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商標專利 > 消費者從專利權中

消費者從專利權中

發布時間:2021-01-02 13:03:17

⑴ 在我國發明專利權期限的起算時間是()

在我國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的起算時間是()
A. 專利申請之日

⑵ 到底什麼是應稅收入

應納稅的收入稱為應稅收入。例如,一般銷售商品,提供勞務,轉讓房地產等,都要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對應於免稅收入,如農民生產和銷售農產品。

機構和社會組織獲得的以下收入是應稅收入

(1)生產經營和服務收入是指納稅人的商品(產品)銷售收入,勞務收入,營業收入,工程價格結算收入,工業經營收入等營業收入。 (2)財產轉讓所得,是指納稅人轉讓各類財產所得的收入,包括固定資產,有價證券,股權和其他財產的轉讓。

(3)利息收入是指納稅人購買債券等各種證券,外國單位支付的利息和其他利息收入所支付的利息。

(4)租賃收入是指納稅人從固定資產,包裝物和其他財產的租賃中獲得的租金收入。

(5)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是指納稅人在提供或轉讓使用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版權和其他特許權時所賺取的收入。

(6)股息收入是指投資於外國投資的納稅人的股息和股息收入。

(7)其他收入,包括剩餘資產收入,罰款(不包括政府機構在政府職能部門取得的罰款和沒收),包裹存款收入,債權人未支付的應付款,材料和現金的盈餘收入等收入。



(2)消費者從專利權中擴展閱讀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徵收的一種流轉稅。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實現的增值額徵收的一個稅種。增值稅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的收入佔中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稅種。增值稅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徵收,稅收收入中50%為中央財政收入,50%為地方收入。進口環節的增值稅由海關負責徵收,稅收收入全部為中央財政收入。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2017年7月1日起,簡並增值稅稅率結構,取消13%的增值稅稅率,並明確了適用11%稅率的貨物范圍和抵扣進項稅額規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



⑶ 最近的新聞 要求能用 消費者權益,或知識產權,或生命健康權,或名譽權,隱私權等至少兩項權利解釋 急急

企業應當如何選擇適當的途徑保護自己的商品外觀呢?一般來講,最常見的方式就是立體商標與外觀設計專利了。兩者看似都是對商品的外型進行保護,實質上卻有所區別。

首先,兩者的作用不同。立體商標指的是一種「標志」,對顯著性和識別性要求較高,消費者通過立體標志應當能夠輕易識別出商品或服務的來源,以實現企業間的合理競爭;而外觀設計專利是一種「外形」,更多強調設計的美感與應用性,消費者通過產品外形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

其次,兩者受保護的范圍與時限不同。立體商標在核定使用的全部商品或類似商品上都可以獲得保護,與該立體商標相同或相似的商業標志都會被認定為侵權,保護期限為十年,期滿可以續展;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以產品在照片中的設計圖樣為准,保護期限為十年,期滿即進入共有領域。

第三,審查難度與權利穩定性不同。立體商標的審查較為嚴格,權利較為穩定;而外觀設計專利沒有嚴格的實質審查,但由於色彩、形狀或圖案都是專利保護范圍內的要素,且沒有細致的文字說明,因此對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確定及侵權的認定都存在部分問題,權利穩定性要稍差一些。

綜上所述,企業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合法合理的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護途徑,對自己的商品外觀進行周到全面的保護。同時,在另一方面,也要提醒企業尊重知識產權,將對他人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經驗與意識後創意出新的作品,而不是「一抄了之」。畢竟,在新時期「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只有精彩的「原創」,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立命之本。

⑷ 如何理解消費者的共性「傻瓜」假設

淺議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內涵和適用范圍

[摘要:]權利窮竭制度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應該有準確的界定,不然就會給權利人的利益造成不當的損害。本文以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三個領域的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闡述了筆者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權利窮竭 權利用盡 發行權一次用盡 首次銷售原則

知識產權是一種專有性的民事權利,它同所有權一樣,具有排他性和絕對性的特點。[i]但同時,為了防止這種壟斷性權利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障礙,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創造者專有性權利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必要的限制,以協調創造者、傳播者、與代表社會利益的使用者三者的利益關系。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制度就是對專有權利限制的一種典型制度。

