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認定機動車保險合同中仲裁條款的效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車輛的普及,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在法院審理的各類民事案件中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因為我國法律規定,購置車輛需購買保險,所以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必然會牽涉到保險公司的權利義務問題以及三方即投保人(交通事故中的權利侵害人,以下簡稱權利侵害人)、第三人(交通事故的中權利被侵害人,以下簡稱權利被侵害人)、保險公司的權利義務分攤問題。目前,此類保險合同中常常含有仲裁條款,即在交通事故發生後,投保人(權利侵害人)的保險利益需要通過先仲裁後訴訟的方式才能獲得。一起交通事故發生後,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本可依據《保險合同法》第五十條的規定獲得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的權利。但因為投保人(權利侵害人)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中約定有仲裁條款,成為了保險公司拒絕先予理賠的一個程序障礙。而在審判實踐中,因為各地法院對此類案件的認定不同,造成了同類案件在處理上程序不同,所達到的社會效果也完全不一樣的情形。所以,在當前情形下,法院在審理案件中如何認定仲裁條款的效力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在此,筆者提出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中應認定投保人(權利侵害人)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能對抗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的觀點。即法院在處理以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為原告的案件中可以直接作出判決。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中認定投保人(權利侵害人)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能對抗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更符合立法原意。首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即保險公司有承擔首付的法定責任。其次,《保險法》第五十條規定,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即第三者直接請求權)。投保人(權利侵害人)的故意和過失與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毫不相干,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對保險公司直接賠償請求權不是基於保險合同,而是基於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保險公司以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不是合同當事人,與保險公司沒有合同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為由拒絕承擔賠償責任的理由,本身就違反汽車強制保險的創設目的。再次,機動車方發生事故造成侵權,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基於侵權法律關系要求投保人(權利侵害人)承擔賠償責任和基於法律規定和保險合同的約定,由保險公司承擔給付賠償金的義務,二者基於不同的原因而產生同一給付義務,並因其中任何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部債務歸於消滅,保險公司和機動車方的債務構成民法上的不真正連帶債務。對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的損失,除非在受害方故意的情形下,受害人既可直接向保險公司請求賠償,也可要求機動車方賠償損失,還可同時向機動車方和保險公司主張權利。在實例中原告方選擇同時請求保險公司和侵權人進行賠償的方式進行救濟,有其充分法理依據。 第二,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中認定投保人(權利侵害人)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能對抗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符合合同相對性原則。首先,從法理上看,仲裁條款沒有經過第三人的同意,因此有悖於傳統仲裁法理論;其次,由於第三人不是合同當事人,仲裁條款向第三人擴張還面臨著合同相對性原則的考驗。一是在合同主體方面,《保險法》第十條規定: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投保人是指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並按照合同約定負有支付保險費義務的人。保險人是指與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並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公司。根據合同關系相對性的原則,合同關系和合同的約束力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合同當事人不能向與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請求,也不能擅自為第三人設定合同上的義務,所以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在合同中的任何約定對第三人無效。