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ZL200510071081.5 是什麼產品專利號,
名稱: 一種治療癌瘤的中葯制劑及制備方法
申請(專利)號: CN200510071081.5 申請日: 2005.05.24
公開(公告)號: CN1686476 公開(公告)日: 2005.10.26
主分類號: A61K35/78 范疇分類:
分類號: A61K35/78;A61P35/00
優先權:
申請(專利權)人: 趙東科
地址: 712100陝西省楊凌示範區新橋路8號
國省代碼: 陝西;61
發明(設計)人: 趙東科
國際申請:
國際公布:
進入國家日期:
專利代理機構:
代理人:
分案申請號:
頒證日: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癌瘤的葯物及其制備方法,本制劑是著名葯理學家趙東科教授依據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精選組方以馬錢子粉、蟾酥、補骨脂、半夏(制)、鬱金、人參、黃芪、當歸、仙鶴草,將這些葯物組合使得各葯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具有理氣益腎,化痰軟堅,祛痰化濕,通經去瘀,解毒去濕,散寒止痛,行瘀通絡,補腎散堅,消濁益腎,攻毒抗癌,托瘡生肌,扶正祛邪,清毒排毒,調補氣血,和理脾胃的作用。經葯效學、毒理學、臨床試驗證明,治療癌瘤毒副作用小,治癒率高。
主權項:
1.一種治療癌瘤的葯物,其特徵在於該配方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葯製成:
馬錢子粉4-6份、蟾酥0.5-1.5份、補骨脂10-20份、半夏4-6份、郁
金4-6份、人參2-4份、黃芪1-3份、當歸1-3份、仙鶴草4-6份。
㈡ 楊凌高新示範區的產業資源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範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注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初步形成了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葯)四大特色產業。
農牧良種業是楊凌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農牧良種推廣示範及其產業化,擴大對外科技示範效應的重要途徑。引進和培育形成了秦豐、科元、正大等一批從事農牧良種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擁有肉牛品種改良和奶(肉)牛繁育、雜交小麥、「雙低」雜交油菜等先進的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市場輻射西北五省區,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楊凌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隨著農牧良種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外科技示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楊凌環保農資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形成,已成為西北最主要的環保農資生產基地。以巨川富萬鉀、秦川節水、博迪森農化、秦豐農化、鼎天濟農等為代表的環保農資企業超過60家,擁有生物鉀肥、無公害農葯等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環保農資企業通過在各地建立農資產品應用示範基地、示範點,既擴大了產品宣傳效果和銷售規模,又促進了農民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帶動了農民增收。
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通過在各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進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現有食品加工企業38家,年銷售收入約8億元。以果汁、乳品、蜂產品、肉製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李華葡萄酒、當代蜂業、聖桑飲料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年產18萬噸的陝西恆興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餘噸的陝西當代蜂業公司等一批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壯大,使示範區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逐步向規模化邁進。
楊凌生物工程(制葯)產業從無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在陝南等地建立中葯材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現有醫葯企業16家,其中11家通過GMP認證。成長起了綠方疫苗、郝其軍制葯、麥迪森制葯、賽德生物、亨通光華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和醫葯高科技企業。例如,郝其軍制葯公司的主導產品復方皂礬丸,獲得「國家保密發明專利證書」,被科技部、國家保密局評定為「國家秘密技術項目」。麥迪森公司自主開發的黃龍咳喘膠囊等葯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㈢ 2020年楊凌農高會時間
2020年楊凌農高會時間:10月22日-26日。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由科技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27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於2020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楊凌示範區成功舉辦。
此屆農高會共徵集、發布全國11家涉農高校、2家科研院所、7家涉農企業最新農業科技成果819項、涉農專利616項,組織開展7個植物品種權交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主選育的「瑞香紅」蘋果新品種苗木經營權以1100萬元轉讓、創全國新高。
(3)楊凌專利代理擴展閱讀
2020年楊凌農高會共設6個展館(展區),2000個標准展位,舉辦了上合組織國家農業展、國際種業展、智慧農業技術集成展、鄉村振興暨脫貧攻堅展、創意農業展、品牌農業展、農業機械展等41個專題展。
國家5個部委、31個省市區以及國外企業駐華機構共2000多家單位參展,集中展示了9000多項國內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及先進適用技術。
阿里巴巴、華為、廣州極飛、以色列巴卡拉、瑞典富世華等高新技術企業,全面展示了「三農」雲平台、物聯網、雲計算、衛星遙感、人工智慧等「高精尖」技術在農業發展上的應用,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農業盛宴,展現了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
㈣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陝西的地級市嗎
不是一個地級市。
楊凌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86公里,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陵區,總人口16萬,城市人口8萬人。1997年7月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
