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專利申請的進程是怎樣審核進度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一、 發明專利申請的初步審查
專利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專利局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後,經初步審查認為符合專利法要求的,自申請日起滿十八個月,即行公布。但是,專利局也可以 根據申請人的請求早日公布其申請。 經過初審合格後,由於發明專利的實質審查要符合請求原則,因此,申請人應在 自申請日起三年內提出實質審查請求。
實際操作中,關於以上兩上時間段,國內的申請人一般都全部省略,在申請日的當天即請求公布申請,同時提交實質審查請求。這樣在大概申請日之後大概3個月左右就會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初步審查合格通知書」,再經過大概2、3個月,就會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及進入實質審查通知書」。
專利法規定,申請人僅在下述兩種情形下可對其發明專利申請文件進行主動修改:(1)在提出實質審查請求時;(2)在收到專利局發出的發明專利申請進入實質審查階段通知書之日起三個月內。
如果申請人在申請日同時申請公開和請求實質審查,則會喪失這兩次寶貴的修改機會。
二、發明專利申請的實質審查
提案:在收到「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及進入實質審查通知書」之後,該申請會進入案源調配系統等待審查審查部門的審查員提案,等待時間視不同領域案件積壓程度而不同,查了一下我手裡的幾個案子,大概一年左右被我提上來。有的領域應該更快。
一通:到了審查員手裡,就有明確的審查期限規定了。在提案後,局裡規定審查員發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下稱一通)的期限為四個月,但現在審限抓的非常緊,一般第二個月未處理就開始催,三個月內必須發出一通。
(多說一句:如果申請文件沒有任何形式和實質問題,理論上是可以不經一通直接一次授權,但由於實際操作過程中,首先寫的完美的申請文件極少,同時局裡對一次授權的質檢要求非常嚴格,因此審查員基本上都會發一通。)
一通答復:申請人收到一通後,答復一通的期限為四個月,逾期不答復的,該申請被視為撤回,審查程序終止。
中通:如果申請人答復一通時提交的修改文本沒有問題即可授權,如果還有問題,由可能需要發出再次審查意見通知書(下稱中通),審查員在接到申請人答復四個月內發出中通,實際要求同一通,一般二個月開始催,三個月內發出去。
中通答復:申請人答復中通的指定答復期限為兩個月。
結案:一般在三次通知書之內都可以結案,只有個別會有四通及以上。
2. 專利申請的進程是怎樣審核進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是先交專利申請文件,7個工作日內就會下發專利受理通知書,然後會有4個半月到1年左專右的時間初審,然屬後經過倆個月的時間進入實審,實審時間為18個月左右,然後就會下發專利受權通知書,然後經過2個月的公告時間就會下發專利證書,
審核這塊兒可能會有答復審核,公告這兒就是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是要注意的。
3. 委託公司代理申請專利,成功率高不高,取決於什麼因素過程要多久
尊敬的抄網路用戶您好!
新型外觀基本沒問題,發明的話有一定幾率不過的,取決於技術的創新性,當然也有撰寫的成分在一裡面。時間:新型外觀半年左右,發明一年半左右。
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 望採納! 謝謝!
