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
成吉思汗陵在哪?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是一位叱吒風雲、回顯赫一世的蒙古族答英雄,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可謂是世界性的。 但這偉大人物的陵墓究竟在何方,人們無從查知。
成吉思汗病逝後,蒙古族統治者為了確保成吉思汗的英靈能得以永世安息,不被後人騷擾,為了防止盜墓者掘墓破了成吉思汗的英靈,其安葬之地成了元帝國以及以後數百年間最大的秘密。為了保住這一秘密,成吉思汗的後人可謂費盡了心機:首先,元帝國沒有留下任何有關成吉思汗陵墓的文字記載,以防有人探得元太祖的陵墓所在地;其次,根據蒙古族的民間傳說,為了確保其陵墓的具體位置不為外人所知,成吉思汗手下的將軍們先是修建了許多真真假假的成吉思汗陵,在下葬之日同時出殯,然後調集成千上萬匹駿馬將埋葬成吉思汗隆起的真陵墓踏實踩平,再植上豐茂的牧草,使成吉思汗陵與周圍環境渾然成一體。參加成吉思汗葬禮的2000餘人被800
Ⅱ 成吉思汗陵有什麼特點
成吉思汗陵的陵園佔地面積5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3座蒙古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建築雄偉,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陵園一共分為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6個部分。其中,正殿、東殿和西殿是由3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
3個殿之間有走廊連接,在3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有熠熠閃光的金黃色琉璃瓦和用藍色琉璃瓦砌成的雲頭花,這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中間的正殿高達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房檐則為藍色琉璃瓦;東西兩殿為不等邊八角形單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也用黃色琉璃瓦覆蓋著,高23米。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著盔甲戰袍,腰佩寶劍,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
塑像背後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的疆域圖,標示著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統率大軍南進中原,西進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在正殿通連東西兩個側殿的走廊里,繪有壁畫。西走廊描繪的是成吉思汗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東走廊描繪的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事跡。壁畫還表現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統一了我國,定都北京,在1271年時正式改國號為元,並追封成吉思汗為元太祖的盛況。
正殿的後半部分就是後殿,也就是寢宮,寢宮內安放著4個用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著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柩。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台,台上放置著香爐和酥油燈,還有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第四個兒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西殿供奉著象徵著九員大將的九面旗幟和「蘇勒定」。蘇勒定是古代軍旗上的鐵矛頭,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曾用蘇勒定指揮過千軍萬馬。傳說在成吉思汗過世後,他的靈魂就附在蘇勒定上。
在成吉思汗陵的東南角,有金頂大帳、選汗高台、草原市場、文物陳列館、射擊場、賽馬場、蒙古摔跤場等設施。其中,金頂大帳高13米,直徑18米,是一座蒙古包式的行宮。選汗高台高8米,是歷史上牧民推選可汗時的建築。蒙古民族祭奠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1225年,到了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正式頒發聖旨,規定了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種祭禮,祭奠禮儀才逐漸完善。
祭禮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要供奉烤全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春祭的日期是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一,在祭祀規模中是最大、最隆重的。
春祭的時候,各盟旗都要派代表或個人前往成吉思汗陵進行奉祭。在祭祀的時候,牧民們會身穿蒙古族節日服裝,從四面八方來到陵園,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獻美酒、鮮奶和哈達。成吉思汗陵叢林茂密,芳草萋萋,鳥語花香,在寧靜和諧的大草地中,成吉思汗陵以獨具風格的相互連通的蒙古包大殿,標示著中華民族史上威震天下的帝王成吉思汗的長眠地。
