波羅」計劃的一個零頭。「月球勘探者」號的成功,使美國重返月球的興趣進一步大增,被列為美國航天航空局今後的主要目標之一。據報道,美國科學家已經制定了進一步降低費用的計劃,打算在2001年,用僅相當於當年登月耗費的1/20的投資完成新的登月行動。
為了挑戰新一輪登月熱潮,俄羅斯也制訂了第二個月球探測開發計劃,並已於去年開始實施。該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在月球上開采氦-3。這種在地球上極為貧乏的核燃料,只需幾十噸就能滿足全球一年的能源需求,比在地球上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的成本還要低。盡管目前俄羅斯經濟比較困難,但俄聯邦政府還是從去年就開始對這項計劃撥款。俄將分三階段來實施該計劃,並准備在2010年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研究月球采礦工藝。「月球上有水」的消息對他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資源匱乏的日本近年來一直急欲在宇宙空間佔有一席之地,在此次月球開發熱中自然不甘落後。日本宇航局已計劃在50年內實現月球采礦,准備於2003年先向月球發射一個機器人,收集礦物分布數據。於2010年左右在月球建立永久性空間站,並派人駐扎進行開發研究。日本的一些大型民營企業,如日產汽車公司、清水建築公司等也在積極參與和推動這項計劃。清水建築公司甚至已構想出擬在21世紀建造的「太空旅館」的模型,力爭到時能夠抓住做月球旅遊生意的先機。
歐洲航天局早在1994年就制定了「歐洲月球2000」計劃,其目標是要在月球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計劃原定於2000年用阿麗亞娜5型火箭把「月球之星」探測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來自歐航局成員國的5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目前正在設計和製造這顆衛星,
衛星將對計劃於2001年登月的「歐洲月球登陸者」飛船的著陸區域進行詳細考察並繪制「月」圖。毫無疑問,「月球勘探者」的最新發現將促使歐洲航天局加緊實施「歐洲月球2000」計劃。
競爭難免 期盼聯合開發
很明顯,「月球上有水」這一新發現必將促使各國重新調整今後20年的航天計劃,促進各國政府和航天機構進一步支持月球開發計劃。
有輿論認為,美國發射「月球勘探者」引發的月球開發熱,實際是新一輪大國瓜分月球資源競爭的開始。但這一次的競爭已不僅是在美蘇之間,日本、歐洲及更多的國家將參與其間。
但更多的人認為,同時也是期盼,在未來外層空間的開發中,全人類的合作將會成為主流。實際在90年代之後,人類對月球的勘測與開發已經反映出這一趨勢。
冷戰期間,美、蘇太空爭奪十分激烈,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為了壓倒對手,雙方都擬有龐大的航天計劃,但皆因耗資巨大、力不從心而未能實施。比如,1984年,由美國倡議,歐洲航天局、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參加,計劃到90年代中建立一個百噸級的「國際空間站」。就是因為規模太大、耗資太多,致使方案屢改,遲遲不能兌現。
冷戰結束後,白宮責成美國宇航局與俄羅斯合作,並於1993年接納俄加入「國際空間站」計劃。航天實力雄厚的俄羅斯加盟,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注入了新的活力。這項計劃現已成為以美俄為主要合夥人的大型國際航天合作工程,參加這個計劃的還有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巴西等十多個國家。該計劃預定於今年正式開工。據科學家分析,月球上有水的新發現很可能會加快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步伐,而國際空間站建成後,把月球建成太空探索基地將變得更為順理成章。
美俄新的航天合作當然有雙方自身利益的驅動。美國看重俄羅斯的航天技術,而俄國急於為其規模日益縮小,跋涉愈發艱難的航天業「找到出路」。但更重要和更現實的因素是,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人類不但將重返月球,而且要向遠在數億公里以外的火星進軍,以緩解全球性的人口爆炸和能源短缺的危機。而這類世界性的大規模航天工程,沒有國際合作是辦不成的。在浩瀚無垠的茫茫宇宙間,地球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孤島,人類唯有同舟共濟,從全球的共同利益出發,攜手解決面臨的重大問題,不斷開拓新的生存空間,才能繁衍和發展。
圖為日本一公司設計的未來月球城的模型。
月球開發路有多長
2002年,日本將發射「月球」- A探月器,它進入月球軌道後將向月面投放3個研究月震的穿透器。資源匱乏的日本一直急欲在月球開發方面佔有一席之地。它還擬於2003年向月球發射一個機器人,收集礦物分布數據;2010年前後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工作站;此後實現月球采礦。
