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沈丘縣徵兵體檢時間安排,具體點
沈丘縣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沈丘縣古稱秣陵,是河南省周口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豫皖交界處,居潁水中游,西臨項城,東與安徽界首接壤,總面積1080.53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轄22個鄉鎮(辦事處),總人口129.31萬人。
2014年,沈丘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204.6億元,比2013年增長9.3%,總量和增速均居周口全市第三位。[1]
中文名稱
沈丘縣
外文名稱
ShenQiu County
別 名
秣陵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河南省周口市
下轄地區
轄2個辦事處、11個鎮、9個鄉
政府駐地
槐店鎮
電話區號
(+86)0394
郵政區碼
466300
地理位置
河南省東南部
面 積
1080.53平方公里
人 口
戶籍129.31萬、常住95.41萬(2013年)
方 言
中原官話-商阜片
氣候條件
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華佗冢、元代伊斯蘭教古寺等
火車站
沈丘站
車牌代碼
豫P
GDP
204.6億元(2014年)[1]
非物質遺產
《沈丘清三彩》、《兩儀拳》等
行政代碼
411624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4 人口
5 交通狀況
6 經濟概況
▪ 綜述
▪ 工業發展
▪ 農業經濟
▪ 產業集群
7 民俗文化
▪ 特產
▪ 文化遺產
8 著名人物
9 旅遊景點
10 相關榮譽
歷史沿革
編輯
沈丘秦朝置項縣、東魏改秣陵縣、隋改項城縣、明置沈丘
沈丘新景(40張)
縣。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國為名的,沈丘意為沈國廢墟。沈丘縣原為潁州(今安徽阜陽市)轄縣,縣治在安徽省臨泉縣古城子,明初撤並入潁州州治,沈丘縣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據清·道光《阜陽縣志》及明·嘉靖《沈丘縣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明史·地理志》誤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書多沿此誤),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縣,割陳州、項城和潁州地屬之,其中陳州十三里(里為縣以下行政建制,項城二里,潁州五里[2] (沈三、沈四、沈五、河北二、河北三),另有外來人戶三里,合計二十三里。與沈丘縣的22個鄉鎮、辦事處基本相同。1950年縣政府由今老城鎮遷至今槐店回族鎮。
行政區劃
編輯
鄉(鎮)
轄區
東城辦事處
於庄村、闕庄村、大於樓村、新建村、東孫樓村、李營村、李安庄村、尤庄村、解庄村
北城辦事處 張庄村、大吳庄村、北馬庄村、南王莊村、王營村、崔樓村、北范營村、西孫樓村、前寨村、焦柳營村、大辛營村、申庄村、王寨村、高門村、騰營村、蘇樓村、小辛營村、郭庄村
槐店回族鎮 東關居委會、南關居委會、中心居委會、北關居委會、蔡河居委會、西關居委會、沙南居委會、河南居委會、船民居委會、東城居委會、大王樓村、小王樓村、劉樓村、海樓村、馬樓村、高營村、左庄村、豐產河村、賈寨村
劉庄店鎮 李胡冢村、劉東村、劉西村、劉北村、孫營村、陳庄村、崔老莊村、崔寨村、房營村、邵寨村、郜庄村、保金堂村、前嚴庄村、後嚴庄村、卞老家村、晏老家村、梁唐庄村、於庄村、吳堂村、花庄村、尹營村、大褚庄村、崔大橋村、牛王廟村、李樓東村、孟東村、李樓西村、席張庄村、窪張庄村、劉樓村、楊老莊村、郭營村、徐埠口村、前王莊村、劉代庄村、黃冢村、大王莊村、李老家村
留福鎮 小陳營村、留福村、元路口村、岳庄村、武營村、黃營村、老官莊村、代營村、姜營村、郭六村、韓大庄村、李小庄村、李大庄村、化庄村、蔡窪村、曹橋村、於古洞村、夏老家村、李寨村、范營(新寨村、老寨村)、皮營村,金營,梁庄,童庄,范小寨,張武橋村,陳寨村
老城鎮 第四居委會、第一居委會、第二居委會、第三居委會、南關村、北關村、西關村、北韓灣村、劉墳村、岳庄村、劉大庄村、前樓村、北吳營村、桃園村、鄭庄村、許庄村、李仙庄村、後谷營村、前谷營村、晏庄村、張灣村、陳庄村、徐營村、劉埠口村、路庄村、阮庄村、李墳村、李樓村、楊窪村、荊條村、孫廟村、南吳營村、李庄村、盧營村、瓦房村、程庄村、增福廟村、龍王廟村、後東村、後西村、寨里村、蔣灣村
趙德營鎮 趙德營村、興隆村、董小庄村、小齊營村、張大庄村、東張營村、孟常營村、良營村、宋營村、程寨村、張劉營村、後劉營村、王橋村、張庄村、小劉營村、小歐營村、曹樓村、代營村、劉庄村、王營村、邵廟村、馬樓村、大劉集村、西張營村、崔庄村、後樓村、盆堯村、王其廟村、陳樓村、付營村、唐樓村、董堯村、王關廟村
付井鎮 付井村、趙口村、王營村、九里村、高湖村、馬堂村、孫小樓村、周庄村、東李樓村、卜樓村、崗王村、玉帝廟村、梅廟村、周寨村、窪李庄村、宿營村、腰庄村、趙廟村、西李樓村、郭崗村、吳營村、楊庄村、夏庄村、陳營村、陳觀村、王樓村、王周庄村、東王村、李庄村、南楊集村、王莊村
紙店鎮 紙東村、紙西村、趙腰庄村、趙樓村、徐樓村、潘營村、小李庄村、邱庄村、潘董庄村、王莊村、孫窪村、盧庄村、秦庄村、張庄村、雜姓營村、程營村、胡營村、白果村、史庄村、盧寨村
新安集鎮 新東村、新西村、賈樓村、大李庄村、王廷庄村、新王莊村、瓦房庄村、老邢庄村、徐范庄村、郭寨村、王莊村、張橋村、孫樓村、半截河村、劉庄村、王堂村、魏橋村、安庄村、單庄村、馬樓村、喬寨村、張樓村、韓樓村、下六村、三大夫營村、武營村、崔寨村、西李庄村