所謂權利窮竭原則(exhaustion of rights[ii]),也稱權利用盡原則、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經其授權的人製造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第一次投放到市場後,權利人即喪失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它的進一步的控制權,權利人的權利即被認為用盡、窮竭了。凡是合法地取得該知識產權產品的人,均可以對該知識產品自由處分。其制度宗旨是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權利窮竭原則在著作權法、商標權法和專利權法中具有不同的內容,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窮竭權項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特定權項的窮竭,而不是指所有權項的窮竭。首先被窮竭的不是人身權,而是財產權;其次窮竭的不是著作財產權、專利權或商標權本身,而是其子項,即權利群中的某項具體的與產品的銷售或使用有關的權利。[iii]並且被窮竭的權利是為法律所明確規定的與商品的流通和購買者的使用有關的特定權利。用鄭成思教授的話說就是「專有權的窮竭」僅僅指的是權利人在如何銷售自己的作品這一點上,喪失了專有權。[iv]

2. 窮竭對象的特定性。

所謂窮竭對象的特定性,是指權利的窮竭是針對每一件合法投入市場的具體產品而言的,而不是適用於同一類的所有產品或同一系列的所有產品,它不會導致該項知識產權本身效力的中止。權利人對其尚未投放市場或被非法投入市場的產品仍然具有排他性的絕對權利,任何人未經許可仍然不得進行知識產品的復制。

3. 窮竭范圍的特定性。

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一般說來,權利人在一國投放其知識產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其產品在其它國家的權利窮竭。因此權利人仍然有權禁止他人未經許可進口其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的行為。如奧地利版權法規定:「如果作者只同意過在某一特定領域銷售其作品,則他對於進一步銷售的專有權僅在該領域內喪失。」

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權利窮竭原則無疑是對知識產權專有性的巨大限制。為了防止濫用此原則給權利人帶來不必要的限制和損害,對於其內涵和適用范圍必須有準確的界定。下面筆者將結合幾個問題談談對其理解和適用時的看法。

一、 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網路環境下為什麼不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一次用盡」。就是說,對於經過版權人許可而投放市場的享有版權的作品復製品,版權人無權再控制他們的進一步轉銷分銷等活動。[v]

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必須要區分作為無形物的作品的處分和作為有形物的作品載體的處分。作為作品的購買者,我們購買一本書或者唱片、碟片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獲得書本或碟片這種載體的本身,而是為了獲得存在與其中的作品。但由於傳統環境下的作品必須存在於載體之中,我們不得不通過購買有形載體的方式來購買作品。作者也正是通過出售其作品有形載體的方式來實現其創作作品的回報。在這種作品和載體密不可分的情況下,載體的每次處分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無形作品的處分,於是作品的再次處分中必然會發生有形載體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作品所有者知識產權的沖突。如果每一次的交易都要經過無形作品所有者即作者許可的話,那麼有形載體的所有權人的處分權就會形同虛設,這無疑是對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的不當干涉。因此法律在此種情形下對作者的知識產權加以限制,通過權利窮竭制度使其著作權讓位於有形載體所有人的物權,從而限制了著作權人對這種進一步處分行為的干預,保證了商品的自由流通和市場秩序。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即「發行權一次用盡」 原則是對著作權人權利的合法限制,但它只應存在於商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商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vi]也就是說有形復製件的移轉是適用「發行權一次用盡」的前提和基礎。

而在網路時代,「發行權一次用盡」原則失去了這種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首先,網路環境下作品載體的模糊化。網路環境下的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在純粹的網路著作權交易中,我們再也不能找到那種有形的書本、光碟等有形載體,0和1的數字代碼組合成為了我們交易的最終對象,當你從付費資料庫中購得一份作品時,你所得到的就是一段0和1組成的數字代碼,從這個意義上說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更為純粹,我們不需要再去買那些我們根本不需要的載體,而是直接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作品。[vii]

但恰恰就是這一點打破了著作權權利窮竭的存在基礎,網路環境下的作品交易由於作品載體的消失,再也不會出現傳統環境下載體所有人和作品所有人的沖突,著作權權利窮竭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義。

