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較平速折舊和加速折舊的原理
平速折舊法應該是通常所說的平均年限折舊法,指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加速折舊,是指按照稅法規定準予採取縮短折舊年限、提高折舊率的辦法,加快折舊速度,減少應納稅所得額的一種稅收優惠措施。
加速折舊法的依據是效用遞減,即固定資產的效用隨著其使用壽命的縮短而逐漸降低,因此,當固定資產處於較新狀態時,效用高,產出也高,而維修費用較低,所取得的現金流量較大;當固定資產處於較舊狀態時,效用低,產出也小,而維修費用較高,所取得的現金流量較小,這樣,按照配比原則的要求,折舊費用應當呈遞減的趨勢。
『貳』 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加速折舊法各自的優缺點,急!!!
1、加速折舊法
優點:在固定資產有效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舊,後期則少提折舊。從而相對加快折舊的速度,以使固定資產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補償,能夠提高折舊的速度。
缺點:應用范圍有限制,適用於技術進步快,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業。例如電子生產企業,船舶工業企業,飛機製造企業,汽車製造企業,化工醫葯等。
2、年數總和法
優點: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預計凈殘值的余額乘以一個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壽命為分子、以預計使用壽命逐年數字之和為分母的逐年遞減的分數計算每年的折舊額。
缺點:與其他折舊方法相比沒有要注意的事項,折舊運用時比較簡單。
3、雙倍余額遞減法
優點:根據每期期初固定資產原價減去累計折舊後的金額(即固定資產凈值)和雙倍的直線法折舊率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一種比較方便的折舊方法。
缺點:由於每年年初固定資產凈值沒有扣除預計凈殘值。因此在雙倍余額遞減法下,要注意不能使固定資產的凈值低於其預計凈殘值以下。通常在其折舊年限到期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扣除預計凈殘值後的余額平均攤銷。
(2)加速折舊法和平均年限折舊法的區別擴展閱讀:
固定資產折舊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理論依據在於資產價值的降低是資產使用狀況的函數。根據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或設備的使用狀況來計提折舊。
假定固定資產成本代表了購買一定數量的服務單位(可以是行駛里程數,工作小時數或產量數,然後按服務單位分配成本。這種方法彌補了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時間,不考慮使用強度的特點。
計算公式如下: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價*(1-預計凈殘值率)/預計總工作量。
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叄』 工程經濟學終: 簡述常用的幾種折舊法的區別
1、平均年限法(基於入賬原值和預計使用期間): 該公式是一種靜態直線折舊法,固定資產每期折舊額是根據建立卡片時的 入賬原值、入賬預計凈殘值、預計使用期間計算的。公式計算沒有考慮入 賬前的累計折舊及已提折舊期間數的影響。在以後使用期間,折舊要素的 變動也不會影響各月計提的折舊金額。該折舊方法計算簡單,能夠保證月 折舊額一直保持不變,但如果在固定資產使用期間內發生了折舊要素的調 整,需要同時將折舊公式調整為動態平均法。
2、平均年限法(基於入賬凈值和剩餘使用期間): 與公式一相同,區別是該公式計算折舊時是基於入賬凈值和入賬剩餘使用 期間考慮的。如果你在使用過程中發生了原值等折舊要素的調整,並且希 望相應的調整各月折舊額,請在變動的同時選擇動態平均法。
3、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固定資產每期實際完成的工作量來計算各期折舊額的。每 期提折舊前必須錄入當期工作量。另外,自定義的工作量法公式必須選擇 「按工作量法折舊」。
4、年數總和法: 一種加速折舊法,注意使用該法一定要選擇「以年為計算基礎」。
5、雙倍余額遞減法: 一種加速折舊法,注意使用該法一定要選擇「以年為計算基礎」。
『肆』 加速折舊與平均折舊法有何異同,對企業資產收益影響有何不同,這個怎麼做呀
參考網路
加速折舊是指按照稅法規定準予採取縮短折舊年限、提高折舊率的辦法,加快折舊速度,減少應納稅所得額的一種稅收優惠措施。
加速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內,前期折舊率及折舊費用大於後期的折舊方法,其目的一是可以減少企業所得稅,二是可以增強公司未來競爭和融資能力。
