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設用地預審已過有效期怎麼辦
到目前為止,建設部對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有效期沒有具體規定,6個月或一年,具體由各省規定,逾期未辦理續期的,證件自行失效。申請人需要延續依法取得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有效期限的,應當在《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有效期限屆滿前向市規劃局提出申請。
Ⅱ 土地批復有效期是幾年
2年來 嚴禁閑置土地。農用地轉自用批准後,滿兩年未實施具體征地或用地行為的,批准文件自動失效;國土資源部《關於完善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審查報批工作的意見》第十四條規定,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批准文件有效期兩年。農用地轉用或土地徵收經依法批准後,市、縣兩年內未用地或未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有關批准文件自動失效。
Ⅲ 土地預審需要什麼樣的評估報告
土地預審目錄
概述
辦理條件
申報材料報省預審另附:
報國務院預審應再附
辦理程序
主管部門
法律法規國土資源部令
預審管理辦法
預審保障合理用地預審的意義
行政約束力
概述
辦理條件
申報材料 報省預審另附:
報國務院預審應再附
辦理程序
主管部門
法律法規 國土資源部令
預審管理辦法
預審保障合理用地 預審的意義
行政約束力
展開 編輯本段概述
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建設項目審批、核准、備案階段,依法對建設項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項進行的審查。預審意見是建設項目批准、核準的必備文件,今後農用地轉用、土地徵用必須預審過關才能批准項目用地。
編輯本段辦理條件
1、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 3、取得農用地轉用年度計劃指標; 4、合理和集約利用土地; 5、符合國家供地政策; 6、落實耕地佔補平衡。
編輯本段申報材料
1、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表; 2、建設項目立項文件【投資主管部門下達的項目建議書批復(審批項目);或投資主管部門出具的《核准項目服務聯系單》(核准項目);或投資主管部門出具的備案文件(備案項目);或其他依據文件】。 3、規劃用地紅線圖(原件)或徵收(用)土地勘測定界圖(原件),建設項目區點陣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局部圖); 4、建設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選址意見書及附圖(復印件); 5、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准或備案項目申請報告; 6、工商企業營業執照、納稅證明(復印件); 7、已完成方案設計的項目需提供設計方案及總平圖; 8、其他需提供的材料(如:項目所在位置地形數據光碟)。
報省預審另附:
1、項目所在縣市和受理預審申請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初審意見表; 2、標明項目用地范圍的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局部圖; 3、如建設項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確需涉及基本農田的,應出具項目所在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查意見; 4、如建設項目符合《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確需涉及標准農田易位的,應附具縣級政府要求標准農田易位的請示和省農業廳審查同意該項目涉及的標准農田易位的意見。
報國務院預審應再附
: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案; 2、建設項目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 3、由項目所在地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的相關部門和專家論證同意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案與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的會議紀要; 4、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聽證會紀要。
編輯本段辦理程序
受理→國土規劃科會同用地管理科、征地事務所審查→審核、匯總→集體研究→用地預審公告(7天)→核發預審意見書→建立台帳、歸檔。 辦理時限:15個工作日。
編輯本段主管部門
國土資源部、各市國土資源局
編輯本段法律法規
國土資源部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第42號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已經2008年11月12日國土資源部第13次部務會議修正通過,現予以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長徐紹史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預審管理辦法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 (2001年6月28日國土資源部第5次部務會議通過,2004年10月29日國土資源部第9次部務會議修訂,2008年11月12日國土資源部第13次部務會議修正) 第一條為保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充分發揮土地供應的宏觀調控作用,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是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建設項目審批、核准、備案階段,依法對建設項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項進行的審查。 第三條預審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二)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 (三)合理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 (四)符合國家供地政策。 第四條建設項目用地實行分級預審。 需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等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由該人民政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 需核准和備案的建設項目,由與核准、備案機關同級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 第五條需審批的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由建設用地單位提出預審申請。 需核準的建設項目在項目申請報告核准前,由建設單位提出用地預審申請。 需備案的建設項目在辦理備案手續後,由建設單位提出用地預審申請。 第六條依照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應當由國土資源部預審的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委託項目所在地的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受理,但建設項目佔用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土地的,委託市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受理。受理後,提出初審意見,轉報國土資源部。 