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怎麼理解
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由於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比較復雜,在實際生活中容易發生混淆,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和損失。正確區分兩者,准確適用法律,對維護保證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
一、保證期間是除斥期間
保證期間,是根據當事人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債權人應當向債務人(在一般保證情況下)或者保證人(在連帶保證情況下)主張權利的期間。進一步說,保證期間是債權人主張請求權的權利存續期間,債權人在該期間內沒有主張權利,則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即,保證期間屆滿發生實體權利消滅的法律後果。
保證期間是一個不變期間。債權人和保證人可以在保證合同中自行約定保證期間,如果沒有約定,一般保證的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止日起六個月。另外,如果合同中約定的保證期間早於或等於主債務履行期限,視為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止日起六個月。而在保證合同中經常出現的以「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止」或相類似的字樣約定保證期間的,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這里,保證期間的起算點是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那麼,如果主合同對主債務的履行期沒有預定或者約定不明時,該如何確定保證期間的起點?按最高人民法院頒發的《〈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上述情況下,保證期間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對於比較特殊的最高額保證合同,合同對保證期間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如最高額保證合同約定有保證人清償債務期限的,保證期間自清償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沒有約定債務清償期限的,保證期間自最高額保證終止之日或自債權人收到保證人終止保證合同的書面通知到達之日起六個月。
不論保證期間是「六個月」亦或「兩年」,都是一個不變期間,該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發生中斷、中止、延長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保證期間不同於訴訟時效,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保證期間終止,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二、訴訟時效期間是可變期間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持續達到一定期間而致使其請求權消滅的法律事實。訴訟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喪失勝訴權。
訴訟時效期間從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算。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要求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兩年,但可能因權利人起訴或一些法定事由而中斷、中止、延長。
綜上,在保證期間和訴訟時效期間內債權人沒有行使權利,都可能導致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的法律後果。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保證期間內,債權人行使權利,既變更了原有的法律關系,使保證期間的作用消滅;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行使了權利,在於維持原有的法律關系,使原有的法律關系得以繼續存續。
❷ 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區別和聯系
保證期間與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問題
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了權利,則保證期間的作用完結,開始計算訴訟時效。我國《擔保法》規定了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兩種擔保方式,由於兩種保證方式中債權人、保證人的權利義務及主張權利的方式不同,保證期間與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和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亦不同。
1.一般保證的保證期間與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和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
一般保證是指保證人在主債務糾紛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時,方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形式。《擔保法》第25條規定,在保證期間內,「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們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對如何理解《擔保法》第25條規定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就是按照處理訴訟時效的原則來處理保證期間,即中斷的法定事由旦發生,保證期間應重新計算。從擔保法此條規定的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否定保證期間的除斥期間的性質;第二種觀點認為,因一般保證的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債權人向一般保證的保證人請求履行保證債務時,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保證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一般保證對於主債務具有補充性質,一般保證的責任期間從對債務人因無財產可供執行而中止或終結次日起開始計算。在債權人於保證責任期間內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之日起,開始計算訴訟時效。這種觀點與《擔保法》規定的,在保證期間內「債權人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相矛盾;第三種觀點認為,《擔保法》規定的「保證期間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規定」,應當理解為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已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就視為其在保證期間內已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應開始計算訴訟時效。這種觀點的主要理由是:1.按照《擔保法》的規定,一般保證期間是按照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或從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來確定的,不是以債權人是否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來確定的。2.按照《擔保法》的規定,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未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也就是說,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已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不免除保證人的保證責任。那麼,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已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就等於在保證期間內向保證人主張權利,除斥期間就轉換為訴訟時效期間。「擔保法解釋」第34條第1款規定:「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關於一般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與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問題,「擔保法解釋」第36條規定,「一般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止的,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同時中止」。應當注意的是,雖然一般保證的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如果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向債務人和保證人一並提起訴訟,法院仍可將二者列為共同被告,「擔保法解釋」第125條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將債務人和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參加訴訟。但是,應當在判決書中明確在對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後仍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2.連帶保證的保證期間與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和主債務訴訟時效的關系
連帶保證是指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保證形式。《擔保法》第26條第2款規定,在合同約定的保證期間或法律規定的保證期間內,「債權人未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行使了法律所規定的權利,保證期間的作用便已完成,即應從債權人要求債務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次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期間。《擔保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此條規定說明,就保證人的保證責任而言,連帶責任保證合同與一般責任保證合同相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連帶責任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從債權人向債務人主張權利之次日起開始單獨計算的。另外,由於這種獨立性特徵,「擔保法解釋」第36條規定,「連帶責任保證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但是,中止的情況有所不同。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39條的規定,權利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時,訴訟時效中止,即訴訟時效的中止並非因為當事入主觀上的原因造成。因此,無論是連帶責任保證合同,還是一般責任保證合同,只要主債務的訴訟時效中止,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也隨之中止。
❸ 最高法院:連帶責任保證中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從何時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
連帶責任保證中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自債權人在保證期專間內首次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之屬日起起算
裁判要旨
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三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在保證期間內債權人首次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後,保證期間失去意義,保證債務從或然債務轉變為實然債務,應自債權人首次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之日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最高法院認為,「根據《擔保法解釋》第三十四條第二款之規定,保證期間失去意義,保證債務從或然債務轉變為實然債務,應從上述通知送達之日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擔保法司法解釋》
第三十四條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從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從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❹ 保證期間和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的區別在哪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該條款明確了在債權轉讓與對債務人生效的問題上採用的是通知原則,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只需通知債務人,即對債務人發生效力。關於未經通知,債權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沒有爭議,但在如何認定履行了通知義務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分岐較大。
一 、履行通知義務的時間
一種意見認為,必須在訴訟開始前履行通知義務,否則受讓人根本就沒有原告資格,何以啟動訴訟程序?
