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礦產資源儲量大小排名是什麼
我國目前已經發現了171個礦種,探明儲量的已經達到了159種,其中20多種礦的探明儲量位居世界前列,如鎢礦、錫礦、銻礦、稀土礦等大約12種位居世界第一。探明的儲量佔到了全球12% ,從探明的總儲量來看,我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2. 1.礦產勘查與儲量
(1)地質勘查投資快速增長
地質勘查投資快速增長,2010年全國地質勘查投資953.0億元,同比增長14.7%。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固體礦產的勘查中,企事業單位在固體礦產勘查方面的投資從2006年的46.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235.1億元,所佔比重從2006年的54.0%上升到2010年的70.9%(圖21)。
註:石油、天然氣為技術可采儲量。
專欄 9 優勢礦產儲量靜態保證年限下降過快
稀土、鎢、錫、鉬和銻等是我國的重要優勢礦產資源,其儲量、產量和貿易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但近年來,由於無序開采、廉價出口,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環境污染,優勢礦產資源的國際競爭力持續下降,優勢不優。
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大量開采,我國優勢礦產資源儲量下降呈逐年下降態勢。2001年至2009年,稀土儲量下降了20.6%。靜態保證年限持續降低,甚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自2001年至2009年,稀土靜態保證年限由264年減至131年,鎢由25.4年降至9.1年,錫由9.6年降至5.4年,鉬由69年降至15年,銻由6.3年減至2.7年(圖22)。
我國優勢礦產超負荷「運轉」。雖然我國優勢礦產資源儲量比較豐富,但開發處於超負荷狀態,資源基礎難堪重負。2009年,我國以世界36%的儲量生產了全球97%的稀土,以世界60%的儲量生產了全球81%的鎢,以世界30%的儲量生產了全球42%的錫,以世界38%的儲量生產了世界88%的銻(表4),為全球稀土、鎢、錫、鉬和銻的供應作出卓越的貢獻,這是以犧牲國內環境和開發秩序為代價的。
圖 22 我國優勢礦產資源靜態保證年限變化
表 4 我國優勢礦產資源對全球的貢獻
3. 重要礦產資源供需形勢與保障程度
2.2.1 能源與重要礦產資源總體供需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受資源環境的約束也愈加明顯,一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資源嚴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今後15~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的進一步凸顯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礦產資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當時期內,石油、天然氣、鐵、銅等重要礦產資源供需形勢仍將十分嚴峻,對外依存度將居高不下。
1990年以來,雖然我國主要礦產品的產量逐年增加,但消費量增長更快,導致供需缺口不斷加大。「十五」期間,我國石油產量年均增長2.1%,而石油消費量年均卻增長了6.45%。近5年來,鋼和銅的產量年均分別增長17.2%和6.4%,而消費量年均卻分別增長了20.4%和29.0%。
受國內資源條件和生產能力的約束,我國主要大宗短缺礦產品對進口的依賴程度進一步上升,進口額逐步增加。1990年以來,我國石油、鐵礦石、錳礦石、銅的消費量持續增長,進口量不斷擴大,國內消費對外依賴程度進一步上升。大宗短缺礦產品進口額持續增長,其中以石油、鐵礦石、銅精礦及銅製品的進口額增加更突出(圖2.26、圖2.27)。
圖2.26 大宗短缺礦產對進口依賴程度的變化趨勢
圖2.27 大宗短缺礦產品進口耗匯額增長趨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到2020年GDP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國民經濟必須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對礦產資源將仍然保持較大的需求。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必將更加嚴峻,資源約束將替代資本約束逐步上升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為伴隨工業化、現代化全過程的一個重大問題。然而,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勢非常嚴峻。通過對石油、煤炭、鐵、銅、鋁、鉛、鋅、鉀鹽等重要礦產的可供性論證,預計到2020年,我國礦產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可以保證或基本保證2020年需求的有26種,不能保證的有19種。特別是石油、鐵、錳、銅、鉀鹽等大宗礦產,後備儲量嚴重不足,已不能滿足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圖2.28)。
圖2.28 2020年19種短缺礦產可供儲量對消費需求的保證程度
我國礦產資源潛力較大,加強地質找礦工作,能增加一定的後備資源;另一方面,與西方主要國家工業化過程相比,我國也有著許多節能降耗的優勢,只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和集約消費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礦產資源的供需矛盾。
2.2.2 若乾重要礦產資源保障程度分析
2.2.2.1 石油可采儲量增長乏力,保障程度逐年下降;2020年生產能力基本維持現狀,對外依存度將上升到60%
截至2007年,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77.45億噸,剩餘可采儲量28.33億噸;建成天然原油生產能力約1.86億噸/年。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原油產量低速增長,2007年我國全年產量1.87億噸,同比增長1.6%(圖2.29)。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石油消費量飛速增長。1990~2005年,我國石油消費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2004年我國石油消費量3.19億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5年我國石油消費量與2004年基本持平,為3.17億噸,2007年躍升到3.70億噸。近年來,國內石油對消費的保證逐年下降,進口量不斷加大。2004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達到1.44億噸,原油凈進口量為1.17億噸。2007年石油凈進口和原油凈進口分別攀升到1.81億噸和1.57億噸。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近年來居高不下,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45.2%、42.9%、47.0%和49.6%。
截至2007年底,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28.33億噸。根據我國石油資源總量和剩餘未探明的資源條件分析,結合50年來探明儲量增長和開發消耗的規律,保證儲采比穩定,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石油可采儲量分別為34.1億噸和53.6億噸(未扣除今後開采消耗的可采儲量);原油的生產能力則可保持在1.80億~2.00億噸之間。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年需求量為4.93億噸,石油可供可采儲量的累計需求量為85.6億噸。石油可供儲量的保證程度62.6%左右,石油供應能力的保證程度在40%左右,石油缺口約為2.93億噸。
圖2.29 我國石油生產量與消費量趨勢圖
2.2.2.2 天然氣資源潛力較大,可采儲量和可供能力增長迅速,基本保障需求,但受下游管輸和儲運設施建設滯後的制約
截至2007年底,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7.31萬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3.21萬億立方米。1999年以來,我國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以年均14%的速度快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至2003年,我國天然氣產量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長,同期,天然氣消費量以年均30.43%的速度增長。2004以後天然氣產量大幅度增長,2005年產量達500億立方米,2007年達699億立方米。近兩年天然氣消費量也增長迅猛,2005年消費量達到544億立方米,2007年702億立方米。我國天然氣已經形成供不應求的局面(圖2.30)。
圖2.30 我國天然氣生產量與消費量趨勢圖
據評價分析,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天然氣可采儲量分別為36984.39億~37624.39億立方米和48024.39億~50824.39億立方米,可供能力分別為1304億~1394億立方米和1548億~1752億立方米。預測202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量為1800億立方米,可采儲量能夠形成的產能接近1800億立方米,可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但天然氣管輸和儲運設施建設滯後,制約著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屆時,我國天然氣產量仍難以滿足需求。