涉密軍事項目和國務院批準的特殊建設項目用地,建設用地單位可直接向國土資源部提出預審申請。 應當由國土資源部負責預審的輸電線塔基、鑽探井位、通訊基站等小面積零星分散建設項目用地,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並報國土資源部備案。 第七條已批准項目建議書的審批類建設項目與需備案的建設項目申請用地預審的,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表; (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報告,內容包括擬建項目的基本情況、擬選址佔地情況、擬用地面積確定的依據和適用建設用地指標情況、補充耕地初步方案、征地補償費用和礦山項目土地復墾資金的擬安排情況等; (三)項目建議書批復文件或者項目備案批准文件; (四)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擬選址位於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確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提交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五)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是否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證明材料。 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類建設項目與需核準的建設項目,申請用地預審的不提交前款第(三)、(四)、(五)項材料。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用地預審申請表,由國土資源部統一規定。 第八條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類建設項目與需核準的建設項目,項目單位應當在用地預審完成後,申請用地審批前,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礦產資源壓覆情況證明等手續。 第九條受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初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轉報用地預審申請時,應當提供下列材料: (一)依據本辦法第十一條的有關規定,對申報材料作出的初步審查意見。 (二)標注項目用地范圍的縣級以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及相關圖件; (三)屬於《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應當出具經相關部門和專家論證的規劃修改方案、規劃修改對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和修改規劃聽證會紀要。 第十條符合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的預審申請和第九條規定的初審轉報件,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受理和接收。不符合的,應當場或在五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和轉報人,逾期不通知的,視為受理和接收。 受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初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初審工作,並轉報國土資源部。 第十一條預審應當審查以下內容: (一)建設項目選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符合國家供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 (二)建設項目用地規模是否符合有關建設用地指標的規定; (三)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補充耕地初步方案是否可行; (四)征地補償費用和礦山項目土地復墾資金的擬安排情況; (五)屬《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的修改方案、規劃修改對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十二條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預審申請或者收到轉報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審查工作,並出具預審意見。二十日內不能出具預審意見的,經負責預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 第十三條預審意見應當包括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內容的結論性意見和對建設用地單位的具體要求。 第十四條預審意見是有關部門審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准項目申請報告的必備文件。 第十五條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文件有效期為兩年,自批准之日起計算。已經預審的項目,如需對土地用途、建設項目選址等進行重大調整的,應當重新申請預審。 未經預審或者預審未通過的,不得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准項目申請報告;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不得辦理供地手續。預審審查的相關內容在建設用地報批時,未發生重大變化的,不再重復審查。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編輯本段預審保障合理用地
預審的意義
近日,國土資源部以第7號部長令的形式,發布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為什麼要制定這個《辦法》?它在規范和保障合理用地方面具有怎樣的法律效應和約束力?《辦法》出台後,國土資源部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保證預審工作的順利進行? 問:國土資源部為什麼制定這個《辦法》?其出台有什麼特殊意義? 答:制定這個《辦法》是落實新《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重要舉措。《土地管理法》第52條規定:「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建設用地標准,對建設用地有關事項進行審查,並提出意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2條、第23條又對上述規定進行了細化。制定這個《辦法》,就是要保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控制建設用地總量,規范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工作。實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具體說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 一是加強了建設用地管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是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項目的選址定點、用地規模等進行審查,能有效地引導建設項目合理布局,節約用地,防止建設用地盲目擴張,保護耕地,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是加強了服務的功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是保證項目合理用地需求的有效措施,通過預審,參與項目的前期審查,及時掌握和了解建設項目用地情況。對合理的用地需求,通過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給予安排;對項目用地安排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辦法和途徑,就能保證建設的順利進行。 