其次,網路發行權的模糊化。在版權領域,權利窮竭指的是發行權的一次用盡。但在網路環境下,作品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的,其通過網路發行的實質就是數據流的傳輸,而這種傳輸本身就是二進制代碼的復制,因此網路發行實質上就是一種復制,美國《知識產權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白皮書》對此也持同樣的觀點[viii]。

因此,網路環境下發行權和復制權已經無法象傳統環境下那樣區分得一清二楚,發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數字化復制。由於著作權的權利窮竭只是針對發行權而言的,復制權從來都不會窮竭。因此權利窮竭制度在網路著作權制度中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最後,網路環境下作品發行范圍的模糊化。權利窮竭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傳統環境下的發行權窮竭從來都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窮竭,權利人在一國發行的著作權產品並不會導致在他國的權利窮竭。但網路的無國界性使得網路發行的地域性盪然無存,作品的一次發行就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因此如果在網路環境下適用權利窮竭的話,作者的利益根本無法得到維護。

綜上所述,在網路環境下,著作權權利窮竭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意義,因此,法律制度的設計必須考慮網路環境的特殊性對其適用加以限制,盲目擴大權利窮竭制度的適用而不考慮其功能價值的做法只會導致對權利人專有權的不當損害。

二、 專利權權利窮竭的內涵和適用范圍——任意改變外觀專利設計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如前所述,知識產權的權利窮竭是指產品的合法購買者的物權和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發生沖突時,後者應當讓位與前者,但這是否意味著產品購買者可以任意的使用產品而不受任何限制呢?這里又引出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購買者改變了專利產品的原有使用方式而進行營利性生產時是否仍舊適用權利窮竭原則。

筆者近日就看到了一個經過中院和高院審理的專利侵權糾紛的案例。這個案例體現了實務中法官對於專利權窮竭原則的不同理解。

案件的案情是這樣的,原告鞠某擁有專利號為ZL96323288.6的外觀設計專利權,使用外觀設計的產品名稱為酒瓶。原告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許可該專利。

被告未經許可大量回收銀河酒廠投放市場的酒產品的舊酒瓶,自行清洗消毒後灌瓶、包裝生產了另一種獨立銷售的「古貝春頭曲」並投放市場。

原告鞠某認為被告未經其許可以營利性目的使用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侵犯了其外觀設計專利權,訴至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而被告認為原告售出後的「專利產品」--酒瓶、酒和包裝物,它的所有權已發生了改變,不再屬於原告而屬於作為購買方的被告,原告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後已經權利用盡,其使用原告已售出的專利產品(酒瓶),不構成專利侵權,是合法行為。

本案的一審法院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外觀設計專利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被告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使用與原告設計相同或近似的舊酒瓶製造並銷售「古貝春頭曲」,其行為侵犯了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原告要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行為的請求應予支持。

而二審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擁有酒瓶外觀設計專利權,受法律保護。當原告許可銀河酒廠獨占實施,銀河酒廠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酒瓶生產、銷售白酒並售出後,原告和銀河酒廠已經獲得了收益,體現在酒瓶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根據專利權窮竭原則,購買者的使用或者再銷售行為就不構成對其專利權的侵犯。被告使用回收的舊酒瓶生產、銷售古貝春頭曲,因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通過法庭認定的事實可以看出,由於被告承認其酒瓶是回收利用原告擁有專利的酒瓶,雙方當事人並沒有就被告產品是否落入原告專利范圍發生任何分歧,因此本案證爭議的焦點在於原告專利權產品是否權利窮竭。

縱觀一審和二審截然不同的判決結果,體現了法官理解該原則時的重大分歧。筆者認為,本案外觀設計專利產品「酒瓶」,其工業上的應用價值在於作為酒的包裝物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市場。所以,此時的專利權窮竭,應該是專利權人將使用這種外觀設計的酒產品合法投入市場並售出後,購買者自己使用或再次銷售該酒產品的行為都是合法的行為,權利人無權干涉。

但是這里酒產品的權利用盡是否意味著其所有人可以任意的使用和處分作為產品組成部分的「酒瓶」呢?一審和二審的法官在這一點上分道揚鑣,二審法官認為舊酒瓶上的專利權已經用盡,所以被告的回收使用行為不構成對原告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犯。

