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合約期限是100年

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合約期限是100年

發布時間:2021-07-29 07:28:20

㈠ 赫伯特·馮·卡拉揚的大事年表

1908年4月5日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1926年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大學畢業。
1926-1928年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1929年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里指揮理查·斯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29-1934年 受聘為烏爾姆市立劇院指揮,1929年3月2日製作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音樂學院國際基金會夏季課程指導。維也納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1933年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1943年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1938年4月8日第一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合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斯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合約過期。
1945年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
1948年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斯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1953年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盧塞恩指揮班指導。
1948-1968年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1988年盧塞恩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洲之行。
1951-1952年登台拜魯依特指揮瓦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1960年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受伯恩斯坦之邀客座指揮紐約愛樂樂團
1959年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斯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瓦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女武神》。
1968年3月4日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年薩爾斯堡大學心理學院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實驗音樂心理學學院。春季,與柏林愛樂的歐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維奇的面前指揮其第10交響曲。8月31日,獲盧塞恩藝術獎。
1969-1971年獲得巴黎管弦樂團咨詢會內一職。
1973年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8年成為慕尼黑大學榮譽博士。5月12日,成為薩爾茨堡大學哲學博士。6月21日,成為牛津大學音樂博士。
1979年10月13日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
1981年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瓦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3月,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1月25/26日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80歲高齡依舊指揮的精妙。
1988年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

㈡ 關於卡拉揚去世的說法為什麼會有兩種

卡拉揚作為指揮首先在德國小鎮烏爾姆登台,很快就斬露出非凡的才華。正當他幹得起勁時,歌劇院經理卻不想與他繼續簽合同。雖然他非常賞識卡拉揚的才華,但認為烏爾姆確實太小,對卡拉揚今後的發展不利,因此他建議卡拉揚到別的地方去發展。

卡拉揚於是去了柏林,但當時柏林人才濟濟,象他這樣來自一個小歌劇院的籍籍無名的年輕指揮根本找不到合適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卡拉揚認識了亞琛的劇院經理,被邀請去那裡指揮一次排練。卡拉揚排練了《菲德里奧》, 9 月份演出結束後,卡拉揚就被任命為亞琛的音樂制導。後來卡拉揚在亞琛迅速崛起,成為德國小有名氣的年輕指揮家。 1935 年初,他取代亞琛的音樂總監拉貝,成為德國當時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二十七歲)。

拉貝失去了亞琛音樂總監職位,但他隨後就任第三帝國文化局音樂處處長,他的頂頭上司就是兼任宣傳部長的戈培爾。無論別人怎麼爭辯,認為不應把藝術和政治扯在一起,戈培爾的態度卻非常鮮明。他就任時就宣布:「文化,是第三帝國的宣傳工具。」

據卡拉揚講,正是那時他受到了參迦納粹黨的壓力。「我原來不是黨員」,他說,「在亞琛歌劇院當音樂指導時,我在政治上也不那麼引人注目。可是到了簽訂就任音樂總監的合同時,我的秘書來告訴我,亞琛納粹黨部的頭兒已放下話來,說我的合同難以通過:被提名當音樂總監的人居然不是黨員!」

「跟你說,對這個問題我是這么做比較的。我特別愛滑雪。我的陪同是一位奧地利向導,無論去哪兒滑雪我都帶著他。有一回我們去瑞士的一座山,到那兒後人家卻告訴我,除非加入當地的瑞士登山俱樂部,僱傭瑞士向導,否則不準在該山滑雪。我想在那兒滑雪,所以我說管他媽的什麼條件都無所謂,於是我買了個會員資格並雇了個瑞士向導。對我來說,參迦納粹黨也跟這事一樣是迫於無奈。」

「擺在我面前的那張入納粹黨申請等於是一道門檻,跨過它就意味著可以得到無限的權力和對樂團的資助,我就可以無拘無束地指揮音樂會,還有旅行演出,可以有自己的秘書和辦公室,我就快活得如登天堂。條件則是必須入黨,還有不時地為黨員們來一場演出。於是我說管他媽的什麼條件都無所謂,並在申請上簽了字。可嘆的是從此人們便說:『你當然是個納粹。』」

卡拉揚當時認識了一位英國朋友,當時英國駐蘇黎士的外交官埃奇·萊斯利( Edge Leslie )。卡拉揚曾對他說:「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只要能得到亞琛那份工作。」他回憶說:「卡拉揚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一點我們必須理解。有一次我在他的公寓接他出來吃飯,他外出散步去了,留了個字條叫我等他。他房間擺的都是些宗教方面的書籍,有些段落劃了線,頁邊空白處還有他潦草的字跡做的批註。他回來後我問他為什麼讀這些東西,他對我說:上帝的存在是事實,有無數的跡象可資證明,而不在於人們心誠與否。莫扎特還是個孩子時就寫出了交響曲。那可跟遺傳挨不上邊。卡拉揚說。唯一的解釋是:造物主選擇了某些人執行他的命令,為這個醜陋的世界創造美。『我被賦予了特殊的工具,』卡拉揚對我說,『特出的才能。我從不懷疑我的才能是造物主的賜予。我的責任就是讓它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我立志要創造盡可能完美的音樂並把它奉獻給盡可能多的人。我要把音樂般上銀幕。』」

「批評家把卡拉揚稱作自負的神,」萊斯利說,「而卡拉揚則會說我是上帝的工具。他在執行使命時是無情的。他對我講過:『我做過一些糟糕的事。』但解釋說是為了完成使命不得已而為之的。」