Ⅲ 成吉思汗陵在哪裡
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石窟,右下部刻鑿石壕為成吉思汗坐在崖邊射箭時放腿處。
阿爾寨石窟內壁畫———成吉思汗安葬圖。
2002年7月初,內蒙古社科院著名研究員潘照東向記者展示了一系列圖片及文獻「證據」,認為在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發現的重大遺跡,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遺跡離鄂爾多斯市境內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
阿爾寨石窟解謎
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凸地兀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
據《蒙古秘史》記載,1226年秋,64歲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從行。」秋冬之際,成吉思汗率大軍南下渡過黃河,在鄂托克旗與西夏軍隊隔河對峙。成吉思汗率部下在阿爾巴斯山圍獵野馬,坐騎受驚,成吉思汗不慎墜馬受傷,在阿爾寨石窟養傷。《蒙古秘史》中說,「冬,間於阿爾不合地面圍獵,成吉思汗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就於搠斡爾合惕地面下營。」據專家考證,「阿爾不合」,就是現在的阿爾巴斯;「搠斡爾合惕」,蒙語意為「多窟匯聚之處」,而蒙古高原石窟甚少,堪稱「多窟匯聚之處」的,目前發現的僅有阿爾寨石窟。
據鄂托克旗文物管理所所長巴圖吉日嘎拉介紹,阿爾寨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該石窟的門前,豎有代表成吉思汗戰無不勝的蘇勒德神矛,門旁刻有一座西夏風格的佛塔浮雕,門前的石崖邊上鑿有兩道豎壕,據說是為方便成吉思汗養傷時坐著射箭所鑿。前方一里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
在第二十八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潘照東認為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整個壁畫為梯型結構,最上面兩層繪有山川、河流、原野,並在突出位置繪有兩軍對壘、激烈作戰的場景,可以還原為成吉思汗征西夏作戰的場面。
第三層左側繪有若干匹白馬,一匹褐紅色馬及若干峰駱駝,應是表現成吉思汗在阿爾巴斯獵野馬時,所乘「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墜馬跌傷」。右側繪有兩座白色蒙古包,尖頂高聳,其左側有一間寺廟,一間宮殿,宮中繪一婦人,似在垂首痛哭,應是表現成吉思汗逝世,隨行的也遂夫人悲痛不已。阿爾寨石窟山頂平台之上,原有宮殿、寺廟,皆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現仍存有遺址地基。其五號遺址的地基為圓形,是一較大型蒙古包的基礎。六號遺址與五號相連,是一方形地基,較一號、二號遺址面積小得多。一號、二號遺址原為宮殿、寺廟,且位置居中,五號、六號遺址既然相連,又有區別,其功能應是相關且又有區別的。潘照東推斷圓形蒙古包為主人(當為成吉思汗)居住之所,方形幕帳為議事之所。
壁畫中部,繪有三人立於一棺木之後,左側男子著盛裝束袖袍服,頭戴盔形圓帽,在其右側站立的似為二位僧人,應為隨同成吉思汗征西夏的托雷王子及為成吉思汗祈禱的僧人。木棺頭寬尾窄,由一根圓木中間剖開而成,棺木年輪較清晰,木棺中間有三道箍。三人身後,繪有方形墓壙,其中伏著一具屍體,有四隻白鶴用嘴將屍體銜起。墓壙右側有一位僧人跪著,為逝者念經超度。剖木為棺,是當時蒙古人的安葬之禮。
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此畫上部,約占整個畫面五分之三的部分,繪有一尊藏傳佛教的密宗法王。畫的下半部,繪有一百餘各色人物,分為四組。
第一組共八人,為一地位尊貴、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其中心人物為一位身材魁梧、頭戴四方瓦楞帽,身穿盛裝蒙古禮服的男子。他盤腿而坐,右手舉在胸前,左手置於腿上。其左側為一位貴婦人,著蒙古禮服,戴固姑冠,坐姿與男人相同,頭也側向男主人。侍坐於男人右側的為二位貴婦人,均著蒙古禮服,頭戴固姑冠,但坐姿不同,均只盤右腿,左腿收回半立,雙手合十於胸前。男主人左側,另有四位蒙古男子,年少無冠,著禮服,均只盤右腿,收左腿,雙手合十。這八人毫無疑問為蒙古族的顯貴之人,據巴圖吉日嘎拉分析,魁梧男子當為成吉思汗,左側貴婦人為正夫人孛兒帖兀真皇後,其左側的四位年輕男子為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皆為孛兒帖夫人所生;成吉思汗右側的二位貴婦人,為也速干皇後、忽蘭皇後,因為是側夫人,所以坐姿與正夫人孛兒帖皇後不同。這八個人並排坐於白色的高台之上,接受人們的禮拜。
壁畫中以大部分篇幅繪制密宗法王,潘照東認為,可能是寓意成吉思汗為密宗法王下凡,這與古代石刻記載相符。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
成吉思汗與百眼井
阿爾寨石窟往東約二十里,有一處古井群遺址,名曰「百眼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分布著八十餘口深井,旁有飲馬石槽,當地牧民稱百眼井為「敖楞腦海音其日嘎」,意思為「眾狗之井」。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八十多眼井星羅棋布,深者幾十米,淺者十餘米,井壁光滑,並無斧砍刀劈的痕跡,也無下井的蹬階。為防止泥沙淤積,井口處多以石塊壘起高約一米左右的圓形護牆。在人煙稀少的草原上,誰有如此神力?