而一審法官認為就酒瓶而言,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再次利用,已經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是一種變相的生產製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不能成立,應承擔侵權責任。

筆者認為,一審法官的觀點更為可取,他更加准確的把握了權利窮竭原則的內涵。專利窮竭原則的規定體現在我國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權。」

從其立法目的上來看,該原則旨在保護專利權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其制度功能是解決專利權人的專利權和專利產品購買者所有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因此,此時的權利窮竭是指酒和酒瓶作為整體投放市場應該權利用盡,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使用和再次銷售該酒產品而不需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但本案中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回收舊酒瓶而生產其他產品顯然超出了專利權人銷售專利產品的目的,突破了專利產品合法購入者使用的內涵,此時對專利產品的「酒瓶」的商業性利用和對酒產品本身的使用已經是兩個不同性質的行為。

專利窮竭原則允許購買者對酒產品的自由處分並不意味著允許其將專利產品與其他類型的酒或飲料結合的製造和銷售的行為。這種改變專利產品使用方式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權利窮竭的內涵,其實質是一種變相實施專利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對於專利權人和被許可人來說,此時回收舊酒瓶和被告自己去生產含有專利技術的酒瓶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因此被告主張專利權人權利用盡的抗辯是不能成立的,應該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審法官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他沒有正確理解權利窮竭的立法意圖,法律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經營者和一般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而創造了該項制度。如果允許這種對舊酒瓶的所謂「合法」利用,首先可能到導致消費者因產品外觀相似而受騙上當從而危害市場交易秩序。其次這對於專利產品的許可使用人也是非常不公平的。結合本案,銀河酒廠以每年15萬元的使用費才獲得了該項專利的獨占實施許可,現在被告只要以幾角錢一個[ix]的價格就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其享有獨占許可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x],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再者,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使用人簽訂的是獨占許可合同,這意味者不僅其他人不能實施專利,就連專利權人本人也不能夠實施專利。現在法官讓專利產品在這種意義上「窮竭」,讓被告合法的來使用專利產品進行再生產,這無疑是對獨占實施許可的全盤否定。如果原告投放市場的酒瓶質量夠好的話,二審法官的判決就意味者其他主體也可以再次回收並把它與別的產品結合使用,那樣只有傻瓜才會花十幾萬的費用去買獨占實施許可,坐等去收別人的專利產品來用才是上上之策。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的對象是一種智力成果,是體現特定產品設計的無形資產。我們應該嚴格區分作為專利權載體的「酒瓶」所有權的移轉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移轉。權利窮竭只應發生於同一產品存在著該產品的合法獲得者的物權與該產品所包含的識產權發生沖突之時,在這種情形下,知識產權人不能禁止相關的物權人的某些特定的行為。但超出了這個內涵而使用商品的行為都不應該導致專利權的權利窮竭。如果我們任意的擴大專利權窮竭原則的適用范圍就會給權利人和專利許可使用人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三、商標權權利窮竭的內涵——標簽的權利窮竭還是商品的權利窮竭?

轉向商標權領域,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商標的基本功能在於將不同的企業生產或經銷的商品和服務區別開來。[xi]那麼權利人給商品貼上標簽的目的顯然就在於標識商品或者其提供的服務。因此,商標權的權利窮竭的內涵是當商標權與出售後的商標商品的所有權發生沖突時,前者讓位與後者而窮竭。也就是說是商標權的窮竭是指商標權人對其投放市場的商品的進一步處分失去了控制的權利,而並非指商標標簽本身作為物的權利窮竭。

就筆者看來,購買商品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購買者買到了有形商品的本身,同時也獲得了在以後的交易中用這個商標標識這件商品的權利。因此,貼有商標的商品購買人可以在以後的貿易活動中繼續使用該商標來標識商品,但他並沒有獲得對商標本身任意使用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來講,商標如果不小心被弄壞了,他可以用一個同樣的商標來繼續標識該商品,這並不侵犯商標權人的專有權,但如果他把購買的商品上的商標撕下來去標識別的商品的話,這就不再是商標權利窮竭應有之意了,而是一種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

