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蘋果跟唯冠的iPAD商標之爭的來龍去脈
IPAD 只是一個商標一個名稱,蘋果在美國本國為自己的平板電腦注冊的名稱為IPAD。之後回進軍各國市場,答為了 產品名稱 的統一,因此他在各國上市也用的是IPAD這個名稱,但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人注冊過這個商標,但沒有實際產品命名為此商標。因為此商標廢棄時間過久,所以蘋果在其他國家的官司可以輕松獲勝。
但是IPA"A"至IPA"Z"這些商標在中國均由注冊。而且唯冠10多年前研製一台電腦也叫ipad。蘋果想在中國用ipad商標,就必須和唯冠打官司,相當於買斷在中國的ipad所有權,這樣蘋果就可以合法使用ipad這個商標。
② ipad商標權之爭
無商不奸,商業競爭沒有好壞之分,能生產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才是一家好公司。只可惜唯冠跟蘋果差得太遠了。還是一家快破產的公司。
③ ipad下架令的商標之爭
訴訟源頭要追溯到11年前。2000年,唯冠控股旗下台灣「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國、地區申請iPad商標。2001年,唯冠科技(深圳)又在中國注冊兩項iPad商標,並藉此推出過iPad電腦。
2006年,蘋果計劃推出平板電腦時,發現「iPAD」和「IPAD」已被唯冠注冊,於是以撤銷閑置不用為由,在英國起訴唯冠,但最後敗訴。
蘋果隨後妥協。2009年,其殼公司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以3.5萬英鎊從唯冠台北手中獲得iPad全球商標權,去年又以10英鎊轉給蘋果。
但深圳唯冠表示,iPad內地商標權歸自己所有,台北無權出售。蘋果出示IP公司和唯冠國際相關人員之間的郵件,稱後者承諾擁有內地商標權。今年雙方已在深圳中院較量三次。
蘋果說,唯冠國際CEO楊榮山既是唯冠台灣負責人,又是唯冠深圳法定代表,授權簽署的轉讓協議,對唯冠深圳有法律約束力。
但唯冠深圳代理人、廣東廣和律師事務所律師肖才元說,唯冠台灣雖是唯冠深圳總部,但股東結構、工商注冊等不屬同一主體,唯冠台灣無權售賣內地商標權。蘋果請求被駁回。
游雲庭說,蘋果當初如能進行積極的背景調查以及變更手續,或能降低交易風險。
2004年,漢王在中國注冊「i-phone」商標。蘋果2007年推出iPhone後,意識到侵權風險,2009年與漢王簽訂轉讓協議,獲得所有 「iPhone」相關的商標著作權,付出365萬美元。 中國移動(微博)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認為,蘋果顯然遭到法律條文上的算計。
「國內iPad水貨銷量大於行貨,即便iPad商標被禁,蘋果也不會傷筋動骨,但聯通及五大分銷商將遭受打擊。誰更著急上火,顯而易見。」他說。
但蘋果恐怕不會冒險。2011年10月,蘋果新任CEO庫克在分析電話會議上說,中國當季貢獻45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270%,佔全球比重已達16%。兩年前,這比例還僅為2%。易觀第三季中國平板數據顯示,iPad占平板出貨的71.78%。
之前分析人士說,蘋果可能為iPad重起名字,屆時唯冠商標將一文不值。不過李易認為,這種可能性小於彗星撞地球,如法院強行執法,蘋果將肯定上訴。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這起訴訟,只能歸結為蘋果過去多年對中國市場的漠視,導致它在中國市場的著作權、專利申請方面存在漏洞。 2000年,唯冠控股旗下中國台灣「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國、地區申請iPad商標。
2001年,深圳唯冠在中國注冊兩項iPad商標,並藉此推出過iPad電腦。
2006年,蘋果計劃推平板電腦發現「iPAD」和「IPAD」已被唯冠注冊,在英國起訴唯冠中國台北,但敗訴;
2009年,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以3.5萬英鎊從唯冠中國台北手中獲得iPad全球商標權。
2010年,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以10萬英鎊把iPad商標權轉給蘋果。
2010年4月,深圳唯冠要求蘋果公司停止侵權、賠償損失。
2010年6月,蘋果公司、IP公司起訴深圳唯冠,認為蘋果公司依法取得了涉案商標的專用權,要求確認其為涉案商標專用權人。
2011年12月,蘋果一審敗訴。
④ 誰能給我講一下蘋果與唯冠商標之爭的全過程,詳細一點,然後再來一個簡述。。。高分!!!
