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融資性售後回租按哪個年限計提折舊和遞延收益,是設備剩餘年限還是租賃年限
兩個都有可能。
如果融資租賃協議中規定了優惠購買價款,且可以預計租賃期滿承租人將行使購買權的,按照設備使用壽命計提折舊。反之按租賃期限折舊。
Ⅱ 請問與資產有關的政府補助分攤的時間問題
你好。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內直接確認為當期損容益,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分次計入以後各期的損益(營業外收入)。
上述規定中:「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對於應計提折舊或攤銷的長期資產,即為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
由此可見,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其遞延收益的分配計入各期損益的時點、期間,應當與資產折舊、攤銷時點、期間,相一致。
Ⅲ 遞延收益應多長時間計入營業外收入
按照會計規定,遞延收益,應該在發生支出計入相關收益的同時,確認遞延收益,這樣對所得稅的影響是0 不過實際中,稅務局征稅,經常會要求遞延收益必須在收到的當年度計入營業務收入徵收企業所得稅,那樣你就只能按照稅務的要求做了。。
Ⅳ 政府補助用於研發,沒有期限,無償的,計入遞延收益嗎遞延收益如何分攤呢
政府補助如果是用於彌補成本的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如果是形成了資產,應當計入遞回延收益,答並隨著資產的折舊進度進行分攤。
從你說的來看,應該就是給了你一筆錢,怎麼用自定,也就是說分不清資本性還是費用性,建議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
Ⅳ 遞延收益從什麼時間開始攤銷
資產開始折舊或攤銷的時點。如補助款購買的是固定資產,遞延收益從固定資產開始使用的下個月開始計入營業外收入。如果是無形資產,就從可以使用的本月開始計入營業外收入。
Ⅵ 政府補助遞延收益
因為你一開始確認收到國家政府補助1200萬元用於購買設備
借:銀行存款
貸:遞延收益。
你的遞延收益需要按受益期進行分攤的。
借:遞延收益 120
貸:營業外收入 120
Ⅶ 遞延收益調整以前年度,分錄怎麼做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遞延收益 這之後是不是需要 借:本年利潤 貸:以前內年度損益調整 借:利潤容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本年利潤?通過調整,我們還需繳納企業所得稅,所以還要做借:以前年度損益 貸:應繳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借:應繳稅費-應繳企業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Ⅷ 如何做政府補助的會計分錄
政府補助的會計分錄的具體做法如下:
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的發生期間計入損益。
1、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費用或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2、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人當期損益。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前被出售、轉讓、報廢或發生毀損的,應當將尚未分配的遞延收益余額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損益。按照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直接計人當期損益。
企業取得與資產的政府補助時,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先計入「遞延收益」,然後在相關資產的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轉入「營業外收入」。
1、取得貨幣性資產:這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的最常見形式。
(1)一般的會計處理
①收到政府補助時:借: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貸:遞延收益。
②購建長期資產時:借: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貸:銀行存款等。
③長期資產的使用期內: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
注意:遞延收益的分攤採用的是平均分配的方法。
(2)相關資產處置時遞延收益的處理
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其時或結束前被處置,尚未分攤的遞延收益余額應當一次性轉入當期損益,不再予以遞延。
2、取得非貨幣性長期資產:企業直接取得政府無償劃撥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應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認相關資產。
(1)公允價值的確定
①該資產相關憑證上註明的價值;
②該資產相關憑證上沒有註明價值或註明價值與公允價值差異較大,且存在活躍市場的,以同類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計量;
③公允價值不能取得的,按名義金額(1元)計量。
(2)一般會計處理
①收到政府補助時:借: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貸:遞延收益。
②長期資產的使用期內: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
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在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不計入遞延收益進行後續分攤。
注意:綜合性項目取得補助的處理:企業因綜合性項目取得的政府補助,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難以區分的,全部作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處理。
Ⅸ 關於政府補助,什麼時候計入遞延收益科目,什麼時候計入營業外呢
1、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自相關的資產可供使用時起,在該項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2、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費用或者損失的,在取得時先確認為遞延收益,然後在確認相關的費用的期間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費用或者損失的,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
(9)遞延收益的分攤年限擴展閱讀:
2017 年5 月10 日 財會[2017]15 號《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的第二章《確認和計量》中:
第八條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沖減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或確認為遞延收益。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確認為遞延收益的,應當在相關資產使用壽命內按照合理、系統的方法分期計入損益。按照名義金額計量的政府補助,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前被出售、轉讓、報廢或發生毀損的,應當將尚未分配的相關遞延收益余額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損益。
第九條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分情況按照以下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一)用於補償企業以後期間的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確認為遞延收益,並在確認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二)用於補償企業已發生的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Ⅹ 遞延收益可在5年內分攤徵收所得稅嗎
不是當年遞延轉多少收入,確認多少收入,按多少征所得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