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辦理行政案件時間到了如何延長
繼復續調查取證並製作出相關處理決定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25號)第一百四十一條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十日;案情重大、復雜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三十日。辦理其他行政案件,有法定辦案期限的,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辦理。
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對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逃跑等客觀原因造成案件在法定期限內無法作出行政處理決定的,公安機關應當繼續進行調查取證,並向被侵害人說明情況,及時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B. 公安局辦理行政治安案件需要些程序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中規定:
第三十八條 當場處罰,應當按照下列程序實施:
(一)向違法行為人表明執法身份;
(二)收集證據;
(三)口頭告知違法行為人擬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並告知違法行為人依法享有的陳述權和申辯權;
(四)充分聽取違法行為人的陳述和申辯。違法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應當採納;
(五)填寫當場處罰決定書並當場交付被處罰人;
(六)當場收繳罰款的,同時填寫罰款收據,交付被處罰人;未當場收繳罰款的,應當告知被處罰人在規定期限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
第四十條 對不適用簡易程序,但事實清楚,違法嫌疑人自願認錯認罰,且對違法事實和法律適用沒有異議的行政案件,公安機關可以通過簡化取證方式和審核審批手續等措施快速辦理。
(2)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期限擴展閱讀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中規定:
第一百二十三條 在作出下列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違法嫌疑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
(一)責令停產停業;
(二)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
(三)較大數額罰款;
(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違法嫌疑人可以要求舉行聽證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三項所稱「較大數額罰款」,是指對個人處以二千元以上罰款,對單位處以一萬元以上罰款,對違反邊防出境入境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個人處以六千元以上罰款。對依據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作出的罰款處罰,適用聽證的罰款數額按照地方規定執行。
第一百二十四條 聽證由公安機關法制部門組織實施。
依法具有獨立執法主體資格的公安機關業務部門以及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由其非本案調查人員組織聽證。
C.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最早發布時間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的具體適用》是2008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曉輝。
D. 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2020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條是為了規范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保障公安機關在辦理行政案件中正確履行職責,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而制定的。
辦理行政案件,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應當使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詢問。對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當事人,應當為用戶提供翻譯。
(4)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期限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三條,辦理行政案件應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四條:辦理行政案件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的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第五條:辦理行政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E.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四十七條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第四十七條 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舉報、群內眾扭送或容者違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移送的案件,應當及時受理,製作受案登記表,並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對屬於本單位管轄范圍內的事項,應當及時調查處理;
(二)對屬於公安機關職責范圍,但不屬於本單位管轄的,應當在受理後的二十四小時內移送有管轄權的單位處理,並告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扭送人、投案人;
(三)對不屬於公安機關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書面告知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扭送人、投案人向其他有關主管機關報案或者投案。
公安機關接受案件時,應當製作受案回執單一式二份,一份交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扭送人,一份附卷。
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在日常執法執勤中發現的違法行為,適用第一款的規定。
以上是最新《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25號,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官方網站。
F.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二次鑒定有時間限制嗎
有限制 要根據你的具體病情才能判斷需要多少時間才可以做鑒定 有些受傷直接可以 有些等一個月 有些要三到六個月 最長的要等一年以上 歡迎登陸 法律咨詢貼吧 具體咨詢
G.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三十二條解讀
該條款內容為:
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期間開始之時或者日不計算在內。法律文書送達的期間不包括路途上的時間。期間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滿日期,但違法行為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間,應當至期滿之日為止,不得因節假日而延長。
首先明確「期間」的概念。《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中對於時間有「期間」、「期限」和「時限」三個概念,《規定》中本身並沒有詳細說明哪些是「期間」,但是從立法者意圖上來看是與實體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相互呼應的;而《治安管理處罰法》又出現了同一條款「期間」和「期限」雜亂混用的情況,比如下面這個第99條比較典型:
為了查明案情進行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意思雖然能明白,但是你這么搞弄得大家概念混亂。言歸正傳,結合這句「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的模稜兩可的定義,筆者認為「期間」實際上就是《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期限」(的中間一段)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以天來計算的大塊的,或者相對不怎麼重要的時間是「期間」,反之可以推定為是「時限」。
比如「交通警察應當於作出決定後的二日內報所屬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備案」,這里的二日也就是48小時,因為相關程序不入卷,沒必要精確到分鍾,操作當中也就只能「以時、日、月、年計算」,所以是期間的概念;而卷里的筆錄等重要材料基本都是「時限」,「時限」牽涉嫌疑人的權利等問題,所以精確到分鍾,比如「繼續盤問的時限一般為十二小時」,時間的精確性更是直接體現在法律文書上,就是典型的「時限」概念,不在本條款討論范圍內。
然後再來看條款,其中包含五部分內容,具體解釋如下:
1、期間以時、日、月、年計算
意思上不需解釋。但是你這句話到底算是下定義呢,還是規范呢?見仁見智吧。。。
2、期間開始之時或者日不計算在內。
意思就是期間開始的這個小時(以時計的)或當天(以日記的)就算是白給你了,從下一小時或天開始算。比如「在異地或者在偏遠、交通不便地區提取涉案財物的,辦案人民警察應當在返回單位後的二十四小時內移交。」,對於這個辦案期間來說,假如今天9:15返回的,那麼嚴格來說明天10:00前移交走就可以了。假設他要說一日內移交,那意思就說不管今天幾點返回的,都是明天24點之前就ok了。
3、法律文書送達的期間不包括路途上的時間。
我期限內寄出去就行了,管你什麼時候收到。
4、期間的最後一日是節假日的,以節假日後的第一日為期滿日期
也不難理解,比如之前提到的「交通警察應當於作出決定後的二日內報所屬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備案」,假如今天是禮拜五,那麼今天就白給了,從禮拜六零點開始算時間,本來應該禮拜天(24點之前)辦完,那麼推一天周一(24點之前)辦完就行了。
5、違法行為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間,應當至期滿之日為止,不得因節假日而延長。
不需解釋。
總而言之,由於《治安管理處罰法》實在太糙,導致《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很多時候難以適從。實際辦案當中只能將就著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