關於卡拉揚的入黨日期,現在找到的文件跟卡拉揚的說法相左。 1957 年,保羅·莫爾發表了一篇關於卡拉揚的文章中,名字叫做《投機者》。文章寫到:「赫伯特·馮·卡拉揚加入納粹黨不是在亞琛而是在薩爾茨堡,也不是迫於壓力於 1934 年加入的。其入黨時間是 1933 年 4 月 8 日,是在希特勒上台僅僅兩個月零八天之後。他的黨員登記卡編號是 1-607525 。他交納了當月的黨費,但四月底他回德國去了,加上他沒有領取黨員登記卡,就造成了檔案管理上的一點麻煩。但回到烏爾姆後,他於 1933 年 5 月 1 日把情況講清並重新作了登記,領取了編號為 3-430914 的黨員登記卡。這些事實都記載在納粹黨的「名人檔案」中,存於美國駐柏林外交使團檔案中心,看來要比赫伯特·馮·卡拉揚本人的回憶更為可信。」

25 年後,德國音樂研究家弗雷德·普里伯格( Fred Prieberg )在其著作《納粹執政的德國音樂》中重又披露了有關文件,證明卡拉揚「雙重登記」參迦納粹黨一事,所提入黨日期以及黨證編號均於莫爾 1959 年的發現相符。

對於普里伯格將他從柏林檔案中心弄到的文件公諸於眾,卡拉揚迅即作出了憤怒的反應。「簡直是捏造,我根本就不屑談論此事。荒謬透頂,普里伯格寫這種玩意不過是為了賺錢。」

幾個月後,我親自到柏林檔案中心弄到了那些文件,包括那兩份黨員登記卡的復印件。在阿尼夫大師的家裡,我把這些東西拿給他看。他首先問了我怎樣弄到的,並對這種東西居然可以隨便外傳表示氣憤。然後他接過文件,用警覺而好奇的目光凝視片刻,再把它們拿到燈下以便看得更清楚。「哪兒有我的簽名?」細查了幾秒鍾後他問,「這些東西並無簽名,看見嗎?」我問他是何看法,他聳聳肩,瞅著我道:「全是假的。」(納粹的黨員登記卡本無簽名,是由黨的官員填寫的。)

奇怪的是,納粹文件本身也發現一些跟卡拉揚的說法相矛盾的記載。柏林檔案中心的檔案中有一些納粹黨部及分部的往來信函,討論的都是一個專門話題:卡拉揚的入黨時間。要確定這些信函往來始於何人、是誰最先提出要求或者說提出詢問從而使官僚機器忙乎起來是不可能的,但從存留的幾封信就可以看出,其內容是相連貫的:

—— 1939 年 1 月 5 日,納粹黨萊尼里總部致函奧地利納粹黨財政部,內容是關於卡拉揚的黨員資格問題。信中稱卡拉揚明顯地兩次入黨: 1939 年 4 月 8 日在薩爾茨堡(編號 1-607525 ),再次登記(未有住址變更的報告)時間為 1933 年 5 月 1 日,在烏爾姆。信中詢問 4 月 8 日的「臨時」黨員資格是否算數。

—— 1939 年 2 月 4 日,納粹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黨代表致信慕尼黑納粹黨財政負責人,稱卡拉揚 4 月 8 日的入黨申請有效與否應由薩爾茨堡黨部認定。

—— 1939 年 2 月 4 日,(應是)納粹維也納代表致信薩爾茨堡納粹黨部財政負責人,要求對上述問題作出認定。

—— 1939 年 5 月 15 日,薩爾茨堡「新城市」小組致薩爾茨堡納粹黨財政負責人。小組負責人稱他曾找黨員赫伯特·克萊因( Herbert Klein )談過,卡拉揚入黨是克萊因簽署的,還收了五個先令的手續費。克萊因說,他給卡拉揚開具了一張收據,並將材料存入了薩爾茨堡的納粹黨黨員招收工作辦公室。納粹黨被禁後,卡拉揚去了德國。克萊因說,從那以後他再未聽到過卡拉揚的消息,並說他相信卡拉揚從未在奧地利交過黨費。克萊因願意作為證人澄清事實。(此件抄送慕尼黑)

—— 1939 年 7 月 7 日,慕尼黑黨總部發函給科隆 - 亞琛的納粹財務負責人,宣告由於卡拉揚未寄交黨費,其 1933 年 4 月 8 日登記的黨員資格無效,宣告 1933 年 5 月 1 日的登記有效。轉去卡拉揚的黨員證請交其本人。

—— 1942 年 12 月 12 日,帝國高層領導人施奈德( Schneider )致函柏林帝國總理府,確定卡拉揚入黨的正式日期為 1933 年 5 月 1 日,其黨員登記號為 3-430914 ,其黨證已於 1939 年 7 月 13 日辦妥。

就這樣,一方面是有文件為證:是從納粹倉皇潰逃時遺留下來的堆積如山的、錯綜復雜又殘缺不全的文件材料中節選出來並經過核實的。另一方面則是卡拉揚的斷然否認。既然卡拉揚從來不隱瞞自己曾加入納粹這一事實,那麼為何在入黨日期這個看起來就像沒有了槍栓的槍一樣無甚意義的小事上堅持自己的說法呢?我們只能這樣推測:這涉及一個入黨動機的問題。卡拉揚堅持說他是 1935 年入黨的,就可證明他入黨是為了保住職位,這條理由是較易為人們所理解並接受的。但若入黨時間是在 1933 年 4 月或 5 月,亦即在希特勒上台剛剛一、兩個月時,那就顯得對希特勒及其政治計劃多少有點熱情、有點支持了。這就不那麼容易為人理解了。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