美國1994年恢復探月。那年升空的「克萊門汀」-1初次發現月球上有水冰。但該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試驗「星球大戰」計劃中研製的儀器。所以1998年1月6日發射的「月球勘探者」才算是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後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它載有5種儀器,其中中子光譜儀用於探測氫,從而證實月面上是否有水,結果大獲成功。這極大地激發了人類重返月球的興趣,因為水可用於滿足未來載人登月的生活需要,栽種農作物,還能分解出氫和氧,為空間探測器提供燃料,從而大大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它將使開發月球和行星探測變得更為容易。
美國的長遠計劃是在21世紀初讓航天員重返月球,建立適合居住的前哨站,在月面安裝科學儀器和取氧裝置。2010年以後將建立月球基地。
俄羅斯也制訂了第二個月球探測計劃,並於1997年底開始實施。計劃的最終目標是提取月球上的氦-3,以滿足能源需要。它分三個階段進行:1997-2001年發射幾個探測器,建立月球探測網,全面繪制月球圖;2001-2010年發射月球車,採集月岩標本運回地球分析,以確定其中的礦物含量和礦藏所在地;2010年後建立月球基地,研究采礦工藝。
歐空局早在1994年就開始制定「歐月2000計劃」,目的是在月球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該局1998年宣布,歐洲將於2001年發射一顆微型月球衛星,主要任務是為之後在月面著陸的登月艙繪制著陸區的精確「地圖」。登月艙預定著陸點位於「月球勘探者」發現的月球南極水源分布區附近,極有利於建立未來的月球探測科研站。歐洲還想在2030年將航天員送上月球。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2000年3月宣布,一旦印度確定了有關的科學目標,將自力更生地發射月球探測器。這項計劃擬在2008年實施,如獲成功,印度將成為又一個擁有月球探測器的國家,這將使印度在國際航天領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ISRO已結合有關建議,列出了幾個印度月球探測計劃中可能進行的科學研究項目,其中包括:廣泛調查月球附近粒子及輻射環境,通過γ射線光譜測定法了解稀有元素的分布狀況;詳細地研究月球表面成分和岩石分類;月球表面彗星星塵的研究和分析;詳盡的高解析度立體圖像測繪等。盡管如此,ISRO內部也有人對月球探測計劃持慎重態度,因為印度現在還依賴於俄羅斯提供的低溫燃料發動機,從目前情況來看,要使自己研製的發動機達到完全成熟的地步,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因此,已經走在世界衛星遙感技術前列的印度,在實施月球探測計劃的過程中,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人類將於2010年建立月球永久居住地
夜色降臨,懸掛在天際邊的一輪明月總是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想。重返月球,已成為從20世紀末起奏響的空間科學主旋律之一。
人類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自1959年始,美國和原蘇聯展開了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科學與技術的激烈競賽,至1976年,發射成功的月球探測器總共有43顆。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劃時代的成果。
盡管人類「目光」所及已經達到12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盡管航天器已登陸火星,但月球仍是人類開展空間探測的首選目標,因為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獨特資源,也是人類向外層空間發展的良好基地和前哨站。因此美國於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設想,並於1994年和1998年分別發射了兩艘探測器,奏響了人類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序曲。
據悉,根據重返月球的計劃,人類將於2005年在月球建立月面前哨站,2010年建立設備齊全的永久性居住地,2020年興建實驗工廠、農場等。和首次登月不同,人類這次將要在月球上長期呆下去。
「在眾多的應用項目中,有望形成產業的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月球能源的利用,二是月球礦產資源的利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姜景山研究員在此間舉行的中國工業高科技論壇上說。
專家同時指出,月球探測是先進科學和技術的綜合與創新,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最有顯示度的項目。月球探測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一系列基礎科學和高科技的發展,還將有助於我國參與月球能源和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我國科技和綜合國力上一個台階。據悉,美國、歐洲和日本等都在積極進行月球探測。