但如果第三人不是更改商標而是在轉銷過程中改變了商標產品的外包裝,商標產品是否適用權利窮竭原則呢? 德國的Hoffman-LaRoche v.Centrafarm案便涉及到這種情形。案中被告將原告的商標產品重新包裝成了德國市場上通行的較大的盒子,在盒子上將原告Roche公司的商標重新列印上去,並添加了自己的一些信息。法院在審判中重申了商標所具有的向消費者或最終用戶標明產品身份、使不同來源的產品相區別、以防產生任何混淆的「主要功能」。並提出了測試重新包裝行為是否侵權的Roche三要件:(1)重新包裝沒有影響產品的原狀(Original condition);(2)重新包裝人盡了告知(notice)義務;(3)包裝上明白無誤地標明了誰對重新包裝負責。

筆者認為,對於此項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上述Roche三要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如果重新包裝導致了產品來源地混淆或誤認的後果,商標的「主要功能」被破壞了,商標產品就不應權利窮竭,商標所有人可以禁止重新包裝產品的進一步流通。但如果這種重新包裝行為經過了商標權人的許可,或者並不妨礙消費者對商品生產者的辨識,那麼權利窮竭原則、自由貿易精神仍然應當發揮作用,商標權人無權禁止重新包裝的商標產品的進一步流通。
9月

⑸ 消費者有沒有權利向經營者索要產品專利號

如果經營者宣稱自己的產品有專利的話 原則上消費者是有權利要求查看產品專利號的 不過一般產品上就有吧

⑹ 如何界定商標法意義上的"商標使用行為

您好,
2013年修改的新《商標法》第四十八條對「商標的使用」作出規定:是指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用於識別商品來源的行為。
實踐中判定商標意義上的使用,可從使用目的、使用方式兩個方面來把握:
(一)在使用目的上,是用於「識別商品來源」。即通過使用商標,使他人了解該商品或服務來源於什麼地方或者來源於什麼企業,使他人知道該商品是由誰生產製造、該服務由誰提供的。識別商品來源,是商標最基本的功能。只有發揮了識別商品來源功能的使用,才能構成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使用某一標志時,若僅僅是介紹、敘述本商品的通用名稱,或者直接表示該商品的質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數量、產地及其他特點,不存在識別商品來源功能的,就不屬商標意義上的使用。
(二)在使用方式上,包括但不限於商業活動中的以下表現形式:
(1)將商品商標使用在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上,包括帶有商標的商品、商品包裝、容器、標簽、標牌、產品說明書、介紹手冊、價目表等。
(2)將服務商標直接使用於服務場所,包括帶有商標的服務介紹手冊、服務場所招牌、店堂裝飾、工作人員服飾、招貼、菜單、價目表、獎券、信箋以及其他與指定服務相關的用品等。
(3)將商標使用在相關商品交易文書上,包括商品銷售合同(合同意向書、合同正式文本)、銷售發票、發貨單據、收款憑證、進出口報關單據等。
(4)將商標使用於和相關服務有聯系的文件資料上,包括服務購買或提供合同(合同意向書、合同正式文本)、發票、收款憑證、維修維護證明等。
(5)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中,包括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刊等媒體上做廣告宣傳,在店堂廣告、戶外廣告、郵寄散發張貼的印刷宣傳品等廣告中使用,在商品服務促銷活動中使用,等等。
(6)將商標用於展覽中,包括展銷攤位上使用,在參展證明上使用,在展覽會上展示、提供、散發載有商標的商品、商品包裝標簽、商品照片、宣傳資料等。
(7)將商標用於其他商業活動中,如通過贊助而在影視劇中出現其商標,通過贊助體育文化娛樂等活動而讓公眾知道其商標,舉辦招待酒會、記者會等活動而現場展示其商標,等等。

⑺ 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權後,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試試專利,其中包括

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法律依據:

根據《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7)消費者從專利權中擴展閱讀:

侵權判斷

比對的主體

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是比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產品更具有日常生活性的商品,對於其中某些相近似產品的細微差別,普通消費者往往會忽略掉,而專業人員則很容易分辨出來。