蘋果聲明的第一句話便是:「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十個不同國家的iPad 商標權」。此話並不假。早在2009年,蘋果公司為了獲得iPad商標所有權,特意在英國成立了IP公司,以3.5萬英鎊從台北唯冠下屬部門購得iPad商標所有權。
問題是,唯冠台北公司與深圳唯冠雖然同是唯冠國際旗下子公司,但「親兄弟明算賬」,在中國大陸注冊iPad商標的是深圳唯冠。資料顯示,2001年,深圳唯冠公司在中國大陸注冊了iPad商標,當時蘋果公司並未推出iPad產品。
於是,官司由此而生。2010年,蘋果公司起訴深圳唯冠,要求法院判定商標歸屬權,因為蘋果認為唯冠國際曾將iPad在華商標權轉讓給蘋果,但唯冠深圳公司認為,大陸使用權為唯冠深圳公司所有,台北唯冠無權出售。
2011年12月,蘋果公司與唯冠深圳公司的iPad商標權爭奪案,蘋果一審敗訴,蘋果選擇上訴。
據了解,二審將於2月29日開始。不過,在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馬林看來,如果蘋果不能提供更多的有利證據,二審改判的幾率不大。「一方面考慮到中國傳統的司法體制,上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並不能做到完全的司法獨立;另一方面,從本案的熱點程度上看,一審法院對案件的判決應該也比較慎重,是基於法律事實考慮的結果。」
iPad商標歸屬將見分曉。2月29日上午9時,備受外界關注的「iPad」商標權糾紛案終審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當日,法庭進行了一個新證據質證的程序,深圳唯冠與蘋果公司就iPad商標的歸屬展開激辯。法院表示,案件結果將擇日宣布。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前一天,蘋果公司正式向媒體發布邀請函,將於太平洋時間3月7日召開下一代iPad的新聞發布會。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終審結果以及iPad3面市時間的逼近,爭端雙方談判可能進入高潮階段,而利益達成一致的時間點或將是iPad3登陸中國之前。
⑤ 從侵權責任法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蘋果與唯冠公司對於ipad商標之爭事件,最好專業一些的
侵權責任的承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侵權行為存在
2、造成了損害後果
3、損害結內果與行為存在容因果關系(引起被引起的關系)
3、侵權行為人存在過錯(故意、重大過失,法律歸定某些情況下比如重度危險作業,只要存在危險行為就推定為存在過錯)
就蘋果與唯冠商標爭議,從侵權責任法的角度看:
1、蘋果公司對ipad商標的使用是不是侵權行為?前提就是看,這種使用是不是符合法,蘋果是不是對廣發商標擁有合法的權益,依商標法規定,商標權以注冊在先為保護原則,所以誰先合法注冊了商標,誰就擁有在法律上的權益
2、蘋果公司對ipad商標的使用是不是造成了後果,在知識產權侵害後果的計算中,常常是拿侵權方的獲利作為標準的,顯然不合法使用ipad商標是造成損害後果的;
3、4、類推;
⑥ 蘋果跟唯冠的iPAD商標之爭,誰才是最終的贏家
深圳唯來冠,一個破產公自司,假如打贏官司沒用能力推出自己的IPAD,得到些賠償算是小贏家吧;
蘋果絕對的輸家,先把是否侵權放在一邊,光在大陸的宣傳推廣費用也用了不少吧?官司輸了以後更改名稱又是一筆費用,再加上從肚子里吐出來賠償和各地罰款,真夠蘋果喝一壺的了。並且侵權這個帽子永遠蓋在他的頭上了,不管他認還是不認。
最終的贏家莫過於深圳唯冠的幾家債權人——唯冠8家債權銀行,本來深圳唯冠欠的錢沒打算要回來已經進行清算程序了,誰知道在深圳唯冠的賬目里竟然還有個商標權,又竟然發現一個大款在用這個商標,又竟然發現深圳唯冠和這個大款有爭議,……最終發現自己放出去的錢可以從這個大款口裡擠出來。
⑦ 您如何看待蘋果唯冠iPad商標權之爭
