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認為行政機關不作為申請行政復議,實際行政機關已經作為,所以復議機關決定不予受理的法律依據是
您好,這是行政復議法的強制性規定的,對於行政機關已經履行作為義務或者改變具體行政行為且行為合法時,應當不予受理的!
❷ 是否可以以行政不作為提出行政復議申請
我國行政復議法第二章規定行政復議范圍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其中第八款至第九款就是不作為的規定。因此,對於行政不作為的行為是可以提起行政復議的。
❸ 哪些行政不作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第一種表現是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特定相對人不服,申請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逾期不復議。對於兩級機關不作為的行政行為,相對人不服應當對最
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提起訴訟。因為復議機關對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的默認和維持。如果允許相對人對復議機關的不作為
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法院經過審查後判決復議機關作為,復議機關可能作出要求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作為的決定,而不作出具有實體內容的決定。這就使得行政
爭議的解決多了一個環節。
第二種表現是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特定相對人不服,申請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復議決定維持最
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行政行為可以提起訴訟,而不宜對議機關的決定提起訴訟。因為復議
機關雖然作出了決定,但其決定不具有實體內容,且維持了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如果允許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決定提起訴訟,很可能產生第
一種表現中所談到的結果,使行政爭議的解決多一個環節。
第三種表現是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特定相對人申請復議機關復議, 復議機關要求該機關作為,該
機關接到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後仍然不作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復議機關的決定提起訴訟顯然是不妥的,雖然議機關的
復議決定可視為改變原行政機關的決定,但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對相對人有利。因此相對人只能對最初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政行為提起訴訟。
第四種表現是應當作為的行政機關不作為,按照法律規定無須經過復議機關復議的,特定相對人不服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
❹ 行政復議不作為如超出十五天還可以向法院訴訟嗎
您好。不可以的。根據法律規定。經過行政復議的,應當在收到行政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法院起訴。超過十五日的,法院將不再受理。
❺ 哪些行政不作為能提起行政訴訟
你好,要抄看具體的情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間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❻ 對縣級市的行政不作為申請復議向哪邊申請,能不能舉個例子
上一級行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書上講的
❼ 如何復議行政不作為
根據抄最高法院《關於執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訴權或者起訴期限的,起訴期限從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訴權或者起訴期限之日起計算,但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2年。
所以,這種情況不可以向市政府法制辦申請行政復議,而是以工商局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❽ 信訪不作為能否行政復議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申請行政復議,把信訪機構列為被申請人的現象並不少見。行政復議機關如何處理此類案件,實務界和學界存在爭議。在實踐中,不予受理當事人的申請難以拿出有理有據的解釋,致使當事人難以信服。為此,對於此類行政復議申請不能一概拒之門外。
一是只有縣級以上政府設立的信訪局,才有可能成為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因為一般情況下,縣以上政府所設立的信訪局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自己的名稱,有獨立的財產,有單獨的辦公場所。國務院頒布的《信訪條例》作為行政法規已授權政府信訪機構(信訪局)承辦信訪事項,能夠對外單獨承擔法律責任。而政府部門內部設立的信訪處(科)、信訪辦等,財物不獨立,《信訪條例》也沒有授權,不能單獨對外承擔法律責任,因此,也不能成為復議中的被申請人。如果政府部門內部的信訪處(科)因辦理信訪事項對公民造成侵權的,由該政府部門承擔法律責任,作為被申請人。
二是只有縣級以上政府信訪局作出兩類行為,才可導致信訪局成為被申請人。政府信訪局的職責多是轉辦、交辦、協調信訪事項,作出的《信訪答復意見》、《復查意見》、《復核意見》一般是向當事人說明事實真相,不改變原行政機關的行政決定,所以,一般不會侵害信訪人的實體權利。對這些答復意見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依法不能受理,信訪局就不能成為被申請人。但當出現以下兩種情況時,政府信訪局有可能成為復議中的被申請人。一種情況是信訪局的《信訪答復意見》、《復查意見》改變了原行政機關的決定,造成了對信訪人新的權益侵害,信訪事項又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信訪局就可以成為復議的被申請人。第二種情況是,信訪局對信訪人的信訪事項置之不理,應該書面答復而不答復,超過《信訪條例》規定的答復期限,信訪事項又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就構成行政不作為,也可以成為復議中的被申請人。
三是兩種特殊情況。第一種,《信訪條例》第35條第3款規定:「信訪人對復核意見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投訴請求的,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和其他行政機關不再受理」。當事人對《復核意見》不服申請復議的,因復議機關是當然的行政機關,假如《復核意見》改變了原機關的決定,造成了對當事人權益的侵害,復議機關依據以上規定也不能受理。當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第二種,信訪局協調處理黨委系統的事項作出的行為或不作為,復議機構不能受理。此時,信訪局行使的是黨委信訪局的職能,行政機關無權干預。
❾ 行政不作為起訴是否要復議前置
不是的,目前我國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前置只有以下8種:
1、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國務院依照本法的規定作出最終裁決。
2、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3、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依照稅務機關的納稅決定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及滯納金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然後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
4、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決定不服的,應當在收到審計決定之日起15日內先向上一級審計機關申請復議,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這就是審計行政復議前置的規定。
5、治安管理處罰上級公安機關裁決前置。
6、專利復審委員會復審前置。
7、工傷保險案件 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二)用人單位對經辦機構確定的單位繳費費率不服的;
(三)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認為經辦機構未履行有關協議或者規定的;
(四)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
8、對價格違法的處罰
第十六條 規定: 經營者對政府價格主管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應當先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