白集鎮 白集村、高庄村、李竹元村、楊樓村、田營村、梁廟村、查大庄村、常樓村、張美庄村、韋庄村、王崗村、李宋樓村、大王樓村、新村、李樓村、程營村、張單庄村、王營子村、老官林村、兗營村、河灘村、胡小樓村、劉院村、胡院村、白庄村、後三庄村、劉樓村、尹庄村、大灘李村、張小廟村、中庭湖村、大許庄村、魯寨村、顧營村、鹿樓村、苗營村、耿庄村
劉灣鎮 陳寨村、劉樓村、徐老莊村、杜庄村、黃樓村、陳窪村、營坊村、宋庄村、杜營村、新徐庄村、趙庄村、王路口村、郝庄村、宋閣村、大陳庄村、朱李庄村、郭庄村、劉灣
蓮池鎮 蓮三村、蓮二村、蓮一村、韓營村、大鄭營村、小鄭營村、文殊村、胡庄村、吳樓村、牛營村、吳崗村、西王莊村、魏營村、魯庄村、常呂村、王嶺村、薛嶺村、劉八庄村、胡樓村、鄒營村、鄒新莊村、管庄村、童庄村、田營村、耿樓村、楊庄村
石槽鄉 石槽村、徐營村、前張營村、於營村、北程營村、陳庄村、艾庄村、程營村、虎頭村、二院庄村、楊營村、劉腰庄村、東寨村、董營村、孫營村、陳口村、龔寨村、蔣寨村、大王營村、後張營村、大塗營村、王湖村、肖營村、小塗營村、塗樓村、小王營村、劉樓村、大李營村、范庄村、邵庄村、郜庄村、趙庄村、西寨村
范營鄉 范營村、八里棚村、劉花園村、孫樓村、楊灣村、鄭營村、阮窪村、單營村、紀營村、王鄭營村、曲集村、孫庄村、馬營村、馬湖村、普花園村、馬各村、老唐庄村、盧窪村、陳靳庄村、李灣村、李新莊村、老李營村、李集村、金庄村、錢寨村、王樓村、胡冢村、代布口村、苗趙庄村、和尚庄村、大劉庄村、張凱樓村、盧齊庄村、范庄村、范菜庄村
李老莊鄉 李老莊村、劉庄村、酒店庄村、木林橋村、張彭庄村、梁庄村、蔣橋村、孫付庄村、陳老莊村、孝陳庄村、南李庄村、李庄村、南張樓村、侯三冢村、李大庄村、木庄村、王白廟村、大陳庄村、姚庄村、東吳庄村、花園村、雒庄村、陳營村、劉堂村、艾店村、老寨村、張樓村、付樓村、蔣庄村、曹窪村、嚴樓村、後湖村、梧桐庄村、田樓村、張老莊村
大邢庄鄉 邢庄村、秦庄寨村、段庄村、大宋庄村、後王莊村、清涼寺村、後李庄村、司庄村、趙閆庄村、東趙樓村、普樓村、南趙庄村、西李庄村、東程庄村、陳埠口村、西趙樓村、八里灣村、李營村、趙老家村、沙嶺村、小李庄村
馮營鄉 馮營村、天齊廟村、雙劉庄村、段庄村、田莊村、韓庄村、劉庄寨村、李廣樓村、劉煙村、楊海營村、楊老莊村、王小庄村、柳樹庄村、西王村、金李庄村、李寨村、劉橋村、李廟村、王觀廟村、小高營村、大高營村、劉堯村、劉相村、呂集村、梁古洞村、張梁村、朱庄寨村、天橋村、西張庄村
周營鄉 周營村、東李營村、張營村、崔營村、孔營村、大歐營村、馬營村、郭寨村、李樓營村、黃孟營村、孟寨村、謝營村、王寨村、大李口村、西李口村、趙庄村、趙寨村、李灣村、劉集村、西李營村
洪山鄉 洪山村、廟山李村、遲庄村、寧庄村、韓寨村、臧庄村、翟庄村、姜橋村、孟店橋村、胡老莊村、東胡庄村、孫小橋村、馬庄村、申庄村、辛老莊村、王腰庄村、魏庄村、石關村、周樓村、鴿子樓村、辛堂村、袁庄村、王油坊村
北楊集鄉 楊集村、梅劉庄村、三姓營村、打漁王村、倪寨村、於庄村、谷孟庄村、賈庄村、王郝庄村、谷林庄村、林寨村、趙橋村、毛寨村、大卞莊村、單尤庄村、韓吳庄村、北王莊村、馬李堂村
卞路口鄉 卞路口村、張保元村、大郭庄村、小郭庄村、蔣橋村、胡庄村、閆庄村、鍾寨村、郜店村、孫寨村、鄭庄村、霍樓村、趙樓村、前朱庄村、肖門村、董營村、馬樓村、高山店村、杜庄村、劉庄村、閆樓村、前營子村、南郭庄村
地理環境
編輯
沈丘縣地勢西北部較高,海拔42米,東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沖刷,坑塘較多。河流7條,全長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潁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200天左右。[3]
人口
編輯
沈丘風光(25張)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沈丘縣總人口1079278人,其中:槐店回族鎮93660人、劉庄店鎮59168人、留福集鎮46153人、老城鎮56243人、趙德營鎮65003人、付井鎮68206人、紙店鎮39893人、新安集鎮48058人、白集鎮60471人、劉灣鎮31089人、連池鄉43779人、石槽集鄉52973人、范營鄉59402人、李老莊鄉41703人、大邢庄鄉26425人、馮營鄉54246人、周營鄉37877人、洪山鄉55119人、北楊集鄉46812人、卞路口鄉45712人、北郊鄉47286人。
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沈丘縣總人口127.5萬人。[4]
交通狀況
編輯
沈丘縣是周口市的東大門,也是豫東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門戶和物資集散地。[5]
境內5條省道縱橫交錯,漯阜鐵路增建二線電氣化改造工程預計於2014年底完成後開通客運並入國鐵網路、鄭合高鐵已正式開始勘測設計預計2015年開工建設、南洛高速橫貫東西,沙河航運通江達海。
經濟概況
編輯
綜述
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4.5億元,同比增長10.1%。
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地方公共財政全口徑收入歷史性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6億元,增長26.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9138萬元,增長42.5%,總量和增速均躍居全市第一位,分別居全省第38位、第6位。其中,地稅收入46888萬元,增長54.6%,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國稅地方級收入10002萬元,連續六年全市第一;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0.8%。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25.9億元,增長23.3%,總量居全市第一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億元,增長14.5%,增速居全市第三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6元,增長12.3%,增速居全市第三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6528元,增長13%。各項存款余額166.6億元,比年初增加26.7億元;貸款余額65.8億元,總量居全市第一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完成市定目標。[6]