我國何時飛向月球開拓天疆
我國是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成員國,在月球探測上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國在月球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分享月球開發權益上就具有更大的發言權——
上月5日,美國「月球探測者」號機器人探測器發回的數據顯示,月球隕石坑底部的土質很松,含有大量的氫,表明干土裡有冰碴。據初步推斷:月球上水的總儲量可能在1100萬噸到3.3億噸之間。這一發現可能成為人類走向太空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1405年,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船隊首次通使「西洋」,在其後的28年間他又屢次出海,最遠時曾到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若明朝不實行鎖國政策而支持鄭和繼續探險,中國極有可能最先發現美洲新大陸。87年後,義大利人哥倫布後來居上,他那橫渡大西洋的航行,成為15—16世紀開發、移民美洲的世界熱潮的導火索。
專家認為,現在,我們面臨開發月球的前夜,我們不能再喪失機遇,在國力許可的條件下,我們應積極准備,參與到開發的前期工作中去。
縱觀國際上各空間大國的發展歷程,美、蘇兩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之前就已開始了深空探測活動,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蘇聯和美國相繼發射了83個月球探測器,對月球及其周圍環境進行了一系列的探測活動。美國還在1969年實現了「阿波羅」載人登月的創舉,蘇聯也完成了利用月球車採集月球標本、自動器返回地面的高水平探月活動。
進入90年代,日本在繼蘇、美之後第三個闖入「深空俱樂部」,他們於1990年1月發射了一顆「飛天」月球探測器,他們還計劃於2024年在月球上建立6人月球基地。1994年5月31日—6月3日,在瑞士和歐洲航天局的倡導下,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的科學家們在瑞士的貝阿滕召開了一次討論征服月球問題的會議,他們一致同意進行第一階段的研究,即先發射一些衛星、月球探測器或機器人,然後再讓一些機器人長期停留在月球上進行土壤和環境分析研究;接下來便是對月球資源的開發,在月球上製造氧氣。同時計劃在2015—2020年,人類再次登上月球並在那裡建立第一個基地。
北京衛星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科技委主任姜昌近日對記者說:「日本和歐共體加入空間大國競爭的行列,他們急起直追,不光計劃發射月球探測器,而且打算在月球上建立半永久和永久的基地,就是為了要在月球上佔有一席之地,在月球開發方面擁有發言權。」姜昌說,我國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在運載火箭和衛星發送技術等方面有了飛速的發展。因而,我國在月球探測上是有條件的,在月球上佔有一席之地,對我們炎黃子孫的未來發展,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增強民族自豪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星球,近地點36.33萬公里,遠地點40.55萬公里,如此近的距離———僅是發射通信衛星的地球靜止軌道的十倍左右,使它成為人類向外層空間轉移的第一個目標,也是人類飛向其他星球的一個中轉站和基地。月球有與地球相似的岩石和礦物,人類可以從中提取和合成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氧氣和水。
能源是人類生存、發展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未來解決能源不足的主要出路就是利用可控的核聚變反應得到的核能,而用氘和氦—3聚變生成的氦聚變反應是安全、干凈、較易控制的核聚變。在地球上,天然氣礦床中已知的氦—3資源僅夠維持一個500兆瓦規模發電廠數月的用量。而太陽恩賜給月球的氦—3貯量據科學家們保守估計將有71.5萬噸,我國1993年全年發電量為8200億千瓦小時,若用氘—氦3核聚變能,則只需8噸的氦—3就夠了。
除此之外,月球上還含有極豐富的鈦鐵、硅、鋁、鈣等礦藏,鈦鐵礦是鐵、鈦的來源,是生產氧的潛在來源。而氧又可與氫合成獲得水,這是人類未來在月球上賴以生存和開發培植綠色植物的根本條件。
眾所周知,30多年來我國已建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系統體系,我國已擁有7個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可用於發射各類航天器;我們已經研製和發射成功30多顆各類衛星;三個著名的發射場(酒泉、西昌、太原)都已投入使用;測控網覆蓋全國,還有「遠望」號跟蹤測量船,已經初步建成了各類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從技術上說,除一座34米或70米口徑天線的深空測控通信站外,我國研製和發射月球衛星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聯合國在1984年通過了一個《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簡稱「月球條約」。當前,開發和利用月球日益受到空間國家的重視,月球是繼地球南極爭奪之後的又一個爭奪熱點,隨著科技的進步,月球的戰略意義、政治意義、經濟意義及科學意義遠在南極之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履行《月球條約》規定的義務、權利及有關月球開發利用的權益分享等問題也引起了包括「非月球國家」在內的聯合國成員國的重視。這些問題已列入聯合國外空委員會的議題。我國是外空委的成員國,如果我國開展了月球探測活動,並多少取得一定的成果,那麼在國際論壇上討論如何履行《月球條約》以及分享月球開發權益等問題時就具有更大的發言權,能有效地維護我國的權益。