楊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後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我國農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在這里建立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即現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此後的幾十年間,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陝西省在這里又陸續布局建設了一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這里共有10家農業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學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人員,被譽為中國「農科城」。但是,當這里的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落後,只是一個落後的北方小鎮,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範區成立的前幾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幹。為了穩定這里的人才,發揮這里的農科教優勢,推進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國務院於1997年7月13日決定設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並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國家19個部委與陝西省共同領導和建設。
國家交給楊凌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一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並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並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吸引、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乾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共建」,「農業產業鏈延伸」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示範作用。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19個部委和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九年多的艱苦創業,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
加快城市化進程,為穩定科教隊伍和吸引人才,加快產業發展創造了重要的保障條件10年來,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原則,城市標準的建成區從3.6平方公里擴展到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從3萬多人增加到了8萬多人,初步建成了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能夠較好地支撐科研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截至2006年底,示範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8億元,其中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約30億元,企業和社會投資約38億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和水電氣熱通訊等配套管網、天然氣熱電廠、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和城市供熱中心,建設了30多萬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萬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先進的標准高中、小學和幼兒園,水上運動中心,高標準的醫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態型田園風光為特色的小城市雛形,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際、國內認證,現已成為全國旅遊示範區和國家衛生區。
推進產學研結合,以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葯)為主導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初具規模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既是實現產業化,增強示範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實現產學研結合,推動成果產業化。目前,累計入區注冊的企業超過850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2家。初步形成了農牧良種、環保農資、綠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葯)四大特色產業。
農牧良種業是楊凌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農牧良種推廣示範及其產業化,擴大對外科技示範效應的重要途徑。引進和培育形成了秦豐、科元、正大等一批從事農牧良種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擁有肉牛品種改良和奶(肉)牛繁育、雜交小麥、「雙低」雜交油菜等先進的技術成果和優良品種,市場輻射西北五省區,年交易總額約6億元。楊凌已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農牧良種集散地。隨著農牧良種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外科技示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
楊凌環保農資產業的集聚效應正在形成,已成為西北最主要的環保農資生產基地。以巨川富萬鉀、秦川節水、博迪森農化、秦豐農化、鼎天濟農等為代表的環保農資企業超過60家,擁有生物鉀肥、無公害農葯等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環保農資企業通過在各地建立農資產品應用示範基地、示範點,既擴大了產品宣傳效果和銷售規模,又促進了農民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帶動了農民增收。
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通過在各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進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現有食品加工企業38家,年銷售收入約8億元。以果汁、乳品、蜂產品、肉製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李華葡萄酒、當代蜂業、聖桑飲料已成為區域性知名品牌。年產18萬噸的陝西恆興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餘噸的陝西當代蜂業公司等一批綠色食品企業的發展壯大,使示範區的農副產品深加工和食品工業逐步向規模化邁進。
楊凌生物工程(制葯)產業從無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時,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在陝南等地建立中葯材基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現有醫葯企業16家,其中11家通過GMP認證。成長起了綠方疫苗、郝其軍制葯、麥迪森制葯、賽德生物、亨通光華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生物和醫葯高科技企業。例如,郝其軍制葯公司的主導產品復方皂礬丸,獲得「國家保密發明專利證書」,被科技部、國家保密局評定為「國家秘密技術項目」。麥迪森公司自主開發的黃龍咳喘膠囊等葯品,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聲譽,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
產業發展使楊凌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強。2006年示範區主要經濟發展指標和成立時的1997年相比:
工業總產值從1.2億元增加到20億元,年均增長36.7%;
國內生產總值從3.09億元增加到20.65億元,年均增長23.5%;
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3000-4000萬元增加到每年8-10億元;
