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耐久年限規范

耐久年限規范

發布時間:2020-12-28 13:54:34

Ⅰ 現行的各種建築規范是哪些

第1.0.1條 目的
為保證建築符合適用、安全、衛生等基本要求,特製定本通則作為各類民用建築設計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
第1.0.2條 適用范圍
本通則適用於全國城市各類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築。
註: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城市規劃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所稱城市,是指國家行政區域劃分設立的直轄市、市、鎮(建制的鎮)及未設鎮的縣城。
第1.0.3條 與其它規范的關系
民用建築設計除執行本通則外,尚應執行國家或專業部門頒布的有關設計標准、規范和規定。
第1.0.4條 建築耐久年限
以主體結構確定的建築耐久年限分下列四級:
一級耐久年限 100以上 適用於重要的建築和高層建築。
二級耐久年限 50~100年 適用於一般性建築。
三級耐久年限 25~50年 適用於次要的建築。
四級耐久年限 15年以下 適用於臨時性建築。
第1.0.5條 民用建築高度與層數的劃分
一、住宅建築按層數劃分為:1~3層為低層;4~6層為多層;7~9層為中高層;10層以上為高層。
二、公共建築及綜合性建築總高度超過24m者為高層(不包括高度超過24m的單層主體建築)。
三、建築物高度超過100m時,不論住宅或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
第1.0.6條 建築熱工設計
建築物熱工設計應與地區氣候相適應,按《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程》規定,全國劃分為下列四個地區:
嚴寒地區(Ⅰ區):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10℃的地區。
寒冷地區(Ⅱ區):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10℃、≤0℃的地區。
溫暖地區(Ⅲ區):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0℃,最熱月平均溫度<+28℃的地區。
炎熱地區(Ⅳ區):累年最熱月平均溫度≥+28℃的地區。
第1.0.7條 設計基本原則
建築設計除應執行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方針政策外,尚應執行下列基本原則:
一、當地城市規劃部門制定的城市規劃實施條例;
二、根據建築物的用途和目的,綜合講求建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三、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間,提倡社會化綜合開發和綜合性建築;
四、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適當考慮將來提高和改造的可能;
五、節約建築能耗,保證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
六、建築設計的標准化應與多樣化結合;
七、體現對殘疾人、老年人的關懷,為他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提供無障礙的室內外環境;
八、建築和環境應綜合考慮防火、抗震、防空和防洪等安全措施;
九、在國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各項建設,應按國家或地方制定的有關條例和保護規劃進行。
第1.0.8條 無標定人數的建築
一、建築物除有固定座席或有尺寸排列並標明使用人數外,對無標定人數的建築均應按有關專項建築的設計規范核算並標明人數。
二、公共建築中為主體使用部分配置的輔助面積,當其面積與主體使用部分相接近,並有可能與主體使用部分同時開放作其它用途時,則該建築物的安全疏散出口寬度和數量,應按兩部分人數疊加計算。
三、使用人數無控制的公共建築,應按可能最多人數計算安全出口的寬度和數量。
第二章 城市規劃對建築的要求