人類超越地球,到太空中去,到別的星球去考察、去定居,這已不再是神話和科學幻想,而是即將開始的行動。中國人口最多,平均佔有可耕地面積最少,自然資源並不豐富。讓我們行動起來,去開拓天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
21世紀可能在月球上開展光學天
文學和射電天文學研究,並可能用
月球上的材料在空間製造產品。前
景的一個質團驅動裝置正在將一些
棒球大小的月球材料推往太空。
載人航天連續報道
21世紀載人航天活動展望(3)
吳國興
(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3 對太陽系的開發和利用
21世紀載人航天活動的最大項目是對太陽系的開發和利用,具體地說就是要重返月球, 在月球上建立載人基地;進行壯觀的載人火星飛行,並在火星上建立載人基地;開發和利用 太陽系的小行星和外層行星的衛星。
3.1 月球的開發和利用
⑵ 論文查重的文字重合率,原理是什麼連續多少字重合算是重合
大學生論文通過抄襲檢測系統得出文字重合率,一般高校將重合度30%以上定為抄襲的文章,即論文審核不通過。知網論文檢測的條件是連續13個字相似或抄襲都會被紅字標注,但是必須滿足前提條件:即你所引用或抄襲的A文獻文字總和在你的各個檢測段落中要達到5%。
上傳論文後,系統會自動檢測該論文的章節信息,如果有自動生成的目錄信息,那麼系統會將論文按章節分段檢測,否則會自動分段檢測。檢測系統能夠自動將屬於用戶的已正式發表的學位論文檢索出來,並對每一篇已發表文獻進行實時檢測,快速給出檢測結果。
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簡稱「TMLC」)以《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總庫》為全文比對資料庫,實現了對抄襲與剽竊、偽造、篡改等學術不端行為的快速檢測,可供用戶檢測學位論文,並支持用戶自建比對庫。
(2)專利權人通過將其技術公開換保護擴展閱讀:
論文查重
查重之前先了解這個系統,首先一定要看清楚這個系統的檢測文獻庫范圍有哪些,因為這直接關繫到論文查重對比的資源是否對應,常用的方法有改詞換句、改變描述的方式、翻譯、轉換圖表、增加斷句符號等,但我們必須特比注意以下兩種情況,並根據實況進行合理的改重。
論文字數充足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可以對查重出來的標紅部分(即抄襲部分)進行合理的刪減,把不必要的並不影響正常論述的部分刪除掉。大段引用某篇文獻的情況下如果引用一篇文獻的內容過多的情況時我們該如何修改?唯一的方法就是將段落中的句子順序打亂,但必須保證一點,那就是整個文段要通常不能改完之後留有語病或替換了內容的原意。
⑶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雜交水稻hybrid rice 【簡介】 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歷史發展】 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0年袁隆平從一些學報上獲悉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都已廣泛應用於國內外生產中。這使袁隆平認識到:遺傳學家孟德爾、摩爾根及其追隨者們提出的基因分離、自由組合和連鎖互換等規律對作物育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於是,袁隆平跳出了無性雜交學說圈,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天然雜交稻」,只要我們能探索其中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從而利用其雜交優勢,提高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他和助手們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終於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科學通報》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1964年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並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於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是將「野敗」這一珍貴材料封閉起來,自己關起門來研究,還是發動更多的科技人員協作攻關呢?