在百眼井周圍地區,古代為水草豐美之地,有數條河流潺緩蜿轉流入黃河。如為放牧所需,絕無必要在狹小范圍內開鑿如此眾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從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在鄂爾多斯地區的活動中去找。據當地牧民介紹,這里原來有108眼深井,隨著風吹沙卷,有些井毀棄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於生態惡化,水位下降,多數已無水可取。傳說,當年成吉思汗南征時,在這一地區駐屯大軍,一日,成吉思汗帶著108隻獵狗,在草原上圍獵黃羊、狍子、狐狸。正值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人困馬乏,獵狗焦渴難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焚。急命兵器巨匠堯勒達日瑪,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鑽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從此,百眼井得名「敖楞腦海音其日嘎」。
這只是一種神奇的傳說。據考證,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數十萬大軍在此屯集約一年之久,為保證兵馬飲水需要,遂開鑿了眾多水井。這一地區,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史集》中有兩處提到「翁渾———答蘭———忽都黑」一地,漢譯為「翁渾的七十眼水井」,當為百眼井地區。
起輦谷在哪裡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逝於軍中。《元史》記載,「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暑於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那麼「起輦谷」在哪裡?
數百年來,幾代學者都在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美國大富翁、獨立探險家克拉維茲,去年特意從國內運來了能看到地下10米深處的先進儀器,發誓非要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可。2001年7月17日至21日,聯合考古隊在賓得爾山北面的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了距地面11米處的一個龐大的陵墓群。據《蒙古秘史》記載,賓得爾山曾經是成吉思汗祭祀、朝拜的地方,山上除了有蒙古400多個氏族的牌位外,還有用各種文字寫成的碑文。據說,成吉思汗父親的遺體就安葬在這里,因此,考古隊認為,該墓穴群極有可能是一直沒有找到的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
據悉,聯合考古隊在墓穴附近發現了一位76歲的老人。據老人講,他們家很早就守衛在這個地方。蒙古科學院地理學研究所巴扎爾古勒博士認為,在烏格利格其賀里木發現的陵墓群應是匈奴大汗的,因為匈奴人有將大汗遺骨安葬在10米深的地下的傳統。原蘇聯專家弗拉基米爾佐夫則認為,成吉思汗陵墓在一個極隱秘的地方,可能是在湖底。
據鄂托克旗史辦主任、《鄂托克旗志》主編仁欽先生和巴圖吉日嘎先生多年的考證,鄂托克旗阿爾巴斯地區的地名,頗多與歷史記載相吻合———
「千里山」、「千里溝」與「起輦谷」。鄂托克旗西北部靠近黃河有一座山即千里山,山間有溝名千里溝。其名的蒙古語為「其額勒」,與「起輦」諧音,漢意為人跡罕至的高山深峽,即龍潭虎穴。「起輦」、「千里」均從「其額勒」轉譯而來,史稱起輦谷即今千里溝。
起輦谷據說還有另一種解釋:古代帝王所乘之車曰「輦」,皇帝所乘之車曰「龍輦」,皇後所乘之車曰「鳳輦」。傳說成吉思汗靈車行到此地,深陷泥中,五部人馬拉之不動。眾將跪拜,向聖祖承諾:日後必於此處擇地建白屋祭奠。隨後大呼「起輦」,靈車果然啟動。此後即將此谷名為「起輦谷」。潘照東曾數次穿越此山、此溝,「包特高西力」———「駝羔梁」。在千里溝(起輦谷)西北數公里有一處谷地,依山傍水,是個風水寶地,名為包特高西力,漢意為「駝羔梁」、「有駝羔的草場」,相傳是安葬成吉思汗後殺駝羔處。
「寶拉陶勒亥」———成吉思汗墜馬鞭之處。包特高西力東北約十公里有「寶拉陶勒亥」,漢意為「小山丘」。相傳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先攻佔了控制黃河的戰略要地阿爾巴斯山———阿爾布坦山。當成吉思汗率大軍行至寶拉陶勒亥時,駐馬高坡,縱情四顧,山青水秀,風光秀麗,陶醉之際手中的鏤金銀馬鞭不覺墜地。侍從欲去撿起,成吉思汗揮手制止,沉思良久,說「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發吾翁安息之邦。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埋葬在這里吧。」
「霍洛圖山」———長陵。寶拉陶勒亥東側有霍洛圖山,即環行山,碗狀山,相傳即為《蒙古源流》中所說的祭祀成吉思汗的「長陵」所在。