問:《辦法》對預審機關是如何規定的?其重點在哪裡?具體應在哪個階段開展預審? 答:《辦法》規定了預審機關、預審原則、程序、時間和法律效力。規定預審工作由有批准立項權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這是與以前發布的《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相銜接的。《辦法》規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重點應當對建設項目的下列內容進行審查:一是建設項目用地選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二是建設項目是否符合國家供地政策;三是建設項目用地選址是否符合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四是佔用耕地的,補充耕地資金是否落實,計列費用是否合理。建設項目用地選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項目是否符合國家供地政策,補充耕地措施是否可行,實質性的審查內容是規劃選址審查。預審作為一項管理手段,其意義就在於它通過參與建設項目的前期審查,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引導建設項目合理布局,防止建設亂鋪攤子、重復建設濫佔耕地,保證規劃目標的落實,從而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因此,項目用地是否符合規劃是預審審查的核心內容。項目用地不符合規劃要求的,一般不得通過用地預審。 雖然用地預審並不最後確定項目用地規模,但是在用地預審階段,應對項目用地總規模和地類進行大體審核,對明顯不合理的用地及時提出建議。用地預審不涉及土地權屬、征地補償、勘測定界等用地審批階段審查的內容。 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開展用地預審,也就是說,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前,建設單位先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預審申請,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項目用地進行審查,並出具預審意見。此階段對建設項目用地安排提出審查意見,既能體現用地預審從源頭上控制和引導建設項目用地的意圖,也便於建設單位根據審查意見,對項目用地進行調整。目前,有的項目在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准後,建設單位才提出用地預審申請,這就失去了用地預審的意義。而且,一旦項目用地未能通過預審,將給建設單位造成較大損失。因此,開展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必須准確把握預審的時機,這是充分發揮建設項目用地預審作用的關鍵。
行政約束力
問:預審具有怎樣的法律效力和行政約束力? 答: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預審意見是審批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建設用地申請的必備文件。為了保證預審工作真正發揮作用,《辦法》規定,建設用地報批時,必須附註土地部門的預審報告書。凡應預審而未申請的,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將不受理建設用地申請,即使當地土地部門受理了這個用地申請,上級土地部門也將不接受這級土地部門上報的建設項目呈報說明書和有關方案。 此外,《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辦法》都明確規定,建設用地項目無論是佔用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土地,還是佔用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土地,都應實行用地預審。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建設用地項目和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建設用地項目,申報用地預審的程序不同。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建設用地項目,建設單位應向項目批准機關的同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用地預審。具體說,凡是國務院及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立項的建設項目,由國土資源部進行用地預審;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批准立項的建設項目,由項目所在地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受理用地預審;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批准立項的建設項目,分別由項目所在地市縣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用地預審。 由於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的農用地轉用是分批次報批的,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地,由項目所在地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其用地預審由項目所在地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受理。 《辦法》規定,建設單位直接向有權受理預審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預審申請。需要說明的是,受理預審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下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按《辦法》的有關規定,提出審查意見,作為辦理建設用地預審的文件一並上報。 問:《辦法》對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預審工作中的依法行政作了怎樣的規定? 答:《辦法》在對建設單位的義務作出具體規定的同時,特別規定了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預審工作中的責任:一是對符合規定的申請,應當受理,不符合條件的,應當在兩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逾期不通知的,視為受理;二是應當從受理之日起15日內完成審查工作,經批准延長的最長不得超過30日;三是預審必須實行內部會審制度,第一次把會審制度上升為規章;四是應預審未申請預審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受理建設用地申請,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接受下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上報的建設項目呈報說明書。 問:隨著《辦法》的頒布實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將全面推開,為保證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順利推進,當前應採取哪些措施? 答:全面推開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當前應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一是認真學習《辦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積極做好用地預審宣傳工作。由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是一項新工作,項目批准機關、建設單位對其意義和要求了解不夠,應採取各種手段,開展宣傳,使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為項目批准機關、建設單位所了解和接受,促進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是加強協調與合作。