在這個重大的原則問題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無保留地及時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現,並慷慨地把歷盡艱辛才發現的「野敗」奉獻出來,分送給有關單位進行研究,協作攻克「三系」配套關。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范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廣大科技人員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選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下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盪危機?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其實,袁隆平早有此慮。早在1986年,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產示範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目前,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系列組合作為兩系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起沖擊。他向朱總理提出選育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課題。朱總理聞訊後非常高興,當即劃撥1000萬元予以支持。袁隆平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亞農場基地,袁隆平率領著一支由全國十多個省、區成員單位參加的協作攻關大軍,日夜奮戰,攻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難關。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達到800公斤,並在西南農業大學等地引種成功。目前,超級雜交稻正走向大面積試種推廣中。
⑷ 區塊鏈公鏈開發很難嗎國內有幾家企業可以做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而這樣的技術想要投入應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可能三角問題」
即無法同時達到可擴展性(Scalabil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Security),三者只能得其二。
市場上目前存在的公鏈項目,大多難以大規模投入使用。
⑸ 知識產權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利益呢
按照知識產權的幾個類別說明知識產權為企業帶來的利益:
1. 申請專利具有如下好處:
1、取得壟斷權:
專利權人可以直接防止商業對手相應的競爭,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潤回報。
2、賺取特許費:一項專利,即使市場沒有即時需要,那麼日後很可能人會察覺到該專利的用途,並願意支付專利使用費,美國施樂公司發明了圖形用戶界面,但未申請專利,其後微軟公司及蘋果公司利用圖形用戶界面作為其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的基礎,初步估計,施樂公司已白白損失了近10億美元的特許費,而在另一方面,IBM公司在2001年通過轉讓專利,獲得17億美元的收入。
3、作為防衛盾:如發明人未能在第一時間申請專利,競爭對手使會捷足先登,屆時,發明人研發的一切努力將會付諸東流,且發明人本人將不可運用本身的科研成果。
4、協助開發外國市場:目前世界上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並實行了專利制度,不少外國買家,尤其美國買家會要求當地製造商或賣家證明其擁有產品的知識產權,以保障本身不至於捲入侵權訴訟,這樣才會願意進行交易。
5、以小勝大,增強企業競爭力:專利對大、中、小型企業及新型企業都同等重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小型企業完全可以到得專利的新發明反勝大型企業用巨額廣告樹立起來的主導產品。
6、增加企業的價值:如有第三人願入股投資一公司,若該公司擁有若干有價值的專利,則公司的股價將可大幅度提高。1997年微軟公司以4.25億美元收購一家擁有不足6000用戶的小公司,收購價是按用戶數目計算的業內平均價格的40倍,微軟公司願意以該股價支付是因為該公司持有35項以互聯網傳送電視內容的重要專利。
7、有利於企業科學正確的決策:通過專利分析,企業可以了解科技動態,行業動態,市場走向,新產品超勢,進而預測,制定本企業的近、中、遠發展規劃,確定企業發展哪些產品以占據市場,保持企業的領先地位,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商標注冊有下列好處:
1、在全國范圍內受保護,其他任何人均不能使用