2.2.2.3 煤炭資源量巨大,但可供儲量相對不足,可供能力增長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雖然煤炭資源保障程度高,但需加強產能建設調控
我國煤礦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截至2007年底,保有煤炭資源儲量11804億噸,其中基礎儲量為3261.26億噸。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煤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3。2000年來產量逐年上升,2003年全國煤炭產量16.67億噸,2004年為19.56億噸,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持續攀升到21.9億噸、23.8億噸和25.4億噸(圖2.31)。1990~2003年,我國煤炭消費以年均3.32%的速度增長,2003年消費量達到15.69億噸。2004年和2005年煤炭消費飛速增長,年均16.8%,2005消費量達到21.4億噸。2006年消費量增長9.6%,達23.7億噸;2007年增長7.9%,達25.78億噸。由於精查儲量不足和運輸能力的限制,近年來,我國煤炭供應顯得異常緊張。
我國查明的煤炭資源量大,但可開發建設的精查儲量不足,需要加強進一步的勘探工作。而且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克服煤炭資源勘探程度不夠、礦山水資源不足等困難。
圖2.31 我國煤炭生產量與消費量示意圖
2.2.2.4 鐵礦可供儲量和可供能力增長十分有限,難以保障需求,且保障程度逐年下降
我國鐵礦資源豐富,但可供經濟開發利用的儲量不足。截至2007年底,全國鐵礦石查明資源/儲量613.36億噸,比上年有所增長。其中:基礎儲量為223.64億噸,儲量為106.23億噸,比上年有所減少。近年來,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我國鐵礦采選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年產鐵礦石7億噸能力的生產體系。
我國鐵礦石儲量、產能和品質不能滿足鋼鐵工業的需求,進入21世紀以來,每年都需要大量進口國外的富鐵礦。從20世紀80年代富鐵礦會戰以後,鐵礦勘查工作大幅度縮減,雖然近年有所上升,但仍不能滿足鐵礦日益增長的需求(圖2.32)。
圖2.32 1980~2007年我國鐵礦勘查強度趨勢
從2003年以來,我國鐵礦石產量、進口量和鋼鐵消費量呈現逐年迅速攀升的趨勢(圖2.33)。2003年進口富鐵礦石達1.48億噸,進口量首次超過日本,位居世界首位。2004年鐵礦石進口量首次突破2億噸。2005年列入統計口的規模鐵礦石產量、鐵礦石進口量和鐵礦石消費量(按中國標礦含鐵33%計算,下同)分別達到4.20億噸、2.75億噸和9.70億噸。2006年列入統計口的規模鐵礦石產量、鐵礦石進口量和鐵礦石消費量分別達到5.99億噸、3.26億噸和12.51億噸。年增長都在20%以上。2007年列入可統計的國內礦石產量為7.07億元,實際消費量為12億噸(含進口礦石4億噸)。
圖2.33 2001~2007年我國鋼鐵消費變化情況
從2003年以來,我國鐵礦石(折算成標准礦)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一直在50%以上,最高的2005年達到56.7%,國內鐵礦石生產不到我國鋼鐵生產消費的50%,遠遠不能滿足鋼鐵工業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
我國鐵礦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高,鐵礦資源分布情況基本清楚,今後難以找到大型超大型富鐵礦床,現有探明儲量基本上可以作為2020年以前生產和建設規劃的依據。近年來鐵礦勘查和評價成果表明,東中部地區的深部和西部地區新區仍具有很大的找礦潛力。我國保有鐵礦石資源儲量613億噸,其中已佔用290多億噸,尚可規劃利用180多億噸,合計470多億噸,其中含鐵量約160億噸。理論靜態保有年限(儲量/消費量×綜合回收率,消費量按2007年國內生鐵產量計算)32年。但是我國鐵礦由於自然稟賦特點,產能難以大幅度提高。按目前查明的資源儲量,2010年規模產能最多隻能達到9.3億噸,2015年鐵礦石產能至多上升到12億噸,而預測到2010年和2015年我國生鐵的需求量將達到5.3億噸和5.5億噸,如果全部用國產鐵礦石(品位33%),則年需求量為17.7億噸和18.3億噸。顯然,我國鐵礦石產能和質量都難以滿足需求,2010年和2015年仍將需要年進口鐵礦石(品位65%左右)4.2億噸和3.2億噸。
2.2.2.5 銅礦可供儲量和礦產銅可供能力有增加的潛力,但由於需求旺盛,銅礦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截至2007年底,我國查明銅礦資源儲量7056.9萬噸,其中基礎儲量為1346.3萬噸(其中儲量746.6萬噸)。
1995~2007年,我國銅消費量呈兩位數年增長,1999~2005年年均增長21.5%。從2003年起,我國銅的消費量超過世界銅總消費量的30%,超過美國、日本等國,躍居世界第一位。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銅礦一直缺口很大。礦山銅和國內廢銅產量增長緩慢,1995~2007年間,我國國內原料銅(礦山銅+廢銅)的年增長率不足4.0%。造成國內原料生產的銅占消費量的比例從1995年的65%下降到目前自給率不到近年來的30%。多年來,我國進口大量的銅精粉和廢舊銅。2003年我國礦山產銅60.44萬噸,國內廢銅(雜產銅)42.58萬噸,合計103.02萬噸。年度缺口363.3萬噸;2004年礦山產銅74.2萬噸,廢銅62萬噸,年度缺口417.4萬噸,自給率24.6%;2005年礦山產銅76.2萬噸,廢銅74.40萬噸,年度缺口379.5萬噸左右,自給率28.4%。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國內礦山銅產量分別為76.2萬噸、87.3萬噸和85萬噸,表觀消費量530.1萬噸、516.1萬噸和500萬噸。其中,2007年進口銅礦石453萬噸(含銅量)。
隨著我國進口銅礦產品數量逐年增加,貿易逆差也在逐漸加大,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為74.9億美元、105.8億美元、138.6億美元和173.2億美元,2007年達到新高,為256.70億美元。銅進口已經佔有色金屬貿易逆差總和的相當大的份額,在金屬礦產品中已成為僅次於鋼鐵產品的第二大貿易逆差產品。
根據現有的生產和設計礦山的能力,通過加大銅礦的開發強度,到2020年我國現有已知礦床礦山銅的可供能力可以由2007年的85萬噸增加到100萬噸,可見增幅很小。我國銅礦資源潛力較大,但找礦難度也大,預計到2020年銅礦可供儲量將從2007年的1346萬噸增加到2785萬噸。只有加強勘查,發現一批大型銅礦,才有可能加大我國自產銅原料的生產能力。預測2020年我國精煉銅的需求量為445萬噸,國內礦產銅只能保障20%。另外,預期2020年時國內廢銅產銅將達到90萬噸,可使國內銅的保障程度提高到40%左右。但缺口仍很大。
2.2.2.6 鋁需求增長快,氧化鋁產能將大幅度增加,鋁土礦可供儲量不足,但有將數量巨大的資源量升級為可供儲量的潛力
截至2007年底,查明鋁土礦資源儲量29.08億噸,比上年加1.3億噸。其中基礎儲量7.5億噸(其中儲量5.5億噸),資源量21.57億噸。2003年以來,由於對鋁的需求增大,氧化鋁產能擴大,國產氧化鋁不能滿足國內電解鋁的需求,年度缺口45%~48%。2007年,我國鋁土礦礦石產量2396萬噸,氧化鋁產量1947萬噸,原鋁產量1258萬噸。目前我國原鋁和氧化鋁產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
從2003年以來,我國不斷增大進口氧化鋁和廢鋁的數量。年凈進口氧化鋁550萬~700萬噸,廢鋁進口從2003年的64萬噸增長到2007年的209萬噸(表2.4)。同時2005年以後還大幅度擴大了鋁土礦的進口量。
表2.4 我國近年來鋁礦產品的產量與進口量
從廣西、河南、山西等鋁業公司氧化鋁產能建設規劃可知,2010年時國內氧化鋁產能可達到近3000萬噸,將逐步徹底解決我國氧化鋁長期依靠進口的局面。預計我國2020年鋁消費量1500萬噸,需用氧化鋁3000萬噸。按此計算,2020年前我國累計需消耗鋁土礦7.93億噸,目前我國鋁土礦可供儲量為5.4億噸,可供儲量保證程度為70%,到2020年至少需增加鋁土礦基礎儲量2.38億噸,才能保障國內氧化鋁產能的需求。
2.2.2.7 鉛鋅資源稟賦條件較好,可供儲量和可供能力將適度的增加,加強勘查可以保障需求
截至2007年底,我國鉛礦查明資源總量4207.71萬噸,其中基礎儲量1346.3萬噸(其中儲量747.6萬噸);鋅查明資源儲量9710.9萬噸,其中基礎儲量4250.8萬噸(其中儲量2424.3萬噸)。
近年來礦山鉛、鋅和再生鉛鋅同步增長。國內礦山鉛/精煉鉛產量:2003年為95.46萬噸/156.41萬噸,2004年為99.72萬噸/193.45萬噸,2005年114.2萬噸/239.14萬噸,2006年133.06萬噸/271.49萬噸,2007年140.21萬噸/278.83萬噸。其中再生鉛產量逐年上升,從2004年的28萬噸提升到2007年的45萬噸。國內礦山鋅/精煉鋅產量:2003年為202.91萬噸/231.85萬噸,2004年239.14萬噸/271.95萬噸,2005年254.78萬噸/277.16萬噸,2006年140.21萬噸/271.49萬噸,2007年133.06萬噸/278.83萬噸。2007年再生鋅達到9.7萬噸。從上述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我國鉛鋅冶煉業生產發展速度大大超過礦山采礦業的發展速度。
與此同時,我國鉛消費量從2003年的110萬噸增加到2007年的251萬噸,鋅消費量從2003年的200萬噸上升到2007年的339萬噸。2007年我國精煉鉛出口量為23.6萬噸,進口量為2.5萬噸,全年凈出口精煉鉛21.1萬噸。2007年我國進口鋅精礦215.1萬噸,精煉鋅出口量為27.7萬噸,進口量為31.8萬噸,全年凈進口精煉鋅4.1萬噸。
總的看來,我國鉛、鋅礦產品從2005開始已經開始凈進口。隨著國際鋅市的變化,我國不但是鋅礦產品的凈進口國,又成為精煉鋅的凈進口國。我國鉛消費量中約有65%用於蓄電池(2007年凈出口15.94億千伏安時),20%用於氧化鉛,15%用於鉛材等其他領域。我國鋅的中間消費主要是鍍鋅鋼材、壓鑄鋅合金、黃銅、氧化鋅和電池,最終消費主要集中在建築、通信、電力、交通運輸、農業、輕工、家電、汽車等行業。