工業發展
沈丘初步形成了以電力、電子、機械、化工、輕紡、食品、
永基新城
建材、皮革為支柱的工業格局。[3]
截至2012年9月底,全縣民營工業企業達到588家,比去年底的69家凈增17家。工業總產值79.47億元,同比增長29.9%;銷售收入77.88億元,增長29.8%;實現工業增加值23.8億元,增長29.9%;實現利潤6.4億元,增長22.2%;入庫稅金16186萬元,增長36.7%。[7]
農業經濟
沈丘縣農副農品資源豐富。盛
新廣場噴泉
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農業、畜牧業、養殖業已具規模,是國家確定的糧食生產基地、生豬外貿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黃牛生產基地和揪楝樹生產基地。沈丘縣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油菜籽、花生、芝麻、黃紅麻;森林覆蓋率21.4%;主要樹種有泡桐、楊樹、槐樹、柳樹、榆樹等。[3]
2007年至2008年,沈丘全縣小麥平均單產連續2年超千斤,是黃河以南第一個小麥畝產超千斤的縣,被國家農業部和省政府授予「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同時,該縣還注重引導培育農民積極建立互助合作組織,互利合作,共贏市場。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注冊83家,涉及畜禽養殖、蔬菜種植、林果栽培、訂單糧食、中葯材種植等多個門類,社員入股資金8316萬元,入社農戶3468戶,帶動非成員農戶12萬多戶。[8]
產業集群
沈丘槐店鎮歷史上就是中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以
來,國有、集體、個體商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以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專業市場為骨幹,以集貿市場為補充的商品流通格局。投資5000萬元新建的潁河商貿城,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集商貿、飲食、娛樂為一體。可容納1600個工商戶投資經營,形成一個設施齊全,輻射范圍較廣的市場。[3]
民俗文化
編輯
特產
沈丘金絲猴糖果、沈丘槐山羊、黃金瓜、沈丘千層豆腐、沈丘兆豐貢酒、周家麻花、沈丘天馬冰糖麻片[9]
文化遺產
老城顧家饃
2009年沈丘縣城關鎮因顧家饃麵塑工藝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09年河南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推進會圓滿結束,「沈丘顧家饃」正式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大批傳統知識陸續被發掘,為河南省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對象再添一批新成員。此次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驗收工作旨在確認一批比較有傳承性、自發性、地方性特徵,有一定歷史價值的項目做
沈丘剔花彩陶——清三彩
為該市重點申報項目。此次普查新發現多項民間傳承、傳統知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沈丘顧家饃」被確定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丘文獅子
槐店回族舞「文獅子」始於元代,是一位被蒙古軍征軍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編創並流傳至今的。槐店回族鎮的東關、馬樓、海樓等村街坊還成立了「回民公義文獅會社」。社中有舞獅手、耍火球手、領綉球手、鼓手、鑼鈸鑔手等。會社每3年都要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社首負責組織和協調演出活動,並對「文獅子」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如新改編的「三獅鬧春」、「獅子望月」等情節,突出了趣味性和歡快氣氛。
沈丘清三彩
沈丘清三彩,又稱沈丘剔花彩陶,始於隋唐,興於明清,民國衰落,屬於當地漢族民間美術的一種。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同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燒造於沈丘縣石槽鄉龔寨行政村。還有十幾位工匠,保留了這種傳統的工藝。[10]
兩儀拳
兩儀拳名稱起源於《周易》。兩儀拳屬內家拳術,崇尚高尚武德,歷代宗師授徒非常謹慎,從不輕意外傳,所以此拳在世間流傳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為數更少。
著名人物
編輯
周興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陳郡項(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西趙古台村)人。[11]