加速折舊,是指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較多的折舊。採用這種折舊方法,可以在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內早一些得到折舊費和減免稅的稅款。例如,1954年美國稅法規定企業可按放寬了的條款來計算折舊費,使得企業在一項新的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前一半時間內收回的投資,要比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時能收回的投資多出將近50%。
加速折舊,是一種特殊的稅收支出形式。雖然它可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較大的折舊,但由於折舊累計的總額不能超過固定資產的可折舊成本,所以,其總折舊額並不會比一般折舊高。折舊是企業的一項費用,折舊額越大,企業的應課稅所得越小,稅負就越輕。從總數上按,加速折舊並不能減輕企業的稅負,政府在稅收上似乎也沒損失什麼。但是,由於後期企業所提的折舊額大大小於前期,故稅負較重。對企業來說,雖然總稅負未變,但稅負前輕後重,有稅收遞延繳納之利,亦同政府給予一筆無息貸款之效;對政府而言,在一定時期內,雖然來自這方面的總稅收收入未變,但稅收收入前少後多,有收入遲滯之弊。政府損失了一部分收入的「時間價值」。因此,這種方式同延期納稅方式一樣,都是稅收支出的特殊形式。
[編輯本段]示例
例3、某企業固定資產原值為110萬元時,使用期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10萬元該企業10年內未扣除的年利潤維持在20萬元。如果國家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即應稅所得在3萬元以下(含3萬元)的18%徵收;超過3萬元--10萬元(含10萬元)的按27%徵收;超過10萬元的按33%徵收。
採用直線法時計算如下:
年折舊額=(110-10)/10=10(萬元)
扣除折舊後的年利潤=20-10=10(萬元)
年應納稅額=(10-3)×27%+3×18%=2.43(萬元)
稅負水平為:2.43/10 ×100%=24.3%
當採用加速折舊法實行5年折舊期時,則前5年每年提取折舊20萬後利潤為零。納稅所得額也為零。後5年年利潤額均為20萬元,則:
年應納稅額=(20-10)×33%+(10-3)×27%+3×18%=5.73(萬元)
年稅負水平為:5.73/20×100%=28.65%
用10年平均後5年的納稅額,則年平均納稅額為;5.73×5/10=2.865(萬元)
從上述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採用直線法使企業承擔的稅負比採用加速折舊法要輕一些。這是因為直線法使折舊額攤入成本的數量平均,所以稅負較輕。而加速折舊法把利潤集中在後5年,使後5年的利潤比前5年多,適用較高的所得稅率所致,使企業納稅負擔加重。盡管如此,很多企業仍樂於採用加速折舊法,因為已經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仍可為企業服務,卻沒有佔用企業資金,這項秘密資金的存在給企業未來的經營虧損提供了避難所,也給經營者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財務環境,因此,加速折舊對企業經營者是有利有弊。就企業經營來說,加速折舊與延緩折舊對企業利潤及所得稅的影響是稅收籌劃應該考慮的問題。
『伍』 固定資產平均年限法一和平均年限法二的區別是什麼
平均抄年限法一: 月折舊率襲=(1-凈殘值率)/使用年限 月折舊額=原值*月折舊率
平均年限法二: 月折舊率=月折舊額/(原值-凈殘值) 月折舊額=(原值-累計折舊-凈殘值)/(使用年限-已計提月份)
在實際使用中,固定資產初始化時,應選擇平均年限法一,對於啟用賬套後輸出入的、新購進的固定資產,應選擇平均年限法二。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固定資產是企業的勞動手段,也是企業賴以生產經營的主要資產。從會計的角度劃分,固定資產一般被分為生產用固定資產、非生產用固定資產、租出固定資產、未使用固定資產、不需用固定資產、融資租賃固定資產、接受捐贈固定資產等。
『陸』 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各自的含義及在會計政策中的作用是什麼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主要有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兩類,企業應善於選擇合適的折舊方法,爭取相應的稅收利益。一般認為:在比例稅率下,若各年所得稅稅率保持不變或呈下降趨勢時,宜採用加速折舊法,這樣可以把前期利潤推遲至後期,延緩納稅時間:在比例稅率下,如果所得稅率將提高或享有一定的減免稅期,此時則應宜採用直線法。根據稅法規定,納稅人需要縮短折舊年限或採用加速折舊法的,必須提出申請逐級報經國家稅務總局批准後方可實行。這就大大限制了企業利用折舊方法的人為變更進行避稅的可能。