技工貿收入從數百萬元增加到68億元,年均增長40%-60%;
外貿出口從零起步,達到9322萬美元;
財政收入從1369萬元增加到2.23億元,年均增長36.4%。
實施科教體制改革,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初步形成,教學質量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楊凌10家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合並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並。經過8年的發展,楊凌的科教實力明顯增強,走出了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新路。在校學生由合並前的1萬名增加到了3.5萬名,研究生從700名增加到了5000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後進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行列,新增17個國家和省部級實驗室、研究基地,3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個增加到了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由15個增加到了71個,碩士點由39個增加到了105個。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優等評估,2006年又順利通過了研究生院的正式評估,教學質量迅速提高。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也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進入了國家重點高職院校建設行列。
新體制和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跨越式發展。人才工作出現歷史性轉機。近年來,引進碩士以上人才300多名,2006年至今引進海外人才10多名。在職教師已有200多人出國進修。通過引進和培養,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隊伍正在形成。目前,以面向旱區農業發展為主導,在動植物遺傳育種、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植物保護、動物重大疫病防治、農業水土工程等學科領域已形成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後獲得120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其中有14項獲得國家級獎勵,取得了一批如體細胞克隆山羊、生物農葯創制、胚胎幹細胞研究、雜交小麥育種及節水農業和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了47%。
尤為可喜和倍受鼓舞的是,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學家李振聲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振聲院士在楊凌工作生活31年,他最主要的三大科技成就中,有兩項是在楊凌完成的,其中以小偃6號為代表的系列品種,開創了我國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其衍生品種達79個,推廣面積達3億多畝,這是陝西的驕傲,更是楊凌的驕傲。
區內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解決區內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燈下黑」問題,既是楊凌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為走出去示範積累經驗、探索模式。通過實施「校村共建」,使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首先在楊凌推廣應用。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協會,推行「公司+科教人員+農戶」、「科技+專業協會+農戶」模式,逐步建立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業等主導產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農村全面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局面。2003年,楊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847元,實現了嵐清同志提出的「翻番」目標。之後繼續以較快速度增加,2006年達到3820元。
對外科技示範的良好機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10年來,示範區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的多種有效形式。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在全國16個省區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150個,引進、推廣國內外良種1700多種,培訓農民4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餘項,推廣農林作物良種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受益農民5000多萬人,每年科技示範推廣產生的效益超過60億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寶雞合作建立的「專家大院」,採取「科研+基地+農戶」的形式,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的科技含量;以企業為龍頭的「公司+專家+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在全國10多個省區建立示範點和原料基地1200多個;楊凌乾興公司的「動態專家+公司+客戶(農戶、企業和政府)」的「乾興模式」,實現了「農民不出門,專家請到家」;楊凌電視台開展的「百縣聯播送科技」活動,直接受益群眾達500萬人;《農業科技報》在全國發行,已成為廣大農民了解科技和市場信息的主要載體,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媒體之一,推廣實施的「媒體推廣模式」受到農民的贊揚;農村中小學開展的以循環經濟為特點的「生態校園」建設,也取得多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時,探索建立的「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託、基層農技力量為骨乾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已與省內外20多個地市政府、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建立的35個科技示範基地共推廣農牧新品種40多個、農業先進實用技術100多項,成果轉化率達到47%,產生社會經濟效益240多億元。近年來,先後舉辦農民技術職稱考試和認定8次,為940名農民技術員頒發了技術職稱證書,涉及陝西、甘肅、山西、山東等4省、58個縣區。在甘肅、寧夏等7個省、自治區,建立培訓基地、站點近千個,開展農技培訓5萬期,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受益人數100多萬。
每年一度的楊凌農高會成為國際知名的科技展會品牌和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載體
從1994年開始至今,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農高會的規模、效果、水平和影響逐年提高。累計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萬家國內外涉農單位,1085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項目投資、實用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1255億元。特別是近五屆,每屆參會人數都超過130萬,其中90%以上是農民、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業企業。組織開展的(中外)農民創業論壇、農業實用技術講座和專家咨詢活動,咨詢培訓人數超過50萬人次。成功舉辦了2005「一村一品」國際研討會、2006中加農業科技創新周等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活動。農高會為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推廣示範搭建了交易的大平台、大市場,成為有效吸納、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進行科技推廣示範的重要平台,真正成為農業的盛會、農民的節日。