隆昌年(494年),周興嗣受齊侍中吳興太守推薦任桂陽郡丞。502年,蕭衍代齊建梁,聘用周興嗣任「安成王國」侍郎,後升為員外散騎侍郎。
竇畫村,名書成,沈丘縣槐店鎮人,清道光年間拔貢,人稱「竇拔貢」。
袁保恆(1827--1878),字小午,號筱塢。項城(今河南省項城縣)人,為袁世凱叔父。
李鳴鍾,字曉東,出生於1886年,河南沈丘人。
方中鐸(1912-1986)年,沈丘蓮池人,曾榮獲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望採納
㈡ 釣魚台村的山東省壽光市胡營鄉下轄村
壽光市胡營鄉釣魚台村 該村有156戶,660人,耕地面積900畝。1995年全村實現經濟總收入3637萬元,農民人均所得6508元。1993年被省科委命名為「科普先進村」,同時被省政府命名為「生態村」;1994年、1995年連續兩年躋身入壽光市經濟百強村行列;1995年被濰坊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糧食畝產已過噸,蔬菜種植面積更加推擴大。1995年主要擴大了蔬菜種植面積,到期995年末大棚已發展屋250個。1995年7月。壽光市無公害蔬菜試驗示範基地350畝籌建工程在該村拉開帷幕。該工程共投資250萬元,第一期工程已投資30萬元。建成國內農村科技含量最高、使用壽命最長、採光量最大、光線分布最均勻、保溫性能最強的蔬菜大棚5個。這種大棚採用水泥牆體、鋼架結構,以組裝栽培為主,採用自動卷簾機和以色列滴灌技術,並實行嚴格的化控措施,初步實現了蔬菜生產的優質高效和無葯殘留,棚均年收入達4萬元。該棚建成後,中央、省市領導人也先後親臨視察指導,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在林果開發上,堅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的原則,凡適宜種樹的地方人武部實現了林網化。在果品生產上,主要是對250畝劣質果園進行了高接換頭,更新為優質品種,其餘370畝果園採用了新品種。此外,該村還瞄準市場,與壽光市科協等單位合作建起了150畝優質高產無毒果樹苗木基地,引進繁育出北海道9號、早生富士、新喬納金、新紅星等18個優良蘋果品種和金童5號、美味、晚紅蜜等27個桃樹品種,年繁育苗木170多萬棵,僅此一項即可增加經濟收入80萬元。1995年,全村620畝果園,總產達150萬公斤,收入150萬元。畜牧業開發,堅持走村戶結合、規模飼養的路子,重點發展肉食雞、蛋雞的飼養,先後投資60萬元,建立了佔地100畝、共有70個雞舍的養雞場,購置了飼料粉碎機及防風疫葯具、葯械。並將60個雞舍低價承包給農民經營,集體統一管理標准和技術措施,從而調動了群眾發展畜牧業和積極性。1995年,全村從事養雞的專業戶發展到85戶,畜牧業總收入750-萬元。在荒灘地開發上,結合該村地處彌河沿岸,河灘荒地多的情況,根據市水利部門的規劃,大搞河灘資源開發,積極發展淡水養魚和種藉。先後建起100畝高標準的魚池和150畝藉池,引進了淡水白鯧、羅非魚、紅鯉魚、銀鯽等優良品種進行混合飼養,由於管理科學,1995年總產6萬公斤,平均畝產1060公斤,畝效益高達3600元,蓮藉產量達30萬公斤,淡水種養總收入突破100萬元。 村辦工副業和個體繁榮經濟蓬勃發展充分發揮村裡「小能人」多的優勢,先後辦起磚場、沙發廠、運輸隊、服裝廠和賓館等二、三產業項目,年純收入150萬元 ,全村還有20戶搞起了個體經銷、販運、加工業,帶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全村摩托車、彩電、冰箱、洗衣機普及率達90%以上。投資20萬元,柏油了1500米長的出村路,並安裝路燈,村內街道大搞了綠化美化。1995年,全村有43戶村民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有11戶村民喜遷「小洋樓」,有35戶村民辦完建樓手續。
㈢ 丹江上游余關,現在水位上漲於胡營村,現胡營村民下河網魚可否違法嗎
答:丹江上游余關,現在水位上漲於胡營村,現胡營村民下河網魚事實應該在水邊游違法的。
㈣ 上楊家河公園怎麼坐公交車能到我是濟寧市任城區胡營社區
28路公交車可以到達,詳細的見下面的運行路線
㈤ 馮家鎮的介紹
馮家鎮位於濱州市沾化區西北部,北臨渤海灣,東依徒駭河,西跨秦口河,距區政府駐地17.5千米。東連濱海鄉,東南、西南與下窪鎮相鄰,西北隔秦口河與無棣縣為界。截至2012年底,面積260.98(一說254)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轄44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馮家村。多淺平窪地,海拔在2.7~4.3米之間。徒駭河、胡營河、傅家河、楊營干穿過域內。新海、東濱公路過境。水路有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古跡有唐代建築落魂堂遺址,元朝古墓群,宋代兵營遺跡。便利的交通條件。馮家鎮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境內陸路、水路交通便利,連接膠東半島和京津唐地區的新海路、連接濱州和東風港的東濱路縱貫全鎮;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區位優勢明顯,是建設「海上山東」「海上濱州」「海上沾化」和全市「北帶」開發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之一。作為魯北漁棉之鄉、商貿重鎮的馮家鎮,是濱州市級示範鎮、沾化縣中心鎮。近年來,該鎮通過積極實施產業立鎮戰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精心打造省級市場園區。2014年住建部公布的新一輪全國重點鎮名單中,馮家鎮榜上有名,被評為「全國重點鎮」。