第一節 建築 基地

第2.1.1條 基地與道路紅線
一、基地應與道路紅線相連接,否則應設通路與道路紅線相連接。其連接部分的最小長度或通路的最小寬度,應符合當地規劃部門制定的條例。
二、基地與道路紅線連接時,一般以道路紅線為建築控制線。如因城市規劃需要,主管部門可在道路紅線以外另訂建築控制線。
三、除符合本章第2.2.3條規定外,建築物均不得超出建築控制線建造。
第2.1.2條 基地高程
一、基地地面高程應按城市規劃確定的控制標高設計。
二、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則應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第2.1.3條 基地安全
基地如有滑坡、洪水淹沒或海潮侵襲可能時,應有安全防護措施。
第2.1.4條 相鄰基地邊界線的建築與空地
一、建築物與相鄰基地邊界線之間應按建築防火和消防等要求留出空地或通路。當建築前後各自已留有空地或通路,並符合建築防火規定時,則相鄰基地邊界線兩邊的建築可毗連建造。
二、建築物高度不應影響鄰地建築物的最低日照要求。
三、除城市規劃確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緊接基地邊界線的建築不得向鄰地方向設洞口、門窗、陽台、挑檐、廢氣排出口及排泄雨水。
第2.1.5條 基地通路出口位置
車流量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車站、車場等)、其通路連接城市道路的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距大中城市主幹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點量起不應小於70m;
二、距非道路交叉口的過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橋和地鐵出入口)最邊緣線不應小於5m;
三、距公共交通站台邊緣不應小於10m;
四、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等建築的出入口不應小於20m;
五、當基地通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
六、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它特殊情況時,應按當地規劃主管部門的規定辦理。
第2.1.6條 人員密集建築的基地
電影院、劇場、文化娛樂中心、會堂、博覽建築、商業中心等人員密集建築的基地,在執行當地規劃部門的條例和有關專項建築設計規范時,應保持與下列原則一致:
一、基地應至少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該城市道路應有足夠的寬度,以保證人員疏散時不影響城市正常交通;
二、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應按建築規模或疏散人數確定,並至少不小於基地周長的1/6;
三、基地應至少有兩個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路連接的)出口;
四、基地或建築物的主要出入口,應避免直對城市主要幹道的交叉口;
五、建築物主要出入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積和長寬尺寸應根據使用性質和人數確定;
六、綠化面積和停車場面積應符合當地規劃部門的規定。綠化布置應不影響集散空地的使用,並不應設置圍牆大門等障礙物。
第2.1.7條 停車空間
新建或擴建工程應按建築面積或使用人數、並經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確認:在建築物內、或同一基地內、或統籌建設的停車場或停車庫內設置停車空間。
第三章 建築總平面

第一節 建築布局

第3.1.1條 總平面設計
基地總平面應根據設計任務書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對建築布局、豎向、道路、綠化、管線和環境保護等進行綜合設計。
第3.1.2條 建築布局和間距
建築布局和間距應綜合考慮防火、日照、防噪、衛生等要求,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築物之間的距離,應滿足防火要求;
二、有日照要求的建築,應符合當地規劃部門制定的日照間距;
三、建築布局應有利於在夏季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並防止冬季寒冷地區和多沙暴地區風害的侵襲。高層建築的布局,應避免形成高壓風帶和風口;
四、根據雜訊源的位置、方向和強度,應在建築功能分區、道路布置、建築朝向、距離及地形、綠化和建築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以防止或減少環境雜訊;
五、建築與各種污染源的距離,應符合有關衛生防護的標准。
第3.1.3條 日照標准
一、住宅應每戶至少有一個居室、宿舍應每層至少有半數以上的居室能獲得冬至日滿窗日照不少於1h(小時)。
二、托兒所、幼兒園和老年人、殘疾人專用住宅的主要居室,醫院、療養院至少有半數以上的病房和療養室,應能獲得冬至日滿窗日照不少於3h(小時)。
第四章 建築物設計

第一節 室內凈高

第4.1.1條 室內凈高
一、室內凈高應按地面至吊頂或樓板底面之間的垂直高度計算;樓板或屋蓋的下懸構件影響有效使用空間者,應按地面至結構下緣之間的垂直高度計算。
二、建築物各種用房的室內凈高應按單項建築設計規范的規定執行。地下室、貯藏室、局部夾層、走道及房間的最低處的凈高不應小於2 第五章 室內環境要求

第一節 採光、通風

第5.1.1條 採光
一、建築物各類用房采游標准除必須計算採光系數最低值外,應按單項建築設計規范規定的窗地比確定窗洞口面積。
二、廁所、浴室等輔助用房的窗地比不應小於1/10,樓梯間、走道等處不應小於1/14。
三、內走道長度不超過20m時至少應有一端採光口,超過20m時應兩端有採光口,超過40m時應增加中間採光口;否則應採用人工照明。
第5.1.2條 有效採光面積
一、離地面高度在0.50m以下的採光口不應計入有效採光面積。
二、採光口上部有寬度超過1m以上的外廊、陽台等遮擋物時,其有效採光面積可按採光口面積的70%計算。
三、用水平天窗採光者,其有效採光面積可按採光口面積的三倍計算。
第5.1.3條 通風
建築物室內應有與室外空氣直接流通的窗戶或開口,否則應設有效的自然通風道或機械通風設施。採用直接自然通風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居住用房、浴室、廁所等的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於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20;
二、廚房的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於其地板面積的1/10,並不得小於0.8m2。爐灶上部應設排除油煙的設備或預留設備位置;
三、嚴寒地區的居住用房,嚴寒和寒冷地區的廚房,無直接自然通風的浴室和廁所等均應設自然通風道或通風換氣設施。自然通風道的凈截面面積及其排風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於0.015m2;
四、自然通風道的位置應設於窗戶或進風口相對的一面。

=========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還有疑問,可以向我咨詢

Ⅱ 建築工程質量事故的分級標准

建築工程質量事故的分級標准

按事故造成損失程度分級

1、特別重大事故

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

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3、較大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

(2)耐久年限規范擴展閱讀

工程質量事故發生後如何處理?

