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先申報增值稅還是免抵退稅
先報增值稅,再報免抵退稅。在實際工作中。
B. 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增值稅、免抵退稅額的申報與會計處理
出口退稅
(一)出口貨物免退稅方法
先征後退:出口貨物一律內按照規定在銷售環節繳容納增值稅等,然後出口後,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出口退稅手續
免,抵,退;免是免徵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的稅(出口環節),抵是指出口貨物在規定環節應該退還的已納稅款用來抵消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退是指未抵扣萬完的稅款給予退還
免稅采購:略
(二)出口貨物免退消費稅
免稅: 適用於生產企業
免 退 用於外貿企業
(三)出口貨物退稅率:詳見國家相關政策
C. 關於出口貨物增值稅的免抵退
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推進出口貨物實行免抵退稅辦法的通知》(財稅〔2002〕7號)的規定:實行免、抵、退稅辦法的「免」稅,是指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徵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增值稅;「抵」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退」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於應納稅額時,對未抵頂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稅。有關計算方法:
(一)當期應納稅額的計算
當期應納稅額 =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 - (當期進項稅額 - 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 上期留抵稅額
(二)免抵退稅額的計算
免抵退稅額 = 出口貨物離岸價 × 外匯人民幣牌價 × 出口貨物退稅率 -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其中:
1、出口貨物離岸價(FOB)以出口發票計算的離岸價為准。出口發票不能如實反映實際離岸價的,企業必須按照實際離岸價向主管國稅機關進行申報,同時主管稅務機關有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等有關規定予以核定。
2、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 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 × 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材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材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為組成計稅價格。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 = 貨物到岸價 + 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三)當期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的計算
1、如當期末留抵稅額 ≤ 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 =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 = 當期免抵退稅額 - 當期應退稅額
2、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 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 = 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 = 0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根據當期《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期末留抵稅額」確定。
(四)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的計算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 出口貨物離岸價 × 外匯人民幣牌價 × (出口貨物征稅率 - 出口貨物退稅率) -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 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 × (出口貨物征稅率 - 出口貨物退稅率)
由此,題中: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 400 * (17% - 15%) = 8萬元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 600 * (17% - 15%) - 8 = 4萬元
當期應納稅額 = 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 - (當期進項稅額 - 4)- 上期留抵稅額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 400 * 15% = 60萬元
免抵退稅額 = 600 * 15% - 60 = 30萬元
假設,經計算,當期應納稅額為期末留抵稅額20萬元,則:
當期應退稅額 = 20萬元
當期免抵稅額 = 30 – 20 = 10萬元
退稅後(或者確認應退稅後),期末留抵稅額 = 20 – 20 = 0萬元
假設,經計算,當期應納稅額為期末留抵稅額50萬元,則:
當期應退稅額 = 30萬元
當期免抵稅額 = 0萬元
退稅後(或者確認應退稅後),期末留抵稅額 = 50 – 30 = 20萬元