建立了精幹、高效的服務管理機構,創造了楊凌良好的發展環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的楊凌示範區管委會只設了六局兩辦、65名公務員編制,工作人員錄用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幹部任用主要依據績效考核,「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管委會立足於服務抓改革,在全國率先實行會計代理制;率先實行了「自購公助」的公務用車改革;對外服務實行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等。連續幾年,入區企業對投資環境的滿意度都在96%以上,社會各界對政府服務的滿意率保持在95%以上,公眾對治安環境的滿意率近兩年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2月22日,在參選的283個地方政府中,示範區管委會被中國新聞周刊和地方政府創新獎組委會評為全國唯一最具責任感的地方政府。評委會認為,楊凌示範區管委會在公眾要求的反應效率和響應程度、重大決策和政策對公眾利益的體現程度、社會管理的公眾參與程度、公眾對行政行為的約束和監督程度、政府過失的責任追究程度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十年來的開發建設給楊凌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是形成了一個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並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範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並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㈤ 中國楊凌農業知識產權信息中心怎麼樣
簡介:中國來楊凌農業知識產權自信息中心(簡稱「中心」)是2001年12月經陝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准成立的省知識產權局下屬縣級事業單位。中心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全國唯一的農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機構。2006年9月,中心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首批「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單位。
注冊資本:64.96萬人民幣
㈥ 專利查詢
北京恆和頓創新科技公司
提供世界范圍內共4400萬件專利全文資料。
基於國內最先進的動態資料庫,配合咨詢人員豐富的項目經驗,為科研立項、成果鑒定、申報獎勵、新產品鑒定等提供檢索服務。
提供國內外專題專利資料庫;
根據客戶需求,檢索專利全文;
進行專利新穎性、創造性對比;
提供專利族的法律狀態信息;
提供國外專利在中國申請狀況查詢;
協助客戶進行專利侵權檢索;
技術引進、技術輸出時專利檢索;
北京恆和頓創新科技有限公司(Hamilton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是從事專利信息咨詢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首家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恆和頓專利資料庫》、《HIT恆庫》、《Hpatent_建庫寶》、《專利戰略分析系統》等資源,為企業提供專利分析、專利實施、專利戰略全方位咨詢服務的專業化公司。
公司在專利數據採集、整理、專利戰略分析、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立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和研究,集專家的智慧和專利數據資源,開創了企業專利戰略規劃與運用的先河。
公司的服務領域涉及電子通信、石油化工、航天航空、生物醫葯、農林、機械、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為推進我國企業專利工作,推動企業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保護和利用,我們不斷努力開拓,銳意創新,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網路一下:北京恆和頓創新科技公司
哈韓國際服飾
㈦ 楊凌高新示範區的楊凌歷史
楊凌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也是「因大學建區」(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全國唯一典範。由國家19個部委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陝西省成立了由34個廳局組成的省內共建領導小組。示範區管委會享有地方級行政管理權、省級經濟管理權及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享受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國家對農業的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開發的各項優惠政策。自1997年成立後,通過10年的艱苦創業,楊凌示範區已成為陝西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西部大開發的亮點,已被國家批准成為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十大工業園區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高新區之一和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
目前楊凌區內駐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重點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院校)、陝西醫科專修學校、陝西國防科技學院四所科研院校,現有學科涵蓋農、理、工、經、管、文、法等七大學科門類,擁有各類農業科研人員5000餘人,農業技術力量十分雄厚。
4000多年前,中國農業師祖後稷·棄在楊凌這塊熱土上教民稼穡、樹藝五穀,成功地推動了我國原始農業向傳統農業得過渡,創造了先古時期中國農耕文明和楊陵農業的輝煌。
4000年後的今天,尤其是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立以來,18萬楊凌人民充分發揮區內的農業科技優勢,搶抓機遇,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苗木花卉、名優新特雜果、良種等五大產業,建成了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示範基地,現代農業正在楊陵這塊熱土上崛起,每年一屆的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這里舉行。
經過一代又一代楊凌人的努力,目前在高度發展的現代農業的帶動下,楊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楊凌,正以嶄新的姿態,在後稷曾經耕耘過的這塊熱土上,創造著現代農業的輝煌。
從某種意義上講,楊凌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農業及農業科技文明史。《史記·周本記》記載,40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官——後稷,就在這一帶「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可以說我國農耕文明史由此發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先生與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在這里建立了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和陝西省在這里又陸續布局建設了一批農林水方面的科教單位,到1997年示範區成立時,共有10家農科教單位,包括兩所大學、5個研究院所、3所中專。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 聚集了農林水方面70個學科近5000名科教專門人才。世界上還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就是荷蘭的瓦格涅根。所以,當時人們就把楊凌稱作「農科城」。嵐清同志1996年來楊凌看了後,說「只能算個農科鄉」。因為當時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礎設施條件只是一個落後的北方小鎮。