1、工程質量事故發生後,總監理工程師應簽發《工程暫停令》;

2、施工單位進行質量事故調查、分析質量事故產生的原因,並提交質量事故調查報告,監理工程師在事故調查組展開工作後,客觀地提供相應證據;

3、根據施工單位的質量調查報告或質量事故調查組提出的處理意見,項目監理機構要求相關單位完成技術處理方案;

4、技術處理方案經相關各方簽認後,項目監理機構應要求施工單位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

5、質量事故處理完畢後,具備工程復工條件時,施工單位提出復工申請,符合要求後,總監理工程簽署審核意見,報建設單位批准後,簽發工程復工令;

6、項目監理機構應及時向建設單位提交質量事故書面報告,並應將完整的質量事故處理記錄整理歸檔。

Ⅲ 根據設計規范要求,城市標志性建築其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應為多少

可以這規范內查zhao這個,你找找看吧,民用建築合理使用年限主要指回建築主體結構設計使答用年限,根據新修訂《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准》GB 50068-2001中將設計使用年限分為四類。另外,《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 中3.2.1同樣規定,

Ⅳ 關於現行行政辦公建築設計的標准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准
發布單位:國家計委
文 號:計投資[1999]2250號
發布日期:1999年12月21日
生效日期:1999年12月21日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准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在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中,貫徹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的方針,合理確定辦公用房的建設內容和建設規模,加強管理和監督,制定本建設標准。

第二條 本建設標准為全國統一的建設標准,是編制、評估和審批黨政機關辦公用房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審查工程初步設計和監督檢查的依據。

第三條 本建設標准適用於全國縣級及以上黨的機關、人大機關、行政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機關辦公用房(以下簡稱「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新建工程。改建、擴建工程參照執行。

第四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必須按照統籌兼顧、量力而行、逐步改善的原則進行建設。辦公用房的建設規模,應根據使用單位的級別和編制定員,按照本建設標准規定的建設等級、建築面積指標確定。

第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盟)、縣(市、旗)同級黨政機關及其直屬機關辦公用房宜集中建設或聯合建設,充分利用公共服務和附屬設施。

第六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應符合城市規劃的要求,綜合考慮建築性質、建築造型、建築立面特徵等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並應符合國家有關節約用地、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和消防安全等規定。

第七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水平,應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功能適用、簡朴莊重。為提高機關工作效率,應設置或預留辦公自動化等設施的條件。

第八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應堅持後勤服務社會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利用社會服務設施。集中建設或聯合建設辦公用房的公共服務和附屬設施,應統一規劃、集中管理、共同使用。

第九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除應符合本建設標准外,還應執行國家有關建築設計的標准、規范的規定。

第二章 建設等級與面積指標

第十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等級分為三級:

一級辦公用房,適用於中央部(委)級機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機關,以及相當於該級別的其他機關。

二級辦公用房,適用於市(地、州、盟)級機關,以及相當於該級別的其他機關。

三級辦公用房,適用於縣(市、旗)級機關,以及相當於該級別的其他機關。

第十一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包括:辦公室用房、公共服務用房、設備用房和附屬用房。各類用房的內容如下:

一、辦公室用房,包括一般工作人員辦公室和領導人員辦公室。

二、公共服務用房,包括會議室、接待室、檔案室、文印室、資料室、收發室、計算機房、儲藏室、衛生間、公勤人員用房、警衛用房等。

三、設備用房,包括變配電室、水泵房、水箱間、鍋爐房、電梯機房、製冷機房、通信機房等。

四、附屬用房,包括食堂、汽車庫、人防設施、消防設施等。

除上述四類用房之外的特殊業務用房,需要單獨審批和核定標准。

第十二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人均建築面積指標應按下列規定執行:

