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治療兒童哮喘的好的葯物
哮喘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2000年調查我國0-14歲城市兒童哮喘的患病率為0.5-3.4%。1994年WHO組織全球30多位專家制訂了「全球哮喘防治的創議」(GINA),並在1998年、2002年相繼修訂,1993年我國兒科呼吸學組相應制訂了我國的「兒童哮喘防治常規」並於1998年修訂。現參照2002年新GINA方案並結合我國國情再次修訂。 [定義]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如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T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等)和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症性疾患。這種慢性炎症導致氣道反應性增高,當接觸多種危險因素時,氣道發生阻塞和氣流受限,出現反復發作的哮喘、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或加劇,多數患兒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 [診斷] 一、兒童哮喘 (1)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或化學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運動有關;(2)發作時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3)支氣管舒張劑有顯著療效;(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5)對於症狀不典型的患兒,同時在肺部聞及哮鳴音者,可酌情採用以下任何1項支氣管舒張試驗協助診斷,若陽性可診斷為哮喘; ①速效β2受體激動劑霧化溶液或氣霧劑吸入; ②以0.1%腎上腺素0.01ml/kg皮下注射(最大不超過0.3ml/次)。在進行以上任何1種試驗後的15~30分鍾內,如果喘息明顯緩解,哮鳴音明顯減少者為陽性。5歲以上患兒若有條件可在治療前後測呼氣峰流速(PEF)或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治療後上升≥15%者為陽性。如果肺部未聞及哮鳴音,且FEV1>75%者,可做支氣管激發試驗或運動試驗,若陽性可診斷為哮喘。 以下情況注意: 1、一些年幼兒其發病的最初症狀是反復或持續性咳嗽,或在呼吸道感染時伴有喘息,經常被誤診為支氣管炎或肺炎(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並被給予無效的抗生素或鎮咳葯物治療。此時給予抗哮喘葯物治療是有益的,並有助於診斷嬰幼兒期哮喘,故具有以上特點的嬰幼兒還是可以延用嬰幼兒哮喘的診斷名稱。 2、如果病人的感冒反復地「發展到肺部」,或持續10天以上才恢復,或使用抗哮喘葯物治療後才好轉,則應考慮哮喘。 3、如果按照哮喘治療效果不理想時,應排除支氣管異物、支氣管淋巴結結核、先天性上下氣道畸形、心源性哮喘等可具有喘息、氣促或胸悶的疾病。 二、咳嗽變異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1)持續咳嗽>1月,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運動、遇冷空氣或聞到特殊氣味後加重,痰少,臨床上無感染徵象,或經較長時間抗生素治療無效;(2)支氣管舒張劑診斷性治療可使咳嗽發作緩解(基本診斷條件);(3)有個人或家族過敏史、家族哮喘史,過敏原(變應原)檢測陽性可作輔助診斷;(4)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分期與病情嚴重程度評估] 一、哮喘的分期 為了便於規范化治療和管理,根據患兒臨床表現和肺功能,將哮喘全過程劃分為急性發作期(exacerbation)、慢性持續期(persistent)及臨床緩解期(remission)。臨床緩解期是指哮喘患兒症狀、體征消失,FEV`或PEF≥80%預計值,並維持4周以上。 二、哮喘病情嚴重程度評估:可分3個部分 (1)未經規范化治療的患兒病情嚴重程度評估 包括新發生的哮喘患兒和既往已經被確診為哮喘而長時間未規范應用葯物治療的患兒。一般根據治療開始前1個月內喘息的頻率、程度、肺功能情況進行評估,分為4級(見表46-5)。 表46-5 未經規范治療的哮喘病情嚴重程度分級 日間症狀 夜間症狀 PEF或FEV1占預計值 PEF變異率 一級 輕度間歇 <1次/周 發作間歇無症狀 ≤2次/月 ≥80% <20% 二級 輕度持續 >1次/周但<1次/天可能影響活動 >2次/月 ≥80% 20~30 三級 中度持續 每日有症狀 影響活動 >1次/周 60~80 >30% 四級 重度持續 持續有症狀 體力活動受限 頻率 ≤60% >30% 註: ① 患兒只要具有某級嚴重程度的一個特點,就可將其列為該級別,即嚴重程度分級按最嚴重一項來確定。 ② 任何一級,甚至間歇發作,都可以出現嚴重的哮喘發作 ③ PEF變異率:每天早晨和傍晚定時測定PEF,連續7天以上,然後計算每日PEF變異率。 (2)規范化治療期間患兒病情嚴重程度評估 當患兒已經規范化治療期間(一般1個月),哮喘病情嚴重程度的分級,則應根據目前的嚴重程度和目前的治療級別進行綜合判斷。 [治療] 一、哮喘長期控制的標准: (1)最少或沒有症狀,包括夜間症狀;(2)最少的哮喘發作;(3)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4)體力活動和運動不受限;(5)最低限度地使用緩解葯物;(6)不因哮喘而急診;(7)極少甚至沒有葯物不良反應。 二、哮喘治療的目標: (1)有效控制急性發作症狀,並維持最輕的症狀,甚至無症狀;(2)防止症狀加重或反復;(3)盡可能將肺功能維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4)防止發生不可逆的氣流受限;(5)保持正常活動(包括運動)能力;(6)避免葯物的不良反應;(7)防止因哮喘死亡。 三、治療原則: 抗變態反應性炎症治療應越早越好。要堅持長期、持續、規范、個體化治療原則,治療包括:(1)發作期快速緩解症狀:抗炎、平喘;(2)緩解期防止症狀加重或反復:抗炎、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防止氣道重塑、避免觸發因素、做好自我管理。 四、長期規范化治療方案 兒童哮喘根據年齡有兩種方案: 根據哮喘的嚴重程度決定開始劑量,如治療初期選擇較大劑量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時,應在2~3個月的時間較快減量到能控制哮喘發作的本級別中最適有效劑量。在各級治療中,每1~3個月審核一次治療方案,一旦症狀得到控制應鞏固至少3-6個月,然後降級治療,直至確定維持哮喘控制的最小劑量。如果哮喘沒有得到控制,要立即升級治療,但首先要檢查患兒吸葯技術、遵循用葯方案的情況(避免變應原和其它促發因素)等,此即哮喘的階梯式治療方案。 五、臨床緩解期的處理 為了鞏固療效,維持患兒病情長期穩定,提高其生活質量,應加強臨床緩解期的處理。 1、鼓勵患兒堅持每日定時測量PEF、監測病情變化、記錄哮喘日記。 2、注意有無哮喘發作先兆,如咳嗽、氣促、胸悶等,一旦出現應及時用葯以減輕哮喘發作症狀。 3、病情緩解後應繼續吸入最低的有效維持量的糖皮質激素,輕度哮喘需要至少6個月,中重度哮喘需要1~3年或更長。 4、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包括了解誘因和以往發作規律,與患兒及家長共同研究,提出並採取一切必要的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觸過敏原(變應原)、防止哮喘發作、保持病情長期控制和穩定。 [吸入方法] 是目前哮喘治療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葯物可以較高濃度直接到達病變部位,因此起效迅速,見因所用葯物劑量較小,即使有極少量葯物進入血液循環,也可在肝臟迅速滅活,全身不良反應極輕,故應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