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污染治理設施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城市環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以下內容:
①排污管理制度(包括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超標排污收費制度;現場檢查排污制度;污染物排放標准制度)
②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③三同時制度(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④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⑤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⑥污染賠償制度
⑦環境監測制度(經常性監測,又稱抽樣監測;污染源監測,又稱為臨視性監測;事故性監測;研究性監測)
⑧環境質量標准制度
⑨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
⑩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城市環境管理是城市運用各種手段,組織和監督城市各單位和市民預防和治理環境污染,使城市的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協調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以防止環境污染、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的措施。
『貳』 為什麼要建立限期治理制度,它的具體內容
(二)主要制度
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2.「三同時」制度:是指建設項目中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制度。
3.排污申報登記制度。
4.環境保護許可證制度。
5.徵收排污費制度。
6.環境標准制度:注意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應嚴於國家標准。
7.限期治理制度:注意限期治理的對象有兩類:一是位於特別保護區域內的超標排污的污染源,具體指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二是造成嚴重污染的污染源。
『叄』 我國對造成環境嚴重影響的污染源實行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的決定權在
答案:2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包括縣級)解析:《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指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事業單位,人民政府決定限期治理,被限期治理的企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的制度。環境限期治理制度是對現已存在危害環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機關做出決定,強令其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治理任務並達到規定要求的制度。1、限期治理的決定權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其中,雜訊污染防治法對於小型企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決定權做出了變通規定,可以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授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2、限期治理的范圍可分為:(1)區域性治理。是指對污染嚴重的某一區域、某個水域的限期治理。如: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淮河、海河、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兩區(酸雨、二氧化硫控制區)、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是限期治理的重點區域。(2)行業性限期治理。是針對某個行業某項污染物的行業性限期治理。(3)企業限期治理。是針對某個企業的排污超標情況進行限期治理。3、限期治理的期限法律中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一般由決定限期治理的機構根據污染源的具體情況,治理的難度等因素來確定。其最長期限不得超過3年。
『肆』 我國水污染防治法規定,限期治理期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令限期治理辦法規定: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版部門應當根據完成限期權治理任務的實際需要,合理確定限期治理期限。
限期治理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但完全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導致被限期治理的排污單位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務的除外。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得通過重復下達限期治理決定等方式,變相延長限期治理期限。
『伍』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的治理重點
被列為限期治理的排污單位主要是那些
1.由於排放污染物嚴重妨礙居民或其他單位正常工作和生活,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物、污染源。
2.位於居民稠密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上風向等環境敏感區域,排放污染物嚴重超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
3.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企業事業單位;
4.污染范圍較廣,污染危害較大的污染項目;
5.區域或水域環境質量十分惡劣、有礙人民正常生活、觀瞻、有損景觀的區域或水域環境綜合整治項目。
『陸』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的介紹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是指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在特殊保護的區域內超標排污的生產、經營設施和活動,由各級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環境保護部門決定、環境保護部門監督實施,在一定期限內治理並消除污染的法律制度。
『柒』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的分類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
1.區域性限期治理,
2.行業性限期治理,
3.污染源限期治理。
『捌』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實施限期治理制度中的主要職責是什麼在線等
企業做出限期治理計劃,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核及監督、檢查、實施。
『玖』 簡述限期治理制度的只要內容
長
『拾』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的特點
限期治理制度的主要特點是:1.有嚴厲的法律強制性。由國家強行政機關作法作出的限期治理決定必須履行,給予未按規定履行限期治理決定的排污單位的法律制裁是嚴厲的,並可採取強制措施。
2.有明確的時間要求。這一制度的實行是以時間限期為界線作為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之一。時間要求既體現了對限期治理對象的壓力,也體現了留有餘地的政策。
3.有具體的治理任務。體現治理任務和要求的主要衡量尺度,是看是否達到消除或減輕污染的效果和是否符合排放標准。是否完成治理任務是另一個承擔法律責任的依據。
4.體現了突出重點的政策,有明確的治理對象。
⑴位於居民稠密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上風向等環境敏感區,嚴重超標排放污染物的單位。
⑵排放有毒有害物,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危害人群健康。
⑶污染物排放量大,對環境質量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