按2020年鉛和鋅的需求量分別為180萬噸和340萬噸計算,從2005~2020年的16年期間累計需要鉛和鋅可供儲量2566萬噸和4769萬噸。目前的國內可供儲量保證程度只有32%和55%。
2.2.2.8 鎢、錫、鉬、銻等傳統優勢金屬礦產優勢正逐步喪失
我國傳統優勢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但幾十年來的大規模開發,產能無序擴張,資源浪費嚴重,導致資源優勢逐步喪失;同時,優勢礦產以數量擴張型對外出口,未能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據論證,目前鎢、錫、鉬、銻的可供儲量只能滿足當前產能生產10年以下,如不加強宏觀調控,壓縮產能,則難以維持其產業的長期發展。
我國優勢金屬礦產資源潛力較好,加大找礦勘查力度可以增加儲量。據評價,到2020年,我國鎢、錫、鉬和銻的可供儲量將分別由目前的52萬噸、111萬噸、147萬噸和42萬噸增加到68萬噸、126萬噸、222萬噸和53萬噸,而預測的可供儲量累計需求為55萬噸、228萬噸、142萬噸和85萬噸。因此,鎢和鉬可供儲量可以保證需求,但錫和銻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稀土金屬資源查明儲量基數較大,完全可以保證需求,關鍵是如何更好地發揮資源和經濟效益。
2.2.2.9 金礦資源相對豐富,但可供儲量不足,難以滿足需求,可供轉化升級的資源量較多,可新增資源的勘查潛力大
我國金礦資源相對豐富,但剩餘可供儲量不足。2007年,我國查明金礦資源儲量總量5541.3噸,比上一年增加544.4噸,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主要是增加了資源量。其中基礎儲量1859.7噸(其中儲量1126.1噸)。按當前礦山金產量220噸、可供儲量1126噸測算,保證年限只有6年。據論證,從現在到2020年,我國金礦累計可供儲量為4120噸,但需求旺盛。預測到2020年,累計需求量將達到6877萬噸,可供儲量的保證程度僅為18%,金礦資源接替問題相當嚴峻。但我國金礦資源潛力較大,加強找礦和勘查工作,不但可以將部分已查明的資源量升級為儲量而增加儲量,尚可找到新增資源地。
2.2.2.10 硫鐵礦可供儲量增長緩慢,可供能力有所攀升,可基本保障需求,但生產能力仍然不足
截至2007年底,我國硫鐵礦礦石查明資源儲量54.12億噸,基礎儲量17.94億噸(其中儲量8.48億噸),資源量36.18億噸。伴生硫鐵礦查明資源儲量3.76億噸,基礎儲量1.28億噸(其中儲量0.5億噸)。
從世界范圍看,硫資源有3種來源,一是自然硫礦;二是硫鐵礦和伴生硫鐵礦;三是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硫化物、煤、油頁岩、石膏、硬石膏、明礬石和砷礦中的伴生硫。國外以自然硫和天然氣、石油為主要硫源,我國在目前及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仍以硫鐵礦和伴生硫鐵礦為主要硫源。
2001~2003年,隨著從油氣中回收硫資源的增長,我國硫鐵礦年產量(折成硫35%含量的標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2004年以後,隨著需求量的增長,硫鐵礦產量和消費量又逐步提高,2007年達到1201萬噸。同期,我國硫鐵礦消費量上升(表2.5)。總的來看,目前我國硫鐵礦供需基本平衡,硫鐵礦進出口量不大。
但與此同時,我國自然硫進口量在不斷增加。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凈進口各種硫磺676.1萬噸、829.6萬噸和881萬噸,2007年進口964萬噸。進口硫磺已成為沿海制酸企業的主要原料來源。硫磺大量進口導致價格在2007年大幅度飆升。
表2.5 我國硫鐵礦和硫酸產量
我國硫鐵礦資源尚有一定潛力,但查明資源儲量增長緩慢。評價分析表明,我國目前硫標礦可供儲量5.41億噸。預測2020年硫標礦累計需求量為5.6億噸,基本保證需求。由於需求強勁,到2020年硫鐵礦的生產能力將有所攀升,由目前的1200萬噸增加到2120萬噸。但預計需求量將達到3050萬噸,缺口近1000萬噸,保障程度僅為70%。
目前國際硫市場上,弗拉斯硫(即,以自然硫作為資源所獲得的硫)所佔比重日益縮小,而綜合回收硫所佔比重日益增加。如果能在開發利用國外石油資源時與開發利用國外硫資源一體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硫資源緊張的局面。
2.2.2.11 磷礦資源豐富,儲量和產能都將有所增長,均能保障需求
截至2007年底,我國磷礦查明資源儲量174.91億噸,比上年增加5.07億噸。其中基礎儲量36.73億噸(儲量13.59億噸,比上年減少0.52億噸)。我國磷礦貧礦多,富礦約佔全國磷礦總量的10%。磷礦石中有害雜質含量一般較高,且礦物顆粒細、嵌布緊密,選礦成本偏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國磷礦產量(P2O530%)2617.44萬噸、3044.49萬噸、3711.00萬噸、4134.00萬噸和3904.2萬噸;磷肥產量1002.96萬噸、1075.31萬噸、1225.50萬噸和1339.20萬噸。
我國磷礦資源潛力較大,加強勘查評價將使資源儲量有所增加。預測今後十幾年內,每年可新探明磷礦資源儲量2500萬~3000萬噸。但我國磷礦貧礦多、富礦少,新探明資源儲量中只有小部分可轉化為直接利用的可供儲量。經評價分析我國磷礦可供儲量為25.18億噸。預計到2020年對磷礦石的累計需求量為14.61億噸,可供儲量能夠保證需求。另據有關規劃,到2020年時磷礦的生產能力將由目前的3050萬噸增加到4580萬噸,與需求量持平,也可保障需求。
2.2.2.12 鉀鹽可供儲量難以大幅增長,但可供能力會逐步增加,供需形勢依舊嚴峻
截至2007年底,全國查明鉀鹽資源儲量8.35億噸,基礎儲量3.38億噸(其中儲量1.28億噸),資源量4.98億噸。主要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其餘分布在雲南、山東、新疆、四川和甘肅等省(區)。
目前,我國的鉀鹽礦在青海的察爾汗和新疆已有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四川、雲南等有些產地也開始小規模利用。但是,我國鉀鹽資源主要產地位於西部邊遠地區,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開發利用受到限制。2007年全國有鉀鹽礦山9處,主要分布青海、新疆和雲南。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近幾年來,我國鉀鹽的產量呈現總體增長的趨勢,2003年(折算成K2O)為164.5萬噸,2004年和2005年為206.3萬噸和176.5萬噸,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208.9萬噸和286萬噸。
從消費需求來看,我國目前對鉀肥的年需求量為850萬噸左右。每年靠大量進口,對外依存度一直很高。2003年鉀鹽消費量為750萬噸,國內生產KCl115萬噸(K2O164.5萬噸),凈進口各種鉀肥629.73萬噸(其中KCl593.43萬噸),對外依存度為85%。2004年鉀鹽消費量799萬噸,國內生產KCl144.43萬噸(K2O206.33萬噸),凈進口各種鉀肥729.76萬噸(其中KCl708.5萬噸),對外依存度為82%。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凈進口鉀肥(KCl)分別為874.6萬噸、705.2萬噸和960萬噸,對外依存度為61%~80%。
我國鉀鹽資源潛力有限,可供儲量難以增長。經評價分析,目前鉀鹽可供儲量僅為1.37億噸,通過加強勘查,預計到2020年可供儲量會增加到2.3億噸。預測我國到2020年鉀肥需求量為1717萬噸,累計需求鉀鹽可供儲量7.75億噸,可供鉀鹽儲量對2020年需求的保障程度約17.7%。加大現有鉀鹽儲量的開發力度,鉀鹽的生產能力會逐步提高。預測2020年我國鉀鹽的生產能力有可能達到450萬噸,國內產量僅能滿足需求的26.2%。
4. 鎳的資源、產量、未來市場需求及保證程度
一、鎳資源概況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調查統計(表1-2-1),世界鎳儲量約為4638萬噸。古巴的鎳礦儲量排第一位,約為1800萬噸,其次為俄羅斯660萬噸,加拿大620萬噸,新喀里多尼亞450萬噸,印度尼西亞320萬噸,南非250萬噸。
表1-2-6 我國鎳、銅、鉑族元素礦產儲量利用情況
前已述及,1992~1998年美國鎳金屬二次回收量占鎳消費量的32%~36%,我國廢雜鎳回收量每年僅0.2萬~0.3萬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年鑒)約佔全年鎳銷量4%~6%。以上未來鎳資源保證分析,尚未考慮再生鎳的份額,如果考慮再生鎳在未來需求量中的份額,那麼資源保證會好些。
5. (四)提高礦產資源參與宏觀調控的科學化和有效性
優勢礦產資源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分配不是數字上的任務下達,而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從資源稟賦、勘查程度、開發現狀、加工能力和技術水平等多方面進行衡量,同時在大量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年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並將指標科學分解下達,分配指標時既要考慮該類礦產的可持續發展,又要兼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建議一是開展優勢礦產資源開采總量控制指標設置評估研究、優勢礦產資源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分配研究等專題研究,確保指標確定的科學性;二是建立總量控制指標的獎罰制度,對地方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和評估,並根據指標執行情況、資源利用水平等動態調控,獎罰分明。
專欄 17 優勢礦產國際競爭力持續下降令人擔憂