也正因為條件太差,以及體制上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後,這里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流失。示範區成立前的幾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幹人才。為了穩定人才,發揮農科教優勢,推進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在嵐清同志的親自推動下,國務院於1997年7月13日批准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並實行「省部共建」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由陝西省與國家14個部委(現已調整增加為19個)共同領導和建設,並成立了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陝西省也成立了由省級有關部門組成的省內共建領導小組。
國家交給楊凌的任務是: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把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依靠科技示範和產業化帶動,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帶動這一地區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並最終為我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並要在「農業改革發展思路」,「培養、吸引、發揮人才作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結合」,「科教體制改革」,「乾旱農業研究和開發」,「對外交流與合作」,「省部共建」,「農業產業鏈延伸」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十個方面發揮示範作用。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國家19個部委和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六年多的艱苦創業,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比較顯著的進展。
建設了一個設施較為配套、功能比較齊全、初具現代化水準的園區硬環境。示範區成立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近48.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22.4億元。包括30多萬平方米高標準的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齊全的創業中心,四星級的國際會展中心,設施條件一流的標准高中、小學和幼兒園,亞洲首屈一指的水上運動中心,國外進口設備的示範區醫院,30多公里的市政路網,省內唯一的用於城市集中供熱的天然氣熱電廠,等等。
楊凌城市建設突出了生態型的特色,建設一流的人居環境,不允許對環境有污染的企業和項目入區。示範區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都在緊張的建設之中。去年,示範區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國內、國際雙認證。楊陵由一個落後的鄉間小鎮,正在向一個城市功能完善、科教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農科城」轉變,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科教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實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把原十家科教單位合並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科教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並。經過三年的探索,已初步構建出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新格局。新體制和新機制激發的活力,推動了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跨越式發展,在旱作農業,水土保持,小麥雜交育種,生物制葯,體細胞克隆,人體幹細胞研究等眾多領域,相繼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轉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一大批科教人員走出校門,創力或領辦科技型企業,一批技術成果實現了產業化。
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良好的投資環境。示範區成立以來,始終把環境建設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著力創造一流的投資軟環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建立了精幹高效的管理機構。管委會只設六局兩辦,58名公務員編制。在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工作人員錄用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幹部任用主要依據績效考核;在全國較早實行了會計代理制,部門經費使用完全透明化,實現了有效監督;所有的工程項目,全部納入有形市場,公開招標,陽光下操作;大宗公用物品購買,實行政府集中采購制度;中層幹部的分務用車和所有工作人員的通訊費用,實行貨幣化分配,基本體現了公平分配原則,降低了行政開支,同時有效克服了公務用車可能滋生的腐敗問題;服務、辦事推行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等措施,努力樹立誠信政府形象,等等。示範區還逐步健全了有利於企業發展的生產要素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先後設立了企業孵化、人才交流、證券交易、專利信息、信貸擔保、投資咨詢以及法律、會計、審計等中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為吸引人才、促進招商引資和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科技示範穩步推進,農民增收和示範輻射帶動效益不斷擴大。在圍繞區內外科技示範、促進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逐漸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如金坤、科元公司採用「公司+科技人員+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科教人員、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成為帶動農業化和農民增收的龍頭。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在校村共建、技術示範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技術指導型、股份合作型、經濟共同體型、公司帶動型四種模型。同時,積極引導、鼓勵並規范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走「科技+專業協會+農戶」的道路,逐步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區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設施農業、畜牧業發展迅速,成為最具有發展活力的主導產業。農民收入增長迅速,楊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3元,年均遞增12.5%。