4. 專利運用三要素指哪些
新穎性:指在申請日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申請專利的外觀設計與現有的外觀設計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
創造性: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5. 構成專利的三要素
申請專利,要具備三要素: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缺一不可。
新穎性版:指在申請日權以前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國內外出版物上公開發表過、在國內公開使用過或者以其他方式為公眾所知,也沒有同樣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由他人向專利局提出過申請並且記載在申請日以後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中。申請專利的外觀設計與現有的外觀設計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
創造性: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實用性:指該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能夠製造或者使用,並且能夠產生積極效果。
6. 微觀專利布局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進行專利布局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仍然有很多:
1、專利組合:
專利類型:根據技術創新程度、保護主題、產品生命周期、產品研發周期等因素確定專利的保護類型,例如產品研發周期短的應盡可能申請實用新型或者發明和實用新型同時申請,以免產品被競爭對手很快仿製出來卻無授權專利可用;產品生命周期長的也可以考慮發明和實用新型同時申請。
專利數量:對於同一技術可以應用於不同產品的,如果從降低申請成本的角度考慮,可以用同一專利保護不同產品,如果從專利轉讓與專利許可的角度考慮,則應考慮申請不同產品的專利,從而可以針對不同的產品製造商進行專利轉讓與許可;
分案申請:答復審查意見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分案申請爭取更大的保護范圍,還可以利用分案申請延長專利申請的審查周期。
2、保護主題
權利要求的布局時,首先應從產業鏈的角度考慮,使權利要求的保護主題盡可能覆蓋到產業鏈中涉及本發明技術的主要參與者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在行使專利權時有更多的可選目標。
如果專利的權利要求主題只覆蓋產業鏈上游廠商的產品,則該專利對下游的廠商和用戶的殺傷力將大打折扣,因為在訴訟中下游廠商和用戶可以用合法來源抗辯來免除賠償責任,或者即使被判定賠償,賠償額度也會相對較小。
如果專利的權利要求主題只覆蓋下游廠商或用戶的產品或服務,則容易出現取證難、管轄地不利、行政查處難、打擊不到競爭對手等問題,尤其是對處於產業鏈上游的專利權人來說,往往會出現上游的競爭對手不侵權、下遊客戶惹不起的尷尬局面。權利要求的保護主題還應該從侵權舉證難易程度、賠償額度考慮部件、設備、系統、方法等保護主題的必要性。
3、權利要求的技術特徵
獨立權利要求的布置應考慮主要創新點、必要技術特徵、單一性等因素,從屬權利要求的布置應考慮分層保護、最小遞進、交叉保護等原則。
在權利要求布局尤其是核心專利的權利要求布局時,可以在腦海中做兩次場景模擬:
一次是針對該專利的規避設計演練,從競爭對手的角度來考慮如何規避該專利;
一次是專利無效應對演練,從專利權人的角度考慮如何維持專利權的有效性以及如何避免因部分無效導致侵權訴訟的禁止反悔限制。
7. 企業專利申請的動機與影響因素
參考:IRP慧眼知識產權網 企業專利申請的動機與影響因素
隨著全球經濟知識的飛速發展,以創新、知識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越趨白熱化,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關鍵性因素,特別是專利,專利已成為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資本和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性戰略資源。
一、企業申請專利的動機
全球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以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逐漸成為企業保持持續創新能力和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資產,國內與國際專利數量猛增,專利競爭態勢愈演愈烈,企業的專利活動呈現出戰略性和攻擊性,專利申請的動機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演變,呈現出戰略化、復雜化和多樣化的趨勢。不同的專利申請動機導致不同的專利申請行為,可將企業的專利申請動機概括為市場化動機、非市場化動機和戰略性動機三類。
1、市場化動機。市場化動機是指專利申請人以實施為目的進行專利申請,通過產品銷售獲取利潤。
2、非市場化動機。非市場化動機是指專利申請人申請和獲得專利並不以實施為目的,純粹是為了非市場化價值的需要。
3、戰略性動機。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技術競爭日益激烈,專利的實施和應用越來越具有戰略性,專利的戰略價值的重要性逐漸顯現。
二、企業專利申請的客觀影響因素
企業專利申請的動機來源於企業的主觀意願,選擇基礎是企業內外部的客觀條件和客觀環境。客觀條件和環境影響企業專利申請的動機,而動機決定企業的專利申請行為。因此,研究企業專利申請的影響因素對於理解企業的專利申請動機和專利申請行為具有重要意義。國外學者較早對企業專利申請的客觀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但側重於實證研究;而國內研究相對較少,多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總結。
除了企業的客觀基礎外,企業的內部激勵因素(如專利制度、創新戰略、戰略導向、企業家的支持和參與、研發投入、產學研合作或企業間合作、企業對政府支持性政策的利用程度等)也是影響企業專利申請量增長的重要因素。
三、企業專利申請的總結
企業的專利申請動機可被分為市場化動機、非市場化動機和戰略性動機三類。其中,非市場化動機包括:為達到政府或單位的專利數量考核;為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單位獎勵、專利資助;等等。戰略性動機包括:保護創新不被模仿;獲取專利許可和轉讓收入;阻擋競爭對手的研發或創新;建立專利池/專利聯盟;保護產品的國內市場份額;占據市場領導地位;拓展國外市場;進行合作談判;獲得投資的可能性,等等。行業類型、企業規模、創新類型和研發強度是影響企業專利申請動機的客觀因素。企業內部激勵專利申請的措施有:健全知識產權制度;給予充足的研發投入;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和嚴格的責任體系;加強績效考評體系建設,重視專利指標;完善知識產權
管理體系;實施合適的知識產權戰略。
8. 影響專利申請審查的因素有哪些
要看領域(有些領域審查員多,有些領域案件多)、要看繳費狀態(實審請求提了沒,實審費繳了沒)、要看是否辦了加快審查,另外還要看你是否提出了提前公布請求
9. 專利價值難以轉化的原因有哪些
專利轉化率較低,是擺在我們科技工作者、知識產權專家、科研人員、專利發明者的一道難題。這也是我們從專利大國變成專利強國的必經之路。
哪些因素導致難以轉化?