對鎢、錫和銻三種優勢礦產的國際競爭力進行測算,結果表明其國際競爭力近年呈持續下降態勢,其主要原因是資源稟賦下降過快。從資源稟賦優勢來看,三種礦產均在下降。從市場控制能力來看,鎢礦市場控制能力不斷增強,錫礦呈先增強後下降趨勢,而銻礦的市場控制能力比較穩定。從科技/管理能力來看,三種礦產的科技/管理能力基本未變,表明我國近年來科技進步較慢,應該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我國鎢礦國際競爭力指數介於22.96~43.23之間,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圖59),主要是由於資源稟賦優勢的降低造成的。從鎢礦資源稟賦優勢來看,呈逐年下降態勢,主要是由於資源數量、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均下降所致,表明我國對鎢礦勘查力度不足。從市場控制能力來看,基本呈緩慢上升趨勢,主要歸功於國內鎢精礦生產集中度的不斷提高。從科技/管理能力來看,基本沒有變化,比較穩定,表明我國鎢礦開發的科技水平沒有較大的進展。
圖 59 我國鎢礦國際競爭力指數變化
我國錫礦國際競爭力指數介於54.38~66.92之間,呈下降態勢(圖60),主要是由於錫礦資源稟賦優勢和市場控制能力下降所致。從資源稟賦優勢來看,呈下降態勢,是由於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和儲量替代率下降造成。從市場控制能力來看,同樣趨於下降,是因為國內錫精礦生產集中度、錫出口依賴度和錫國際市場價格增減速率共同引起的。從科技/管理能力來看,基本沒有變化。
我國銻礦國際競爭力指數介於54.25~66.20之間,呈下降趨勢(圖61)。從銻礦資源稟賦優勢來看,變化趨勢與銻礦國際競爭力指數相似,其儲量靜態保證年限逐年下降,而儲量替代率逐年上升。從市場控制能力來看,波動不大。從科技/管理能力來看,基本保持穩定。
圖 60我國錫礦國際競爭力指數變化
圖 61銻礦國際競爭力指數變化
強化礦產資源規劃作用和實施礦產資源總調控量是參與宏觀調控的切入點。要加強研究和應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結構問題,實施供需雙向調節,強化需求管理和研究,抑制不合理需求的過快增長,如粗鋼、水泥、電解鋁等生產能力存在25%~40%的過剩現象就需要關注。應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的分類研究,對長期緊缺的支柱礦產、存在過剩的「過熱」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礦產等採取差別化調控政策,促進礦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尤其要增強礦產資源調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特別是針對優勢礦產無序開采、惡性競爭。盡管國家連續出台包括生產總量控制指標、出口配額、調整貿易稅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優勢礦種國際競爭力呈下降趨,總量調控「有文無實」,形勢不容樂觀。最近幾年我國一直在實行鎢、稀土、銻開采總量控制措施,但實施的效果一直不太好,例如鎢產量就連續多年超出總量控制指標的近50%,不但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還逐漸喪失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的權威性,急需增強對總量調控政策等深入研究,形成國家政策統一、執行有力的局面。一是加強部委之間的協調,建立從上游到下游,包含勘查、開采、冶煉加工、貿易等各個環節的完善一致的制度,形成統一的政策措施,使開采總量、生產規模、出口限額等幾方面協調一致;二是總量調控政策的實施應加強調查研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確保調控的總量能夠切實執行和落實;三是對調控指標的分配採取行政管理與市場配置相結合的方式,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四是政策措施一旦實施,就要嚴格執行,並採取行政、法律、經濟等多種手段多管齊下,對待「超指標」的行為可以加大處罰力度,嚴格執法,提高政策的權威性、嚴肅性。
6. 有色金屬礦產
1)銅
全球銅資源潛力大,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世界陸地銅資源量估計為16×108t,深海結核中估計為7×108t。1998年世界銅儲量為34000×104t,其靜態保證為29年,儲量基礎為65000×104t。其保證年限為56年。中國銅儲量雖然僅次於美國和原蘇聯,佔世界第三位,但可供開採的儲量不足,銅進口量年復一年增加,銅資源較緊張的局勢還將持續較長時間,成為中國有色金屬礦產中缺口最大的礦種。
世界銅資源分布廣泛,遍及五大洲,其中銅儲量基礎較多的國家有智利(23.7%)、美國(15.3%)、波蘭、尚比亞、俄羅斯等國。從近年的找礦實踐看,環太平洋斑岩銅礦帶具有最大的銅資源潛力。東太平洋的智利安第斯斑岩銅礦帶,80年代以來又新發現了銅金屬量在500×104t以上的5個超大型銅礦(智利的科亞瓦西、楚基北、曼薩米納、扎爾迪瓦爾和印度尼西亞的格拉斯貝格礦床),西南太平洋除印尼之外,菲律賓和斐濟等也都新發現有大型斑岩銅金礦。
世界銅成礦類型多樣,按其地質-工業類型可分為:斑岩型、砂頁岩型、銅鎳硫化物型、海相火山岩型、銅-鈾-金型、自然銅型、脈型、碳酸岩型和夕卡岩型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四類,它們佔世界銅總儲量的96%左右,是目前世界勘查和開採的主要銅礦類型。尤其是斑岩型和砂頁岩型各佔世界總儲量55%和29%。據初步統計,世界銅金屬儲量超過500×104t的超大型礦床有60個左右,其中斑岩型38個,佔63%,占儲量的64%,而砂頁岩型有15個,佔25%,占儲量的24%。現將這些礦床類型簡述如下:
(1)斑岩銅礦:這是世界最佳找礦類型之一。英國礦床學家R.H.西利托研究認為在大量硫砷銅礦脈之下可能有斑岩銅礦的存在,這就為尋找深部隱伏斑岩銅礦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2)砂頁岩型銅礦:這種銅礦泛指不同時代沉積岩中的層控銅礦。加拿大地質調查局S.S.甘迪提出該類銅礦的原始物質來源是基底的奧林匹克壩型礦床,認為阿德雷德銅礦是奧林匹克壩的「派生礦」,這也為世界各地具有砂頁岩型銅礦地區進一步找礦提供了新思路。
(3)銅鎳硫化物型銅礦:礦床主要出現在元古宙和中生代,產出在克拉通地區陸內裂谷。代表性的礦床有加拿大的薩德伯里、美國的德盧斯、俄羅斯諾里爾斯克和中國的金川等。
(4)海相火山岩型銅礦:這是與海底火山作用有一定聯系的含有大量黃鐵礦和一定數量銅、鉛、鋅的礦床。產於加拿大地盾、西班牙-葡萄牙黃鐵礦帶和俄羅斯烏拉爾等地。這類礦床常有後期疊加的大脈型或細脈浸染型金礦,往往規模巨大,有重要意義。
除以上四類外,銅-鈾-金型和自然銅型也佔有一定比例,特別是巨大的奧林匹克壩銅-鈾-金型這種新礦床類型的出現更具重要意義,使其所佔儲量比例(4%)高出了海相火山岩型礦床所佔比例(2%)。此外,各類型礦床往往相伴而生,如斑岩型多與脈型、夕卡岩型伴生,砂頁岩型常與自然銅型、銅-鈾-金型一起產出,海相火山岩型往往與銅鎳硫化物型產在同一個地質單元內。因此,象夕卡岩型銅礦在許多國家將其儲量計入斑岩型礦床中而未單獨列出。
據芮宗瑤等(1997)對銅金屬大於5×104t的礦床統計,我國銅資源量在5個主要礦床類型上的分配如下:斑岩型42.1%,夕卡岩型22.3%,海相火山岩型15.0%,砂頁岩型11.3%和銅鎳硫化物型7.3%,鑒於我國銅礦資源短缺的局面短期內難以解決,應實施銅礦專項找礦工程,在東部尋找隱伏礦床,擴大老區遠景,在西部沿古絲綢之路和「三江-雅江」流域兩條路線向周圍展開,重點抓斑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及銅鎳硫化物型礦床,以求取得重大的突破。戴自希(1999)認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勘查程度相對低,有相當的找銅潛力,該地區保有儲量佔全國銅儲量的91%,已發現的大型銅礦25個,中型90多個,近年來在新疆、雲南、甘肅、內蒙古和四川等地均有上述5種主要銅礦類型的新發現,說明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好的找銅前景,應加大勘查力度,尋找大銅礦和富銅礦。
2)鉛和鋅
世界范圍內鉛鋅資源是豐富的,據美國地質調查局1999年統計,世界已查明鉛鋅資源量約為15和19×108t。現有鉛鋅儲量可保證世界礦山分別開采23年和20年。世界鉛鋅儲量和儲量基礎較多的國家有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原蘇聯、中國和秘魯等,它們合計佔世界鉛鋅儲量基礎的74%和63%。據初步統計,世界鉛鋅金屬儲量超過500×104t的超大型礦床約有44個,其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3個國家集中了世界上約50%的超大型鉛鋅礦床。近年來,雖然對鉛鋅勘查投入較少,但不斷有新礦床發現,說明全球鉛鋅資源潛力大。
全球各個歷史時期均有鉛鋅礦床產出,但以元古宙和古生代最為集中,佔世界總儲量的80%以上,中新生代的鉛鋅礦床相對較少。鉛鋅礦床工業類型繁多,世界目前勘查和開採的鉛鋅礦床主要類型有:①噴氣沉積型礦床(SEDEX):這類礦床是世界上鉛鋅的主要來源之一,為最重要的礦床勘查類型;②密西西比河谷型礦床(MVT);③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VMS):這類礦床在銅礦中稱為黃鐵礦型銅多金屬礦床或黑礦型礦床;④砂岩型鉛鋅礦床:此類型在法國和瑞典均有產出,有人認為中國雲南的金頂超大型鉛鋅礦床也屬此類型。除上述4類外,還有沉積變質型如朝鮮檢德鉛鋅礦床,它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鉛鋅礦床以及夕卡岩型、熱液交代型、脈型和斑岩型礦床等。此外,還有淺生富集或紅土化作用形成的鋅礦床。當前在國際上越來越重視對易采價廉的氧化礦-菱鋅礦的開發利用。
上述4個類型鉛鋅礦床前3類在我國都有產出,而且礦床規模較大,區帶分布明顯,是我國鉛鋅資源主要開發和進一步勘查對象。它們的重要性和典型代表依次是:SEDEX型(廠壩、東升廟等);MVT型(凡口、大梁子等)和VMS型(小鐵山、呷村等)。至於我國最大的鉛鋅礦床,即雲南金頂鉛鋅礦床的類型歸屬尚存在較大的爭議,或屬SEDEX型,或屬砂岩型,或為一獨特類型(暫可稱之為金頂型)。今後,在勘查部署上,應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加大規模大、品位富、經濟價值巨大的SEDEX型以及金頂式和VMS型等鉛鋅礦床的找礦力度。近20年來世界所發現的大型、巨型礦床基本上都是SEDEX型。國內外均很重視這一類型礦床。
3)鋁
鋁的產量和消費量在金屬中位居第二,僅次於鐵。世界鋁土礦資源豐富,儲量充足,且還在不斷增長。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鋁土礦儲量為250×108t,儲量基礎為340×108t。其靜態保證年限為205年和50年,而且其儲量僅占資源量的30%~42%,鋁土礦還有大量待勘查的資源。世界各國對鋁土礦礦床的分類很不統一,按其下伏基岩性質大致分為兩大類型-硅酸鹽岩上的紅土型和碳酸鹽岩上的岩溶型鋁土礦礦床。另外,較次要的還有陸源岩層之上的沉積鋁土礦礦床,也稱為齊赫文型鋁土礦礦床。