在《史集》、《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重要的史籍中,都記載了成吉思汗在「翁渾———答蘭———忽都黑」(翁渾的七十眼井)地方做了噩夢,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那麼成吉思汗完全可能逝於鄂托克,為保證戰爭勝利,秘不發喪,而停靈於阿爾寨山頂之陰涼的石窟中,在滅西夏之後才「造長陵共仰庇護」。
按照傳說,2500名工匠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為了讓陵墓的具體位置成為千古之謎,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殺死,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後也被集體處死。他們的耳朵被割了下來,以證明他們全被殺死。因此,知道成吉思汗陵墓具體位置的人少之又少。
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代孫、草原上的最後一位王爺(伊金霍洛旗札薩克郡王)、原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年已75歲的歷史學家忠義老先生認為,蒙古人作為草原民族,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人去世了,實行土葬、水葬、天葬。在成吉思汗陵中不可能保存他的遺體。
《蒙古源流》說,成吉思汗逝世後,「於彼處建白屋八間,在阿拉坦山陰哈岱山陽之大鄂特克地方」。這八座白色的蒙古包,稱為「鄂爾多斯」,供奉成吉思汗的英靈和遺物。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鄂爾多斯輾轉遷徙,行遍萬里草原,供人們瞻仰。清朝初年,鄂爾多斯遷到伊克昭盟郡王旗。八白室所在地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為「聖主之陵園」。
Ⅳ 成陵八白室是什麼
成吉思汗鄂爾多斯(八白室) --特指祭祀成吉思汗遺物的八座白色蒙古包。
「鄂爾多斯」一詞的起源:
就蒙古語本意來看,「鄂爾多」為宮帳,「斯」為復數。「鄂爾多斯」是「宮帳群」。
1227年7月12日(公歷8月18日)成吉思汗(元太祖鐵木真)在今平涼西北的清水縣薩里川哈老徒之行宮逝世。遵照遺言,秘不發喪,直到平定唐兀惕才將靈柩運回哈拉和林,葬在不兒罕•合勒敦聖山(肯特山)之中[葬起輦谷]。 窩闊台汗為了紀念聖祖,在哈拉和林仿照成吉思汗生前所居宮帳,建立了八座白色氈帳,祭祀成吉思汗的遺物,故此稱為「鄂爾多斯」,也譯作「八白室、八白宮」。
「成吉思汗陵」與「八白室」
成吉思汗陵,這個稱法始於清代。現成吉思汗陵,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中南部,距東勝市南90里,伊金霍洛旗,阿拉騰席勒鎮南的甘德爾敖包上。
成吉思汗陵墓及八白室的傳說有好多好多,下面只是其中之一。
1、成吉思汗八白室:
①成吉思汗和孛爾貼格勒真哈屯靈帳;
②忽蘭哈屯靈帳
③古日勒別金哈屯[古日孛勒真高娃哈屯]白宮;
④神馬白駿[溜圓蛋白馬]神像白宮;
⑤檀香聖奶桶(寶日溫都爾)白宮;
⑥弓箭[胡日薩德格]白宮;
⑦吉勞(鞍轡)白宮;
⑧倉更斡爾閣(珍藏)白宮。
(1)成吉思汗與孛爾貼格勒真哈屯靈帳。供奉的成吉思汗逝世後靈魂出竅的載體和孛兒帖哈敦的英靈。孛兒貼是翁吉刺部人,成吉思汗正妻,生於1161年,孛兒貼生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四個兒子。
(2)忽蘭哈屯靈帳。忽蘭哈屯是成吉思汗第二夫人,篾兒乞部的一個分支兀窪思蔑兒乞部首領帶兒兀孫的女兒。原供奉在離成吉思汗陵西南十五里的小霍洛。
(3)關於古日勒別金哈屯,文獻記載頗有不同。原供奉在准格爾旗布爾陶亥的達瓦希里。
(4)神馬白駿畫像。神馬白駿為成吉思汗授矛禪封的神駿,相傳是玉皇大帝天馬神駿的化身,它不是成吉思汗的乘騎。三月二十一的大祭日早晨將拴馬樁載在神馬白駿的前面,進行隆重的獻奶大祭。
(5)寶日溫都爾白宮。所謂寶日溫都爾是用紅檀香木精工製作的奶桶。曾由准格爾旗蒙古百姓供奉。
(6)胡日薩德格(弓箭)白宮,是供奉成吉思汗弓箭、弓套等遺留神物的白宮。
(7)吉勞(鞍轡)白宮,供奉成吉思汗使用的馬鞍和兩匹銀合神馬的化身馬——按照祖制,銀合神馬在草原上代代轉生,延續不斷。即在成吉思汗時代神馬的後代中選擇二歲、溜圓白駿小馬(挑選標準是,眼睛烏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純白,不能有一綹雜毛,還要帶一點粉白、閃光,各個器官不能有傷痕瘡疤……)作為轉生神馬,找到轉生神馬後牧放在准格爾旗布爾陶亥草原上。銀合馬,是成吉思汗騎乘用馬,其轉生神馬也不準別人騎乘或使用。它們除了在成吉思汗春季大奠上,搭上聖物吉勞(鞍轡)站立一天之外,其餘時間都不上羈絆,自由牧放在草原上。
(8)倉更斡爾閣(珍藏)白宮,是搭在成吉思汗宮帳跟前的珍藏室,裡面存放著各種金銀器皿和祭祀用品以及各種文獻書籍(後來大部分都失落了)。
Ⅳ 成吉思汗陵在哪裡