一級辦公用房,編制定員每人平均建築面積為26~30平方米,使用面積為16~19平方米;編制定員超過400人時,應取下限。

二級辦公用房,編制定員每人平均建築面積為20~24平方米,使用面積為12~15平方米;編制定員超過200人時,應取下限。

三級辦公用房,編制定員每人平均建築面積為16~18平方米,使用面積為10~12平方米;編制定員超過100人時,應取下限。

寒冷地區辦公用房、高層建築辦公用房的人均面積指標可採用使用面積指標控制。

第十三條 各級工作人員辦公室的使用面積,不應超過下列規定:

一、中央機關:

正部級:每人使用面積54平方米。

副部級:每人使用面積42平方米。

正司(局)級:每人使用面積24平方米。

副司(局)級:每人使用面積18平方米。

處級:每人使用面積9平方米。

處級以下:每人使用面積6平方米。

二、地方機關

(一)省級及直屬機關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正職:每人使用面積54平方米。

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副職:每人使用面積42平方米。

直屬機關正廳(局)級:每人使用面積24平方米。

副廳(局)級:每人使用面積18平方米。

處級:每人使用面積12平方米。

處級以下:每人使用面積6平方米。

(二)市(地、州、盟)級及直屬機關

市(地、州、盟)級正職:每人使用面積32平方米。

市(地、州、盟)級副職:每人使用面積18平方米。

直屬機關局(處)級:每人使用面積12平方米。

局(處)級以下:每人使用面積6平方米。

(三)縣(市、旗)級及直屬機關

縣(市、旗)級正職:每人使用面積20平方米。

縣(市、旗)級副職:每人使用面積12平方米。

直屬機關科級:每人使用面積9平方米。

科級以下:每人使用面積6平方米。

第十四條 本建設標准第十二條中各級辦公用房人均建築面積指標,未包括獨立變配電室、鍋爐房、食堂、汽車庫、人防設施和警衛用房的面積。

需要建設獨立變配電室、鍋爐房、食堂等設施,應按辦公用房需要進行配置。警衛用房的建設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人防設施,應按國家人防部門規定的設防範圍和標准計列建築面積。人防設施建設應做到平戰結合、充分利用。

第十六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汽車停車設施應包括地面停車場和汽車庫。汽車停車設施建設應充分利用社會停車設施,確需建設獨立汽車庫時,應注意節約用地,充分利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第十七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規模,應根據批準的編制定員人數,對照本建設標准規定的建設等級,按每人平均建築面積指標乘以編制定員數,並加上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中需要或者按規定設置的其他用房建築面積計算總建築面積。

第三章 選址與建設用地

第十八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地點應選擇在交通便捷、環境適宜、公共服務設施條件較好、有利於安全保衛和遠離污染源的地點,應避免建設在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

第十九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應節約用地,所需建設用地面積應根據當地城市規劃確定的建築容積率進行核算。

第二十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設,應符合當地城市有關基地綠化面積指標的規定。

第二十一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汽車庫和高層辦公建築的消防水池、水泵房等用房的建設,應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間。

第四章 建築標准

第二十二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築應按照本建設標准第十一條的規定設置辦公室用房、公共服務用房、設備用房、附屬用房等。辦公用房建築平面布置應功能分區明確、使用方便、布局合理。辦公用房區應與機關住宅區分開設置。

第二十三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築應合理確定門廳、走廊、電梯廳等面積,提高使用面積系數。辦公用房建築總使用面積系數,多層建築不應低於60%,高層建築不應低於57%。

第二十四條 各級黨政機關一般工作人員辦公室宜採用大開間,提高辦公室利用率;需設置分隔單間辦公室的,標准單間辦公室使用面積以12~18平方米為宜。

第二十五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會議室宜以中、小會議室為主,小會議室宜採用1~2個標准間,中會議室宜採用3--4個標准間。大會議室應根據編制定員人數並結合機關內部活動需要設置。

第二十六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宜建多層;一級、二級辦公用房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可建高層。

第二十七條 多層辦公建築標准層層高不宜超過3.3米,高層辦公建築標准層層高不宜超過3.6米;室內凈高不應低於2.5米。

第二十八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築耐久年限不應低於二級(50~100年);建築安全等級不應低於二級。

第二十九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築防火應符合國家有關建築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