二是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法律關系為損害賠償而不是保險合同關系,不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合同相對性都是合同法的基石,合同一般只能為第三人創造權利,卻不能為第三人設定義務,故保險公司提出仲裁優先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第三,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中認定投保人(權利侵害人)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能對抗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有助於案結事了,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在一起交通事故糾紛案件中,被侵害的權利客體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財產權,這些關繫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權利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賠付必然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的生產、生活,進而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歷年來,因為保險公司不能及時理賠起訴到法院的交通事故糾紛越來越多,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例如,本人在2011年所承辦的一起某某訴某某道路交通事故糾紛,因為保險公司提出保險合同中含有仲裁條款、事故未經仲裁拒絕向傷者、投保人支付賠償款,造成事故發生後一年之久未經處理,投保人和傷者自己墊付的醫葯費用高達十幾萬之多,相對於一個正經歷人身損害的家庭這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因此,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中作出投保人(權利侵害人)與保險公司的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能對抗第三人的認定,直接作出判決,使第三人(權利被侵害人)的權利在第一時間內得到償付,是在尊重法律原則的前提下,又切實及行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助於社會的穩定,能夠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綜上,筆者認為,不管是從減少訴累、節約司法成本、還是從立法意圖、保護傷者的權益出發,在處理交通事故案件實例中認定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簽訂的保險合同中的仲裁條款不能對抗第三人,法院在處理以第三人為原告的案件中可以直接作出判決都是正確的。 及時的裁判是公正的,及時的賠付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第1頁 共1頁
⑵ 保險合同糾紛仲裁實行的是
這個糾紛適用的來法律是合同法、源保險法和仲裁法,當然如果當地有相應的法規和條例也是要適用的。選擇仲裁的意圖表示既可以在保險合同中設立仲裁條款,也可以由當事人事後達成仲裁協議,但不論採取何種方式,都應按《仲裁法》規定,簽訂仲裁協議,明確約定仲裁事項、仲裁機構,以便仲裁機構依法進行仲裁。
⑶ 請問大家平安車險的保單上「保險合同爭議解決方式」是用仲裁好還是訴訟好,有什麼區別
對保險公司來說是訴訟好,對保險公司有利。
對被保險人來說,是仲裁好,對被保險人有利。
不過現在法院為了社會安定,都當保險公司是金庫,真的有什麼訴訟案件, 多數是保險公司敗訴。
⑷ 車方與保險公司有仲裁條款約定的合同可不可以在第三者的起訴中直接列為被告
能否列為被告要看這個人或者法人是否侵犯其合法權利或者與原告發生權利義務爭議,並被法院通知的應訴人。
問題一:
按照你的說法來分析,應該是車主與保險公司在合同中有約定:因保險合同引起的糾紛通過仲裁來解決。因在修理廠發生意外事故引起爭議是否能訴訟要看這個意外事故是否是是保險公司引起的,而這個意外事故是否和保險合同是否有必然的聯系。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就不能引用仲裁條款。如果有必然聯系法院受理就是錯誤的。可以二審上訴或者直接再審要求裁定撤銷原判決,駁回起訴。
車方與保險公司的仲裁條款約定只對約定雙方有效,效力不能及於第三人。根據你說的「第三者在起訴中將保險公司也列為被告」只能推定是修理廠或者在修理廠遇到的其他的受害人把車方告了,還把保險公司也拉上了。這中間要區分情況,如果說車方和保險公司共同實施了一個侵權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那就必須將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如果是受害人告車方侵權要求賠償,同時另外不是基於這同一個事實起訴保險公司要求賠償,由於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都是要錢。法院可以合並處理但需要當事人得同意,不同意就不能合並審理。如果以上兩種可能都沒有隻是保險公司基於這個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那保險公司只能是列為第三人。
問題二:對程序問題用裁定,如你申請個迴避啦、申請財產保全啦、駁回起訴啦等等都用裁定;對實體問題用判決,如讓被告賠償多少錢啦、讓被告履行義務啦等等。
⑸ 保險合同爭議約定由仲裁委員會處理可以訴訟嗎
查明有仲裁協議的,法院不會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民事訴容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45、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二)項的規定,當事人在書面合同中訂有仲裁條款,或者在發生糾紛後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但仲裁條款、仲裁協議無效、失效或者內容不明確無法執行的除外。
⑹ 車險保單上寫著解決爭議方式有 訴訟、仲裁兩種可選,選哪種對車主好
一定選擇訴訟,一般車主與保險公司發生爭議,只要不是太離譜的,法院通常都會傾向於幫助弱勢群體,也就是車主,所以訴訟的贏面很大。
⑺ 如保險合同糾紛約定仲裁,是否還可以走訴訟
如果是合法有效.經雙方簽字同意的仲裁協議,不能再走訴訟.
合法有效的仲裁協議,排除法院的管轄回權.這在仲裁法里答面稱為或裁或審制
如果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訟訴.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將駁回上訴.交由仲裁委員會裁決.
⑻ 保險合同仲裁需要提供什麼手續
按實際情來況及相關法律自規定,對於保險合同糾紛通過仲裁解決糾紛的,需要按相關法律規定進行辦理。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第二十一條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仲裁協議;
(二)有具體的仲裁請求和事實、理由;
(三)屬於仲裁委員會的受理范圍。
第二十二條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向仲裁委員會遞交仲裁協議、仲裁申請書及副本。
第二十三條仲裁申請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工作單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二)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三)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⑼ 保險合同糾紛仲裁多長時間有結果
商事仲裁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