商標權,是指商標所有人對其商標所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權利。回在我國由於商標答權的取得實行注冊原則,因此,商標權實際上是因商標所有人申請、經國家商標局確認的專有權利,即因商標注冊而產生的專有權。商標是用以區別商品和服務不同來源的商業性標志,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聲音或者上述要素的組合構成。
⑧ 蘋果唯冠商標之爭是怎麼回事
IPAD 只是一個商標一個名稱,蘋果在美國本國為自己的平板電腦注冊的名稱為IPAD。之後進軍專各國市場,為屬了 產品名稱 的統一,因此他在各國上市也用的是IPAD這個名稱,但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人注冊過這個商標,但沒有實際產品命名為此商標。因為此商標廢棄時間過久,所以蘋果在其他國家的官司可以輕松獲勝。IPA"A"至IPA"Z"這些商標在中國均由注冊。蘋果在其他國家均以勝出告終,因此蘋果已經准備好了打官司。直至近日唯冠與蘋果之間的判決處理浮出水面,才讓國人得知。唯冠IPAD只是唯冠在十多年前注冊的一個名字而已,沒有實際產品的。此次判決挽救了唯冠公司的經濟危機,不僅可以不倒閉,還可以獲得N億賠償。
通俗易懂點:「商標」就類似於 游戲昵稱。如果別人注冊你就不得再次注冊,不然會產生不可預料的沖突。唯冠十多年前注冊了此昵稱,雖然從來沒上過線,但畢竟這個昵稱是存在的。蘋果卻明知有此昵稱,還要冒名使用。
⑨ ipad商標之爭 蘋果犯了什麼錯
實際上並不是深圳唯冠公司「搶注」了蘋果公司的iPad,而是唯冠公司先擁有這專個屬商標,蘋果公司後啟用這個商標,無論在中國境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如此。因此不能說是深圳唯冠公司「敲詐」蘋果公司,正如網友鍾揚所言,只能說是「唯冠被一個金蘋果砸在腦門上了」。
至少在本次iPad商標爭奪案中,蘋果公司存在極大過失。首先當他們和台灣唯冠簽訂商標轉讓合同的時候,並沒能夠完全確認該合同包括iPad在中國大陸的商標;其次,在蘋果公司向中國商標局申請大陸iPad商標被駁回之後,依然在中國市場銷售iPad系列產品,而不是先解決商標問題。
⑩ 唯冠的商標之爭
案件介紹
2000年,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個國家與地區分別注冊了iPad商標。2001年,唯冠國際旗下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中國內地注冊了iPad商標的兩種類別。
2006年,蘋果公司開始策劃推出iPad時發現,iPad商標權歸唯冠公司所有。2009年,蘋果公司與唯冠達成一項協議,唯冠台北公司將iPad全球商標以3.5萬英鎊價格轉讓給蘋果。但唯冠深圳方面表示,iPad的中國內地商標權並沒有包含在3.5萬英鎊的轉讓協議中,而且,深圳唯冠才是ipad商標權在中國內地的擁有者,唯冠台北公司沒有出售權力,所以ipad的中國內地商標權不屬於蘋果。
為此,蘋果公司和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下稱IP公司)將「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蘋果公司一方訴稱:2009年12月23日,唯冠國際CEO和主席楊榮山授權麥世宏簽署了相關協議,將10個商標的全部權益轉讓給英國IP公司,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商標轉讓協議。協議簽署之後,英國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萬英鎊購買所有的iPad商標,然後英國IP公司以10萬英鎊的價格,將iPad商標的所有權益轉讓給了蘋果公司。
兩原告請求法院判令注冊號1590557「iPad」、注冊號1682310「iPad」商標專用權歸原告所有,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因商標權屬調查費、律師費所損失人民幣400萬元。
修改訴訟書
唯冠宣布,已修正了此前在加州對蘋果提起的「iPad」商標侵權指控,認為蘋果在獲得iPad商標時存在多種欺詐和非公平競爭行為。