一、社會因素
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前20年,我國的高新技術基本上是走引進消化吸收的創新之路,在拿來中消化,不斷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逐漸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因此,回頭來看前20年的專利成果轉化,不僅轉化率不高,而且從專利成果來看,也是非核心技術專利多,專利的質量還有待提高。 這和我國還處於發展中狀態時息息相關的,這與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一致的,因為當今世界科技前沿技術的80%為發達國家所掌握。因此我國在將技術進行「拿來主義」的過程中,也在慢慢研發新的技術。
二、思想因素
很多人認為:申請的專利一定要是轉化的。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專利都是為了轉化的。國內的企業或個人申請專利很多是為了申請專利而申請,大部分專利都是單個申請的,幾乎沒有策略上的安排和規劃考慮。而成熟的專利申請會有很多策略上的考量,其中有些專利不是為了對該技術進行保護,而是為了防備他人起訴侵權而申請的。有些專利是組合申請的,其目的只是為了保護某個核心的專利技術。那麼為了防備他人起訴侵權而申請的專利,以及「眾星捧月」的「星」這些專利都不是為了實施而申請的,因而這些專利是不需要轉化的。
三、科學因素
很多人在申請專利的時候,違背申請專利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動機。例如永動機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發明引得無數英雄盡折腰,黃維在淮海戰役被俘,經特赦後就醉心於永動機的發明,南街村為永動機的發明也投入了大量資金。理論上有關永動機的發明不能獲得專利,如果因為其他原因僥幸獲得專利,那麼這樣的專利是不可以轉化的。因此申請專利違背了自然科學,還談何轉化。
四、市場因素
某專利權人擁有一件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是在圓珠筆上附加一個塗改液裝置,他堅信自己的專利技術具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具有很高的價值。其實相同的專利在專利資料庫中可以檢索到很多,而且現在圓珠筆的使用率已經非常的低,這樣的專利也不具有轉化的價值。技術人員自我陶醉在技術的創新的標新立異中,不考慮是否適合消費者的使用,不考慮價格是否適應市場的銷售,實用性極差或者不符合市場要求,這類專利技術因為沒有市場價值必然是轉化困難。
五、風險因素
專利也有各種不同的種類,比如非職務發明,這些發明人發明的創意大多來自生活實踐,其發明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樣的專利可以直接用於現實生活,轉化相對比較容易。有些職務發明直接是為了改進生產工藝,改進現有產品,這樣的專利也容易轉化。但是科研院所前瞻性的發明,比如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發明大量的非常先進的技術,但是始終找不到市場方向而不能轉化。我國在1958年就提出了無線通訊技術(手機通訊技術的前身),但是我們手機相關技術卻靠引進。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高新技術孵化了蘋果、微軟、3com這樣著名的公司,但是該研究中心並沒有自己進行轉化,因為該技術過於前沿,該技術可以生產什麼樣的產品?該技術是不是可以直接生產出產品?從技術到產品還要多少技術配套等等都是未知和不確定的,因而從商業角度而言轉化的風險極大。
編者的話: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專利制度實行的初期階段,首先要提高專利成果的申請數量,這是必然的。數量是質量的基礎,但到了今天,專利申請量已突破百萬件,提高專利成果的質量,提高專利成果的轉化率,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專利轉化率?建立交易平台破解專利轉化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為此各地都在建立產權交易中心或交易平台,其目的在於在專利權人和專利使用人建立橋梁,讓需要專利的人找到專利權人,讓專利權人的專利找到買家。科易網就是其中的一家,被公認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專注專利;
六、設立輔助機構