㈥ 誰能告知河南浚縣衛賢鄉王胡營村王姓來自哪裡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4、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據《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
①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
②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③ 西鉗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諸多家族,據《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東省)兩地最為顯著。
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約出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卒於公元前五四九年,壽不過十六歲,但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周靈王二十二年,洛陽附近水害成災,威逼王宮,靈王擬擁土圍宮,排水至村落、田園,太子晉提出應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宮,又能保護村民和莊稼,未被採納,由於其一再據理力爭,被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為庶民,但太子晉之德舉卻名聲遠揚。其子宗敬後擔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後,便稱他為「王家」,之後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後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王姓遷徙史和遷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人口銳減,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約佔北方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佔百分之四點五,為第四大姓,在全國漢族中,以內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亡佚。今天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後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庄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雲蒙山水簾洞箸《鬼穀子》書三卷, 流傳於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於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雲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後人奉為「書聖」,與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後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後》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於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後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並在此築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2、堂號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稱則源於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於時,終不能遂志。他於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樹,並立下誓言:日後吾子孫必有3公者。後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志,以才德教育後代的家風為當時與王鞏相好的大文學家蘇軾推崇。蘇軾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
王姓的主要堂號有:「三槐堂」、「槐陰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宗族特徵
文人墨客,浩如煙海。王姓在歷史上,文人輩出,著述甚豐,信手拈來,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論字排輩次序分明。如安徽績溪王姓字行為:「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近現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庄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江潤東王氏、鎮江潤州開沙王氏、鎮江京江開沙王氏、鎮江沙州王氏、鎮江順江州王氏、鎮江京口順江王氏、鎮江金沙王氏、鎮江苦竹王氏、鎮江三槐王氏、丹陽雲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潭頭王氏、江陰暨陽襆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築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厘王氏、崑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