另一種意見認為,債權轉讓一旦在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合意即有效成立,債權即移轉於受讓人。債務人不是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債務人對合同債權的轉讓同意與否,並不影響債權轉讓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否通知債務人只決定債權轉讓對債務人有無法律約束力,而不能決定債權轉讓有無效力。
筆者同意這種觀點。
因此,即使沒有通知,在債權轉讓達成合意後,受讓人取代原債權人的地位而成為債權人。受讓人因受讓債權而具有原告資格。如果一味強求通知義務要在訴訟之前完成,並且在訴訟中人民法院以此為由駁回受讓人的訴訟請求,則違背了合同法設立債權轉讓的立法本意。該條規定的通知義務的意義在於:一方面尊重債權人對其權利的行使,另一方面維護經濟秩序的相對穩定,以債務人得到債權轉讓的通知的時間為分界點,確認債務人應當履行其償債義務的對象,確保履行義務的明確有序。因此筆者認為不能一味強調通知義務的完成必須在訴訟之前。
二 履行通知義務的方式
履行通知義務的方式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中並沒有明確限定,筆者認為可以以口頭方式(如果債務人不予認可,則需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的證人證明),書面方式及其他能夠用證據證明已經履行了通知義務的任何方式來履行通知義務。
有一種觀點認為不能以訴訟的方式進行「通知」,而必須在訴訟前進行「通知」,否則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受讓人的訴訟請求。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缺乏誠實信用」在某種程度上是殘酷的現實。如果債務人缺乏誠實信用甚至企圖惡意拖延債務履行,那麼債務人就有可能利用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去設置種種障礙以阻「通知」的履行,從而達到拖延債務甚至轉移財產的目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債權人將很難證明自己已經履行了通知義務。比如郵寄送達,即使有回執證明,但回執僅能證明收件人曾經收到發件人的郵件,並不能證明送達郵件中具體的內容;當面送達,如果債務人拒絕簽字認可而又缺少第三人作證(或第三人不願作證),則難以證明「通知」,等等,這些情況都給了債務人否認收到通知以可乘之機。
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發生債務人以各種方式惡意阻卻「通知」的情況。遇到上述情況,債權的受讓人為減少自己的損失不得不通過司法救濟,期望在訴訟中通過舉出債權轉讓的有效證據來通知對方,從而達到履行通知義務和實現自己權利的目的,這是符合訴訟經濟的原則的,也沒有對債務人造成任何損害。
如果人民法院以在起訴前沒有確鑿證據履行了通知義務而駁回受讓人的訴訟請求,否認通過訴訟的方式可以成立「通知」,則將為受讓人增加訟累,也為受讓人債權的行使增加了困難,同時也不利於在經濟活動中懲罰不誠實守信的一方,實際上是縱容了惡意債務人。這種示範效應將使債務人認為,只要不承認收到了債權轉讓的通知,人民法院將支持債務人不履行其應當履行的債務。這種示範效應將在極大程度上保護惡意債務人,對正常債權受讓人是一種打擊,使合同法認可債權轉讓並把債權轉讓作為訴訟經濟的一種方式的規定變成一紙空文,事實上卻阻撓了市場的正常運轉。而如果認可以訴訟的方式「通知」,則這種示範效應將使那些缺乏誠實信用的債務人無法利用阻卻「通知」義務履行的方式就得到收益,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法律的有關規定成為一個從善的指引。
三、履行通知義務的主體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來理解,「通知」的履行主體是債權人,受讓人並沒有義務履行通知義務。但是,債權人是否履行通知義務卻直接關繫到受讓債權能否對債務人發生效力。因此筆者認為,如果債權人沒有履行通知義務,那麼為了受讓人自身的利益,受讓人應當可以進行「通知」,否則,在受讓人與債權人達成合意並且已經支付的情況下,如果債權人不進行「通知」將直接妨礙受讓人利益的實現。受讓人將陷入更多的官司中,而過多的訴訟對受讓人來說風險太大。
因此,將很少有受讓人願意接受轉讓債權,債權轉讓制度將僅僅是制度,而不會被市場所採納,況且在受讓債權後,受讓人已經具有了債權人的資格,因此,筆者認為應當認可受讓人在原債權人不進行「通知」的情況下,自行「通知」。
❺ 保證期間是訴訟時效期間嗎,保證期間與除斥期
