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甲委託乙公司研製開發某產品,開發成功後,乙公司想申請專利,若乙取得專利權,甲實施該專利無須徵得乙同
在委託研發的情況下,如果雙方關於專利申請有協議的按協議,沒有協議的則專利申請權屬於研發方,即,乙方。
如果乙方已經獲得專利權,則甲方必須經過乙方同意才能實施,否則侵權
『貳』 甲公司將其購買的一專利權轉讓給乙公司,,該專利權的成本是600000元怎麼做會計分錄
甲公司將其購買的一專利權轉讓給乙公司,,該專利權的成本是600000元的會計分錄:內
借:容銀行存款-**行 500000
累計折舊-專利權 220000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 600000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25000
營業外收入—非流動資產處置利得 95000
『叄』 注會會計題:甲公司11年1月2日買專利權,成本9萬元,該專利有十年使用壽命,14年12月31日由於
則2014年因該專利的攤銷和報廢對公司利潤總額的影響為54000元,2014年1月1日將無形資產內報廢,容1月不再攤銷,因此沒有攤銷影響。這里要將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轉銷,計入營業外支出,營業外支出是損益類科目,影響利潤總額。
『肆』 會計:甲上市公司自行研究開發一項專利技術,與該項專利技術有關的資料如下:
這是考什抄么級別考試的呀?
(1)借:研襲發支出——費用化支出 130萬
——資本化支出 150萬
貸:銀行存款 280萬
(2)借:管理費用——研究費用 130萬
貸: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 130萬
(3)借:無形資產——專利權 150萬
貸: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 150萬
(4)專利權攤銷金額:150/(5*12)=2.5
借:管理費用 2.5萬
貸:累計攤銷 2.5萬
(5)5個月攤銷共12.5
借:銀行存款160萬
累計攤銷12.5萬
貸:無形資產——專利權 150萬
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8萬
營業外收入 14.5萬
『伍』 2015年8月10日,甲公司購買一項專利權,支付購買價款200萬元,支付相關稅費2萬元,支付注冊費
無形資產預計使用壽命按合同約定使用年限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使用年限的較短者確定,版所以2015年甲權公司應計提的攤銷金額=(200 3)/8/12×5=10.57(萬元)。
對專利權期限的法律規定
第四十二條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二十年,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十年,均自申請日起計算。
相關知識:1984年制定的專利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期限為十五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期限為五年,期滿前可以申請續展三年。1992年對專利法進行第一次修改時,為了加強對專利權保護,並與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專利權保護期限相一致,延長了三種專利權的期限。
專利法的第一次修改在延長專利保護期的同時,取消了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續展程序。修改前規定的續展程序原本是為了讓專利權人自主決定其專利權是否需要繼續受到保護,但在客觀上給專利權人增加了手續上的負擔。實際上,專利權人通過繳納年費即可表明這一願望,無須通過辦理額外的手續來表明。因此,在第一次修改專利法時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保護期延長為10年,同時取消了續展程序。
『陸』 甲股份公司原注冊資本(股本)為100萬元,某日,甲公司接受乙公司以專利權進行投資。該專利權的賬面價值為
專利權的賬面價值以出資合同約定價格為准(約定價格不公允的除外)
『柒』 下列各項,甲企業為自行開發並取得的專利權發生的費用中,不應計入該專利權入賬價值的有
都應該抄計入吧,CD是研發過程費用的資出,AB是申請確權過程中資出的費用。
網上答案:CD
答案解析:按照會計准則的要求,企業內部研究開發項目研究階段的支出,應當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開發階段的支出,應該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基礎上確認為無形資產,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聘請律師費應計入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本題中C、D兩項均是研究階段發生的支出,因此不能計入無形資產成本。
『捌』 甲公司接受乙公司以其所擁有的專利權作為投資,編制甲公司接受投資的會計分錄
甲公司接受投資的會計分錄:
借:無形資產—專利權 40000萬
貸:實收資本—乙公司 3000萬
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1000萬
『玖』 已經授予甲公司專利權,後乙公司發現與該專利相同結構的產品早已應用,乙公司主張該
1、向專利復審委提專利無效;
2、收集在甲公司申請前乙公司對此產品做的宣傳銷售資料;
3、利用專利的新穎性和創造性來要求甲公司的專利無效;新穎性最好了,但是,你同時可以利用上面的二性來做無效宣告的。
『拾』 中國甲公司的一項發明在中國和A國均獲得了專利權。中國的乙公司與甲公司簽訂了中國地域內的
專利法第六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 專利版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權得的產品,由專利權人或者經其許可的單位、個人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該產品的;
戊公司進口的產品是丙公司通過許可合法生產售出的,權利人的權利已經實現,權利人不應當就同一產品重復獲利(專利權用盡原則),連專利權人甲公司都無權干預對售出產品的處置,何況只是擁有中國地域內獨占許可的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