本次訴訟為2009年12月23日唯冠台灣分公司與蘋果之間的交易提供了新證據,當時蘋果代理人刻意向唯冠台灣方面隱瞞事實、打壓收購價格,因此,雙方在此基礎上簽訂的合約是無效的。一旦合約因欺詐事實的存在而歸於無效,在歐盟、韓國、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的iPad商標權也將重新歸屬於其原始所有權人唯冠台灣。
在起訴書中,唯冠還指控蘋果當初在購買IPAD商標權時時間緊迫,在與唯冠達成協議前,明知唯冠反對其使用近似商標,還有預謀地欺騙唯冠與其簽約。為了推進這起交易,蘋果僱傭了一個中介機構Farncombe公司及其行政董事格雷厄姆·羅賓遜(Graham Robinson),為購買唯冠擁有的IPAD商標權而精心策劃,但都是虛假的托詞。之後,蘋果還創立了一個特殊目的公司IP應用發展有限公司(IPAD Ltd.),並隱瞞該公司擔任蘋果代理人的事實。
唯冠獲勝
深圳中院於2010年4月19日受理該案,並於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開庭審理。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蘋果公司及下稱IP公司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56萬元,由兩原告承擔。一審判決認為:原告要商業獲取他人商標,應當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應當按照我國的法律規定,與商標權利人訂立商標轉讓合同,並辦理必要的商標轉讓手續。而本案商標轉讓合同系原告IP公司與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且與被告之間的表見代理亦不成立。故原告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予以駁回。
狀告蘋果
2011年12月,唯冠公司代理律師肖才元表示,唯冠公司已開始在廣東地區對蘋果授權經銷商提起訴訟,要求蘋果經銷商停止侵權——停止使用IPAD商標。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惠州市中院已分別受理案件,並將准備開庭。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向雙方送達了民事調解書,該調解書正式生效。日前,蘋果公司已按調解書的要求向廣東高院指定的賬戶匯入6000萬美元,並於6月28日向該案的一審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上述民事調解書。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於今日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送達了將涉案IPAD商標過戶給蘋果公司的裁定書和協助執行通知書。這意味著,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公司IPAD商標權屬糾紛案圓滿解決。
破產清算
2012年3月,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還沒有對iPad商標在中國內地歸屬權作出二審判決,台灣富邦產物保險股份公司就針對深圳唯冠提起的破產清算申請,讓這起本已波瀾四起的案件又現變數。2010年11月,深圳中院判決深圳唯冠向富邦保險支付867.97萬美元,在富邦申請強制執行之後,鹽田區法院查明,在執行過程中查封、處理的深圳唯冠的財產,都已經被用於抵押貸款,銀行享有優先受償權。法院據此認為深圳唯冠沒有其他財產可供執行。鑒於深圳唯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2011年6月27日,富邦保險依法向深圳中院提交申請書,請求法院宣告深圳唯冠破產並對其進行破產清算。 2011年12月27日,深圳中院曾就此案召開了破產聽證會。在破產聽證會上,深圳唯冠承認企業已經嚴重資不抵債,但是公司正與美國蘋果公司就iPad商標權進行訴訟,未來有可能用獲得的賠償來償還債務。富邦保險則表示,鑒於此商標權訴訟判決並未生效,深圳唯冠用未來不可預知的賠償款來證明自身的債務清償能力,缺乏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