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申請專利需要什麼條件,侵犯版權,商標如何注冊
建議去問問專業的
B. 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要滿足什麼條件
專利法11條,外觀設計授權後,未經許可,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都屬於侵權。版
專利法70條,為生產目的的許權諾銷售、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製造並售出的,能證明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你雖然沒有製造,但銷售了專利產品,給專利權人造成損失了,雖然屬於過失行為,但仍是一種侵權行為。。
你的情況,假如侵權成立,你不需要為過去的銷售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自知道之日起,如果還在銷售,那就是構成侵權,需要同時承擔賠償責任和停止侵權責任,簡言之,之前的你不需要賠錢,上了法院也沒關系,但判定侵權後,你不能再賣了,再賣就侵權了。
可以試著把對方專利無效掉吧或者與專利權人和解。
C. 要求停止侵害的情況是什麼,侵害專利權的條件
一、侵害專利權的概念和構成
專利對科技與經濟發展乃至一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都有著不容低估的地位,因此各國無不重視對專利權的保護,嚴厲打擊專利侵權。我國一直重視包括專利保護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並為此逐步作出不懈的努力。[4]我國《專利法》及有規定也逐步完善專利侵權行為的也規定,現行法律從傳統的「損害填補」原則發展為採取懲罰性的補救手段加以制裁專利侵權,以充分保障專利權人的權益,預防專利侵權行為的發生。
然而,何為侵害專利權?我們認為,侵害專利權又稱為專利侵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專利侵權是指在專利權有效地域和有效期內,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廣義的專利侵權,還包括假冒專利的行為。簡單地說,侵害專利權,就是以專利權為對象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侵害專利權的構成要件包括侵害專利的違法行為、專利權受到侵害的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侵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茲簡要分析如下:
(一)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
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必須違反《專利法》關於專利權保護的法律規定,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5]應注意者,我國《專利法》第63條規定了「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包括:(1)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行為;(2)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行為;(3)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4)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行為;(5)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上述五種情形是專利侵權責任的例外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此作為抗辯理由,則應當認定行為人的侵害行為具有違法性。
(二)侵害專利權的損害事實
專利權受到侵害的客觀事實,就是專利權人所獨占享有的專利被他人以營利為目的而生產、使用、銷售,或者專利發明方法被使用,或者專利產品被假冒的事實。專利侵權行為所侵害的范圍,應當與專利權的保護范圍相同。所謂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是專利權的法律效力所及的發明成果的技術范圍,即專利權所覆蓋的發明的技術特徵和技術幅度。[6]另一方面,就侵害專利權的損害事實來說,包括直接損失(積極的損失)和間接損失(消極的損失)兩部分。前者表現為受到的直接經濟上損失和精神權利遭到損害,還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直接費用;後者表現為權利人預期合理收入的減少,即通常所說的可得利益。
(三)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侵害專利權的違法行為與專利權受到實際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構成專利侵權進而確定賠償責任的必要要件。並非所有的違反專利保護法律的行為都構成專利侵權責任,也並非所有的專利權損害都應當賠償,只有專利權損害事實是由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所引起的時候,才構成專利侵權賠償責任。如果專利權損害事實不是由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所引起的,或者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沒有造成專利權損害事實的發生,那麼都可以予以其他法律制裁,而構不成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只限於直接因果關系,只有當違反專利權保護法律的行為是專利損害事實發生的唯一或者必要的原因時,才是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7]
(四)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有過錯
專利侵權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而實施該行為;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或過於自信而實施了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我們認為,在專利侵權與專利侵權賠償責任之判斷中,承擔侵權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為原則,但也有例外。例如根據《專利法》第63條第2款的規定,即使行為人主觀無過錯,也構成專利侵權,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而已。[8]
二、侵害專利權的表現形式
專利侵權的表現形式即專利侵權行為形態,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專利侵權行為作出的分類規范,這對明確專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責任構成等專利侵權責任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應當說,專利侵權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專利侵權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不同時期,都會存在立法規制上的差異。根據我國《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結合專利法理論與實務,我們認為,侵害專利權的表現形式可以大致劃分為下列類別:
(一)實施他人專利行為
實施他人專利的侵害專利權行為,即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擅自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可見,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未經權利人許可;二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根據《專利法》第11條的規定,實施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三種具體形式:(1)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2)使用他人發明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3)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