--------------------------------------------------------------------------------

接任柏林愛樂前後
(回頁首)

1954 年富特萬格勒謝世。誰作為他的繼任者成了熱門話題。在所有候選人中,卡拉揚的位置最有利。漢斯·克納佩茨布希無意擔任終身職務;埃里希·克萊伯因為曾在柏林「蘇區」工作過而使人們對他的興趣銳減;時任漢堡愛樂指揮和拜魯伊特首席指揮的約瑟夫·凱爾貝特( Josef Keilberth )又因年紀太大而難於被列作認真考慮的對象。

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 1945 年,一個名叫列奧·博查德( Leo Borchard )的人承擔了重建柏林愛樂的重任。他死後,一個名叫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凱( Sergiu Celibidache )的一流指揮接手領導樂團,直到 1952 年富特萬格勒返回為止。切利比達凱是羅馬尼亞人,是同卡拉揚競爭這個職位的強勁對手,也只有他才在才乾和吸引賣座率兩方面都足可以與卡拉揚匹敵。但他也太過輕率,竟在海德堡的富特萬格勒墓前語出不敬,說富特萬格勒死得及時,因為他實際上喪失了聽力。富特萬格勒遵醫囑曾服用麻醉葯物,確實影響了聽力,但在同行相妒的音樂圈,切利比達凱的言辭難免對他產生不利的影響。何況卡拉揚占國籍之利,又有維也納、柏林、薩爾茨堡的三重政治根基,加上 1955 年訪美演出美方主辦者的支持,使他終於得到了他期盼已久的這份工作。

卡拉揚說,自從他 1938 年 4 月 9 日首次指揮柏林愛樂那一刻起,他就恨不得它成為供他指揮的樂團。他自小長大就聽的是一流水準的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演奏,它的高水準樂音使他樹立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標准。後來,當他作為一名年輕指揮在樂壇起步時,指揮的是學校樂隊,其後是德國各小城鎮的劇院的小樂團以至小樂隊,竭盡自己的全力去干。那是一條好的、或者說是最好的學習途徑,但是,站在指揮台上他總不滿意,腦海里回響著他所追求的理想的樂音。後來指揮柏林愛樂,他才終於圓了自己的夢,找到了由漢斯·馮·彪羅、阿圖爾·尼基什和富特萬格勒等著名指揮家所創造的、比他夢想的水準還更高的樂音。

而他獨踞柏林愛樂的雄心則過了將近二十年才變成現實。那是動亂的、前景難卜的十多年。一來富特萬格勒對迅速崛起的卡拉揚嫉妒得要命,除偶爾一點機會外,老人完全不讓卡拉揚染指柏林愛樂。再則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政治給歐洲音樂和藝術帶來的浩劫,使音樂、藝術乃至整個文明生活幾近停頓,就算說它一息尚存好了。卡拉揚下賭注似地把自己綁在希特勒的戰車上,差點兒毀了他不停追求的藝術生涯。好在耐心是卡拉揚的最大優勢之一。他談及指揮家的教養,認為天資、勤學和苦幹精神都是事業的必備條件,並得出結論說「現實生活中,極多的人都沒有毅力堅持、學習,還有等待、等待、再等待……」

卡拉揚的耐心得到了回報。 1954 年 11 月 30 日傍晚,他和安德烈·馮·馬唐尼住進羅馬的攝政飯店,換罷衣服出去用餐。馬唐尼離開餐廳去買了份報紙,只見頭版上赫然一則訃告:富特萬格勒因患肺炎長期醫治無效逝世,享年 68 歲。當晚從維也納發來一份電報,沒有署名:「國王駕崩。國王陛下萬歲。」

忙忙碌碌的聯絡交涉開始了。「電話忙得不可開交」,卡拉揚回憶說。

卡拉揚說,柏林愛樂的經理在富特萬格勒去世前就與他接觸。「當然,他對富特萬格勒是非常忠心的,但鑒於富特萬格勒行將就木,他不能不未雨綢繆。萬一等到最後一刻而我又不能應聘,那他將永遠無法原諒自己。所以他對我說:『萬一發生了什麼事,你願不願意來我們樂團?』我答應了他,但囑咐他不要聲張。」

「事實上,在富特萬格勒去世的當晚和次日凌晨兩點,我曾接到哥倫比亞演出公司的安德烈·梅頓斯從紐約打來的電話,他想讓我知道,富特萬格勒同哥倫比亞公司簽有率團訪美演出的合同。他說,若要繼續履行合同,除非我接替指揮,否則他將宣布該合同取消。我的答復是,只有在柏林愛樂指定我為富特萬格勒的繼任的前提下我才能同意。有一點是明確的:我不能以試用的身份,而只能以樂團未來指揮的身份赴美。」

「他們說:『那當然,那當然。』於是我就去指揮樂團排練了。兩個星期過去了,他們的許諾顯得有點像是謊言。柏林參議院的成員又沒聚齊。我落入了陷阱。我心急火燎地想得到這個職位,可他們說要看我訪美演出的結果再做定奪。要是我受到政治上的強烈抵制,就可能得不到這份工作。所以我給柏林市長魯伊特掛了個電話。他並不能任命我,任命權在參院,但我向市長建議就訪美一事開個記者招待會,請他在招待會上當中向我提問,問我訪美歸來後會不會接手樂團。我們照這樣辦了,他問我時,我回答非常樂意。有時候你不得不豁出一切冒險。」