前幾年,許多個人發明者開始了自己研發的道路。例如很多農民工用專利技術創造新的產業,這是相當不錯的想法。但是購買專利不像買機器設備那麼簡單,這個專利值多少錢?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都不清楚,在實踐中專利權人總認為專利至少可以賣幾百萬以上,這個價格當然沒有人買。那麼應當引進獨立的評估機構對專利的價值進行評估,目前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還比較空白。購買專利還需要知道專利的技術含量,那些技術適合農民工的購買使用,投資比較少,生產工藝相當比較簡單,農民工當然無法評估這些,那麼還需要一批懂技術的人員對這些專利技術進行遴選。專利轉化過程中含有大量的法律問題,需要專業的律師來把關。如果沒有這些專業的輔助機構,則有平台也無法運轉,因而在轉化平台上必須引進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
七、指導發明人
很多專利因為其本身實用性差,沒有市場價值,因而註定該專利的轉化困難。實用性差和市場價值低不等於沒有技術含量,這樣的專利可以通過改造而使其具有市場價值。
八、引進技術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即在公司成長的關鍵時期,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而後在該公司上市後,從股市中套取幾倍、幾十倍的回報。其實風險投資也可以直接從技術投資開始,這樣風險大,時間長,但是回報更高、投資卻非常的少。可能只有區區幾百萬元甚至更少都可以做到。技術創投在我國有成功的案例,清華同方對清華大學的一個即將解散的課題組的一項技術進行投資,目前這項技術生產的產品佔有世界70%的份額,年贏利高達幾個億,這個產品在機場、車站都可以看到,就是檢查包裹的機器,這就是同方威視。目前我國的政策支持直接用專利出資成立公司,有的高新開發區給予一定的孵化資金,由政府進行第一筆的技術創投的天使基金。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應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技術創投才能將整個技術孵化市場做起來。
結語: 專利轉化困難是世界的難題,解決這個難題需要理性的頭腦進行分析,找到原因,有針對性去解決。
10. 企業專利布局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企業專利布局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通常要考慮的因素有:為什麼要進行專利布局、什麼時候開展專利布局以及申請進度規劃、要在哪些地區進行專利布局,對什麼樣的技術開展專利布局;同時,還要考慮的因素有:進行技術分類布局,進行技術層級布局,進行不同專利類型布局等。此外,公司各個部門各個層級的人員配合、知識方面的要求以及專利布局的財務預算等方面也需考慮在內。
本文僅就專利布局的目的、布局的時間、布局的技術范圍以及地理范圍按照狹義專利布局的幾種模式進行分析。
⒈布局的目的
企業專利布局,首先要考慮企業為什麼要進行專利布局,也就是專利布局的目的是什麼。企業專利布局,通常會針對某個項目展開,或者會針對企業所處行業的某個技術領域展開。每一次布局,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一樣的目的。個人認為,企業專利布局,應以市場為導向,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為了想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或為了想在市場上分蛋糕。
如果是為了想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通常說明企業就該技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或者是較早進入該領域已搶得一定的市場先機。該目的通常又表現為:
一、為了保護核心技術或核心產品;
二、為了限制競爭對手,在市場上獨享蛋糕,不給競爭對手進入機會;
三、為了鞏固市場地位。
那麼:
如果是為了保護核心技術或核心產品,企業至少要通過路障式布局的形式申請實現該技術目標的所有核心專利或基礎專利;如果是為了阻止競爭進入市場分享蛋糕,企業應該加大投入,除了申請核心專利和基礎專利外,還應該按照城牆式布局或地毯式布局方式,把實現該技術目標的所有規避設計方案,包括變劣方案和可替代方案,或者是所有實現該技術目標的各個技術點的解決方案全部申請專利;
如果是為了鞏固市場地位,除了申請核心專利以及所有規避設計方案外,企業應該按照糖心式布局方式,圍繞核心專利,申請外圍專利以及前沿技術專利,從而在實施核心專利的時候,不因為他人針對本企業核心專利開展的圍欄式布局專利而受制於人。