假冒他人專利的侵害專利權行為,是發明假冒他人專利權的行為,主要是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4條規定,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四種具體形式:(1)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2)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3)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4)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冒充他人專利行為
冒充他人專利行為,是對沒有取得專利權的發明,冒充已經取得專利權的專利。與前兩種專利侵權行為相比,這種侵權行為侵害的是專利管理權和冒充專利產品使用人的權利,這與假冒專利有顯著區別,因為冒充的專利根本不存在,假冒他人專利,專利權是客觀存在的。[9]因此,冒充專利行為一般不作為專利侵權對待,[10]但我們認為,當冒充行為人冒充了他人已經取得專利權的專利時,也屬於專利侵權行為。我國《專利法》第59條對此作出了規定,「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的,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以公告,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5條規定,冒充他人專利的行為包括五種具體形式:(1)製造或者銷售標有專利標記的非專利產品;(2)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繼續在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上標注專利標記;(3)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4)在合同中將非專利技術稱為專利技術;(5)偽造或者變造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四)其他侵害專利權的行為
除了上述三種表現形式之外,在理論上和實務中還存在這樣幾種專利侵權行為。一是「反向假冒」,即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標注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應向被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二是間接侵權,即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並不構成直接侵犯他人專利權,但卻故意誘導、慫恿、教唆別人實施他人專利,發生直接的侵權行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有誘導或唆使別人侵犯他人專利的故意,客觀上為別人直接侵權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11]
三、侵害專利權的民事責任
侵害專利權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民法通則》、《專利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侵害專利權的行為應當根據情況承擔下列民事責任:
(一)停止侵害
即責令侵權行為人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侵害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停止侵害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防止繼續侵權的方法。根據法律規定,任何人未經許可,為了生產經營目的,實施了侵犯專利的行為,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停止侵權。侵權行為人無論主觀上有無過錯,都必須停止侵權,防止侵害擴大,以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時,為了充分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還可以請求採取預防措施,如處置已經生產出來的侵權產品等,人民法院可以做出訴訟保全的裁定,責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並採取查封、扣押、凍結、責令提供擔保等訴訟保全措施等。
(二)賠償損失
即專利侵權行為人以自己的財產補償因其行為給專利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專利侵權的損害賠償,應當貫徹公開原則,使專利權人因侵權行為受到的實際損失能夠得到合理的補償。具體計算方法,我國《專利法》第60條規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0條和第21條對專利侵權賠償數額作了如下規定:(1)按權利人受到損失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專利產品的合理利潤;(2)按侵權人所獲得的利益確定,其計算基準是每件侵權產品的營業利潤或銷利潤售;(3)上述二項都不能確定時,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確定;(4)無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法院可以在5000元至30萬元之間加以確定,最多不超過50萬元。[12]
(三)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我國《專利法》並非明確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的消除影響和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但我國《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權(版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發明權和其他科技成果權受到剽竊、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據此,侵害專利權行為給權利人造成人身權利損害時,可以單獨適用消除影響或賠禮道歉責任形式,也可以與其他責任方式一並適用。
D. 這樣算侵犯專利權嗎
根據專利法,專利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有以下四種情況可分為: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
反向假冒,即指行為人將合法取得的他人專利產品,註上自己的專利號予以出售,這種行為顯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但事實上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仍是一種侵權行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結合自身情況,綜上所述就可以看出有沒有侵犯專利權了。
E. 哪些情況不屬於侵犯專利權
《專利法》第六十三抄條 有下列襲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F. 什麼叫商標侵權
商標侵權
商標侵權行為是指違反商標法規定,假冒或仿冒他人注冊商標,或者從事其他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1、假冒或仿冒行為
是指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
2、銷售侵犯商標權的商品
這類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商品經銷商,不管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只要實施了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都構成侵權。只是在行為人主觀上是善意時,可以免除其賠償責任。商標法第56條第3款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侵權的問題,包括"製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這種行為又稱之為反向假冒行為、撤換商標行為。構成這種侵權行為必須具備兩個要件:
(1)行為人未經商標所有人同意而擅自更換商標;
(2)撤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進行銷售。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根據商標法實施條例第50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的規定,下列行為屬於"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商標侵權行為:
(1)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
(2)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