「還有,我必須讓自己從斯卡拉歌劇院的合約中脫身。我們原已定好要演出瓦格納的《指環》的。要得到柏林愛樂,這頭就得放棄。於是我去見了總監。我告訴他只要他說聲『不』,我就絕不再提此事。但我也對他說;『如果你放我,我會感激不盡。不讓走,這事就算忘掉,我仍將信守我們的合同。』他說這是終身難逢的機會,於是同意放了我。」

在美演出期間,樂團選舉卡拉揚為他們的新音樂總監。返回柏林後,這一任命得到了參院的批准。接下來便是合同之爭。「我告訴他們我必須擁有選擇經理的權利,」卡拉揚說。「他們說哪怕是富特萬格勒也不曾享有此權。我知道他們是在撒謊,因為我得到了一份富特萬格勒的合同副本。我還對他們講,合同必須寫明我這音樂總監是終身之職。除非我知道自己不會被撤換,我才可能全副熱情地投入工作。我還說,要是他們覺得簽終身合同有難處,寫成 99 年也成。這對他們來說是破天荒,他們從來還沒有簽過什麼『終身合同』。磨了 12 年合同一事才最終達成協議,所以在樂團工作頭 12 年我根本就沒有合同。我等待著,直到我的要求得以實現。」

於是,卡拉揚同柏林愛樂間的「戀愛」大功告成。爭論取代了信誓旦旦,忠貞和互敬讓位於懷疑和不信任,這就是音樂圈內的事務關系。但最重要的是,這「婚姻」美滿地持續了下來。算起來,卡拉揚同柏林愛樂已聯手度過了 28 個輝煌的春秋。任何一位收集「世界之最前三名」的人,都會把它收入自己的記錄。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兩者的名字已融為一體。偉大的小提琴家梅紐因在他的《未完的旅程》中寫道:『有些指揮家,他們自己的名字與樂團的名字已成為同義語,他們在創造作品的同時,也創造了這一珠聯璧合的奇觀……卡拉揚同他的柏林愛樂就是如此。』有人曾問小澤征爾他認為卡拉揚對音樂的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小澤征爾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和柏林愛樂的關系;如此水乳交融的結合令人驚嘆——用了他整整 25 年。」

這一奇觀的又一反映是團員的收入,柏林愛樂團員們的報酬比全世界任何樂團都高。他們的工資本來就相當可觀(比德國其他樂團的團員高出 10% 到 15% ),加上其他收入還要翻上一番:他們灌唱片、上電視、拍電影、參加特別演出(如復活節音樂節,報酬甚豐)、教課、演出獨奏等不一而足;還參加各下屬音樂組織,以他們響當當的名氣為其增添份量。僅柏林愛樂內部就有 13 個組織:三重奏組、四重奏組、室內樂團、銅管樂隊、「十二人大提琴組」,甚至還有低音提琴組。由於冠有「柏林愛樂」的頭銜,這些組、團演出的票房情況都非常之好。其中許多還灌錄了唱片。柏林愛樂十二人大提琴組還於 1983 年出了一張《披頭士歌曲選》,這是他們發行的第五張唱片。他們跟別的演出小組一樣,生意應接不暇。正是這些組織構成了卡拉揚與樂團之間存在的問題的實質性部分。不過也並不總是那麼嚴重。 1977 年,梅紐因寫道:「卡拉揚護著他的團員,確保他們有豐厚的報酬和高品質的樂器,鼓勵他們各自組織室內樂演出,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鼓勵他們的士氣。」

完美的婚姻出現裂縫
(回頁首)

1981 年夏在聖特佩羅,我第一次同卡拉揚交談,當時還沒發生梅耶風波。卡拉揚為我描述了一幅他和團員間友愛如一個和睦家庭的圖景,一幅互敬互愛、坦誠相見的、近乎天堂般美好的圖景。他視自己如同肩負重責的慈父,說他對團員們比他們自己對自己還要了解,無論是他們的個人生活還是音樂習慣他都了如指掌。他說團員們接踵不斷地找他,任何方面的私人問題都要同他討論。孰料僅僅 18 個月後關系便惡化了。 1982 年 12 月以後,卡拉揚提起大多數團員時所能用的最友善的詞是「白痴」。

恰在那時,樂團一位名叫魏爾納·塔利欽的鼓樂兼作曲家正在寫一部歌劇,劇名為《逐出天堂》,是根據波蘭哲學家李茲克·科拉科烏斯基( Werner Tharichen )的同名小品文改編的。塔利欽說,此劇故事與樂團的情況相似。「我們就像一家子,卡拉揚是老爸,團員們是孩子。孩子們同權威赫赫的父親之間也有矛盾。有些孩子喜歡威嚴的父親,而有些則反叛了。」

柏林愛樂的內部組織機構復雜。它分有兩個樂團,但都由同一班人馬組成。一個是「柏林愛樂」( Berlin Philharmonic ),由柏林市政府提供財政資助,是德國 94 個功能明確的交響樂團、歌劇團、廣播樂團之一。柏林愛樂歸屬於「只辦音樂會」一類。他們每年要在柏林演出 108 場音樂會,此外還有在歐洲或歐洲以外的巡迴演出。另一個樂團,至少從名義上是另一個,叫「柏林愛樂者」樂團( Berlin Philharmoniker ),則為團員們自己共同擁有。所有灌錄唱片、拍電影電視和像復活節音樂節這樣的特別演出,都是以這個組織的名義簽約的。與卡拉揚簽訂終身合同的是柏林愛樂,而不是柏林愛樂者樂團。根據規定的權力,後者可以自己決定對領導人的取捨。而卡拉揚卻作為樂團整體的領導者得到了認可。在對付這類事情方面,大師可以說是如狐狸般狡黠。他個人擁有一份同「柏林愛樂者」之間的專門合同,是以他的 1982 年開張的特里蒙代爾影片公司(在摩納哥)的名義簽訂的。據稱這份合同非常公平,它保證樂團每年在該地區有相當的工作量,並寫明在卡拉揚缺席、生病或死亡時這一保證仍將得到履行。以後我們就會看到,在梅耶風波逐步升級時,這份形諸合同的協議將被團員們用作與卡拉揚作對的武器。