(1)紅土型鋁土礦礦床。它主要是由酸性、中性和基性成分的含鋁硅酸鹽岩石在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條件下經深度化學風化形成的紅土礦床,特別是新生代熱帶地區的紅土礦床工業價值很大。據原蘇聯學者統計,此類礦床佔世界現有儲量86%,佔世界鋁土礦產量65%,大於10×108t的6大紅土型鋁土礦區是在澳大利亞、幾內亞、巴西、喀麥隆、越南和印度。澳大利亞的韋帕礦床是這類礦床的典型代表。
(2)岩溶型鋁土礦礦床。這類礦床一般覆蓋在石灰岩和白雲岩凹凸不平的岩溶化表面。礦床和基岩之間為不整合或假整合。這類礦床加上陸源岩層之上的沉積鋁土礦礦床的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5%,其儲量佔世界鋁土礦總儲量14%,主要分布於南歐和加勒比地區。我國的大部分鋁土礦礦床屬於這一類型,牙買加的鋁土礦床為此類礦床的典型代表。
(3)沉積型鋁土礦礦床。這類礦床一般呈不整合覆蓋在不同的鋁硅酸鹽岩石的表面,與下伏岩石沒有直接的成因關系,成礦物質是從其它地方搬運來的。這類礦床只佔世界總儲量不到1%,工業意義不大。
4)鎳
世界鎳資源非常豐富,儲量充足。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鎳儲量為4000×104t,儲量基礎為14000×104t,平均含鎳接近(或大於)1%的礦床查明資源為1.3×108t,其中60%產於紅土型礦床,40%產於硫化物礦床,還有大量較低品位鎳礦床的資源量。世界鎳資源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古巴、加拿大、俄羅斯、新喀里多尼亞、印尼、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它們佔世界鎳總儲量的92%。另外,海底錳結核和錳結殼中還有大量鎳資源,主要分布於太平洋洋底。目前勘查和開採的主要類型為硫化鎳型和紅土型。從開采量看以硫化物鎳礦佔多數。
(1)岩漿硫化銅鎳礦床。這類礦床在空間上和成因上與基性和超基性岩(包括成分相似的噴出岩)有關,按照成礦環境主要可分為3種類型:①前寒武紀綠岩型礦床,該類礦床的基本特徵是礦床均產於前寒武紀綠岩帶內,含礦岩體與科馬提岩套或鎂鐵質岩系緊密伴生。根據岩體的岩石類型和侵位方式可細分為與科馬提岩套有關的或與拉斑玄武岩有關的兩類礦床。②與大陸裂谷作用有關的礦床,該類礦床的成礦構造環境為克拉通內的裂谷及克拉通之間或邊緣的活動帶。根據岩體類型和成礦背景可細分為與溢流玄武岩有關的侵入體內的礦床和大型層狀侵入雜岩體中的礦床兩類。加拿大薩德伯里硫化銅鎳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和礦床特點類似於大型層狀侵入體礦床,對該礦床成因觀點看法不一,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是岩漿熔離型,還有不少人認為岩體屬隕石沖擊成因。該礦床儲量巨大,鎳品位高,被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③顯生宙造山帶內與基性-超基性侵入體有關的礦床,這類礦床分布很廣,但成大礦的不多。
(2)紅土型鎳礦床(包括硅酸鎳礦床在內)。這類礦床是含鎳超基性岩(主要是純橄岩、橄欖岩、輝石岩或蛇紋岩)裸露地表,在長期風化和侵蝕作用過程中高含量鎳的富集的結果。氣候條件對此類礦床形成很重要,最富的礦床見於亞熱帶氣候區。世界最重要的紅土型鎳礦床是在新喀里多尼亞,該處蛇紋石化橄欖岩分布廣泛,礦床規模大,品位高,埋藏淺,品位穩定,適於露采,已有一百多年的開采歷史。
世界現有鎳儲量至少已可維持21世紀前半個世紀的生產,儲量基礎可保證整個21世紀鎳礦山的生產,現有鎳儲量占儲量基礎的43%,占資源量的36%,說明資源的勘查程度不算很高,還有大量資源有待探明。近年加拿大在薩德伯里老礦區深部繼續有大的發現。象牙海岸在已知的錫皮盧礦床附近繼續勘查,查明大的紅土鎳礦床,已查明礦石資源5.4×108t。此外,在西澳大利亞和坦尚尼亞均有新的發現,另外還有大量鎳品位小於1%的低品位鎳資源,以及海底錳結核和錳結殼中的鎳資源,這使世界鎳儲量基礎不斷增多,提高了鎳資源的保證程度。
5)鈷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鈷儲量為430×104t,儲量基礎為950×104t,世界鈷儲量高度集中於剛果、古巴、尚比亞、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鈷主要作為開采銅和鎳等有色金屬的副產品回收,其產量取決於這些金屬的開采量。扎伊爾和尚比亞的鈷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5%~70%。陸地上鈷極少單獨成礦床,絕大部分伴生在其它礦床中,因此鈷礦床的分類主要取決於鈷所賦存的礦床類型,可將礦床劃分為如下7個類型:
(1)銅鈷礦床。主要分布於扎伊爾南部、尚比亞北部,屬中非含銅頁岩帶范圍,是目前世界鈷的主要來源。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初在加拿大發現這類礦床。另外在秘魯南部也找到了一個有遠景的銅鈷礦床。
(2)含鈷硫化銅鎳礦床。這類礦床大多數都含有少量鈷,主要分布於加拿大、原蘇聯和澳大利亞。最著名的加拿大薩德伯里含鈷銅鎳礦床礦石儲量為3×108t,平均含鈷0.07%,每年大約從中生產2000t鈷。
(3)含鈷紅土型鎳礦床。這類礦床屬超基性岩體裸露地表經長期強烈的風化和侵蝕作用形成富含鐵、鎳、鈷的紅土。鈷的巨大儲量集中在紅土風化殼礦床中。礦床品位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風化作用的程度。
(4)含鈷多金屬礦脈。這類礦脈世界各地都有發現,規模較大的有摩洛哥的布阿澤爾,加拿大科博爾特(安大略)和大熊湖和原蘇聯的霍伍阿克塞鈷礦床等。此外,芬蘭、印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火山沉積岩中的金鈷鈾、鈾鎳鈷鉬和鎳鈷銀鉍礦化產鈷,並伴隨鈾礦化產出。
(5)含鈷黃鐵礦礦床。含鈷量高的含銅黃鐵礦型礦床在世界上罕見,其典型實例是原蘇聯中烏拉爾的佩什明-克柳切夫礦床,芬蘭的奧托昆普礦床和美國愛達荷州艾恩河的無名(no-name)礦床等。
(6)含鈷夕卡岩鐵礦床。這類礦床主要是夕卡岩磁鐵礦礦床,雖然鈷在這類礦床中為鐵礦的副產品,每年僅提供世界鈷產量的1%~2%,但在美國卻是鈷的重要來源。
(7)含鈷鉛鋅礦床。具有獨立鈷礦物的鉛鋅礦床極為罕見。含有分散狀鈷的鉛鋅礦床分布很廣,但鈷含量一般不高。國外某些礦床的鈷已被回收利用,主要是從閃鋅礦精礦中順便回收鈷。
總之,目前世界鈷礦生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非的銅鈷礦床以及加拿大、原蘇聯、澳大利亞等地的含鈷硫化銅鎳礦床。紅土型鎳礦床雖然鈷儲量較大,但產量少,僅為潛力很大的鈷資源。其餘各類礦床居次要地位。世界鎳資源豐富,儲量充足,現有鎳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141年和310年。此外,海底還有豐富的鈷資源,賦存在錳結核和錳結殼內。據估算,太平洋幾個海域中潛在鈷資源量總計約1020×104t,表明海底蘊藏有巨大的潛在鈷資源。
6)鎢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鎢儲量為200×104t,儲量基礎320×104t,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世界勘查和開採的主要鎢礦床類型有:
(1)夕卡岩型白鎢礦床。根據礦床的主要成分可細分為夕卡岩型鉬鎢、銅鎢、錫鎢和鎢礦床。夕卡岩型白鎢礦礦床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鎢礦類型,其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往往形成大型礦區,如中國的湖南柿竹園鎢礦床。
(2)石英脈型黑鎢礦床。它可劃分為石英大脈型和細脈帶型礦床。就其形成溫度還可劃分為高、中和低溫熱液礦床。熱液型大型鎢礦床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的江西、廣東、湖南和廣西等省區。熱液型石英脈黑鎢礦礦床是當前世界上生產黑鎢礦的主要類型,其儲量約占鎢礦總儲量的1/4左右,如中國江西西華山和大吉山等鎢礦床。
(3)斑岩型鎢礦床。它與某些斑岩銅礦類似。根據成分可將這類礦床劃分為斑岩鉬鎢礦床和斑岩鎢礦床,前者如美國的克萊梅克斯礦床,後者如加拿大的普萊曾特山礦床。斑岩鎢礦床品位低(0.1%左右),儲量大,約占鎢礦總儲量的1/4,礦石礦物中黑鎢礦和白鎢礦幾乎各佔一半,如中國江西楊儲嶺鎢礦床。
(4)層控型鎢礦床。此類礦床罕見,東阿爾卑斯山倫納爾塔爾和費貝塔爾的層控礦床屬此類型。中國江西上饒焦里白鎢礦床亦屬此類型(盛繼福,1994)。
世界鎢資源較豐富,1994年世界鎢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57年和86年,現有儲量至少能保證21世紀前半個世紀世界鎢的生產。但全球資源分布不平衡,中國佔世界總儲量40%左右,占國際市場供應量60%左右。因此,中國控制了世界鎢的生產與銷售。中國江西黑鎢礦、湖南白鎢礦和秦嶺將成為重要鎢礦基地。未來世界鎢業發展前景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鎢的出口政策。
7)錫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1998年世界錫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為770×104t和1200×104t。世界錫資源分布相對集中,太平洋沿岸地區佔3/4以上,尤以東南亞地區的礦化區更為重要,錫的儲量分布相對集中,中國、巴西、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扎伊爾、玻利維亞、俄羅斯和秘魯等國就佔世界錫儲量的99%以上。錫的成礦條件多樣,形成多種類型礦床。目前已開採的錫礦床有:
(1)熱液型礦床。按礦物成分可分為:①錫石-石英脈礦床,產於花崗岩岩基附近,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也見有大型和特大型礦床,礦石品位高。這類礦床的錫儲量約占原生礦床錫儲量的50%左右。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和歐洲,是形成砂錫礦床最主要的物質來源。②錫石-硫化物礦床,常與偏基性花崗岩類岩體、中性和基性岩牆帶有關,礦床規模多為大中型,少數為特大型。這類礦床主要分布於中國、玻利維亞和原蘇聯的東部沿海區。其錫儲量約占原生礦錫儲量的40%。80年代加拿大發現東肯普特維爾大型錫礦床,它將成為北美第一個原生錫礦礦山。