關於補充問題。
增值稅的征稅對象是貨物的增值額,是以銷項稅額減去進項稅額的計稅方法來實現對貨物增值額征稅的目的。通過對貨物的整個生產流通中各個環節增值額的分別不斷地征稅,使得該貨物累計交納的增值稅即為貨物的銷售額與稅率的乘積,這就是增值稅的計稅原理。因此,在增值稅稅制下,國家只需根據出口貨物的銷售額與稅率(退稅率)的乘積進行退免稅,即可將該貨物所有環節已經交納的全部增值稅稅額給予退回並免稅,這就是出口貨物退(免)稅的基本原理。
在出口生產企業免稅購進原材料,加工成品後對外出口的情況下,由於是免稅購進貨物,因此,進項稅額為零,或者說國家並未對該貨物徵收到增值稅。如果機械地按照出口貨物退(免)稅的基本原理的退(免)稅方法(出口貨物的銷售額與稅率(退稅率)的乘積為退(免)稅額)進行計算退(免)稅的話,則將出現「未征但多退(免)」的現象,而該多退(免)的稅額就是免稅購進原材料的被免徵的稅額。因此,在計算該貨物出口退(免)稅時,應當按照扣除這部分被免徵稅款後的余額進行退(免)稅,於是也就有了出口退(免)稅計算中的兩個公式,即:
免抵退稅額 = 出口貨物離岸價 × 外匯人民幣牌價 × 出口貨物退稅率 -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 出口貨物離岸價 × 外匯人民幣牌價 × (出口貨物征稅率 - 出口貨物退稅率) -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這兩個公式中的兩個「抵減額」,抵減的就是被免徵稅款的部分。
D. 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上免抵退貨物應退稅額怎麼計算
免、抵、退稅是將退稅和征稅結合一起計算的,需要通過應納稅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等分項目的計算,才能計算出免抵稅額和應退稅額。有關計算公式如下:
1、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其中,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如果當期沒有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上述公式中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以及後面公式中的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就不用計算。
2、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其中,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一)免抵退計稅依據
由於出口企業生產環節購進的免稅原材料本身不含增值稅,因此,這部分原材料就不需要參加免抵退稅的計算。
如果出口貨物沒使用免稅原材料,那麼計稅依據=出口貨物離岸價,如果出口貨物使用了免稅原材料,那麼計稅依據=出口貨物離岸價 - 當期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
(二)當期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當期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計稅依據×(增值稅率 - 退稅率)
(三)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內銷銷項稅額+當期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 當期全部進項稅額 - 上期留底稅額,如果結果為正數,則為當期應納增值稅款,如果結果為負數,則為期末留底稅額。
(4)出口貨物增值稅免抵退申報的期限是擴展閱讀;
1、本申報表適用於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填報。增值稅A類企業使用淺綠色申報表,B類企業使用米黃色申報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按簡易辦法依照6%徵收率繳納增值稅的貨物,也使用本表。
2、本表「經濟類型」欄,按製造業、採掘業、電力、煤氣、供水及商業分別填寫。
3、本表「本期銷項稅額」中的有關欄次,接下列要求填寫:
(1)特區內工業企業如有「一般銷售」、「地產地銷」、「免稅銷售」情況的應分別填列,除特區內工業企業以外的其它企業,不得填報「地產地銷」欄,所有企業如有「出口貨物」情況的都須申報。
煙、酒、礦物油地產地銷減半徵收的,將銷售額一半記入「一般銷售」、一半記入「地產地銷」,分別按其適用稅率計算銷售稅額。
(2)「貨物或應稅勞務名稱」,按國家稅務總局計會統計報表的分類口徑及不同的適用稅率分別填列。
對一些生產、經營品種較多的企業,如果一張申報表貨物名稱填寫不下的,可以按不同的稅率匯總名稱填報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對匯總填報申報表的,必須附有銷貨方填開的按國家稅務總局計會統計報表的分類口徑及不同的稅率分別填列「貨物」清單。
(3)「應稅銷售額」的填寫口徑,為增值稅的計稅銷售額。如企業財務會計核算不作銷售的而按稅法規定應征稅的價外費用,也應填入「應稅銷售額「中。
(4)「稅率」按所銷售的貨物或應稅勞務的適用稅率填寫,一般納稅人按簡易辦法征稅的貨物,該欄按6%的徵收率填寫。
(5)按不同銷售類型計算其所佔銷售總額的百分比①②③④。
E. 再請問:出口退稅增值稅申報表和每月初稅務的增值稅申報,在什麼情況下填寫「免抵退應退稅」一欄
我們是生產性出口企業:
你說的退稅增值稅申報表應該是退稅申報資料里的匯總表吧!匯總表裡的免抵退應退稅額為當月申報的退稅額;報稅務的增值稅申報表「免抵退應退稅額」填寫的是你上月申報的退稅額.它們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說每月都有退稅而兩個增值稅申報表卻沒有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
F. 生產出口企業免抵退申報和增值稅納稅申報的區別
1. 這些表都來是辦理免抵退申報自退稅必須遞交的表格,也就是預審回來,進行匯總申報後列印出來,送到退稅部門進行審核的資料.
2.免抵退稅申報中的<增值稅納稅申報表>是根據申報回為的<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填寫的,相對應的數據必須一致(存在報表申報差異調整除外),第七欄為企業當月出口的銷售額,如果沒有數據,可能當月沒有出口銷售吧.