這兩個不同名義的樂團都得請客座指揮。就算卡拉揚願意,他也不可能包攬所有的演出。近年來,除了外出演出外,柏林的年計劃 108 場音樂會中,他只指揮 6 場。柏林愛樂樂團可以(實際上也是這么做的)由別的指揮率領灌錄唱片,但先得由卡拉揚選定曲目,而且看來唱片公司所請的指揮都是卡拉揚認可的,如里卡爾多·穆蒂、克勞迪奧·阿巴多、小澤征爾和詹姆斯·李汶等都得到過他的扶掖。他們全都受到他的邀請參加過薩爾茨堡音樂節。他甚至還邀請伯恩施坦來薩爾茨堡指揮。他倆容貌多少有些相像,年齡相仿,分別稱雄於大西洋兩岸,因此除了互相防範外,應該說很難有什麼交往。一種揣測是,卡拉揚邀請伯恩施坦是想向他表示自己並非一幅病殘模樣。但那位合夥人說,更像是卡拉揚想向伯恩施坦表明自己並未被他唬住。

柏林愛樂有復雜而全面的內部管理條例,從 150 名團員安排的變換到新團員的招雇,一切內容無所不包。其中許多條款跟樂團歷史一樣悠久,到 1982 年為止已經執行了整整一百年。一些團員說,正因為堅持執行條例,樂團才得以不斷強大。這些條例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對人員招聘的規定:決定由樂團全體成員投票作出。但卡拉揚有否決權。所以,新人入團必須團員和指揮的意見一致才行。

申請加入樂團者自然必須通過試奏,試奏時全體團員都要出席。但與試奏者相關的那個組的意見最具份量。收到梅耶的申請後,單簧管組邀請她於 1982 年秋接受試奏。其實試奏前她就應邀參加過樂團的幾場演出,這種情況已是打破常規了。梅耶接受試奏時卡拉揚不在,但以往演出中他聽過她的演奏,印象相當不錯。試奏後,單簧管組認為她的演奏不能跟整個單簧管音部融為一體。接著便是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團員們對梅耶的特質各持歧見,一些人認為只要假以時日,她會調整過來,另一些人則認為她屬於獨奏型團員,永遠不會跟音部融為一體。有人提出動議試用一年,但遭到了否決。最後達成的妥協意見時,讓她再參加若干音樂會檢驗檢驗她,然後再進行一次試奏。於是,赴美演出時她接到了邀請,填補了單簧管組的一個空位。卡拉揚受託對她注意觀察。

訪美演出中,卡拉揚對她的演奏感到滿意,紐約一些聽了音樂會的人士,包括批評家安德魯·波特也對她予以好評。然而,回到柏林後,她仍然未能通過樂團的表決。而此時卡拉揚已把梅耶視為自己的「新發現」,他對表決結果大為震驚。在美期間,他對樂團本是滿意的,因為這是「二戰」以來他第一次感覺出自己在美國為人們真心誠意所接受。

梅耶終於被拒絕了,除了上述理由外,還包括政治方面施加的影響。這種影響自來政府,因為樂團的預算資金畢竟有一部分來自政府。據報道,在梅耶這件事情上作團員後台的是柏林參議院的文化部長。卡拉揚感覺猶如被人從背後捅了一刀。這其實是種種事件的綜合,使一系列不起眼的小矛盾突然間加劇,達到了沸點。

最令卡拉揚不安的是室內樂團的所作所為。這個 25 人的樂團在履行本職的同時,一直過份放任。團內每種樂器都配備兩名首席演奏員,而大多數交響樂作品都只需要全團 150 名演奏員的 100 來人上場。比如外出演出時,室內樂團邊安排人員輪番上場,其他人則在樂團登台當晚自行在外包場演出。有許多次,卡拉揚直到站在台上舉起了指揮棒,才發覺若干首席團員缺場。對此他頗為生氣,日積月累終於化為怒火。他宣戰了。

樂團經理彼得·格爾思( Peter Clirth )是個性情溫順的人,在他的幫助下,卡拉揚找出了樂團契約中的一個破綻,那是一封行文不夠嚴密的協議信函,並由此發動了攻勢,宣布梅耶已受雇試用一年。團員們感到被出賣了,震驚之餘把矛頭指向彼得·格爾思。卡拉揚立即寫了封信予以還擊,上面還附了格爾思的一封信,復印後分發給每位團員。格爾思的信註明日期為 1982 年 12 月 6 日:

送上卡拉揚先生 12月3日所寫之信復印件一份。我於12月6日收到原信,並要求我在下午全團排練結束後宣讀,以期引起各位注意。但團長澤佩里茲(Zepperitz)先生不同意我這樣做,盡管我堅持說這是卡拉揚先生的私人要求。

我不想當著全團的面跟澤佩里茲頂撞,所以經與卡拉揚先生商量,決定以信函形式通知各位。

卡拉揚的原信如下:

先生們:一年多來,我們的一個首席單簧管席位一直空著。在我毫不知曉的情況下進行過許多次試奏,不幸都沒有結果。維也納電視台曾舉辦國際演奏大賽,我們曾指望招收獲獎者入團,但這希望也落空了。因為評委認為比賽水準有限,一等獎闕如。