(2)偉晶岩型礦床。礦體呈脈狀產於花崗岩體及其附近的斷裂中。形成時代從寒武紀到第三紀,但最具經濟意義的產於前寒武紀地區。這類礦床的錫儲量約占原生礦床錫儲量的9%左右。主要分布於非洲、巴西、澳大利亞西部等地。
(3)砂礦床。目前開採的主要為沖積砂礦和海濱砂礦。這類礦床主要分布於東南亞、中南非、西澳大利亞等地。砂礦床儲量占國外錫儲量的64%,產量占錫總產量的60%~70%。典型礦床有馬來西亞的近打河谷砂礦。80年代在巴西亞馬孫州發現皮廷加大型含稀散金屬的錫礦床,主要開采沖積礦床和部分殘積礦床,是一世界級大錫礦。該礦的發現使巴西錫礦儲量增加了兩倍,除錫之外還有豐富的鉿、鈮、鉭和釔等資源。
世界錫資源充足,現有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36年和52年,可見全球錫資源的保證程度是較高的,足以維持世界21世紀頭30年的生產。人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錫礦化僅與一定特徵的花崗岩有關。所以含錫花崗岩研究是了解錫成礦作用和找礦的關鍵。
8)鉬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儲量和儲量基礎各為550×104t和1200×104t。鉬資源高度集中在北、南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中國東秦嶺和燕遼地區。儲量最多的國家有美國、中國、加拿大、智利和俄羅斯等,占儲量85%左右,尤其美國獨占儲量基礎45%。世界鉬礦床按地質成因可劃分為以下類型:
(1)斑岩型鉬礦床。這類礦床的經濟意義最大,佔世界鉬儲量和鉬產量的80%以上。斑岩型鉬礦床的共同特點是礦化呈細(網)脈浸染狀,礦床規模大、品位低,適宜露天開采。按金屬成分可分為獨立的斑岩型鉬礦床和銅-鉬礦床兩個亞類。斑岩型礦床是鉬的重要來源。在西方國家中其儲量和產量分別佔31.2%和29.6%。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型鉬礦床有美國的克萊梅克斯、亨德森、石英山,中國陝西的金堆城、蘭家溝,加拿大的恩達科、基特索爾特等。斑岩型銅鉬礦床是鉬的另一重要來源,鉬作為副產品回收。
(2)斑岩-夕卡岩型鉬(鎢或鐵)礦床。這類礦床與花崗斑岩或似斑狀花崗岩有空間和成因上的聯系。花崗岩類侵入體與鋁硅酸鹽層相接觸,分別產生角岩化和夕卡岩化,成礦熱液活動導致礦化疊加在花崗岩類岩體、角岩和夕卡岩之上而形成本類型鉬礦床。這一類型在中國不但較廣泛產出,且有重要工業意義,如河南欒川南泥湖-三道庄鉬(鎢)礦床和上房溝鉬(鐵)礦床等。
(3)夕卡岩型鉬礦床。這類鉬礦床在空間上和成因上與花崗岩類侵入體有關。按礦石礦物成分有夕卡岩型銅鉬和鉬鎢兩類礦床。此類礦床主要分布在原蘇聯和中國,如俄羅斯北高加索的特而內奧茲鎢鉬礦床。
(4)碳酸岩脈型鉬(鉛)礦床。與碳酸岩有關的鉬、稀土礦化曾見於原蘇聯東西伯利亞和科拉半島地區,但未構成以鉬為主的礦床,只有中國陝西黃龍鋪大型鉬(鉛)礦床是這一類型的代表。礦體由含鉬(鉛)石英-方解石碳酸岩脈組成。其礦石物質成分和輝鉬礦富含錸,明顯不同於其他類型以鉬為主的礦床。
(5)石英脈型鉬礦床。這類礦床與花崗岩侵入體有成因聯系,屬高-中溫熱液礦床。礦床規模不大。常與鎢礦床伴生,鉬往往作為鎢礦山的副產品回收。
(6)沉積型鉬礦床。目前已知黑色頁岩中有鉬、鎳、釩、鈾或鉑族元素礦化,如在中國南方諸省的下寒武統黑色頁岩普遍發育富含鉬、鎳或鉬、鈾礦化。這一類型鉬礦是一種潛在的鉬礦資源。
世界鉬礦床的成礦時代大多集中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與該時代構造岩漿作用有關,中生代—新生代是最重要的鉬礦成礦時代,其次是海西期。世界主要鉬礦床的分布可劃分出3個全球性成礦帶,即環太平洋成礦帶、地中海阿爾卑斯成礦帶和烏拉爾-蒙古鉬礦成礦帶。世界鉬資源豐富,現有儲量和儲量基礎靜態保證年限分別為39年和85年,可供全球21世紀前半個世紀的開采。中國是世界第2大鉬資源國,集中分布在陝西、河南、吉林、遼寧和山東等省。
9)汞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汞的探明儲量為12×104t,儲量基礎為24×104t,汞礦產出較多的有西班牙、義大利、吉爾吉斯斯坦、墨西哥等國。世界已查明的汞資源約有60×104t,地中海(沿岸)-中亞構造成礦帶是世界汞礦床最集中的產地,佔世界70%的儲量和儲量基礎。其次為環太平洋構造成礦帶。從地質構造上看,這兩個帶都是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構造活動帶。世界汞礦床的成礦時代較新,絕大多數是阿爾卑斯的,還有一些,如義大利的芒特阿米亞特礦床及熱泉型礦床,均屬第四紀。
目前世界所提出的汞礦床分類方案不一致。根據礦體形態、成礦元素組合、熱液活動特點,並結合地質生產的實用性可將汞礦床劃分為如下4類:①熱液層狀汞礦床,這類礦床最為重要,是世界汞儲量和產量的首要來源。世界著名的大型和巨型礦床,如美國的新阿爾馬登、新伊德里亞礦床和烏克蘭的尼基托夫礦床均屬於這類礦床。②熱液層狀汞銻礦床,礦床的規模一般不大,但在中亞地區卻具有重要意義。③熱液脈狀汞礦床,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④熱泉型汞銻礦床,礦床規模不大,儲量不多,僅具有一定的成因意義。汞礦床的工業類型主要有2種:①與岩漿作用關系不明的低溫熱液汞礦,它們多分布在大范圍內無火成岩出露的地區,常形成規模很大的(往往達到大型和超大型)層狀、似層狀礦體;②與火山作用關系密切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它們常與第三紀甚至近代火山及溫泉活動有關。
10)銻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銻儲量為210×104t,儲量基礎為320×104t,世界主要查明銻資源約510×104t,現有儲量可保證世界21世紀前半個世紀的生產與需求。世界銻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它高度集中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銻資源國,銻儲量和儲量基礎分別佔世界總量的37.5%和52.8%,因此,中國銻資源開發政策將對世界銻資源保證程度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有上百處銻礦產地,已開發利用的有60多處,集中分布在湖南、廣西和雲南三省,其次為玻利維亞、原蘇聯、泰國和南非等國,在這些產地中,中國銻礦勘查程度最高,開發條件最好。世界已知銻礦床絕大部分集中在全球性的3個成礦帶中,即環太平洋成礦帶(世界77%的銻儲量,經濟意義最大)、地中海成礦帶和亞洲大陸東西礦帶中。工業銻礦床的形成主要是與各種成因(包括深成、火山及非岩漿成因)的熱液活動有關。因此銻礦床的成因類型均屬熱液型,具經濟價值的銻礦床主要為中、低溫熱液型,呈脈狀的銻和金-銻礦床以及呈層狀的銻和汞-銻礦床。
(1)熱液層狀銻礦床。這是最重要的工業類型,銻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0%以上,提供了世界60%以上的銻礦山產量。這類礦床主要分布在中國,其次是中亞、地中海沿岸等地區。礦床一般遠離侵入體而產在大斷層附近,並受一定地層層位和岩性的控制;含礦地層主要是碳酸鹽地層,少數為火山-沉積地層。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按礦物組合可分為單銻型(如錫礦山、扎亞查)和銻汞型(吉日克魯特等)。
(2)熱液脈狀銻礦床。這類礦床分布較廣泛,規模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大型礦床。銻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0%以上,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3,因此也是銻礦床的主要類型。脈狀銻礦床主要產在中、新生代的褶皺斷裂帶和古老地塊內的活動性斷裂構造中。按成分可分為銻金型、銻鎢金型、銻汞型和銻多金屬礦床等4個亞類。
11)鉍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1998年世界鉍儲量為11×104t,儲量基礎為26×104t。鉍極少單獨成礦,一般都同鉛、鋅、銅、鉬、鈷、金、錫、銀和鎢等伴生。玻利維亞有一個可單獨開採的鉍礦床,礦石中鉍含量高達40%,中國也有獨立鉍礦床。鉍大多數是在處理鉛、銅、金、銀、鈷、鎳及鎢等礦石過程中綜合提取的,主要是作為鉛和銅的副產品回收。因此其產量受主金屬產量、消費量的控制,而對需求的反應不敏感。世界主要產鉍國是中國、秘魯、墨西哥、日本和澳大利亞。中國生產的鉍大部分是鎢礦的副產品;日本生產的鉍主要是鉛的副產品;秘魯從銅、鉛、銀礦中提取鉍;澳大利亞的鉍大都來自鉛鋅銀礦和銅礦山;墨西哥的鉍多來自鉛和銅礦;加拿大的鉍取自鉬、鉛鋅和銅礦石;美國最重要的來源是鉛鋅銀交代礦床;玻利維亞從銅和錫礦石中提取鉍。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一個鉍資源大國,鉍產量逐年增加,1985年,中國鉍產量僅佔世界產量的6%,1990年增長到26%,躍居為世界第一位。從此,中國鉍產量約佔世界的1/4左右。中國作為一個鉍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對世界鉍市場的供需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國內對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及鎢產量大幅度減少,作為其副產品的鉍大幅度減少,中國鉍的出口量將大幅度減少,這將使國際鉍市場供過於求狀況得到緩解。
7. 我國礦產資源總體形勢
2.3.1 能源礦產結構性矛盾突出,石油礦產長期短缺已成定局
2.3.1.1 能源礦產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效利用最關鍵