成吉思汗的陵園建築在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上,在藍天、白雲、黃沙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宮殿肅然佇立,明黃的牆壁,朱紅的門窗。再加上璀璨奪目的金黃色的琉璃寶頂,使這座永恆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靜穆、庄嚴。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雖然後來被譽為「一代天驕」,但命運給他安排的卻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親被世仇塔塔爾人毒死,他九歲就成了孤兒。飢餓和危險始終追蹤著他,他逃亡、潛伏、被捕、示眾,人世間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錘煉成一個鋼鐵戰土。他耐心地收拾父親的殘部,小心翼翼地積累力量。七年之中,連續擊滅了塔塔爾部、克烈部和乃蠻,使他一躍而為蒙古各部中最強大的首領。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開叫做「忽烈而台」的貴族會議,推舉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語的意思是「海洋」。也許,命運已經註定,他將有海洋一樣寬闊的疆土,他戰無不勝的鐵蹄將在一片無水的海洋上任意馳騁。
他首先向南擴張,降服了西夏。接著攻陷了金國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遷都開封。然後旌麾西指,兵鋒席捲中亞,進逼東歐,把中亞古國花剌子模的國君趕到了裏海的荒島;再回戈東進,擊潰俄羅斯軍隊的無效抵抗,把國土和勢力推進到頓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進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將攻陷的最後時刻,他於1627年舊歷7月12日,在清水縣行營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給他的孫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終統一中國、建立元朝的基礎,他震撼世界的旋風般的鐵蹄,給歐亞兩洲的王公貴族,留下了膽戰心驚的記憶。
但是,他卻沒有留下真正意義上的陵墓。
根據遺俗,蒙古君主無論死在哪裡,他的遺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們的祖先生息發祥的地方。
然而這座陵寢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蹤跡了。坐落在內蒙伊金霍洛旗甘德爾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園陵,建成於1954年,是我國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輕的一座。墓中當然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起輦谷」。所謂起輦谷,大略是肯特山脈中一條山谷。「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成吉思汗從這里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進而建立了地跨歐亞的蒙古汗國。然而,由於時間的推移,地名的變更,以及譯音的訛雜,這個極具紀念意義的「起輦」之地,早已湮沒無聞了。
另據《多桑蒙古史》記載,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剌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馬可·波羅游記》也說:「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這個「阿勒台」,也許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只是諸山中之一山,既沒封樹,又沒有標志,群山莽莽,四顧茫然,也就無從尋覓了。
蒙古人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他們把墓地掩藏起來之後,又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以供祭祀,這就是「八白室」。
所謂「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氈帳。也許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慣用的氈帳吧,內中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物,象徵著墓地,祭祀活動也就在「八白室」里進行。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動陵園。便於遷移,符合游牧民族生活和戰斗的特點。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一帶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帶,天順年間,守護陵寢的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隨之而來。清初在鄂爾多斯高原設立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蒙語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寢」。