保證期間和保來證的訴源訟時效是兩回事,保證期間是用來確定保證人要不要承擔保證責任的。而保證的訴訟時效,是在確定保證人一定要承擔保證責任的前提下,債權人在多長時間之內去起訴保證人的問題。保證期間是一個除斥期間,是一個不變期間。而訴訟時效是可以中止、中斷、延長的。
❻ 關於保證期間和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問題。。。
1、保證抄期間為保證責任的存續期間襲,是債權人向保證人行使追索權的期間。保證期間性質上屬於除斥期間,不發生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和延長。債權人沒有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的,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但是一旦債權人在保證期間主張權利,保證期間的「後半部分」就「消失」,保證的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
2、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指在保證期間中,債權人主張權利的,保證責任確定。連帶保證從確定保證責任時起,開始起算保證的訴訟時效。一般保證,在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判決或者仲裁裁決生效之日起算保證的訴訟時效。
❼ 保證期間法制報公告對訴訟時效有何影響
期間與訴訟時效是司法實踐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其中保證期間的起算及保證期間與保證訴訟時效的轉換制度是最為核心的法律制度。
首先來看保證期間長度的確定及起算規則。根據擔保法及其解釋的規定,保證期間長度的確定有三種情形:第一是當事人約定保證期間,但最長不得超過2年;第二是當事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則適用6個月的法定期間;第三是保證合同中將保證期間約定為「直至借款還清為止……」或存在其他「約定不明」情形的,則推定保證期間為2年。
以借款合同為例,保證期間的起算規則包括:一是從主債務約定或法定到期之次日起才起算保證期間。即在借款合同所約定的整個借款期內並不存在保證期間的起算問題。因為該時間段內主債務人的清償責任尚未發生,故保證期間在正常借款期內處於「休眠」狀態。只有當約定或法定的債務屆期而主債務人在客觀上未清償債務的,則才存在起算保證期間的法律空間;二是如果當事人約定保證期間從借款之日起算的,則該起算日的約定不具有約束力,為此導致保證期間與合同借款期重合或短於借款期的,保證期間仍應從主債務屆期之次日開始起算。必須指出,起算日的約定無效並不必然影響保證期間長度的約定效力;三是當未約定保證期間或該約定被確認為無效時則應當適用法定6個月的期間,而不是不計算保證期間。
再看保證期間與保證訴訟時效的「轉換制度」。該期間與時效的「轉換制度」之核心含義是:當債權人向連帶保證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保證債權時,從該權利主張到達保證人之日起有關約定或法定保證期間將被依法解除,從而不再保留並對各方當事人不再具有約束力。此後,債權人對保證人的債權請求權從第一次主張之日起適用訴訟時效制度並開始計算2年的普通訴訟時效,即保證期間的法律功能轉由普通訴訟時效來替代,這就是連帶責任保證中「期間」與「時效」的轉換制度。
當債權人向保證人第二次主張權利時,已與在第一次主張中即喪失約束力的保證期間再無任何關系,第二次權利主張所引起的法律後果是保證訴訟時效的中斷,即凡在該保證訴訟時效內,債權人每主張(含債務承認、還款計劃或其他允諾與協議等)一次,保證訴訟時效中斷一次。
在一般保證中,由於受先訴抗辯權制度的影響,當債權人向債務人依法主張權利時,將引起保證期間中斷的法律後果,故不存在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的轉換問題。
連帶保證則顯然不同,由於連帶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只要在約定或法定的保證期間內,債權人可用任何一種合法方式向保證人主張債權而不必局限於「起訴」一種形式。所謂連帶保證的保證期間不適用「中斷」指的是當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權利時,該保證期間均不發生像時效「中斷」那樣重新計算的問題或像時效「中止」那樣連續計算的規則,債權人的「主張」所引發的法律效果就是「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的轉換」。在保證期間轉換為訴訟時效後,當然可以適用有關中斷、中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