示範區管委會與兩所大學及入區企業,先後在陝西關中、陝北、陝南以及16個省(市)的不同生態類型區,建設了116個農業科技示範區推廣基地,入區企業共在全國30個省市建立示範點和原料基地1258個,涵蓋了農作物良種、畜牧、苗木花卉、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水利水保、荒漠治理等眾多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示範區管委會和兩所大學建設的科技示範基地共引進國內外優良種1500多種,累計推廣農業實用技術600餘鄉,推廣面積800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培訓農民300多萬人次,每年的對外示範輻射效益超過100億元。
農高會成為吸納轉化農業科技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重要載體。省部聯辦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十界,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我國四大科技會之一。前十界農高會累計有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美國、法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國內外涉農企業,農業科教和中介機構以及720餘萬客商和群眾參展、參觀。在農、林、水、牧、農機等方面的高新技術、實用技術及其產品的展示交流、交易,取得了積極成果。項目投資及技術、產品交易額累計701.26億元。最近四界舉辦的農業高新科技論壇,有107名省部即領導、國內外知名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發表了精彩演講。舉辦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咨詢活動,培訓、咨詢人數超過30萬人次。邀請全國農村致富典型,開辦農民「致富論壇」,受到農民熱烈歡迎。農高會已經成為以農業高新技術為龍頭的農業綜合要素大市場,一大批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得到轉化,大量實用技術得到推廣,科技、人才、資金、物資等多方面信息被擴散和輻射,從而推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對外交流不斷擴大,熱色旅遊悄然興起。示範區成立以來,打破傳統的生產和管理模式,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提高了競爭力和內在需求,促進了示範區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先後同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台灣、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以農業觀光和科技游為主的特色旅遊正在成為示範區發展的一個新亮點,楊凌目前已被國家旅遊總局列為全國農業科技旅遊示範點候選城市。過去的兩年,共接待中外遊客295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近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4.17億元,農林科技大昆蟲博物館、楊凌水運中心被陝西省旅遊總局評為2A級景點。在旅遊業的帶動下,二、三產業發展迅猛,拓寬了就業渠道,就業形勢發生了喜人變化。與1997年相比,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近萬個,靈活就業人數超過1萬人。
六年多的開發建設給楊凌帶來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是形成了一個有綠色、生態特色的小城市的雛型;二是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四是產業發展出具規摸,並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資發展環境;五是通過科技示範和產業發展,對周邊地區和更大區域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六是人們的思想意識、思維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並為下一步更快、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㈧ 陝西專利申請
我們在北京,若需要幫助,歡迎隨時聯系
㈨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具體情況怎麼樣
簡介
學院佔地面積1596畝,其中校園面積1000畝。校舍建築面積35.5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64.9萬冊。固定資產總值1.97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6263.4萬元,擁有各類實驗實訓室56個,校內實訓基地9個,校外實訓基地50個。設有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農業部等四部委設立的多項行業工種技能鑒定站和全國大學英語、計算機等級等考點,可承擔142個職業(工種)技能鑒定任務。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形成了「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依託項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為平台,創建產學研結合新模式」的鮮明辦學特色,在實踐中探索出了技術服務型、基地示範型、經濟共同體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帶動型等五種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教職工先後承擔和參與科研項目196項,累計科研經費455萬元,有專利3項,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和「863」計劃課題項目部分內容。先後獲部級科技成果獎1項、省級科技成果獎15項、地廳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6項,居陝西省同類院校第一位。學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武農148」已在黃、淮、海麥區累計推廣2000萬畝,獲得陝西省2005年度科學技術二等獎;選育的菊花新品種「玉壺妹」已通過省級品種審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種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其產品「優比」浸種劑獲國家專利。學院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學院探索與實踐的「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教學體系(OES)」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建築、生物技術及應用2個專業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園林工程技術、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畜牧獸醫、經濟管理等4個專業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建築、生物技術及應用、園林工程技術、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被評為省級優秀教改試點專業。《土壤與植物營養》、《農田水利》、《生物化學》等7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主、參編全國正式出版教材193種,公開發表論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34篇。學院創辦有《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高職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後與美國、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多項交流與合作。 