浙江省:浙東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王氏、蕭山縣車里庄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後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海東館王氏、鎮海蛟川王氏、鎮海五里牌王氏、鎮海新添廟橋王氏、餘姚姚江開元王氏、餘姚雙雁鄉王氏、餘姚官人宅王氏、餘姚蘭風王氏、餘姚上塘王氏、餘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琅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縣剡溪王氏、嵊縣剡北棗樹灣王氏、嵊縣剡東王氏、嵊縣剡西石璜王氏、嵊縣東林王氏、金華王氏、金華赤松王氏、蘭溪江東王氏、蘭溪雙牌王氏、蘭溪平川王氏、蘭溪太原王氏、蘭溪荷龍里王氏、蘭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義東湄王氏、東陽太原厚里王氏、東陽太原龍降王氏、義烏南陵王氏、義烏鳳林王氏、義烏鳳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龍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陽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橫山王氏、常山長川王氏、臨海蟾溪王氏、臨海北澗王氏、臨海嶺跟王氏、臨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樂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黃岩西橋王氏、黃岩南隅花廳王氏、黃岩柔橋王氏、遂昌王氏、縉雲五雲王氏、松陽花田畈王氏、松陽太原王氏、禮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寧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蕪湖王氏、懷遠王氏、宿縣王氏、無為濡須王氏、涇縣東陽王氏、涇縣安吳王氏、涇縣金鼎王氏、涇縣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黃山王氏、休寧宣仁王氏、溪盤川王氏、溪廟子山王氏、歙縣澤富王氏、歙縣新安王氏、歙縣歙邑虹源王氏、祁門高塘鴻溪王氏、祁門祁邑苦竹王氏、祁門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東樓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寧王氏、懷寧柘澗山王氏、潛山潛陽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開閩忠懿王氏、閩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園田尾王氏、安溪樹林鎮山子腳溪埔王氏、安溪岩嶺山王氏、浦城深溪義門王氏。
江西省:萍鄉萍派王氏、萍鄉小庫村王氏、萍鄉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雲王氏、婺南雲川王氏、婺源金源山頭王氏、婺源雙山王氏、萬載王氏、萬載南田王氏、奉新新吳王氏、臨川三公王氏。
山東省:淄博淄川縣豐泉鄉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顏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諸城王氏、煙台王氏、文登王氏、萊陽王氏、棲霞王氏、黃縣芝陽王氏、黃縣太原王氏、黃縣城內王氏、金鄉王氏、濱縣王氏、無棣王氏、冠縣館陶王氏、臨沭王氏。
河南省:開封大梁王氏、修武後馬作王氏、湯陰王氏、柘城王氏、西華王氏、太康王氏、郟縣王氏、禹縣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陽王氏、嵩縣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漢川王氏、黃岡王氏、紅安王氏、崇陽王氏、石首王氏、枝江縣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寧鄉湘鄉安化王氏、長沙奎山王氏、長沙澗湖塘王氏、寧鄉寧邑王氏、寧鄉楚南溈寧東湖王氏、寧鄉大沖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沖王氏、湘鄉同德王氏、湘鄉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鄉安樂王氏、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湘鄉山濤王氏、湘鄉荊藪王氏、衡陽王氏、衡陽漁溪王氏、岳陽王氏、湘陰王氏、永興高倉王氏、桂陽王氏、桂陽燕溪王氏、東安王氏、武岡王氏、灃縣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樂王氏、永順龍塔王氏、沅江復興垸王氏。
廣東省:廣東王氏、新豐王氏、饒平王氏、東莞圓沙王氏、東莞鰲台王氏、東莞王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陽王氏、長壽王氏、瀘州王氏、瀘縣王氏、合江王氏、綿陽王氏、內江王氏、內江龍橋王氏、簡陽王氏、仁壽王氏、洪雅王氏、高縣王氏、儀隴王氏、宣漢王氏。
雲南省:鎮彝威王氏、晉寧王氏、鎮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陝西省:鄂縣王氏、橫山中灣王氏。
台灣省:龍塘王氏。