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涉及面廣,涉及到項目立項批准機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准機關、建設主管部門、建設單位等部門。正確處理好部門之間的關系,有利於做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和合作,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積極主動地做好服務工作,把管理寓於服務之中。 三是加強規章制度建設,要規范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剛剛起步,各地應加強研究,積極探索,並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不斷完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提高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的水平。 四是要明確預審管理機構,確定預審管理人員。各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理順內部職能,盡早明確預審管理部門和人員,保證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有專人負責。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從《辦法》頒布之日起,尚未批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建設項目,都要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前辦理預審手續。未辦理用地預審先批准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建設項目,須補辦用地預審手續,否則,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各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認真抓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的審批工作,力爭做到按規定應預審的建設項目,依法辦理用地預審手續,真正發揮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從源頭上控制和引導建設項目用地的作用。
Ⅳ 發改委備案文件中提到「自文件簽收之日起,本備案文件有效期為2年」,其中的有效期是什麼意思
這個期限是登記備案文件的有效期,過了這個期限,項目需要重新登記備案。
也就是說,在這個有效期內,持此證去辦理其他手續都是有效的,過期後其他單位都不認可。
辦手續的目的是為了實施該項目,如果項目在這個期限內開工建設,該文件是有效的,如果再這個期限內項目沒能開工,那麼,就需要重新辦理登記備案了。
擴展材料:
項目備案、審批、核准需要的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19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22號)文件中都有詳細說明。第19號令指的是內資企業,第22號令指的是外資企業。
一、核准類項目
(一)內資企業核准項目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具有相應級別、專業、服務范圍的資質機構編制的項目申請報告;
2、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規劃選址意見;
3、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項目用地預審意見;
4、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意見;
5、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提交的其他文件。
(二)外資企業核准項目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具有相應級別、專業、服務范圍的資質機構編制的項目申請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1)項目名稱、經營期限、投資方基本情況;
(2)項目建設規模、主要建設內容及產品,採用的主要技術和工藝,產品目標市場,計劃用工人數;
(3)項目建設地點,對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的需求,以及主要原材料的消耗量;
(4)環境影響評價;
(5)涉及公共產品或服務的價格;
(6)項目總投資、注冊資本及各方出資額、出資方式及融資方案,需要進口設備及金額);
2、外方投資企業注冊證(營業執照)、商務登記證及經審計的最新企業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開戶銀行出具的資金信用證明;
3、投資意向書,增資、購並項目的公司董事會決議;
4、銀行出具的融資意向書;
5、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環境影響評價意見書;
6、規劃部門出具的規劃選址意見書;
7、國土部門出具的用地預審意見;
8、以國有資產或土地使用權出資的,需由有關主管部門出具的確認文件。
二、審批類項目分三步走:
第一步,《項目建議書》批復,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業主申請立項報告;
2、具有相應級別、專業、服務范圍的資質機構編制的《項目建議書》;
3、項目法人證書或項目業主的營業執照副本及復印件;
4、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二步,《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業主申請立項報告;
2、具有相應級別、專業、服務范圍的資質機構編制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3、《項目建議書》的批文;
4、國土部門出具的用地預審意見;
5、規劃部門出具的規劃選址意見書;
6、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環境影響評價意見書;
第三步,《初步設計》批復,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
1、業主申請立項報告;
2、具有相應級別、專業、服務范圍的資質機構編制的《初步設計》;
3、《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文;
4、專家論證紀要;
5、工程預決算、施工圖及概算等。
Ⅳ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是指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對建設項目涉及土地利用的事項進行的審查。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的主要內容:
1.建設項目用地選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
2.建設項目是否符合國家供地政策;
3.建設項目用地標准和總規模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4.佔用耕地的,補充耕地初步方案是否可行,資金是否有保障;
5.屬《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的修改方案、建設項目對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Ⅵ 工程建設用地預審意見有效期什麼意思
預審意見有效期就是說應該在有效期時間段內,完成在該建設用地內按照批準的用途進行版的工程建設和工權程建設備案工作。換句話說就是到有效期末你還沒有完成建設項目並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備案,就意味著至少要繳納較大量的罰款,還可能有更大的損失和麻煩
Ⅶ 土地預審和建設用地許可之間的關系
關注「羅爺法律」頭條號查看更多法律知識!點擊頭像即可獲得免費法律咨詢內!
