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末劫的期限

末劫的期限

發布時間:2020-12-24 14:06:27

⑴ 關於末法末劫的問題

佛經上只聽說有末法時期,還未聽說過末劫,是不是小說中提到的。

⑵ 佛教中說的一劫,是指多長時間

【劫】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只劫。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為梵語antara-kalpa 之譯,大劫則為梵語maha^-kalpa 之譯。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飢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飢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梵roga^ntara -kalpa ),第二劫為刀兵劫(梵s/astra^ntara -kalpa ),第三劫為飢饉劫(梵rbhiks!a^ntara -kalpa ),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只,則稱一阿僧只劫(梵asam!khyeya - kalpa ),累積至三,稱為三阿僧只劫。但其時量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只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只;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只。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 sars!apopama -kalpa )、磐石劫(梵parvatopama -kalpa )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又依吉爾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辭典載,劫有空及不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梵sa^ra -kalpa )、醍醐劫(梵man!d!a-kalpa )、妙劫(梵vara -kalpa )、堅醍醐劫(梵sa^ra -man!d!a-kalpa )、賢劫(梵bhadra -kalpa )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庄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中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九、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七、法華玄論卷五、法華經玄贊卷二末、大日經疏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瑜伽論記卷一下、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一〕參考資料:佛學大詞典 出自網路

⑶ 多少年算一劫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注七)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禪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禪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禪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范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禪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禪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盤——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盤,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癘、飢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注八)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穀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注七:劫與三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三○(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三○二頁)。

注八:阿僧只為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一○五個。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則一阿僧只相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為無央數。

⑷ 一劫是多少年

【 劫 】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祇劫。 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為梵語antara-kalpa 之譯,大劫則為梵語maha^-kalpa 之譯。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 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 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飢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飢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梵roga^ntara -kalpa ),第二劫為刀兵劫(梵s/astra^ntara -kalpa ),第三劫為飢饉劫(梵rbhiks!a^ntara -kalpa ),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 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祇,則稱一阿僧祇劫(梵asam!khyeya - kalpa ),累積至三,稱為三阿僧祇劫。但其時量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祇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祇;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祇。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 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 sars!apopama -kalpa )、磐石劫(梵parvatopama -kalpa )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又依吉爾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辭典載,劫有空及不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梵sa^ra -kalpa )、醍醐劫(梵man!d!a-kalpa )、妙劫(梵vara -kalpa )、堅醍醐劫(梵sa^ra -man!d!a-kalpa )、賢劫(梵bhadra -kalpa )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庄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中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九、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七、法華玄論卷五、法華經玄贊卷二末、大日經疏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瑜伽論記卷一下、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一]

⑸ 佛法中末劫指什麼時候

佛教中有末劫的說法,指的是佛法消失的末法時代。

⑹ 佛法中末劫指什麼時候

末劫應該是說某一個大劫的時間盡頭的意思。

⑺ 「一劫」是多少年

【劫】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梵yuga ),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毀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梵kr!tayuga ),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 (二)三分時(梵treta^yuga ),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梵dva^yuga ),相當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斗時(梵kaliyuga ),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斗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斗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飢、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 (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只劫。

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為梵語antara-kalpa 之譯,大劫則為梵語maha^-kalpa 之譯。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毗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

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毗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

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飢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嗔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葯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飢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飢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毗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梵roga^ntara -kalpa ),第二劫為刀兵劫(梵s/astra^ntara -kalpa ),第三劫為飢饉劫(梵rbhiks!a^ntara -kalpa ),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焰,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回,再以水災壞滅一回;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

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只,則稱一阿僧只劫(梵asam!khyeya - kalpa ),累積至三,稱為三阿僧只劫。但其時量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只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只;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只。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

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 sars!apopama -kalpa )、磐石劫(梵parvatopama -kalpa )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又依吉爾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辭典載,劫有空及不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梵sa^ra -kalpa )、醍醐劫(梵man!d!a-kalpa )、妙劫(梵vara -kalpa )、堅醍醐劫(梵sa^ra -man!d!a-kalpa )、賢劫(梵bhadra -kalpa )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庄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中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九、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二、大智度論卷七、法華玄論卷五、法華經玄贊卷二末、大日經疏卷二、俱舍論光記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五、瑜伽論記卷一下、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十末、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一〕