這次試奏結束,年輕的單簧管手梅耶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起了樂團的注意。為了全面檢驗她的藝術能力,我允許她在我的指揮下參加了在柏林、洛桑、薩爾茨堡,以及赴美的演出。我完全相信,梅耶太太能勝任這個席位的一切要求,並已將我的發現提請樂團團長注意。

一個月前,樂團在我指揮下赴美演出大獲成功,這一事實又一次清楚地證明了我國在音樂界的領先地位。這使我更感責任重大,決心竭盡全力以促進樂團的藝術水準更上一層樓。

在一次會議上,你們決定不給梅耶太太提供一年表現其才能的機會。其結果是令人無法容忍的缺人現象繼續存在,音樂界也沒人會知道,就梅耶太太一事而言,團內已發生的情況恰與我所期望的相反(盡管卡拉揚已盡最大努力,樂團藝術水準仍未有長足發展)。

決定對侯選者的取捨是你們的權利。但在這件事情上,我發現我的判斷和樂團的判斷截然相反。我將一如既往地忠於職守,但樂團的旅行演出、薩爾茨堡音樂節和洛桑音樂節、歌劇和音樂會的錄音、電視及電影拍攝以及所有音樂製品的製作鑒於上述情況,通通暫停。

你們忠實的赫伯特·馮·卡拉揚

圈內人士對卡拉揚這封信嘖有煩言,居然這般爆怒,措辭如此厲害。一位指揮竟像小孩子耍脾氣一樣如此攻擊自己的樂團,使得稍有閱歷和頭腦的人無不感到震驚和沮喪。大多數人一致認為,只有老恐龍才會作出如此反應。魏爾納·塔利欽回顧了 20 年前的一樁往事,情形與次相似:「卡拉揚想要一位圓號手,但樂團將此人拒絕了。卡拉揚很生氣,成天綳著臉。我去維也納看他,跟他談談。我告訴他尊重樂團意見很重要,因為團員們的意見對樂團多年來保持一流水準是發揮了作用的。我們告訴他會給他找一位水準更高的圓號手,並且做到了。」

柏林愛樂前經理沃爾夫岡·斯得雷斯曼終生致力於音樂。他寫過兩部交響曲,作為指揮,他曾領導過美國托萊多交響樂團和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他還寫過四本書致使其名聲更著。其中一本是關於他的,他父親曾是威瑪共和國時期的總理兼外交部長,所以斯得雷斯曼也曾考慮過以政治為職。他個子高高,身材挺直,儀容高貴,看上去將近 70 歲。灰色頭發朝後梳得整整齊齊。他的臉較長,表情冷峻,睿智的目光炯炯有神。他總是耐心聽取、認真考慮後才發表意見。積其在柏林愛樂工作 20 年之經驗,他如是說:「卡拉揚隨時會嚇你一跳。指揮家們都缺乏自信。

㈢ 卡拉揚和柏林愛樂樂團來過上海嗎

卡拉揚和柏林愛樂樂團當然來過上海。

㈣ 柏林愛樂成為世界一流樂團與卡拉揚的指揮密不可分,卡拉揚前後為柏林愛樂工作了______年。

b:28年 是在王勇『樂壇詩人——卡拉揚(2)」的19分46左右講的

㈤ 卡拉揚前後為柏林愛樂工作了幾年.

中文名稱: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英文名稱:beethoven symphony no.9 choral
資源類型:ape
版本:帶童聲合唱的貝九
發行時間:1999年
專輯歌手:kurt masur
地區:德國
語言:英語
簡介:

出品:philips唱片公司
cd編號:468 112-2
演奏:萊比錫萬特豪斯管弦交響樂團
指揮:庫特.馬紹爾
合唱:萊比錫廣播合唱團
領唱:安娜.托瑪娃-辛頓、布梅斯特等

專輯介紹: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是屬於那種無論如何形容其偉大都不過分的作品,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雷鳴般的掌聲竟達五次之多。這部交響樂構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范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范,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作者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人類尋求自由的斗爭意志,並堅信這個斗爭最後一定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人類必將獲得歡樂和團結友愛。這部作品第四樂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

㈥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卡拉揚年代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佛特溫格勒與世長辭。翌年四月,柏林愛樂樂團選出的新藝術總監,是成立以來在任最長的一位,那就是卡拉揚。他與樂團緊密合作,通力以赴,琢磨出獨特又前所未有的完美精湛樂聲,那扎實根基,使樂團在國內外備受推崇,無論是音樂廳的演奏,抑或灌錄成數之不盡的唱片,都是凱歌高奏。
不單如此,卡拉揚還為樂團拓展出多個新路向。一九六七年,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成立,從此樂團擁有專屬的國際音樂節,並贏取了成為歌劇樂團的機會。接下來的新猷是開辦柏林愛樂樂團管弦樂學院,讓年輕有才華的器樂手從實踐中學習,以符合頂尖樂團的嚴格要求。新愛樂音樂廳也是在卡拉揚時代建成。自六三年十月起,樂團已以這個由沙隆設計的音樂廳為總部;一九八七年,音樂廳更於添置了一個室樂廳。

㈦ 誰能【詳細】的介紹一下 卡拉揚 和 海子

奧地利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卡拉揚生於莫扎特的故鄉奧地利小城鎮薩爾茨堡.

1928年12月17日,在溫德拉指揮班學生音樂會上,他首次指揮維也納音樂學院樂隊演奏了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他首次以指揮家的身份公開指揮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理查·施特勞斯 交響詩《唐·吉訶德》.4月19日,又在薩爾茨堡節日劇院指揮演出理查 施特勞斯 歌劇《莎樂美》.