我國的能源礦產結構是以污染重的煤炭為主,高效、潔凈的油氣等資源所佔比例較小。2006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佔70%,石油佔20%,天然氣佔3%,水電、核電、風電佔7%(水能、核能和風能)。從總量上看,我國的能源礦產並不短缺。目前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中短期內不會改變,在煤炭的開發利用方面需要著手解決一些關鍵問題:一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甚至中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利用效率仍有很大差距;二是煤炭開發利用帶來環境問題未根本解決;三是我國煤炭資源雖然較豐富,但集中分布在經濟欠發達且缺水的山西、陝西、內蒙古和新疆等省區,而經濟發達的東部各省嚴重缺煤,構成了我國北煤南運和西煤東調的局面,煤炭運輸量巨大和缺水,限制了富煤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四是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掩蓋了潔凈能源嚴重不足的局面,尤其是目前全國煤炭生產總量過剩更掩蓋了石油等緊缺礦產的嚴重短缺形勢。因此,從合理的能源結構看,我國屬高效、潔凈能源礦產嚴重短缺的國家。
2.3.1.2 石油長期短缺已成定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從我國石油資源的儲量增長趨勢與消費增長趨勢來看,石油資源供應不足,長期短缺已成定局。西部和海域雖然尚有一定的開發潛力,但是,由於勘探投入不足,我國目前探明可供開發的可采儲量27.6億噸,人均僅約2噸。我國1993年已成為石油的凈進口國,1996年我國從原油出口國變為原油進口國,進口量逐年增大。現有生產油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大慶、遼河、勝利等東部主力油田均已進入中晚期,盡管冀東南堡發現10億噸大油田,但穩產難度仍越來越大;西部戰略新區增產幅度不足以彌補東部產能的遞減,接替東部油田的戰略目標短期內難以實現;海上勘探雖有進展,但從目前剩餘可采儲量和新增探明儲量分析,到2010~2015年產能尚難有影響全局的突破。到2010年我國石油缺口將達2億噸左右,國內石油資源供應長期短缺已成定局。
2.3.2 原材料礦產結構缺陷突出,大宗支柱性原材料礦產數量不足,品質較差,供需矛盾愈益加劇,優勢礦產優勢不優
我國原材料礦產品種齊,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關繫到國民經濟命脈的用量大的鐵、錳、銅、鋁、鉻鐵礦、硫、磷、鉀等大宗礦產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規模小,質量差,經濟效益低下,後備儲量嚴重不足,供需關系日趨緊張,資源儲量枯竭,大批礦山將陸續關閉,有的矛盾已十分尖銳;鎢、銻、錫、稀土等優勢礦產,富礦多,規模大,質量好,儲量豐富,但由於管理不善,優勢難以發揮,前景堪憂。
2.3.2.1 鐵、錳、鋁、銅、鉻鐵礦等大宗礦產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需長期依靠進口以補不足
鐵、錳、鋁、銅、鉻鐵礦為我國大宗金屬礦產,雖然除鉻鐵礦外,資源都相對豐富,但資源質量差,品位低,難選冶,規模小。如已探明的鐵礦98%是貧礦;錳礦大多數都是低品位難選冶的碳酸錳礦石;鋁土礦以難選冶的一水型鋁土礦石為主;銅礦缺乏富礦和超大型礦床。這些資源自然稟賦的不足制約了資源的開發利用,其礦產品難以滿足國內需求,供需缺口不斷加大。2007年國內鐵、錳、銅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分別由1990年的11%、9%和23%上升到2005年的55%、50%和70%,每年消耗國家大量外匯。而且,供應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國鉻鐵礦資源則絕對貧乏,後備儲量嚴重不足,國內消費超過90%要依靠進口解決。
2.3.2.2 鎢、銻、錫、稀土等優勢礦產的生產和出口總量過大,資源浪費驚人,優勢不優,前景堪憂
鎢、銻、錫、稀土等資源較豐富,2010年以前可滿足國內需求,並可供出口。但由於開發利用管理不善,其優勢地位正在被不斷減弱。目前嚴重過剩的下游選冶加工的產能,刺激上游非法采礦屢禁不絕和過量出口;致使世界市場鎢、銻、錫、稀土嚴重供過於求,價格逐年下降,也使國內資源浪費十分嚴重,優勢的資源將很快被破壞殆盡。
2.3.2.3 主要農用礦產資源硫、磷、鉀,要麼資源質量低劣,要麼嚴重短缺,不利於農業生產
我國的硫、磷礦資源雖然豐富,但貧礦多,難選礦多,選冶成本高。硫主要以硫鐵礦的形式存在,自然硫很少,可直接利用的自然硫不足總儲量的3%,與國外硫資源結構完全不同。目前硫礦的開發和加工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亟待加強管理。而磷資源集中分布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5省山區,特別是僅佔全國總儲量10%的富磷礦儲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貴州2省偏遠的山區,構成了我國南磷北運、西磷東調的格局,運輸成本高。我國鉀鹽礦產供需形勢更為嚴峻。目前主要用於生產各種鉀肥的鉀鹽生產礦山8座,年生產能力30萬噸左右,僅能滿足10%的國內需求。據估計,到2010年我國鉀肥需求量為640萬噸,缺口鉀肥約540萬噸。
2.3.3 主要能源和礦產資源儲量減少,保障程度降低
隨著找礦難度增加,加之有效勘查投入不足,我國主要礦產保有查明資源儲量增幅不大,絕大多數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增長速度遠低於消費量的增長速度,甚至有許多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出現多年持續下降。2006年與2001年相比,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查明資源儲量有所下降的就有9種,包括鉻鐵礦、鈦礦、鋅礦、鎳礦、鎢礦、錫礦、鉑族金屬、芒硝、金剛石等。煤炭儲量增長13.8%,天然氣增長48.8%,鋁土礦增長10.9%。
根據中國主要礦產資源可供性論證研究的結果(表2.5),到202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4種礦產可以保證需求(保證程度≥100%,下同),它們是煤、天然氣、鎢、鉬、銀、稀土、菱鎂礦、螢石礦、耐火粘土、磷、重晶石、水泥石灰岩、玻璃硅質原料、石膏、高嶺土、石材、硅藻土、鈉鹽、芒硝、膨潤土、石墨、石棉、滑石、硅灰石;有2種礦產能基本保證需求(保證程度≥70%至<100%),它們是鈦和硫;難以保證需求(保證程度≥40%至<70%)有10種礦產,它們是石油、鈾、鐵、錳、鋁土礦、錫、鉛、鎳、銻、金10種;嚴重短缺(保證程度<40%)的礦產9種,它們是鉻、銅、鋅、鈷、鉑族金屬、鍶、鉀、硼、金剛石。考慮到當時論證所依據的基礎數據和實際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本報告對部分礦產資源的保證程度結果進行了調整,並根據2010年和2020年的論證情況推測了2015年的數據。
表2.5 2010年、2015年、202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可供儲量保證程度預測
續表
2.3.4 礦產資源浪費嚴重,利用效率低
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方式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沒有擺脫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模式,資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費嚴重、效率不高,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任務艱巨。我國礦山的特點是「小、散、多」。由於我國大部分礦山建設得早,開采技術相對落後,資源利用率低,礦山環境問題也很突出。
首先,表現在礦產資源開采環節。我國礦山的特點是「小、散、多」。大部分礦山建設得早,開采技術相對落後,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左右,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全國煤礦回採率平均只有35%,一些小煤礦回採率僅為15%,有些甚至低至10%。共伴生礦的利用率不高。只有部分大中型礦山開展綜合利用,而大量非國有小型礦山根本不進行綜合回收。有色金屬礦山綜合回收率為35%,比國外水平低10%。通過多年持續治理整頓,礦產開發秩序出現了明顯好轉,但近幾年,由於煤、石油及許多礦產資源供求緊張,價格上漲,一些地方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問題突出,亂采濫挖,破壞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相當嚴重。
其次,表現在礦產品及相關能源與原材料的資源消費環節。我國GDP約佔世界GDP的4%左右,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分別佔世界消費量的8%、38%、30%、30%、15%、46%。我國目前的能源效率僅為33%,比發達國家約低10個百分點,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左右,重點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40%,火電煤耗高30%。
2.3.5 世界資源相對豐富,全球化為我們提供機遇和挑戰
世界礦產資源豐富,經濟全球化使整個世界礦業市場配置全球化。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充分利用國外資源提供了機遇,同時世界經濟的復興,對礦產資源需求的增長,特別是大國對戰略性資源的控制和爭奪,又給我國帶來巨大挑戰。
按照世界目前礦產資源的生產與消費狀況,重要礦產儲量的靜態保證年限都比較長,其中石油40多年、天然氣60多年、煤炭133年、鐵79年、銅31年、鋁132年、錳40年、鉻40年,完全有能力支撐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興,特別是印度及東南亞、南美等眾多發展中國家新一輪工業化高潮的到來,礦產資源的需求正在出現高漲態勢,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加強了對我國的競爭和控制,世界資源的利用成為國家經濟和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國際石油和金屬價格的波動將對我國獲取資源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油價在最近兩年持續增加,屢創新高,並會在高位持續一段時期,金屬價格也在高位振盪,增加了我國進口礦產資源的成本,加大供需矛盾。
