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標侵權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商標侵權行為認定有如下幾種: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
2、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 .這種行為在理論上也稱為"反向假冒 "行為。
3、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結合《商標法》第56條第3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這種形式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需要銷售者主觀明知為要件的。
4、偽造或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須注意的是,這種侵權行為是商標標識的侵權行為,包括"製造"和"銷售"兩種行為。
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1)商標注冊認定擴展閱讀:
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的關系:
「商標使用」的含義區分為以維護商標權為特徵的積極使用和在商標侵權判定中的商標使用。這兩種含義並不能等同。
關於商標使用與商標侵權行為的關系,在理論上有的學者認為非營利性組織的非商業性使用也可能構成侵權,而大多數觀點則傾向於認為判定商標侵權應以商業性使用為前提。在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判定商標侵權的前提條件是被告的行為屬於商標使用。
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基本行為必須是在商業標識意義上對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使用,也即被訴侵權標識的使用必須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或者說必須是將該標識作為區分商品來源的標志使用。倘若所使用的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等標識不具有區分商品來源的作用,這種使用就不是商標意義上的使用,不會構成對於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侵害。
一般來說,對於直接侵害商標權的行為,其認定需要以被述侵權行為構成商標性使用為前提。而對於商標間接侵權行為或共同侵權行為則往往不屬於商標使用行為。
㈡ 如何認定商標的在先權利人
一、什麼是在先權利?
我國《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該條所說的在先權利是指:在注冊商標申請人提出注冊商標申請以前,他人已經依法取得或者依法享有並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在先權利既包括在先商標,也包括其他在先權利。
二、在先權利包括哪些內容?
1、在先商標
申請商標注冊首先不得與在先注冊的商標發生沖突。在先商標中,有兩種較為特殊的商標。一種是商標申請日之前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該商標雖然沒有注冊,但商標所有權人可以據此對抗他人的惡意搶注。另一種是馳名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的商標,即使沒有注冊,也可以在異議或撤銷程序中對抗他人的商標申請或注冊,並可直接禁止他人使用。在一個類別注冊的馳名商標,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對抗他人在不相同及不類似的商品上注冊和使用其商標,甚至要求損害賠償。
2、其他在先權利
其他在先權利主要包括人身權中的姓名權和肖像權、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企業名稱權、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包裝或裝潢使用權、地理標志權、特殊標志權、奧林匹克標志權及世界博覽會標志權等。商標注冊申請人在申請商標注冊時,應當適當考察可能與申請注冊的商標發生沖突的在先權利,以免注冊申請被駁回或者注冊的商標被撤銷。
商標是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其生產、製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上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務上採用的,用於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和聲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具有顯著特徵的標志,是現代經濟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