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直線折舊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行駛里程法;加速折舊法包括年限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加速折舊可以使前期的折舊費用加大,應納所得稅減少,以充分享受資金的時間價值所帶來的稅收收益。
在不同企業內,應選擇不同的折舊方法,才能使企業的所得稅稅負降低。
a 在盈利企業 由於折舊費用都能從當年的所得中稅前扣除,即折舊費用的抵稅效應能夠完全發揮、因此,在選擇折舊方法時,應著眼於使折舊費用的抵稅效應應盡可能早地發揮作用。
b 在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企業,由於減免稅期內折舊費用的抵稅效應會全部後部分地減免優惠抵消,應選擇減免稅期折舊少、非減免稅期折舊多的折舊方法。
c 在虧損企業,選擇折舊方法應同企業的虧損彌補情況相結合。選擇的折舊方法,必須能使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稅前彌補的虧損年度的折舊額降低,保證折舊費用的抵稅效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② 選擇合理的折舊年限
折舊年限取決於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縮短折舊年限有利於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後期成本費用前移,從而使前期會計利潤發生後移。在稅率穩定的情況下,所得稅的遞延繳納,相當於從國家取得一筆無息貸款。
a 在盈利企業選擇最低的折舊年限,有利於加速固定資產投資的回收,使計入成本的折舊費用前移、應納稅所得額盡可能地後移,相當於從國家取得一筆無息貸款,從而相對降低納稅人的所得稅稅負。
b在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企業,選擇較長的折舊年限,有利於企業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把稅收優惠政策對折舊費用抵稅效應的抵消作用降低到最低限率,從而達到降低企業所得稅稅負的目的。
c 在虧損企業,確定最佳折舊年限必須充分考慮企業虧損的稅前彌補規定。
『柒』 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的區別
直線折舊就是(固定資產入賬價值—殘值)/尚可使用年限
加速折舊就是固定資產入賬價值*2/尚可使用年限,開始不用考慮殘值,最後還剩兩年的時候,(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殘值)/2就行了。
『捌』 會計折舊的 加速折舊方法 年數總和法 直線法 年限平均法怎麼解釋
會計學裡面的固定資產在固定年限要進行折舊,本月增加的固定資產要計提折舊,本月減少的固定資產還需計提折舊。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有三種: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折舊法、年限平均法。前兩個折舊方法就屬於加速折舊法,之所以稱為加速折舊法,是因為這兩個折舊方法比年限平均法的折舊速度要快。這裡面的意思就是說加速折舊比年限平均折舊法在折舊期間的前期折舊額比較大,而在後期的折舊金額較小。這就相當於提前折舊了固定資產的價值,所以稱為加速折舊法。舉個例子:有一台設備,原值78000元,預計殘值2000元,預計可用4年。
(一)年限平均法:(78000-2000)/4=19000元。每年的折舊額都是相等的。
(二)年數總和法:年數總和=1+2+3+4=10
第一年=(78000-2000)×(4/10)=30400元。
第二年=(78000-2000)×(3/10)=22800元。
第三年=(78000-2000)×(2/10)=15200元。
第四年=(78000-2000)×(1/10)=7600元。
(三)雙倍月遞減法:
第一年:78000*2/4=39000元。
第二年:(78000-39000)*2/4=19500元。
雙倍余額遞減法在最後兩年的折舊額是按照凈值進行平攤的。
第三、四年:(78000-39000-19500-2000)/2=8750元。
我們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前兩年的時候,加速折舊法裡面的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折舊額比年限平均法都要大。所以可以視為提前折舊,加速折舊了固定資產。
『玖』 固定資產折舊的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各有哪些特點
直線法就是每年每月的折舊額相同,
加速折舊法,顧名思義,就是前期折舊額比較大,而後期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