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略投資者可以在新三板收購企業嗎
被並購,對投資者來說是好事,說明當前標的質量不是很好,收購方意在借殼實現掛牌;收購方的發展好於被收購企業。
2. 新三板分層之後 投資者該選擇什麼樣的策略
正確看待分層效果
由於當前新三板市場的掛牌企業眾多、投研服務較為匱乏及企業信息披露不規范等現象的存在,投資者的信息獲取成本較高,導致企業的融資效率低、市場流動性不足、股價難以真實反映企業價值。因此我們認為,分層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將其分為好公司、壞公司,而在於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差異化需求,合理分配監管資源,同時有效降低投資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但分層並未對市場流動性的改善帶來明顯的變化,後續的制度紅利如規范企業並購重組行為、制定募集資金使用的負面清單制度、優化發行定價制度等才是解決流動性問題的關鍵。
要完整解決流動性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逐步妥善解決:(1)500萬投資門檻,攔住了投資者的腳步;(2)做市商數量少,資金量不足;(3)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大體量資金尚未介入;(4)交易機制太僵硬。沒有競價交易,壟斷做市。(5)缺少大宗交易機制。(6)股權過於集中。
對於分層後,創新層將會否承載試驗田機制,比如先試先行的注冊制、轉板機制等等,都是市場上對創新層日後發展的期待。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稱,創新層出現後,圍繞創新層將出現不同於原有新三板的進入退出規則。特別是退出方面:對上是主動轉板,對下是被動降層。未來創新層或將成為中國注冊制的試驗田,打破A股現有難上難下的局面,建立有如美國納斯達克那樣流動性好、競爭力強的市場新機制。
投資策略:好公司+好價格
當前的新三板投資策略為「好公司+好價格」,好公司的判定標准為企業所處的行業空間較為廣闊,企業的行業地位較高,所鑄造的護城河夠深;而好價格則意味著這樣的企業尚未被市場充分挖掘,估值處於低位。
機會一:選擇創新層企業
對投資者而言,分層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了篩選成本又能提高投資效率。創新層企業有更多的優勢:
創新層的標准一集中的是績優股,標准二是成長股,標准三是價值股,分層也可以把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分開聚焦投資人視野,讓流動性集中。
從市盈率來看,新三板創新層的企業平均市盈率為47,而創業板的則是104,估值優勢明顯。從凈資產收益率(加權)來看,創新層企業的加權凈資產收益率為22.1%,而創業板的則是9.1%。新三板創新層企業的ROE水平是創業板企業的2倍多。
從總資產周轉率來看,創新層企業的總資產周轉率為1.1,而創業板企業的數據僅0.5。這意味著,新三板創新層企業的總資產周轉快於創業板。
機會二:未來一段時間內能夠進入創新層的企業
一些優質企業由於客觀因素如掛牌時間不長等導致今年無法進入創新層,估值處於低位。有專家指出,創新層和基礎層估值一上一下,整體估值價差或接近50%。未來存在大量的套利空間。機構反而或擴大對基礎層企業的投入,來博弈潛在「升層」的估值套利。
調整心態:在大機會時代 我們要有戰略耐性!
創業板的案例研究告訴我們,想要獲得超額收益,克服投資中的「近視眼」是關鍵。未來隨著政策紅利如競價交易、引入公募、轉板制度等的不斷釋放,市場的流動性將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監管層目前仍然希望新三板走出一條自己的、不同於滬深兩市的發展之路。所以,雖然內心希望新三板盡快茁壯成長,監管層卻並不急於倉促推出政策利好,以免拔苗助長,重蹈當年滬深兩市一些因為倉促出台政策的一些遺憾。在這種背景下,建議新三板投資者,精選標的,在低潮期耐住寂寞,與市場共成長同發展,在新三板風起之時靜靜享受超額回報。
分層只是針對不同企業的發展階段、風險類別進行區分,利於分類監管與服務。分層之後,一系列政策紅利落地之日,才是新三板展翅高飛之時。
買三板認為,在分層之後,無論是選擇創新層機會投資還是潛在創新層機會投資,首先,都有必要認真分析市場現在所處階段,這個市場未來會有那些變化。任何結論都要有依據支撐,切忌盲目跟風或者使用一些不夠扎實資料來進行判斷。比如投資人說新三板市場短期機會不好把握,長線有價值的機會更多;我們相信這個分析是有他的判斷依據的。你是否也是這么判斷的?如果是這樣,那麼激進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短期機會搏一把;穩健的投資者可以選擇長期的機會來做配置,這樣更符合你的投資邏輯。當然也可以「長期+短期」來平衡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