如果是想在市場上分蛋糕,那麼說明企業在技術不佔主導優勢,或者進入該領域時間較晚,因此基本上核心專利都掌握在他人手裡,那麼可以按照以下幾種情況布局:
尋找他人未布局的空白點進行布局,這種情況也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核心專利,因為很多企業申請專利時並不懂得全方位考慮或者是有所疏忽;
針對他人已布局的核心專利,通過變劣或替代方式尋找規避設計;
在他人的核心專利基礎上進行外圍專利布局和前沿技術專利布局,限制他人核心專利的應用和發展。
通過上述幾種方式,與持有核心專利和領先技術的企業進行抗衡,獲得交叉許可及技術合作可能,從而分得市場一杯羹。
⒉布局的時間
我國專利制度採用先申請制,即不管同樣的發明創造是誰先完成的,以最先提交申請的時間來判斷專利權歸誰。基於這一原則考慮,企業一般要盡早申請專利。
但是,一般來說申請越早,則專利內容公開的時間也越早,越早公開意味著越早給競爭對手提供了技術啟示,競爭對手可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並通過變劣以及替代方案來規避專利侵權。那麼,當本企業的產品出來時,競爭者的產品也可能同期出現在市場上和本企業競爭。因此,考慮技術本身研發難易程度以及技術發展趨勢,同時考慮企業產品的開發進度,合理規劃專利布局的時間,准確把握專利申請時機,不僅可增加競爭對手的研發成本,保持自己技術上的競爭優勢,還不會因競爭對手自主研發成功而搶先申請專利或技術公開,導致自己喪失專利權。
由於專利布局受到研發進度以及成本預算的制約,通常不可能一步到位。本文繼續探討按照產品的不同階段開展專利布局。
在產品前期,一般包括從產品規劃階段到確定具體方案的階段,這個時候一般會進行立項前檢索,分析行業內的專利情況。分析之後,企業大致清楚自己的技術在行業內處於怎樣的情況,如果行業內該技術的專利布局是空白的,那麼本企業就有可能占據主導地位,此時可先通過路障式布局布置核心專利或基礎專利,以搶得市場先機。如果預算充足,應該按照產品研發方向,對核心專利技術進行大量專利布局,包括核心專利可能存在的所有規避技術方案和各個技術點的所有解決方案,初步形成城牆式布局或地毯式布局,建成一定規模的專利網,以防止競爭者伺機進入。而如果立項前檢索分析後發現行業內該專利數量已非常多,那麼應該進一步分析,該技術領域是否存在專利布局的空白點,是否有其他變劣或可替代方案,是否要圍繞別人的核心專利進行圍欄式布局。
在產品中期,也就是產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此時技術人員可能會發現實現該技術目標存在其他的方案,這些方案有可能是原先方案的替代或變劣方案,那麼,應該考慮將這些方案申請,進一步鞏固城牆式布局,增加市場壁壘;另外,也有可能發現更多細節上的技術點需要克服,從而進一步加強地毯式布局組成的專利網。因此產品中期產生的技術方案,大多是對前期布局的調整、補充和完善。
在產品後期,也就是產品生產過程完成了,此時研發方向應該更為明確,這時候,可以按照糖心式布局方式考慮申請外圍專利以及與產品相關的前沿技術專利,避免被他人的專利限制住,同時保持自己的技術優勢。
⒊布局的技術范圍
不是所有的技術都適合申請專利,專利布局也要考慮需對哪些技術方案申請專利,對哪些技術方案不申請而用其他的方式保護。企業通常可三種途徑:專利、商業秘密和技術公開。專利適宜於那些容易被破解、仿冒的技術;商業秘密適宜用於不容易被破解,即使侵權也很難獲得證據的技術;技術公開適用於容易被破解,但技術生命周期短的,有可能還沒授權就淘汰的技術。實際操作中,某一技術的保護可按宏觀、中觀、微觀的方式通過上述三種方式結合使用。比如,在技術方案還不明確的時候,通過技術公開的方式發表論文或在技術會議發表,則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他人就該技術申請專利。而專利是要求技術能夠實現為准,因此在技術方案基本確定的時候申請專利,此時還可申請新穎性寬限期,但要注意前期的技術公開要符合寬限期的條件。而對於技術參數等某些隱蔽但對該技術效果的優劣又有決定性影響的內容,則可以考慮適用商業秘密保護。
⒋布局的地理范圍
由於申請國際專利成本較高,很多企業僅僅在國內申請專利,但專利具有地域性,在中國申請的專利在美國並不具有權利。但如果全世界申請專利,成本又太高,而且有些國家的專利保護制度並不完善或者市場不好,因此也無須申請。所以,企業在專利布局時至少要考慮本企業產品的製造地、銷售地在哪,產品可能覆蓋到哪些國家和地區,從而在這些國家、地區進行專利布局。此外,也應考慮競爭對手的產品製造地、銷售地在哪些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也要相應進行專利布局,從而限制競爭對手的市場,並在和競爭對手發生專利訴訟時可以反擊,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