王氏不僅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東南亞至歐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動足跡,其中不乏業績卓著的知名人物
㈦ 徒駭河的歷史記載
據史料記載,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黃河大水多處決口,31個縣邑被淹,四萬多所官邸民舍被毀。此次黃河決口後,為了分泄黃河洪水,減少河患,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鑿了一條新河,定名為商河。商河自高唐縣分黃河而出,流經濱州後又分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為黃河分洪發揮過一定作用,至王莽篡漢,商河已起不到分黃的作用了。
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黃河下游改道,經惠民、陽信、沾化入海,截斷了商河的入海流路。為了排澇,當時的統治者又在高唐以東的黃河與商河之間開挖了一條土河。
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魯北受災嚴重。洪災過後,廣大民眾將商河、土河分段貫通,形成了徒駭河幹流(並以徒駭而命名)。此後,徒駭河下游相繼出現多條支流,主要有沙河、土馬河、付家河、胡營河、江河等。
徒駭河形成後,由於受黃河決口和引黃濟運影響,淤積嚴重,雖經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清光緒至民國年間,徒駭河幾經治理,至1931年山東全省統一疏浚徒駭河時,沾化縣自壩上村向北開挖了一段新河,下接久山潮溝,由下圈、垛圈庄北,煙袋溝西折而北去,與秦口河匯流後,經套爾河入渤海。
㈧ 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馮家鎮人口有多少
馮家鎮位於沾化縣西北部,北臨渤海灣,東依徒駭河,西跨秦口河,距縣城17.5千米。東連濱海鄉,東南、西南與下窪鎮相鄰,西北隔秦口河與無棣縣為界。截至2012年底,面積260.98(一說254)平方千米,人口6.1萬人。轄44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馮家村。多淺平窪地,海拔在2.7~4.3米之間。徒駭河、胡營河、傅家河、楊營干穿過域內。新海、東濱公路過境。水路有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古跡有唐代建築落魂堂遺址,元朝古墓群,宋代兵營遺跡。便利的交通條件。馮家鎮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境內陸路、水路交通便利,連接膠東半島和京津唐地區的新海路、連接濱州和東風港的東濱路縱貫全鎮;秦口河、徒駭河直接與東風港、濱州港相連,直通渤海,區位優勢明顯,是建設「海上山東」「海上濱州」「海上沾化」和全市「北帶」開發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之一。
㈨ 黃巾之亂的起止年限
爆發時間:184年-192年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
■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土地兼並十分嚴重,豪強地主勢力迅速膨脹。他們「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擁有成千上萬的奴婢和徒附。廣大農民喪失土地之後,多數淪為豪強地主的依附農民。他們除了交納高額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當家兵等,甚至跟隨主人遷徙。農民與地主階級處於尖銳的對立地位。
東漢自和帝以後,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外戚、宦官輪番把持朝政。政治日趨腐朽。靈帝劉宏公然在西園賣官鬻爵。州郡官職有時一月輪換幾次,官吏到任後,就聚斂搜括。自安帝以後,朝廷長期對羌族用兵,耗費軍餉四百多億,這一沉重負擔又全部落到農民頭上。加上各種自然災害,以致出現了「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的嚴重局面。大批農民四處流亡,餓殍遍野,連京師洛陽也是死者相枕於路。
由於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被迫奮起反抗。從安帝到靈帝的八十餘年,見於記載的大小農民起義近百次。其中,如安帝時青州張伯路領導的流民起義,波及沿海九郡;順帝時廣陵張嬰領導的起義軍一萬多人,活動於徐、揚一帶達十幾年之久;桓帝時太山公孫舉領導起義軍,在青、兗、徐三州作戰,給官軍以沉重打擊。在南方和西北,還出現了漢族和少數族的聯合起義。不少農民起義的領袖自稱「皇帝」、「黑帝」、「無上將軍」、「真人」等,或建年號,或置百官,或則利用宗教為組織形式。此伏彼起,日益頻繁。當時民間曾流行一首歌謠:「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斗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184),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領,自稱「大賢良師」。太平道為道教一支,奉黃帝、老子為教祖。張角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十餘年間,徒眾達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熹平五年(176),司徒楊賜曾上書靈帝,請求誅殺太平道的渠帥,以免釀成後患。可見太平道已引起統治階級嚴重注意。以後張角加緊部署起義,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鼓舞農民起來推翻東漢王朝的統治。