8. 我國礦產名稱,儲量大小(排名)。對我國礦產資源的看法
中國金屬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其中,
鐵礦資源已探明儲量的礦區有1834處,總保有儲量礦石463億噸,居世界第五位;
錳礦資源有213處,總保有儲量礦石5.66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鉻礦資源比較貧乏,總保有儲量礦石1078萬噸;
鈦礦資源中,鈦鐵礦的鈦保有儲量為3.57億噸,居世界首位;
釩礦資源總保有儲量為2596萬噸,居世界第三位;
銅礦資源有910處,總保有儲量為6243萬噸,居世界第七位;
鉛鋅礦資源有700餘處,保有鉛儲量3572萬噸,鋅儲量9384萬噸,居世界第四位;
鋁土礦資源有310處,總保有儲量22.7億噸,居世界第七位;
鎳礦資源較少,共有產地近100處,總保有儲量鎳784萬噸,居世界第九位;
鈷礦資源有150處,總保有儲量鈷47萬噸;
鎢礦資源有252處,總保有儲量鎢2529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錫礦資源有293處,總保有儲量錫407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鉬礦資源有222處,總保有儲量鉬84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汞礦資源有103處,總保有儲量汞8.14萬噸,居世界第三位;
銻礦資源有111處,總保有儲量銻278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35處,總保有儲量鉑族金屬310噸。
金礦資源有1265處,總保有儲量金4265噸,居世界第七位;
銀礦資源有569處,總保有儲量銀11.65萬噸,居世界第六位;
鍶礦資源有13處,總保有儲量鍶329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稀土資源有60餘處,總保有儲量約9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9. 銅的資源、產量、未來市場需求及保證程度
一、銅的資源概況
世界銅礦資源較為豐富,據美國礦業局1993年統計,世界陸地銅資源估計為16 億噸,深海結核中銅的資源為7億噸。1992年世界銅儲量為3.10億噸,儲量基礎為5.90億噸。其中儲量最多的為智利,其次為美國、俄羅斯、波蘭、墨西哥(表1-3-1)。
我國是世界上銅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之一,截止至1997年底,保有銅儲量6273萬噸,其中工業儲量(A+B+C)2525萬噸(表1-3-2)。與國外的儲量基礎相比,在世界上大概排第四位(表1-3-1中我國儲量數據為美國礦業局的估計,可能偏低)。
世界上銅的礦床類型較多,其中斑岩型、砂頁岩型、黃鐵礦型和硫化銅鎳型這四大類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勘查和開采類型。尤其是斑岩型和砂頁岩型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55%和24%。
表1-3-1 世界銅儲量和儲量基礎(金屬量/萬t)
表1-3-2 中國銅儲量表(金屬量/萬t)
我國的地質背景造就了許多類型銅礦床,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積變質型(砂頁岩型),銅鎳硫化物型和黃鐵礦型,分別佔全國總保有儲量的 41.1%、27%、10.7%、6.4%和5.5%。
二、銅的開采量(礦山產量)
據英國《世界金屬統計年鑒》統計,1991年至2000年間,世界銅礦開采量(以銅精礦含銅總量計)由916萬噸增至1324萬噸,年均增長率為4.2%(表1-3-3)。我國銅礦開采量由30.4萬噸增至58.85萬噸,年均增長率為7.9%(表1-3-4)。我國的統計數據與表1-3-4數據基本相同。
三、(精煉)銅產量
據英國《世界金屬統計年鑒》統計,1991年至2000年世界精煉銅的產量由1069萬噸增至1473萬噸,年均增長率為3.7%(表1-3-3)。我國由56.0萬噸增至132.6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0.8%(表1-3-4)。
圖1-3-1 中國銅生產、消費和凈進口量示意圖
以世界現有銅儲量與1998~2000年平均年開采量相比較,世界銅的靜態保證年限為25年,與2001~2010年世界原生銅累計需求量相比較,其比值為2.3;以基礎儲量與2001~2010年累計原生銅需求量相比較,其比值為4.2;表明到2010年世界銅資源基本可以保證需求。
1991~2000年我國銅消費量平均年增長率為14.6%,若以此增長率預測,2010年銅的需求量約為720萬噸,與2000年美國(297.9萬噸)和日本(188.3萬噸)消費量對比,上述估計值顯然是大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大於世界發達國家,近幾年經濟增幅在7.5%左右,我們預測2001~2010年間銅的需求量亦以每年7.5%增長,到2010年銅的需求量為344萬噸。我國1995~1997年再生銅在精銅產量中份額為38%,若2001~2010年以30%計,那麼2010年原生銅需求量為241萬噸。2010~2020年預測銅需求量年均增長5%,則預測銅需求量為561萬噸,其中原生銅393萬噸(表1-3-7)。
以1997年我國銅保有(工業)儲量與1998~2000年銅平均年開采量相比較,銅的靜態保證年限為47年,與2001~2010年原生銅平均需求量(175萬噸)相比較,銅的靜態保證年限為14年,與2001~2010年累計原生銅累計需求量相比較,其比值為1.40。以保有儲量與2001~2010年累計原生銅需求量相比較,其比值為3.1。由上述分析可見,在2001~2010年我國銅資源基本可以保證需求。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大多數銅礦品位較低,不少大型礦床地處西部邊遠,礦山開采量較低,如2000年銅礦開采量為58.85萬噸,若按7.5%的增長率,至2010年銅礦開采量為121萬噸,只能滿足相應年份預計原生銅需求量的一半。
10. 世界礦產資源特點與分布特徵
世界礦產資源豐富。迄今為止,已為人類發現和認識的礦物種類已逾4000種;從經濟和技術層面上形成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資源有200餘種。世界礦產的儲量分布很不平衡,許多礦產的大部分探明儲量集中在少數國家。
根據統計,石油75%以上的儲量集中在中東和北美地區,天然氣70%以上的儲量集中在中東地區和前蘇聯國家,煤炭53%的儲量集中在美國、中國和俄羅斯3國,此外還有12種礦產3/4以上的儲量集中在3個國家;有13種礦產3/4以上的儲量集中在5個國家。在西方工業國家中,80%以上的主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的儲量仍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4個國家中。有13種礦產(石油、天然氣、鋁土礦、鎳、鈷、菱鎂礦、錫、銻、鋰、鈮、鉭、磷酸鹽岩和石墨)的儲量一半以上分布在發展中國家,而且有16種礦產(鈮、石墨、石油、天然氣、鉻、鎳、鈷、鉬、釩、鎢、鉛、鋅、錫、銻、鉍和銀)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儲量在總儲量中所佔比例有所增長(表1.1)。
石油:主要分布於中東、北美洲、前蘇聯和北非地區。目前中東的石油資源主要受石油國的國家公司控制,中美洲地區石油資源主要受美國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而非洲的石油資源正備受青睞,各類公司蜂擁而至,中亞地區的石油也開始得到重視。
天然氣:俄羅斯、伊朗和卡達是世界3大天然氣資源大國,分別佔世界總儲量的25.2%、15.7%和14.4%。伊朗和卡達的開發潛力還很大;此外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3個國家天然氣儲量達6.32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3.6%,開發利用程度低,潛力大。
煤:世界煤炭極為豐富,靜態保證年限超過100年。但煉焦用煤資源嚴重不足。世界煤炭資源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亞太、北美和前蘇聯地區。亞太的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其次為北美和前蘇聯地區。美國、俄羅斯、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德國、南非、烏克蘭和哈薩克等是世界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
鈾:鈾礦資源集中於澳大利亞、哈薩克、加拿大、美國、南非、巴西、納米比亞、俄羅斯、烏茲別克、烏克蘭等少數國家,佔世界鈾礦資源的92%。
表1.1 世界能源、資源儲量及主要分布
續表
鐵礦:近20多年來,世界鐵礦石分布格局沒有大的變化,巴西、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是世界鐵礦資源大國,但中國和俄羅斯以貧礦為主。
銅礦:世界銅礦探明儲量主要分布於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脈和中亞-俄羅斯地區。近年來,蒙古境內新發現的奧雲陶勒蓋銅礦(940萬噸)和俄羅斯的烏多坎銅礦(2000萬噸)均未開發利用。
鋁土礦:鋁土礦儲量71%分布在幾內亞、巴西、澳大利亞和牙買加。另外,越南的鋁土礦資源潛力很大,多為優質紅土型三水鋁土礦,開發利用前景很好。
鉀鹽:世界鉀鹽儲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的儲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羅斯。中國是農業大國,但鉀鹽嚴重短缺。周邊的泰國、寮國也具有豐富的鉀鹽資源,與我國互補性很好。
錳礦:世界錳礦資源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其中南非和烏克蘭共佔世界錳礦總儲量的52%。
鎳礦:世界鎳礦儲量為6700萬噸,靜態保證年限為40年。探明儲量主要分布於古巴、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