建設項目用容地預審,是項目由發改委等部門正式立項前,由國土管理部門出具的關於項目用地有關情況的意見,是立項的一個前置條件,是一種行政許可,一般有效期為2年。有效期內具有法律效力。
Ⅷ 什麼是用地預審
用地預審,是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建設項目審批、核准、備案階段,依法對建設項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項進行的審查。
一、審核手續需提交材料:
1、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表(國土部門提供,建設用地單位填寫相關內容);負責用地預審初審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用地預審初審意見。
2、建設項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局部規劃圖(省級以上項目,由建設單位向項目所在地基層國土所申領,作為報批必備件;市、縣級項目,一般在進行預審現場踏勘時,由建設單位向項目所在地基層國土所申領)。
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用地預審的建設項目,還需提交標注項目用地范圍的縣級以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及相關圖件(縣級以上國土資源部門協助提供)。
3、城市(村鎮)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有效的建設項目用地城市(村鎮)規劃選址意見書及附件(建設項目用地規劃藍線或紅線圖)。
4、建設用地單位向有權批准國土資源的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用地預審申請報告,內容包括擬建設項目基本情況、擬選址情況、擬用地總規模和擬用地類型、補充耕地初步方案。
5、審批類建設項目應當提供有效的建設項目的項目建議書批復文件、可行性研究報告(含用地規劃總平面布置圖)。
(1)項目建議書批復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合一的,只提供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含用地規劃總平面布置圖)。
(2)核准類建設項目應提供有效的發展和改革、經濟貿易或行業行政管理等部門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告知書和擬報發展和改革、經濟貿易或行業行政管理等部門核準的項目申請報告(應達到可行性研究深度)。
(3)備案類建設項目應提供有效的發展和改革、經濟貿易或行業行政管理等部門的建設項目備案批准文件和項目申請報告(應達到可行性研究深度)。
(4)列入已經國務院或國務院投資管理部門批準的中長期發展建設規劃的建設項目,還需提供有關中長期發展建設規劃。
6、屬於《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應當出具經相關部門和專家論證的規劃修改方案及論證意見、建設項目對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修改規劃聽證會相關材料和聽證會紀要。
7、根據建設項目具體情況,應提交的其它文件、證明材料和圖件。分期實施的建設項目,需提交擬訂的分期實施規劃方案,分期辦理用地預審。
二、用地預審受理、辦理
1、收件與受理:符合報件要求的用地預審申請及附件材料,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予以接受,轉入受理程序,不符合報件要求的用地預審申請及附件材料,於收件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逾期不通知的,視為收理和接受(按規定需要補充材料的,收件日期以材料補充齊全的日期為准)。
2、辦理與辦結:符合受理條件的用地預審申請及附件材料,國土資源管理部門一般在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工作,並出具預審意見,需延長辦理時間的,經負責預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
(8)土地預審有效期擴展閱讀
一、核准文件效力:
1、建設項目投資單位持有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用地預審核准文件向有關投資管理部門(或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法辦理建設項目的審批(核准、備案)手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核准文件的有效期為2年,自發文之日起計算。
2、在用地預審核准文件有效期內,建設項目投資單位未取得有關投資管理部門(或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審批(核准或備案)文件或有關投資管理部門(或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注銷審批(核准或備案)文件的,由原出具用地預審核准文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注銷用地預審核准文件。
3、在用地預審核准文件有效期內,建設項目投資單位未能在公開出讓中取得土地使用權,則其持有的原該宗地用地預審核准文件自行失效;如該宗地公開出讓時未能確定中標人,則建設項目投資單位持有的原用地預審文件在符合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規定的情況下仍然有效。
二、國土資源部下放備案類項目用地預審許可權
中新網10月14日電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國土部落實國務院關於職能轉變、簡政放權的決定,下放備案類項目用地預審許可權,進一步做好零星分散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
1、通知指出,今年以來國務院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3〕19號,以下簡稱《決定》)涉及國家發展改革委下放12類企業投資項目的核准許可權,取消13類企業投資項目的核准事項,調整管理方式為備案。
對《決定》下放核准許可權的12類項目,按照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同級審查」的原則,由省級或相應的地方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辦理。
2、通知要求,下放備案類項目用地預審許可權,按照投資管理許可權規定原相應需報部用地預審的備案類項目(含《決定》包括的核准類調整為備案類的項目),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預審。
各地要嚴格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2號)等規定,規范程序,嚴格把關,加強監督監管。
3、關於進一步做好零星分散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工作,國土資源部令第42號文件規定,應當由國土資源部負責預審的輸電線塔基、鑽探井位、通訊基站等小面積零星分散建設項目用地,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並報國土資源部備案。
各地要合理界定零星分散建設項目范圍,切實負責,進一步做好用地預審服務。
Ⅸ 關於工業用地預審,懂行的、國土資源局的朋友進來幫幫忙!