(3)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4)復制、摹仿或者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
(5)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並且通過該域名進行相關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G.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侵權責任法的第六條主要是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其中第一款規定的是過錯責任。過錯責任原則作為侵權責任法的基本歸責原則,適用於一般侵權行為。第二款是關於過錯推定責任的規定。
第六條說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包含以下含義:
第一,它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責任的構成要件,行為人具有故意或者過失才可能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它以行為人的過錯程度作為確定責任形式、責任范圍的依據。
在過錯責任原則中,不僅要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往往也會考慮受害人的過錯或者第三人的過錯。如果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存在過錯的話,則要根據過錯程度來分擔損失,因此可能減輕甚至抵消行為人承擔的責任。
在共同侵權的場合,共同侵權人的過錯程度甚至可能成為其內部分損失的依據。在最高人民法院《人身賠償損失解釋》中,採納了根據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大小在共同侵權人內部分擔損失為原則,平均分擔為例外的主張。
我國《民法通則》第條第二款將過錯責任原則規定為侵權法的歸責原則。這一原則的確立,為民事主體的行為確立了標准。
它要求行為人善盡對他人的謹慎和注意,盡量避免損害後果,也要求每個人充分尊重他人的權益,從而為行為人確立了自由行為的范圍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它也有利於預防損害的發生,通過賦予過錯行為以侵權責任,教育行為人行為時應當謹慎、小心,盡到注意義務,努力避免損害的發生。
H. 什麼是專利侵權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條件有哪些
什麼是專利侵權?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條件有哪些?在自己申請了專利之後,那麼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收入,而且自己的專利比較好的話得到的金額會很多,那麼對方侵犯了自己的專利權,需要達到哪些條件才會構成?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條件有哪些?構成專利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兩個方面: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其中,形式要專利侵權及其法律責任件主要有:1)實施行為所涉及的是一項有效的中國專利;2)實施行為必須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3)實施行為必須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並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為衡量其情節輕重的依據。構成專利侵權的實質要件,也就是技術條件,實質實施行為是否屬於專利的保護范圍。如果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屬於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那麼該行為人就構成了專利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全部相同,則構成侵權;2)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多於專利的技術特徵,也構成侵權;3)行為人所涉及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有相同的,有相異的,但是,相異的技術特徵與專利的技術特徵是等效的,仍構成侵權;否則,不構成侵權。這里技術特徵等效,是指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你那能夠推斷出某兩種技術特徵彼此替換後,所產生的效果相同。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直接侵權行為。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其表現形式包括: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間接侵權行為。這是指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不直接構成對專利權的侵害,但實施了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害專利權的行為。間接侵權行為通常是為直接侵權行為製造條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行為人銷售專利產品的零部件、專門用於實施專利產品的模具或者用於實施專利方法的機械設備;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者委託,擅自轉讓其專利技術的行為等。關於什麼是專利侵權?構成侵犯專利權的條件有哪些?這一問題我們就給大家解答到這里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請聯系我們在線客服,或撥打八戒知識產權全國免費服務熱線,我們有著多年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經驗,專業的業務團隊和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理念,能幫助您順利申請。
I. 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哪些
根據現行專利法,侵犯專利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一)未經許可實施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未經權利人許可和以生產經營為目的。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包括以下3種具體形式: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他人發明專利產品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使用他人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或進口依照該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製造、銷售或進口他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二)假冒他人專利行為。這類專利侵權行為是指侵害專利權人的標記權。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2001)第八十四條規定,包括以下4種具體形式:未經許可,在其製造或者銷售的產品、產品的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未經許可,在廣告或者其他宣傳材料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所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未經許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人將合同涉及的技術誤認為是他人的專利技術;偽造或者變造他人的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
(三)以非專利產品冒充專利產品、以非專利方法冒充專利方法。
根據專利法五十九條的規定,這類行為需要承擔一般的民事侵權責任,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正,可予以處罰。
(四)除法律明確規定之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還存在兩種侵權行為:過失假冒,即指行為人本意是冒充專利,隨意杜撰一個專利號,而碰巧與某人獲得的某項專利的專利號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該行為無假冒故意,但其行為結果仍然構成了假冒他人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