抗日戰爭時期,這座「主人的陵寢」還被轉移至甘肅、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後,「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園,才結束了七百多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至於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著永恆的靜謐,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難以尋求,有傳統上的原因,也有現實中的原因。
從傳統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產力低下,遷徙頻繁,瀚海無垠,黃塵漲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寢,轉瞬也會變成不可辨認的沙丘。所以他們的民族習俗是薄於墓葬,完全沒有漢族的那種講究死後哀榮的墓葬觀。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謂「天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於山頂或山谷,並不掩埋。所謂「野葬」,就是將死者遺體,放置在木輪車上,然後驅車在荒野賓士,任遺體在起伏顛簸中掉下為止。三日之後再去查看,如果遺體已被鳥獸食盡,即被認為是死者升天,值得慶賀;如果鳥獸不食,則被認為是死者罪孽深重,另須舉行宗教儀式和「超度」了。
貴族們雖然認為比平民高貴,但也只是「墓而不墳」。「墓「和「墳」,在古代是有明確界限的,深埋於地下的叫「墓」,隆起於地上的叫「墳」。古代的華夏諸族,也是「墓而不墳」的。墳,畢竟是生活安定後的奢侈品,與游牧生活是不相適應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墓而不墳」的古訓。
從現實上看:當時是戰爭時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關君主去世的傳聞都會動搖軍心,給強敵以可趁之機。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遺囑,為了騙取西夏早日投降,「死後秘不發喪」,待西夏投降後,才由一支騎兵奉著靈柩,秘密地向預定的墓地急馳。
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們還採取了一系列的嚴酷的措施。在運行的長途中,倘或碰到行人,盡數殺死,決不留一個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預定的墓地,先把地面的草、木、石、雜一一移開,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層次的排列,靈柩進入泥土之後,再逐一把泥土等物還原。倘有多餘的泥土,也要運到遠遠的地方拋棄,決不留下一點可疑的痕跡。
《草木子》一書說:安葬完畢,先騎著馬乃至於動用萬馬在墓地上任意踐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面當著母駱駝的面殺只小駱駝。然後,派一支部隊遠遠地守護著它,待第二年青草長起,同周圍的大草原青碧青碧連成一片,無法分辨了,才拔營撤走。
這真是萬無一失的安全。
為什麼要殺一隻小駱駝呢?據說,駱駝有辨識自己血親的天性。如果將來還要尋找墓地,就以那隻失去親子的母駱駝為先導,走到它兒子死去的地方,它就放聲悲鳴,不肯離去。下面當然就是要尋找的墓地了。
他的秘密,只有駱駝知道。
等這只駱駝,或者以後再殺的駱駝終於死去的時候,墓地的秘密也就永恆了。
Ⅵ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成吉思汗一生都在征戰中,於1227年率軍攻打西夏時因病身亡。據說遵從成吉思汗「秘不發喪」的遺命,他的遺體被送回故鄉後,深埋陵墓,然後千軍萬馬不停踩踏,因此從地表根本看不出他的遺體究竟在哪裡。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的墳地已被掩蓋在茂密的森林下面。所以現在,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地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現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並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處,而是1954年建立的一個象徵性陵寢。
那麼成吉思汗的遺體到底埋葬在哪裡?至今沒有一個准確可信的說法。
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成吉思汗遺體安放在阿勒泰山上。成吉思汗在率兵遠征西夏時死於甘肅清水縣,他臨終前命令秘不發喪,以免渙散軍心。諸將於是把他的靈柩運回蒙古安葬,「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中國史書中的記載內容不詳,或說「起輦谷」,或說「不兒罕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肯特山)。