我來為你解答:
根據《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規定,佔用耕地的項目必須符和保護和補償要求。具體需咨詢當地主管部門了解當地具體規定。
以下為規定原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 第42號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已經2008年11月12日國土資源部第13次部務會議修正通過,現予以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部 長 徐紹史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管理辦法
(2001年6月28日國土資源部第5次部務會議通過,2004年10月29日國土資源部第9次部務會議修訂,2008年11月12日國土資源部第13次部務會議修正)
第一條 為保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實施,充分發揮土地供應的宏觀調控作用,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是指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建設項目審批、核准、備案階段,依法對建設項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項進行的審查。
第三條 預審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二)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
(三)合理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
(四)符合國家供地政策。
第四條 建設項目用地實行分級預審。
需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等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由該人民政府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
需核准和備案的建設項目,由與核准、備案機關同級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
第五條 需審批的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由建設用地單位提出預審申請。
需核準的建設項目在項目申請報告核准前,由建設單位提出用地預審申請。
需備案的建設項目在辦理備案手續後,由建設單位提出用地預審申請。
第六條 依照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應當由國土資源部預審的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委託項目所在地的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受理,但建設項目佔用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土地的,委託市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受理。受理後,提出初審意見,轉報國土資源部。
涉密軍事項目和國務院批準的特殊建設項目用地,建設用地單位可直接向國土資源部提出預審申請。
應當由國土資源部負責預審的輸電線塔基、鑽探井位、通訊基站等小面積零星分散建設項目用地,由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預審,並報國土資源部備案。
第七條 已批准項目建議書的審批類建設項目與需備案的建設項目申請用地預審的,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表;
(二)建設項目用地預審申請報告,內容包括擬建項目的基本情況、擬選址佔地情況、擬用地面積確定的依據和適用建設用地指標情況、補充耕地初步方案、征地補償費用和礦山項目土地復墾資金的擬安排情況等;
(三)項目建議書批復文件或者項目備案批准文件;
(四)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擬選址位於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確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提交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五)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出具是否壓覆重要礦產資源的證明材料。
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類建設項目與需核準的建設項目,申請用地預審的不提交前款第(三)、(四)、(五)項材料。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用地預審申請表,由國土資源部統一規定。
第八條 直接審批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批類建設項目與需核準的建設項目,項目單位應當在用地預審完成後,申請用地審批前,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礦產資源壓覆情況證明等手續。
第九條 受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初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轉報用地預審申請時,應當提供下列材料:
(一)依據本辦法第十一條的有關規定,對申報材料作出的初步審查意見。
(二)標注項目用地范圍的縣級以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及相關圖件;
(三)屬於《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應當出具經相關部門和專家論證的規劃修改方案、規劃修改對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和修改規劃聽證會紀要。
第十條 符合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的預審申請和第九條規定的初審轉報件,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受理和接收。不符合的,應當場或在五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和轉報人,逾期不通知的,視為受理和接收。
受國土資源部委託負責初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初審工作,並轉報國土資源部。
第十一條 預審應當審查以下內容:
(一)建設項目選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否符合國家供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
(二)建設項目用地規模是否符合有關建設用地指標的規定;
(三)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補充耕地初步方案是否可行;
(四)征地補償費用和礦山項目土地復墾資金的擬安排情況;
(五)屬《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情形,建設項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的修改方案、規劃修改對規劃實施影響評估報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十二條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預審申請或者收到轉報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內,完成審查工作,並出具預審意見。二十日內不能出具預審意見的,經負責預審的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
第十三條 預審意見應當包括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內容的結論性意見和對建設用地單位的具體要求。
第十四條 預審意見是有關部門審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准項目申請報告的必備文件。
第十五條 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文件有效期為兩年,自批准之日起計算。已經預審的項目,如需對土地用途、建設項目選址等進行重大調整的,應當重新申請預審。
未經預審或者預審未通過的,不得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核准項目申請報告;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不得辦理供地手續。預審審查的相關內容在建設用地報批時,未發生重大變化的,不再重復審查。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房產人阿斌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