1933年,卡拉揚首次參與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活動,指揮演出古諾的歌劇《浮士德》.翌年,他在薩爾茨堡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1935年,他被委任為德國最年輕的"音樂指揮使者"到布魯塞爾、斯德歌爾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揮演出.1937年,他應瓦爾特之邀,在維也納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瓦格納曲).

1938年9月30日,卡拉揚在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次登台,指揮演出《費德利奧》,接著於10月21日指揮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1939年,被任命為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翌年指揮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勞斯的高度贊賞.同年他與DG公司簽訂錄制首張唱片合約.

1947年,卡拉揚成為維也納愛樂協會負責人,策劃維也納愛樂協會樂團和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演出事務.從1948年起,卡拉揚恢復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活動,並向國際樂壇進軍,與世界各地著名樂團建立關系,走遍歐洲,四處演出,名噪一時,顯赫四方.

1949年,他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1年,他登上了拜羅伊特音樂節的舞台.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首席指揮.1956年,卡拉揚又接替指揮大師伯姆,就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957-1970年,他獨攬薩爾茨堡音樂節音樂總監的職務.這樣,卡拉揚就在短期內順利地奪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劇院(米蘭、維也納、紐約、倫敦)的霸權地位,成為歐洲樂壇上的"帝王",被稱為"歐洲的音樂總監".他在1967年個人創辦了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在3月19日開幕儀式上,由他指揮演出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

鑒於卡拉揚在家鄉貢獻良多,功績赫赫,1968年,薩爾茨堡省授予他名譽指環,受委為薩爾茨堡大學榮譽參議員.

1973年在薩爾茨堡,卡拉揚個人又創辦了另一音樂活動,叫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977年,卡拉揚終於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解,重新出任該院音樂總監,並在維也納音樂周期間,實現了他13年前的構想-4大王牌歌劇院共同演出歌劇.

1979年10月,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團首次訪問中國,曲目有巨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他們"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樂壇.1980年12月7日,柏林愛樂樂團舉行紀念音樂會,以示慶祝卡拉揚出任該團首席指揮職位25周年.1982年,是卡揚最忙碌的一年.5月,籌備一系列柏林愛樂樂團成立100周年紀念音樂會;7月,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期間,首次錄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12月,為慶祝柏林愛樂樂團參與薩爾堡音樂活動25周年紀念舉行演出.1983年,他在摩納哥蒙地卡羅投資創辦電聲公司;同年,倫敦皇家愛樂協會授予卡拉揚金質獎章.他是70年來第一位獲得此榮譽者,過去接受此獎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徹姆和瓦爾特.

1948年,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歲高齡的卡拉揚,仍然興趣勃勃地精心策劃第二十屆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活動.他帶病指揮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彌撒曲》、布魯克納的《贊美歌》,有點老態龍鍾,力不從心.但是他所指揮的《第九交響曲》(布魯克納曲),則表現出他那驚人的音樂魅力,大受贊賞.1988年80歲的卡拉揚,老當益壯,精力過人,仍然活躍於世界樂壇,而且還在寫一本有關音樂表演的書,他不善於口授,只好自己親手每天寫12行.這也是他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病逝,終年81歲.

卡拉揚的指揮特點:嚴整、條理、完美、瑰麗,精雕細縷,一絲不苟.

他反對音樂比較(比賽),認為各有各的一套,何況音樂又不是體育.他對節奏的要求尤為嚴格,他說:"我可容忍一個錯誤的音符,絕不能容忍節奏有一點兒廖誤".

卡拉揚灌有900張唱片,這是驚人的記錄,也是驕人的成就.他的唱片銷量永佔世界之最.

卡拉揚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赫《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BPO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BPO 比才《卡門》 BPO 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 BPO 格魯克《奧菲歐與尤麗迪茜》 VPO 海頓《12首倫敦交響曲》 BPO 門德爾松《5首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 BPO 莫扎特《安魂曲》 VPO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BPO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唐·吉訶德》 BPO 威爾第《安魂曲、《假面舞會》 VPO 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BPO 另外,卡拉揚還留下不少影碟,其中要以SONY的CL版最為珍貴:巴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小提琴協奏曲》 BPO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響曲》 BPO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VPO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BPO 莫扎特《嬉遊曲》(K.334) BPO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VPO 威爾第《唐·卡洛斯》

海子,當代青年詩人,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省安慶城外的高河查灣。在農 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創作。大學畢業後被分配 到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 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關卧軌自殺。海子一生, 憑著輝煌的才,奇跡般的創造力和敏銳的直覺,在極端貧困、單調的生活環境里創作 了包括詩歌、小說、劇本等大量的文學作品。海子曾獲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節五四文學 大獎特別獎(1986)、第三屆《十月》文學獎榮譽獎(1988)。海子的部分作品已被收 入近20種詩歌選集,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
海子

亞洲銅

亞洲銅,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里,父親死在這里,我也會死在這里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

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只的白鴿子,

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

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亞洲銅,亞洲銅

擊鼓之後,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臟叫做月亮

這月亮主要由你構成

1983年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鷹在集合

神的故鄉鷹在言語

秋天深了,王在寫詩

在這個世界上秋天深了

該得到的尚未得到

該喪失的早已喪失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著有詩集《海子的詩》和長詩《土地》等。其詩獨立於俗生活之外,呈現出完全透明的、純粹的境界,海子「以更寬闊的目光把20世紀中國現代詩推向輝煌」。

㈧ 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長達34年,被譽為「歐洲音樂的總指揮」的指揮家是誰

卡拉揚

㈨ 卡拉揚是哪國人生卒年英文名與哪些樂團合作過

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
英文名:Herbert Von Karajan
出生:1908年4月5日,卡拉揚生於莫扎特的故鄉奧地利小城鎮薩爾茨堡.