在判斷被控侵權產品與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是否相同或者相近似時,如果從專業人員的角度出發,對權利人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進行外觀設計專利侵權判定,應當以普通消費者的審美觀察能力為標准,不應當以該外觀設計專利所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審美觀察能力為標准 。

對於類別相同或者相近似的產品,如果普通消費者施以一般注意力不致混淆,則不構成侵權,如果普通消費者施以一般注意力仍不免混淆,則構成侵權。

上文中的普通消費者,是指購買、使用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人。通常情況下,普通消費者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消費者」的涵義是一致的。

但是,對於非通常消費品,如建築材料、機器零部件、電動工具等,普通消費者不是其購買者,不具有對這類用品的一般知識和認知能力,故能夠對其進行相同或相近似比對的主體應當為這類用品的特定消費群體,即銷售、購買、安裝和使用此類產品的人員。

以普通消費者為侵權判定的主體,並不是要求人民法院在審理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時去追求真正的消費者的意見,而是要求審判人員在判斷時,將所處的位置放在普通消費者的水平線上,去認識、感知比對對象的異同

比對的方法

判斷外觀設計相同或相近似,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肉眼觀察。

判斷被控侵權產品是否與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相同或相近似,應該根據普通消費者用肉眼進行觀察時是否會產生混淆來判斷,對視覺觀察不到的部分,不能藉助儀器或化學手段進行分析比較。觀察時應以產品易見部位的異同作為判斷的依據。

2、隔離觀察,直接對比。

在具體判斷時,首先應當把外觀設計專利產品與被控侵權產品分別擺放,觀察時在時間和空間上均要有一定的間隔 .這種隔離觀察的方法可以讓審判人員對兩種產品產生直觀的感覺即第一印象。

其次,再將兩種產品擺放在一起,由審判人員對兩種產品的外觀設計進行直接對比分析,以描述二者的異同,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最終得出二者是否相同或相近似的結論。

3、整體觀察,綜合判斷。

判斷被控侵權產品的外觀設計與獲得專利的外觀設計是否相同或相近似,不能僅從外觀設計的局部出發,或者把外觀設計的各部分割裂開來,而應當從其整體出發,對其所有要素進行整體觀察,在整體觀察的基礎上,對兩種產品的外觀設計的主要構成和創新點進行綜合判斷。

⑻ 對消費者而言的花錢,商標權和專利權哪一個更重要

商標和專利都屬於知識產權,都有受到法律保護,只是保護客體不同。商標保護的版品牌,而專利保權護的是產品或技術方法。
對於企業來講,商標和專利兩者相輔相成,都很重要。如果是對於消費者而言的話,專利應該是要重要一些。理由:
(1)消費者購買的、使用的始終是個產品,而專利保護的客體就是產品或技術方法。
(2)一件產品或技術方法若要申請專利,需要滿足申請專利的三個特性: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簡單的講,就是該產品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和相比同類產品有創新進步的實用優勢,才能申請專利。
(3)一般有專利產品的企業,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的技術研發實力。雖然專利可以通過購買轉讓,但據我所知,價格也不便宜(相比注冊一個商標而言)。
(4)即使該專利是通過購買轉讓得到的,但一般會選擇購買專利的企業,多數也會為自己申請注冊或購買一個商標。
以上是我對於商標權和專利權相對消費者而言哪個更重要的看法和解釋,請採納!

⑼ 賓利中國回應辛巴售賣賓利月餅,為何辛巴被啪啪打臉

因為賓利中國回應,辛巴售賣的月餅,並沒有得到賓利中國的授權,跟賓利中國公司品牌沒有任何關聯。他們在直播間售賣賓利月餅,就會讓人想到是賓利中國品牌的月餅,但是賓利中國出來澄清,他們並沒有授權,從中就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月餅是假冒產品,自然就被啪啪打臉了。

不管是供應商的原因,還是自身的原因,違法犯罪不聽解釋,自然要接受到相應的處罰,快手官方也封禁了辛巴賬號60天。我們希望帶貨人員,直播人員能夠遵紀守法,希望他們能夠實事求是的給我們提供優質商品,而不是給我們提供假冒偽劣的產品,侵害我們的權益,當然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也要了解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理智的判斷。

閱讀全文

與消費者從專利權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