第五章 裝修標准

第三十條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建築裝修應遵循簡朴莊重、經濟適用原則,兼顧美觀和地方特色。裝修材料選擇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應進口裝修材料。

第三十一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外部裝修,一級辦公用房宜採用中級裝修;二級、三級辦公用房宜採用普通裝修,主要入口部位可適當採用中級裝修。外門窗應按當地城市規定的節能指標要求採用密封和保溫、隔熱性能好的產品。

第三十二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內部裝修,一級辦公用房的門廳、電梯廳、貴賓接待室、重要會議室、領導人員辦公室等重要部位可採用中、高級裝修;二級、三級辦公用房的上述重要部位宜採用中級裝修。一般工作人員辦公室以及其他房間和部位應採用普通裝修。

第三十三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裝修標准,參照本建設標准附表一《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築裝修標准》;裝修選用材料,參考本建設標准附表二《建築裝修材料選用舉例》。

第三十四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內部裝修費用占建安工程造價的比例,應按下列數值控制:

磚混結構建築:不應超過35%;

框架結構建築:不應超過25%。

第六章 室內環境與建築設備

第三十五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辦公室、會議室應採用直接採光。辦公室照明應採用普通節能燈具,門廳、會議室可根據需要採用節能裝飾燈具。

第三十六條 採暖地區的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應優先採用區域集中供熱採暖系統。

第三十七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辦公室應採用自然通風換氣方式。夏季需要進行人工降溫的地區,可設置空調,包括採用分區或集中空調系統。

第三十八條 新建的五層及五層以上的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築應設置電梯或預留安裝電梯的空間。

第三十九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通訊與計算機網路設施應能滿足辦公自動化的要求,並應根據辦公自動化及安全、保密、消防管理等要求綜合布線、預留介面。

第四十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的衛生間應設置前室,衛生間潔具應採用易於清潔的衛生設備,並應設置機械排風設備和垃圾收集存放設施。

第四十一條 各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使用的採暖設備、空調設備、電梯設備及衛生設備均應採用國產設備。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本建設標准發布後,國家計委原頒布的《行政辦公樓建設標准(試行)》(計標〔1987〕184號)和《中央國家機關辦公及業務用房建設標准》(計投資〔1996〕2984號)停止執行。

第四十三條 本建設標准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四十四條 本建設標准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Ⅳ 斜屋面防水規范有什麼要求

屋面防水設計、施工規范內都有要求,查閱資料就可以了。

Ⅵ 關於建築耐久年限說法哪一項正確

根據《混凝土抄結構設計規范》
3.5.1 混凝土結構應根據設計使用年限和環境類別進行耐久性設計,耐久性設計包括下列內容:
1 確定結構所處的環境類別;
2
提出對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 確定構件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4 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耐久性技術措施;
5
提出結構使用階段的檢測與維護要求。
註:對臨時性的混凝土結構,可不考慮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Ⅶ 防火等級的歐美標准

防火等級的歐美標准:
一類(Grade 1):
不燃結構,能承受惡劣的環回境,結構堅固。主要用於軍答事、原子能、重要工業。
滿足美國軍用標准MIL-F-51058。
二類(Grade2):
阻燃結構,經耐水試驗、耐低溫試驗、以及軍用標准MIL-F-51058中的部分試驗。滿足美國UL-586標準的試驗(火焰試驗)。
三類(Grade3):
遇明火不燃燒,僅散發微量煙霧。符合UL-900標准中的Class1。
四類(Grade4):
遇明火輕微燃燒,或散發有限煙霧。符合UL-900標准中的Class2。
五類(Grade5):
阻燃材料結構,無助燃物質,遇火僅產生少量煙霧或不產生煙霧。用於潔凈室頂送風或側送風處的空氣過濾。
六類(Grade6):
用於無特殊防火要求和不十分重要的場所。