中國新疆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青和縣三道海附近,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懷疑這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但也未能確認。
其實不只成吉思汗,元朝君主的陵墓都未能得到確切考證,這與元代的喪葬風俗有關。元朝雖然入主中原,卻仍然保留了蒙古習俗,如在葬制習俗上,貴族仍實行秘密深埋習俗。據史料記載,蒙古貴族死後不起墳,埋葬之後,「以馬揉之使平」,然後在這片墓地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把子駱駝殺死,淋血在地上,派千騎士兵守護。到來年的春天,草生長茂盛之後,士兵遷帳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所在。如果皇帝要祭祀時,就拉著那隻母駱駝引路,若見到母駱駝悲鳴之處,就算是墓地了。由於墓地上無任何標志,也就無法辨認靈柩真正所在地(《草木子》)。
成吉思汗像
現今成吉思汗的陵園坐落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面的敖包上,號稱「八白室」。「八白室」是由八間白色的建築構成。由於蒙古貴族有葬後滅跡、不留墳冢的習俗,埋葬地點不為人知,無從祭祀,所以,為了紀念祖先,便創立了經常可以祭祀紀念的靈廟,這種靈廟就叫做「八白室」。《蒙古源流》一書記載:「因不能請出金身,遂造長陵共仰庇護,於彼處另立白屋八間,在阿爾台山陰、哈岱山陽之諤特克地方建立陵寢,號為索多博克達明成吉思汗。其後遂留傳至今。」
相傳1226年,成吉思汗率兵征討西夏時,路經蒙古西南部高原(鄂爾多斯高原)的時候,來到了這個地方。這時正是春光明媚的時節,一片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他,使他久久不忍離去。他在沉思很久之後,對周圍人說:「我看這個地方太美了,死後就把我葬在這里吧!」果然,在西征的第二年(1227年),他就病死在清水縣軍中了。他的遺體由諸王和那顏(蒙古貴族首領)按照他生前的願望,千里迢迢運到這里安葬。從此,人們便把這里稱為伊金霍洛,意為「主人的陵園」。
成吉思汗陵的現有建築,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重新修建的。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德王秘密派遣蒙奸、漢奸進行陰謀活動,企圖將成吉思汗陵盜竊去歸綏。內蒙古廣大人民得知這一消息後,提出了強烈抗議。在廣大人民和抗日愛國人士沙王等提出遷移的呼籲下,國民黨政府被迫成立移陵委員會,和沙王等人一起辦理移陵之事。成吉思汗陵於1939年5月開始遷移,先遷到了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在榆中縣放置了11年後,又移置到青海省塔爾寺。新中國成立以後,應內蒙古各族人民的要求,於1954年春,由內蒙古自治區組成迎接成吉思汗靈柩回蒙的代表團,專程前往塔爾寺,同年4月1日將靈柩接回伊金霍洛。中央撥專款80萬元,重建了陵園。
Ⅶ 成吉思汗陵在哪
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不算大,佔地約5.5公頃,但頗有特色。成吉思版汗陵坐落在內蒙權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東勝區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里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成吉思汗陵現在已經成為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遊景點。
Ⅷ 成吉思汗陵的修建歷史
根據蒙古的習俗,汗的安葬地點是極為秘密的,因為游牧民族頻繁流動和遷徙,再加上戰爭使地盤經常失去,秘葬是非常必要的。
關於秘葬的形式,有兩種說法。一是葬後驅群馬在其葬地狂奔,踏平浮土,以泯其埋葬的任何痕跡,然後使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使後人無法知道大汗到底葬在哪棵樹下;二是葬後仍以萬騎去除痕跡,並以千騎守護,不準任何人進入此禁地。來年春草生長,千騎散去,登高遠望,平展如舊,無人看出葬土痕跡。
傳說成吉思汗在率兵遠征西夏時去世(關於他去世的地點有三種說法:寧夏六盤山、甘肅清水和寧夏靈武)。
成吉思汗臨終前命令秘不發喪,以免渙散軍心。將領們將他的靈柩運回蒙古安葬,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訊,諸將在長途中「遇人盡殺之」。
陵墓造好後,以上面的兩種秘葬形式之一,將成吉思汗深埋地下。隨後,為首將領命800士兵將造墓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士兵旋即也遭滅口。從此,再也沒有人知曉成吉思汗陵的真實所在。