G. 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的15欄 關於免抵退貨物應退稅額指的是那個所屬期的退稅數喝出口貨物免抵退匯總表的關系
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中的15欄中免抵退貨物應退稅額指的是當月增值稅申報對應的所屬期的退稅數和出口貨物免抵退匯總表,也就是當月申報增值稅與當月申請出口貨物免抵退的數額是相對應的。
H. 出口貨物己在增值稅申報時做了免抵退申報,但未在出口退稅系統里做出
每年出口退稅申報截止時間是次年的4月18日,如果在4月18日前未申報出口退稅,也沒做無電子信息備案的話就會被要求做出口轉內銷,如果有做免稅備案的話就不用轉內銷了,只是不能退稅。
I. 請問如果出口退稅中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申報匯總表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有差額應該怎麼辦
一、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主表中的第7欄「免、抵、退辦法出口銷售額」和免抵退稅申報匯總表中的第6欄「免抵退出口貨物勞務計稅金額」的數據是不同的,兩者統計口徑不同。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出口貨物勞務增值稅和消費稅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12號)第2條第7項規定:出口企業或其他單位出口並按會計規定做銷售的貨物,須在做銷售的次月進行增值稅納稅申報。
所以增值稅納稅申報表主表中的第7欄「免、抵、退辦法出口銷售額」是企業會計記賬的出口銷售額,包含當期單證信息不齊全的出口銷售額。
免抵退稅申報匯總表上的第6欄「免抵退出口貨物勞務計稅金額」 出現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差額是正常情況。
二、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你在做憑證時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與退稅申報時的數額不一致。這時就要以退稅申報系統里的數額為准,看是哪筆銷售出了差異,就在下個申報期里進行沖紅後再調正。
所以以後做銷售和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的分錄時一定要先做退稅申報再做分錄,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9)出口貨物增值稅免抵退申報的期限是擴展閱讀:
本表「本期銷項稅額」中的有關欄次,接下列要求填寫:
(1)特區內工業企業如有「一般銷售」、「地產地銷」、「免稅銷售」情況的應分別填列,除特區內工業企業以外的其它企業,不得填報「地產地銷」欄,所有企業如有「出口貨物」情況的都須申報。
煙、酒、礦物油地產地銷減半徵收的,將銷售額一半記入「一般銷售」、一半記入「地產地銷」,分別按其適用稅率計算銷售稅額。
(2)「貨物或應稅勞務名稱」,按國家稅務總局計會統計報表的分類口徑及不同的適用稅率分別填列。
對一些生產、經營品種較多的企業,如果一張申報表貨物名稱填寫不下的,可以按不同的稅率匯總名稱填報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對匯總填報申報表的,必須附有銷貨方填開的按國家稅務總局計會統計報表的分類口徑及不同的稅率分別填列「貨物」清單。
(3)「應稅銷售額」的填寫口徑,為增值稅的計稅銷售額。如企業財務會計核算不作銷售的而按稅法規定應征稅的價外費用,也應填入「應稅銷售額「中。
(4)「稅率」按所銷售的貨物或應稅勞務的適用稅率填寫,一般納稅人按簡易辦法征稅的貨物,該欄按6%的徵收率填寫。
(5)按不同銷售類型計算其所佔銷售總額的百分比①②③④。
J. 請問增值稅報表中免抵退辦法出口銷售額是怎麼計算的
增值稅報表中免抵退辦法出口銷售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增值稅報表中免抵退辦法出口銷售額=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期間費用-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銷 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產品稅前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分攤後的銷售稅金及附加-分攤後的期間費用
產品銷售收入= 國內銷售收入+出口銷售收入
產品銷售成本是指與產品銷售收入相對應的銷售成本。
分攤後的銷售稅金及附加 = 企業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分攤比例(按照銷售額進行分攤)
分攤後的期間費用= 企業期間費用合計×分攤比例(按照銷售額進行分攤)
分攤比例(%)=該種產品銷售額/企業生產全部產品銷售額(包括該種產品)×100%。
(10)出口貨物增值稅免抵退申報的期限是擴展閱讀:
增值稅稅率:
1、綜合所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7級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征稅。該稅率按個人月工資、薪金應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高一級為45%,最低一級為3%,共7級。
2、經營所得適用5級超額累進稅率。適用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稅款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劃分級距,最低一級為5%,最高一級為35%,共5級。
3、比例稅率。對個人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適用20%的比例稅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增值稅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