Ⅷ 現行的建築設計規范是哪個

第1.0.1條 目的
為保證建築符合適用、安全、衛生等基本要求,特製定本通則作為各類民用建築設計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
第1.0.2條 適用范圍
本通則適用於全國城市各類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築。
註: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城市規劃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所稱城市,是指國家行政區域劃分設立的直轄市、市、鎮(建制的鎮)及未設鎮的縣城。
第1.0.3條 與其它規范的關系
民用建築設計除執行本通則外,尚應執行國家或專業部門頒布的有關設計標准、規范和規定。
第1.0.4條 建築耐久年限
以主體結構確定的建築耐久年限分下列四級:
一級耐久年限 100以上 適用於重要的建築和高層建築。
二級耐久年限 50~100年 適用於一般性建築。
三級耐久年限 25~50年 適用於次要的建築。
四級耐久年限 15年以下 適用於臨時性建築。
第1.0.5條 民用建築高度與層數的劃分
一、住宅建築按層數劃分為:1~3層為低層;4~6層為多層;7~9層為中高層;10層以上為高層。
二、公共建築及綜合性建築總高度超過24m者為高層(不包括高度超過24m的單層主體建築)。
三、建築物高度超過100m時,不論住宅或公共建築均為超高層。
第1.0.6條 建築熱工設計
建築物熱工設計應與地區氣候相適應,按《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程》規定,全國劃分為下列四個地區:
嚴寒地區(Ⅰ區):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10℃的地區。
寒冷地區(Ⅱ區):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10℃、≤0℃的地區。
溫暖地區(Ⅲ區):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0℃,最熱月平均溫度<+28℃的地區。
炎熱地區(Ⅳ區):累年最熱月平均溫度≥+28℃的地區。
第1.0.7條 設計基本原則
建築設計除應執行國家有關工程建設的方針政策外,尚應執行下列基本原則:
一、當地城市規劃部門制定的城市規劃實施條例;
二、根據建築物的用途和目的,綜合講求建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三、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和空間,提倡社會化綜合開發和綜合性建築;
四、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滿足當前需要的同時適當考慮將來提高和改造的可能;
五、節約建築能耗,保證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
六、建築設計的標准化應與多樣化結合;
七、體現對殘疾人、老年人的關懷,為他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提供無障礙的室內外環境;
八、建築和環境應綜合考慮防火、抗震、防空和防洪等安全措施;
九、在國家或地方公布的各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的各項建設,應按國家或地方制定的有關條例和保護規劃進行。
第1.0.8條 無標定人數的建築
一、建築物除有固定座席或有尺寸排列並標明使用人數外,對無標定人數的建築均應按有關專項建築的設計規范核算並標明人數。
二、公共建築中為主體使用部分配置的輔助面積,當其面積與主體使用部分相接近,並有可能與主體使用部分同時開放作其它用途時,則該建築物的安全疏散出口寬度和數量,應按兩部分人數疊加計算。
三、使用人數無控制的公共建築,應按可能最多人數計算安全出口的寬度和數量。
第二章 城市規劃對建築的要求

第一節 建築 基地

第2.1.1條 基地與道路紅線
一、基地應與道路紅線相連接,否則應設通路與道路紅線相連接。其連接部分的最小長度或通路的最小寬度,應符合當地規劃部門制定的條例。
二、基地與道路紅線連接時,一般以道路紅線為建築控制線。如因城市規劃需要,主管部門可在道路紅線以外另訂建築控制線。
三、除符合本章第2.2.3條規定外,建築物均不得超出建築控制線建造。
第2.1.2條 基地高程
一、基地地面高程應按城市規劃確定的控制標高設計。
二、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否則應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第2.1.3條 基地安全
基地如有滑坡、洪水淹沒或海潮侵襲可能時,應有安全防護措施。
第2.1.4條 相鄰基地邊界線的建築與空地
一、建築物與相鄰基地邊界線之間應按建築防火和消防等要求留出空地或通路。當建築前後各自已留有空地或通路,並符合建築防火規定時,則相鄰基地邊界線兩邊的建築可毗連建造。
二、建築物高度不應影響鄰地建築物的最低日照要求。
三、除城市規劃確定的永久性空地外,緊接基地邊界線的建築不得向鄰地方向設洞口、門窗、陽台、挑檐、廢氣排出口及排泄雨水。
第2.1.5條 基地通路出口位置
車流量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車站、車場等)、其通路連接城市道路的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距大中城市主幹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點量起不應小於70m;
二、距非道路交叉口的過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橋和地鐵出入口)最邊緣線不應小於5m;
三、距公共交通站台邊緣不應小於10m;
四、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等建築的出入口不應小於20m;
五、當基地通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
六、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它特殊情況時,應按當地規劃主管部門的規定辦理。
第2.1.6條 人員密集建築的基地
電影院、劇場、文化娛樂中心、會堂、博覽建築、商業中心等人員密集建築的基地,在執行當地規劃部門的條例和有關專項建築設計規范時,應保持與下列原則一致:
一、基地應至少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該城市道路應有足夠的寬度,以保證人員疏散時不影響城市正常交通;
二、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應按建築規模或疏散人數確定,並至少不小於基地周長的1/6;
三、基地應至少有兩個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路連接的)出口;
四、基地或建築物的主要出入口,應避免直對城市主要幹道的交叉口;
五、建築物主要出入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積和長寬尺寸應根據使用性質和人數確定;
六、綠化面積和停車場面積應符合當地規劃部門的規定。綠化布置應不影響集散空地的使用,並不應設置圍牆大門等障礙物。
第2.1.7條 停車空間
新建或擴建工程應按建築面積或使用人數、並經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確認:在建築物內、或同一基地內、或統籌建設的停車場或停車庫內設置停車空間。
第三章 建築總平面