2001年學院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31所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之一,2003年被教育廳批准為陝西省3所自主設置專業的試點高職院校之一。2003年通過了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試點評估,2005年評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教興農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校園」,「陝西省十佳誠信辦學示範單位」,「陝西省依法治校示範校」,「陝西省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近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達到96.6%、96.26%、96.84%,在陝西省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首批立項建設的28所院校之一。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將秉承「以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辦學,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改革興校、特色名校四大戰略和名牌專業工程、教學名師工程、實訓基地工程、教學質量工程、產學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質教育工程、招生就業工程、管理創新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文明校園工程等十大工程,努力把學院建成全國高職院校改革的示範、管理的示範、發展的示範
圖書館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是在國家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推動下,1999年由創建於1934年和1943年國級重點中專陝西省農業學校,陝西省水利學校及創建於1953年的省部級重點中專陝西省林業學校三校圖書館合並建立的。 圖書館館舍面積11800平方米,分布在西,北,南三個校區,每個校區各有一幢獨立的圖書館樓,總館在南校區。西,北校區為分館。圖書館有工作人員33人,其中:館長1人;副館長2人;正高職稱1人,副高職稱2人;館員及中級以上職稱7人。圖書館館藏文獻總量572149冊。圖書館有閱覽座位1楊凌職業技術學院560個,年征訂期刊1350種。現設有自然科學閱覽室3個,社會科學閱覽室3個,新書閱覽室2個,工具書閱覽室3個,自習室3個,電子閱覽室1個,流通借閱處3個。 開館時間每周74小時。年接待讀者30多萬人次以上,圖書、期刊、資料流通量32萬余冊次。 圖書館已於2003年上半年建成了自動化管理系統,建起了具有本館特色的書目資料庫,16台檢索機分別安裝在三校區流通借閱處,並建立了讀者信息資料庫,全院師生可以方便快捷的在任何地方檢索到所需書目,借還也很方便。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圖書館的發展方向是現代化、數字化。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圖書館正在朝著現代化管理方向邁進,力爭早日把圖書館建設成功能完備,服務一流的現代化、數字化圖書館。
[編輯本段]學校成績
學院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形成了「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依託項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為平台,創建產學研結合新模式」的鮮明辦學特色,在實踐中探索出了技術服務型、基地示範型、經濟共同體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帶動型等五種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教職工先後承擔和參與科研項目196項,累計科研經費455萬元,有專利3項,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和「863」計劃課題項目部分內容。先後獲部級科技成果獎1項、省級科技成果獎15項、地廳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6項,居陝西省同類院校第一位。學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武農148」已在黃、淮、海麥區累計推廣2000萬畝,獲得陝西省2005年度科學技術二等獎;選育的菊花新品種「玉壺妹」已通過省級品種審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種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其產品「優比」浸種劑獲國家專利。學院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學院探索與實踐的「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教學體系(OES)」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水利水電工程建築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生物技術及應用2個專業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園林工程技術、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畜牧獸醫、經濟管理等4個專業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建築、生物技術及應用、園林工程技術、機電設備運行與維護專業被評為省級優秀教改試點專業。《土壤與植物營養》、《農田水利》、《生物化學》等7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主、參編全國正式出版教材193種,公開發表論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34篇。學院創辦有《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高職教育研究》等刊物。先後與美國、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多項交流與合作。 2001年學院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31所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之一,2003年被教育廳批准為陝西省3所自主設置專業的試點高職院校之一。2003年通過了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試點評估,2005年評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先後被評為 「全國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科教興農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校園」,「陝西省十佳誠信辦學示範單位」,「陝西省依法治校示範校」,「陝西省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近三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達到96.6%、96.26%、96.84%,在陝西省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首批立項建設的28所院校之一。
[編輯本段]教學理念
學院將秉承「以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辦學,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實施質量歷史沿革立校、人才強校、改革興校、特色名校四大戰略和名牌專業工程、教學名師工程、實訓基地工程、教學質量工程、產學研合作教育工程、素質教育工程、招生就業工程、管理創新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文明校園工程等十大工程,努力把學院建成全國高職院校改革的示範、管理的示範、發展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