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太平道大方馬元義多次往來京師,物色宦官封胥、徐奉等為內應。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命令馬元義調動荊、揚等地徒眾數萬人向鄴集中,約定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張角弟子唐周上書告密,馬元義被捕,慘遭車裂。洛陽百姓和太平道徒被殺的達千餘人。靈帝隨即下令冀州官府搜捕張角等起義領袖。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三十六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靈帝慌忙下令州郡修理兵器,加固城防,派何進率左右羽林和五校尉營鎮守洛陽,在洛陽附近增置八關都尉。又派遣皇甫嵩、朱■、盧植等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並解除黨錮,赦免黨人,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見魏武帝曹操)、孫堅、劉備(見漢昭烈帝劉備)等。
黃巾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統治階級因而誣稱之為「蟻賊」。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掃盪豪強地主塢堡,取得了很大勝利。張曼成率領的南陽黃巾攻克郡城,殺太守褚貢。波才率領的潁川黃巾打敗右中郎將朱■,並將左中郎將皇甫嵩圍困在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汝南黃巾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殺幽州刺史郭勛和太守劉衛。巨鹿附近的農民俘虜了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張角率領冀州黃巾攻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
■
北中郎將盧植引兵反撲,未能得逞。靈帝改派東中郎將董卓進攻張角,同樣遭到失敗。與此同時,在黃巾軍的鼓舞下,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他們有的打著黃巾軍的旗幟,有的自立名號。如漢中五斗米道首領巴郡人張修領導的起義,被統治階級誣稱為「米賊」。在冀州一帶,分散的農民軍更是不可勝數。先零羌、湟中義從胡、武陵蠻、板■蠻等少數族也紛紛起義,同漢族人民共同匯合成反抗封建統治的洪流。
黃巾軍在取得一系列勝利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弱點,如起義軍各自為戰,未能協調配合;人數雖多,卻缺乏戰斗經驗,以致使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各地豪強地主利用宗族關系,組織地主武裝與起義農民為敵,也增加了黃巾軍的許多困難。東漢王朝為了確保京城洛陽的安全,首先進攻潁川黃巾。波才領導的黃巾軍因缺乏作戰經驗,依草結營,被皇甫嵩乘夜縱火偷襲,曹操、朱■又協同進攻,使數萬起義農民慘遭屠殺。陳國、汝南和東郡的黃巾軍也相繼失敗。之後朱■領兵進攻南陽黃巾軍。雙方爭奪宛城,戰斗十分激烈,黃巾軍三次失而復得,給敵人以很大的打擊。但由於未能主動出擊,喪失許多有利戰機,加以首領韓忠動搖,使宛城終於失守。突圍的黃巾軍向精山(今河南南陽北)轉移,被官軍追擊,大部犧牲。冀州黃巾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梁陣亡。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壯烈投河而死,張角被剖棺戮屍。張寶也隨即兵敗於下曲陽而陣亡,十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張角為首的黃巾軍主力被鎮壓之後,黃巾余部和各地的農民武裝,仍然堅持斗爭。中平五年,黃巾余部郭大等在白波谷(今山西襄汾)聚眾起義,攻打太原、河東等郡。同年,青、徐黃巾余部再起;益州馬相、趙■領導農民起義,也自號黃巾,旬月之間,攻破廣漢,巴郡、犍為數郡,殺益州刺史郗儉。青州黃巾一度發展到擁眾百萬,戰鬥力也很強。他們長期在青、徐、兗、冀四州流動作戰,給當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後來青州黃巾雖被迫接受曹操的收編,但徐和、司馬俱和管承領導的黃巾軍仍分別在濟南、樂安、長廣等地活動。濟南黃巾一直堅持到建安十二年(207),還攻殺了濟南王劉■。冀州的農民軍有博陵張牛角,常山褚飛燕(張燕)以及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等部。這些名號大都反映了起義首領的某些特點。他們經常活動在常山、趙國、中山、上黨、河內一帶,多者兩三萬人,少者六七千人。後來張燕聯絡各支農民軍,眾至百萬,號黑山軍。東漢朝廷無法用武力清剿。於是封張燕為平難中郎將,以圖瓦解起義軍。曹操平定冀州時,張燕率眾投降。余部在此之前也先後為曹操和袁紹所鎮壓。
黃巾起義以及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從靈帝中平元年到獻帝建安中葉,持續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英勇斗爭。黃巾起義事先經過長期准備,組織比較嚴密。它公開宣布要推翻東漢王朝,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比以前的農民起義有顯著的進步。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他們先後都被殘酷鎮壓。但是,在農民起義的沉重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