1928年12月17日,在溫德拉指揮班學生音樂會上,他首次指揮維也納音樂學院樂隊演奏了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他首次以指揮家的身份公開指揮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理查·施特勞斯 交響詩《唐·吉訶德》.4月19日,又在薩爾茨堡節日劇院指揮演出理查 施特勞斯 歌劇《莎樂美》.

1933年,卡拉揚首次參與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活動,指揮演出古諾的歌劇《浮士德》.翌年,他在薩爾茨堡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1935年,他被委任為德國最年輕的"音樂指揮使者"到布魯塞爾、斯德歌爾摩、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客席指揮演出.1937年,他應瓦爾特之邀,在維也納首次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瓦格納曲).

1938年9月30日,卡拉揚在柏林國家歌劇院首次登台,指揮演出《費德利奧》,接著於10月21日指揮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1939年,被任命為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翌年指揮演出《埃列克特拉》,受到作者理查·施特勞斯的高度贊賞.同年他與DG公司簽訂錄制首張唱片合約.

1947年,卡拉揚成為維也納愛樂協會負責人,策劃維也納愛樂協會樂團和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演出事務.從1948年起,卡拉揚恢復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活動,並向國際樂壇進軍,與世界各地著名樂團建立關系,走遍歐洲,四處演出,名噪一時,顯赫四方.

1949年,他兼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常任指揮,1950年,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常任指揮.1951年,他登上了拜羅伊特音樂節的舞台.

1955年,卡拉揚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首席指揮.1956年,卡拉揚又接替指揮大師伯姆,就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957-1970年,他獨攬薩爾茨堡音樂節音樂總監的職務.這樣,卡拉揚就在短期內順利地奪取了世界4大王牌歌劇院(米蘭、維也納、紐約、倫敦)的霸權地位,成為歐洲樂壇上的"帝王",被稱為"歐洲的音樂總監".他在1967年個人創辦了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在3月19日開幕儀式上,由他指揮演出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

鑒於卡拉揚在家鄉貢獻良多,功績赫赫,1968年,薩爾茨堡省授予他名譽指環,受委為薩爾茨堡大學榮譽參議員.

1973年在薩爾茨堡,卡拉揚個人又創辦了另一音樂活動,叫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977年,卡拉揚終於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解,重新出任該院音樂總監,並在維也納音樂周期間,實現了他13年前的構想-4大王牌歌劇院共同演出歌劇.

1979年10月,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團首次訪問中國,曲目有巨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每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他們"美不可言"的,震撼了北京樂壇.1980年12月7日,柏林愛樂樂團舉行紀念音樂會,以示慶祝卡拉揚出任該團首席指揮職位25周年.1982年,是卡揚最忙碌的一年.5月,籌備一系列柏林愛樂樂團成立100周年紀念音樂會;7月,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期間,首次錄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多》;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12月,為慶祝柏林愛樂樂團參與薩爾堡音樂活動25周年紀念舉行演出.1983年,他在摩納哥蒙地卡羅投資創辦電聲公司;同年,倫敦皇家愛樂協會授予卡拉揚金質獎章.他是70年來第一位獲得此榮譽者,過去接受此獎章者只有托斯卡尼尼、比徹姆和瓦爾特.

1948年,卡拉揚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赴日本演出.1986年,已是78歲高齡的卡拉揚,仍然興趣勃勃地精心策劃第二十屆復活節音樂節的演出活動.他帶病指揮演出莫扎特的《加冕彌撒曲》、布魯克納的《贊美歌》,有點老態龍鍾,力不從心.但是他所指揮的《第九交響曲》(布魯克納曲),則表現出他那驚人的音樂魅力,大受贊賞.1988年80歲的卡拉揚,老當益壯,精力過人,仍然活躍於世界樂壇,而且還在寫一本有關音樂表演的書,他不善於口授,只好自己親手每天寫12行.這也是他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1989年7月16日,卡拉揚病逝,終年81歲.

卡拉揚的指揮特點:嚴整、條理、完美、瑰麗,精雕細縷,一絲不苟.

他反對音樂比較(比賽),認為各有各的一套,何況音樂又不是體育.他對節奏的要求尤為嚴格,他說:"我可容忍一個錯誤的音符,絕不能容忍節奏有一點兒廖誤".

卡拉揚灌有900張唱片,這是驚人的記錄,也是驕人的成就.他的唱片銷量永佔世界之最.

卡拉揚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赫《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BPO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 BPO 比才《卡門》 BPO 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德意志安魂曲》 BPO 格魯克《奧菲歐與尤麗迪茜》 VPO 海頓《12首倫敦交響曲》 BPO 門德爾松《5首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 BPO 莫扎特《安魂曲》 VPO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 BPO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唐·吉訶德》 BPO 威爾第《安魂曲、《假面舞會》 VPO 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 BPO 另外,卡拉揚還留下不少影碟,其中要以SONY的CL版最為珍貴:巴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BPO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小提琴協奏曲》 BPO 勃拉姆斯《第一第二交響曲》 BPO 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VPO德彪西《大海》、《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BPO 莫扎特《嬉遊曲》(K.334) BPO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VPO 威爾第《唐·卡洛斯》BPO

閱讀全文

與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的合約期限是100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