800多年來,無數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盜墓者和探險家試圖尋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他們的依據主要來自八部古籍的記載,除了前面提到的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還包括《蒙古秘史》(成書於1240年)、《黑韃事略》(1240年左右)、《馬可·波羅行紀》(1298年)、《史集》(十四世紀初)、《元史·太祖紀》(1370年)、《蒙古黃金史綱》(十七世紀初)、《蒙古源流》(1662年)。
但是,這些古籍對成吉思汗陵的記載都語焉不詳。比如《蒙古秘史》,它是成吉思汗之死見諸歷史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原藏於元大都皇宮內,明軍攻破大都後被繳獲,沒有燒毀,而是將它翻譯成漢文,且是蒙漢對照,對後人了解元史起到巨大作用。不過,記載中並沒有指明成吉思汗的安葬之地,學者們推測,這是有意的迴避。
Ⅸ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沒人知道,依然是個迷,不過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有以下幾種可能:
1.天葬:當年成吉思汗死後,因為天氣炎熱,把他運回家的路途遙遠,怕屍體腐爛,就根據藏族人的習俗實行了天葬,先是讓幾匹馬拉著成吉思汗的屍體,然後用馬鞭使勁的抽了幾下,馬就開始狂奔,等過了幾天之後,尋找馬的人就根據馬的腳印尋找馬,等發現馬之後,成吉思汗的屍體早已不見了蹤影,因為在馬狂奔的路上屍體早已掉了下來,然後就被野獸,禿鷹吃掉了,因為蒙古人認為只有這樣,成吉思汗的靈魂才會順利登天,因為沒有墓葬,所以一直以來都沒人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
2.水葬:當年成吉思汗死後,就用石棺把一起他沉入了水底,如今考古學家雖從那個水底里打撈出了成吉思汗時代的貨幣,但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石棺;
3.密葬:當年成吉思汗死後,先是命令幾千勞工造成吉思汗陵墓,把相當於今天北京市土地面積的蒙古的一個地方改為了一個大禁地,成吉思汗被安放進去後,就被土壤給填平,接著是很多馬把這個大禁地給踩平,然後又命人種上樹木花草,直到第二年花草長出來之後,一點墓的蛛絲馬跡都看不出來之後,這隊軍隊才離開這里,以前的兩千多士兵把那些勞工給屠殺,後來又是那兩千多士兵再次被屠殺,所以直到今天也沒人真正知道他的墓。(美國一個年輕考古學家把那片大禁地用衛星給拍了幾張照片,然後把那幾張照片放到網上,讓網友們來猜測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裡,結果真不出乎所料,就被網友給猜測出來了,大家的焦點都是集中在一張照片上的一個正方形面積里,結果考古學家來到那個正方形面積里就發現了一些陶瓷碎片,還有一些建築物的廢墟,當考古學家開始挖掘的時候,就出現了好多毒蛇,幾個考古學家都被咬傷,後來又是他們的汽車無故墜毀,當地政府為了考古學家的人身安全起見,停止挖掘,所以直到今天成吉思汗陵墓依然是個迷)
Ⅹ 成吉思汗陵作文
成吉思汗陵簡稱成陵。在2011年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
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始終是個謎,現今的「成陵」乃是一座衣冠冢
。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
傳說,成吉思汗在率軍征西夏時,路過鄂爾多斯。他目睹這里
水草豐美,花鹿出沒,是一塊風水寶地,他被美麗的自然景色所陶
醉,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
。並對左右囑咐道:「我死後可葬於此處」。成吉思汗去世後,運
送其靈柩的靈車行至鄂爾多斯時,車輪突然陷進沼澤地里,套上很
多牛馬都拽不出來。護送靈車的將領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經說過的話
,於是將其「氈包、身穿的衫子和一隻襪子」安放在這里,並進行
供奉。
進入景區,猶有壯觀的一幕映入眼簾。低矮的梯形階梯上佇立
著一個巨大的圓形古柱,柱身上刻有「成吉思汗」四字。再向上看
去,一個人手持長矛,坐下一匹健壯十足的馬,後蹄踏柱,前蹄騰
空,好像戰斗勝利、凱旋而歸似的,又彷彿一副騰雲駕霧之勢。
向前走去,震撼的一幕接踵而來。對面就是壯觀的「鐵馬金帳
」群雕。前面是用鐵做的千軍萬馬,後看是數頭鐵牛拉著一座金色
軍帳。因歷經歲月的洗刷,鐵人、鐵馬、鐵牛都已生銹。進入大帳
內,豪華的陳設,華麗的蒙古族服裝,多麼古樸典雅,我好像嗅出
了馬背民族所散發出的特有的氣息。
出了軍帳,路邊是一群鐵駱駝及趕牧的鐵人,經過它們身邊,
個個都特高大,盯著它們的眼睛,我真想讀懂他們的內心。
最後,就是有著重多歷史文物的博物館了。其中的文物都是有
「生命」的,只是它們在地下「沉睡」了數百年後,又「蘇醒」了
而已。
出了博物館,天不由人,老天下起了雨。我們只好冒著大雨原
路返回。
出景區時,刻有「成吉思汗」四字的大柱子仍然堅不可摧地屹
立在風雨中,我不禁回頭多看了幾眼。不由想起了毛澤東《沁園春
》里的一句詩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