2、注冊商標是一種可以留傳後世永續存在的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可以轉讓、繼承,作為財產投資、抵押等。
3、產品容易進入大商場或超市銷售,越來越多的大商場或超市只允許有注冊商標的商品進入。
4、大多數消費者認為使用了注冊商標的商品質量更可靠,容易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5、避免費心設計的商標被他人搶先注冊。因為我國對同一商標注冊申請實行「申請在先」的原則,申請在後者非但不能獲准注冊該商標,而且連再使用也是不允許的,否則即構成侵權。
6、避免無意侵權,支付巨額賠償費,新的司法解釋規定賠償金額由被侵權人自己說了算。
版權保護有許多優點:
1、 過登記的軟體會將權利人、開發時間、完成時間、名稱及內容進行公告,糾紛時有一個明確的依據,能夠明確軟體的歸屬,避免了因人員跳槽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權屬糾紛,也可以說軟體登記是提出軟體權利糾紛行政處理或法律訴訟的前提。
2、 授權快,二個月左右就可拿到證書,版權保護的時間長,保護期50年。
3、 經過登記的軟體不公開軟體程序,只在發生侵權時,才會作為侵權認定的依據,保密性極好。
4、 保護范圍較廣,能有效作為侵權認定的依據。
5、 費用較低,且只需一次性付費,不必繳年費。
如果你想做好企業知識產戰略方面的業務,可以找香港聯瑞知識產權集團做,我們企業的知識產權戰略就是他們公司做的,我們企業已經成功的通過他們的服務,把手裡不需要的專利賣出去變成了資金。
⑹ 關於專利法中的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給我舉個例子、謝謝
通常,獨立權利要求由二部分構成,即前序部分和特徵部分。
前序部分應當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以及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與一份最為接近的現有技術所共有的必要技術特徵;特徵部分應當使用「其特徵是……」或者類似的用語,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區別於其最為接近的現有技術的技術特徵。
前序部分和特徵部分的特徵合在一起,限定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從屬權利要求應當用附加的技術特徵,對所引用的權利要求作進一步的限定。附加的技術特徵可以是對被引用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徵作進一步限定的技術特徵,也可以是另外增加的技術特徵。
從屬權利要求也應當由二部分構成,即引用部分和特徵部分。
引用部分應當寫明被引用的權利要求的編號及其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特徵部分應當寫明該從屬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在被引用權利要求基礎上附加的技術特徵。
從屬權利要求所包含的技術特徵,不僅包括它所附加的技術特徵,還包括它所從屬的那個權利要求的全部技術特徵。因此,一項從屬權利要求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必定小於它所從屬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6)專利權人通過將其技術公開換保護擴展閱讀
根據發明是否屬於個人為履行其職務而產生的成果,可以將發明分為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非職務發明的相關權利當然歸屬於發明人本人所有。在一件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書中,獨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最寬。
而關於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各國立法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將其歸屬於員工個人(稱為「發明人主義」或「雇員主義」),有的則將其歸屬於對該發明行為做出指示或職務安排的公司或其他單位(稱為「僱傭者主義」)。
我國專利法將執行公司任務或主要是利用公司物質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定義為職務發明創造,並規定其權利歸屬於用人單位。同時,我國專利法要求用人單位在一定條件下應對做出該發明創造的個人予以獎勵和支付報酬。
在專利申請中,如只有一個權利要求,即是獨立權利要求。但如果兩個權利要求是相關的,符合單一發明構思的要求,不從屬於其他權利要求也稱為獨立權利要求,可包括在一項專利申請中。例如,切削機和切削所使用的特殊刀具即屬這種情況。
從屬權利要求保護的發明與獨立權利要求保護的發明相同,但反映更加具體。從屬權利要求可以從屬於獨立權利要求,也可以從屬於在前的從屬權利要求。從屬權利要求的內容一般包括其所引用的前述權利要求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內容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