⑻ 末劫年什麼時候 結束

正法一千年一劫,像法一千年一劫,末法一千年一劫 當飢饉、疾疫、刀兵雲雲……

⑼ 刑法時效問題

追訴時效的中斷《刑法》第 條第2款規定,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例如甲某1985年1月5日犯一個盜竊罪,盜竊數額較大。其法定最高刑為3 年,其追訴期限為5年,自1985年1月5日起計算。甲某在1988年6月3日又犯有尋釁滋事罪,其追訴時效是10年。自1988年6月3日起計算,須經過10年不再追訴。問題是,因為1988年發生的尋釁滋事罪,影響到1985年盜竊罪的追訴時效。其盜竊罪(前罪1985年發生的)的追訴時效從犯後罪 (尋釁滋事罪)之日(1988年6月3日)其重新計算,經過5年不再追訴。本來盜竊罪的追訴時效從1985年1月5日起算,經過5年不再追訴,結果成為自 1988年6月3日起算,經過5年不再追訴。其後罪尋釁滋事罪的追訴時效照常計算,即自1988年6月3日起計算,須經過10年不再追訴。假如在1992 年將某甲抓獲歸案,其盜竊罪和尋釁滋事罪均在追訴期限內,可對二罪進行追訴。假如在1996年將某甲抓獲歸案,則其盜竊罪自1988年6月3日計算,已經過5年,不得追訴;其尋釁滋事罪仍在追訴期限內,可以追訴。時效中斷制度的實質在於,追訴時效制度雖然對罪犯有點優惠,但這個優惠並不是無條件的。條件是在其某罪行的追訴期內不得再犯罪,如果再犯新罪,前罪的追訴時效從新罪發生之日起重新計算.

⑽ 末法時代從什麼時候算起到什麼時候結束

從2600年前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計算,正法5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此後進入「法滅盡」的時代。我國宋朝以後,即進入「末法時代」。

(10)末劫的期限擴展閱讀:

一、末法時代真實義乃眾生三毒心熾盛達摩大師《破相論》開示:「問曰:『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

雲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

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雲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

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二、大乘圓教無末法時代

佛言:「善男子,我先說言唯有文殊師利乃解是義。今當重說,至心諦聽。善男子,諸佛世尊有二種法:一者世法,二者第一義法。世法者則有壞滅,第一義法則不壞滅。復有二種:一者無常無我無樂無凈,二者常樂我凈。

無常無我無樂無凈則有壞滅,常樂我凈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二乘所持,二者菩薩所持。二乘所持則有壞滅,菩薩所持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外,二者內。外法者則有壞滅,內法者則無壞滅。復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

有為之法則有壞滅,無為之法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可得,二者不可得。可得之法則有壞滅,不可得者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共法,二者不共法。共法壞滅,不共之法無有壞滅。復有二種:一者人中,二者天中。人中壞滅,天無壞滅。

復有二種:一者十一部經,二者方等經。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贊嘆,當知爾時佛法不滅。

三、《增壹阿含經》小乘經典亦開示釋迦牟尼佛正法當久存

經文:「爾時。阿難白世尊言。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壽命極長。犯律者少。無有瑕穢。然今人民壽命為短少。不過十十。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有遺法住世。

為經幾時。佛告阿難。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法不久存。阿難白佛言。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閱讀全文

與末劫的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
迷你世界冒險轉化創造 瀏覽:680
2014納稅申報期限 瀏覽:274
lol2016猴年限定皮膚 瀏覽:48
陝西房地產估價師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140
證書小知識 瀏覽:431
馬鞍山何兵 瀏覽:376
設計創作版權合作合同範本 瀏覽:482
省知識產權局侯社教 瀏覽:51
道閘3C證書 瀏覽:820
土地使用權期滿地上建築物 瀏覽:455
武漢圓通快遞投訴電話 瀏覽:33
馬鞍山到開原 瀏覽:797
版權標記放在哪裡 瀏覽:441
創造與魔法陪配方 瀏覽:724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感悟 瀏覽:944
定融債權轉讓 瀏覽:41
安徽二手塔吊轉讓信息 瀏覽: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