第一節 建築布局

第3.1.1條 總平面設計
基地總平面應根據設計任務書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對建築布局、豎向、道路、綠化、管線和環境保護等進行綜合設計。
第3.1.2條 建築布局和間距
建築布局和間距應綜合考慮防火、日照、防噪、衛生等要求,並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築物之間的距離,應滿足防火要求;
二、有日照要求的建築,應符合當地規劃部門制定的日照間距;
三、建築布局應有利於在夏季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並防止冬季寒冷地區和多沙暴地區風害的侵襲。高層建築的布局,應避免形成高壓風帶和風口;
四、根據雜訊源的位置、方向和強度,應在建築功能分區、道路布置、建築朝向、距離及地形、綠化和建築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以防止或減少環境雜訊;
五、建築與各種污染源的距離,應符合有關衛生防護的標准。
第3.1.3條 日照標准
一、住宅應每戶至少有一個居室、宿舍應每層至少有半數以上的居室能獲得冬至日滿窗日照不少於1h(小時)。
二、托兒所、幼兒園和老年人、殘疾人專用住宅的主要居室,醫院、療養院至少有半數以上的病房和療養室,應能獲得冬至日滿窗日照不少於3h(小時)。
第四章 建築物設計

第一節 室內凈高

第4.1.1條 室內凈高
一、室內凈高應按地面至吊頂或樓板底面之間的垂直高度計算;樓板或屋蓋的下懸構件影響有效使用空間者,應按地面至結構下緣之間的垂直高度計算。
二、建築物各種用房的室內凈高應按單項建築設計規范的規定執行。地下室、貯藏室、局部夾層、走道及房間的最低處的凈高不應小於2 第五章 室內環境要求

第一節 採光、通風

第5.1.1條 採光
一、建築物各類用房采游標准除必須計算採光系數最低值外,應按單項建築設計規范規定的窗地比確定窗洞口面積。
二、廁所、浴室等輔助用房的窗地比不應小於1/10,樓梯間、走道等處不應小於1/14。
三、內走道長度不超過20m時至少應有一端採光口,超過20m時應兩端有採光口,超過40m時應增加中間採光口;否則應採用人工照明。
第5.1.2條 有效採光面積
一、離地面高度在0.50m以下的採光口不應計入有效採光面積。
二、採光口上部有寬度超過1m以上的外廊、陽台等遮擋物時,其有效採光面積可按採光口面積的70%計算。
三、用水平天窗採光者,其有效採光面積可按採光口面積的三倍計算。
第5.1.3條 通風
建築物室內應有與室外空氣直接流通的窗戶或開口,否則應設有效的自然通風道或機械通風設施。採用直接自然通風者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居住用房、浴室、廁所等的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於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20;
二、廚房的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於其地板面積的1/10,並不得小於0.8m2。爐灶上部應設排除油煙的設備或預留設備位置;
三、嚴寒地區的居住用房,嚴寒和寒冷地區的廚房,無直接自然通風的浴室和廁所等均應設自然通風道或通風換氣設施。自然通風道的凈截面面積及其排風口的有效面積不應小於0.015m2;
四、自然通風道的位置應設於窗戶或進風口相對的一面。

Ⅸ 建築物的耐火等級分為哪幾個等級

民用建築的耐火等級應分為一、二、三、四級。

閱讀全文

與耐久年限規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
土地買賣使用權協議 瀏覽:54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知識競賽 瀏覽:484
戶照的有效期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