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年之喪的服喪一般時間是多久
現在那有穿喪服的了,一般不穿紅衣服或顏色鮮艷的就可以了,過了百天就可以穿了,不象老年人以前講究穿三年,現在年輕人啥也不講究了。
② 古代嫡長子死了,父母要服喪多久其他人呢死者的弟弟妹妹們呢
有三年、一年、九月、 七月、五月、三月等六種喪期。「三年之喪』』是最長、也是喪服制 度中最受重視的喪期,它所對應的服喪關系是子女為父母、父為嫡長子與臣下為君主等。唐代將三年之喪日期折中,實際上三年之喪的喪期大多是二十七個月,或者二十五個月。
(總結自網路)
弟弟妹妹為兄長服喪喪期一年,大多是服喪百日(後來被廢除了,只有在兄長是嫡長子的時候會服)
③ 現在父母去世子女需守孝多久
父母去世後要守孝三年是中國古代的風俗傳統。
一,守孝三年的來歷;
說法一:父母親去世要在靈堂停放少則七天,多則過「五七」(三十五天)後下葬,下葬後其兒子要住在墓旁守孝三年。防止墓中親人活,以便及時解救。
說法二:「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人生下來一般要由父母懷抱兩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娘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兒女要報答這三年的懷抱之恩。
二,如何守孝;
1,三年內不辦嫁娶喜事。直系子孫,即便定好了婚期也要更改,有的在老人彌留期間,匆匆把事情辦了,還有個說法叫「沖喜」,辦喜事能把老人的病災沖走。還有的因各種原因等三年有困難,就在老人入土後立即辦喜事,不貼「喜」字,不放鞭炮不聽響(喇叭)。如果是後來要辦喜事,也可以遷就著掛三個年頭計算。
2,三年內正月十五不蒸燈。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燈的習俗,面燈上分別捏出一到十二個褶子,對應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掀鍋後,從燈里所蓄的蒸汽水推斷月份的旱澇,預測年景。人在三年守孝期間,沒有蒸燈的利,但可以點燈。鄉鄰們用籠布包三個五個面燈送去,說給孩子點個燈吧。主人答謝。不在於幾個面燈的價值,在於人家能想到自己,與自己共同懷念老人。人緣好的能收到數十上百盞面燈。
3,三年春節不貼門對子(春聯)。過春節時,不貼門對子不聽響。從門前過路的人一見便知這家有變故,也會為之嘆惋,念一聲:這家子老的去世了。到第三個春節可以貼黃色或藍色門對子。親屬的門對子也有講究,哥哥嫂子死,弟為幼,為長者執禮,大爺大娘死,其父為幼,自己父母健在也當執父母禮。弟弟弟妹死,兄為長,叔叔嬸子死,若父母健在,其父為長,均可貼紅色門對子。有時堂兄弟之間處理不當,也會反目。
4,三年沒有好時運。說父母去世三年內做事不順利,凡事要格外謹慎,不冒險,不經營大生意,不與人斗惡。這大概是因為心情極度悲傷,情緒不穩,做事易出差錯。有時孝子與人斗惡,人們便用「三年沒有好時運」相勸,孝子很容易接受,斗惡的對方也會謙讓。
④ 服喪的服喪制度
中國古代服喪制度的規格、時間等等是按照嚴格的親疏遠近來制定的,從重到輕,依次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此之謂「五服」。
最重的是斬衰。衰同縗,讀作cuI,是指用粗麻布做成的喪服。這種喪服不能鎖邊,要用刀子隨手裁取幾塊粗麻布,胡亂拼湊縫合在一起,所以稱為「斬衰」。這種喪服一穿就要穿三年,用於直系親屬和最親近的人之間,比如兒子為父親服喪,妻子為丈夫服喪。喪服之所以是胡亂拼湊的,意思是指最親的人死了,我是多麼的悲傷啊,連衣服都沒有心情製作了,就讓我胡亂披著幾塊麻布為您服喪吧。
其次是齊衰。「齊衰」是用生麻布做成的喪服,能鎖邊,把邊縫齊,所以叫「齊衰」。這種喪服穿的時間長短不一,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一年、五個月、三個月等等。比如為繼母服喪是三年;孫子為祖父母服喪、丈夫為妻子服喪是一年;為曾祖父母服喪是五個月;為高祖父母服喪是三個月。
再次是大功。「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喪服,比「齊衰」稍細,比「小功」稍粗。「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稱「大功」。這種喪服要穿九個月。比如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喪,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都要穿這種喪服。
再次是小功。「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喪服,比「大功」稍細,故稱「小功」。這種喪服要穿五個月。比如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喪,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都要穿這種喪服。
最輕的叫緦麻。緦讀作sI,是指用細麻布做成的喪服。這種喪服只需穿三個月即可脫掉。比如為本宗的高祖父母、族兄弟、還沒有出嫁的族姊妹等服喪,或者為外孫、外甥、岳父母等服喪,都要穿這種喪服。
⑤ 五服的喪服制度
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范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范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禮記·喪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即此意。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
斬衰
斬衰(音摧),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女子服斬衰,並須以生麻束起頭發,梳成喪髻。實際服期約兩年余,多為二十五個月除孝(「三年喪二十五月畢」)。《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發以麻。」《清史稿·禮志十二》:「斬衰三年,子為父、母;為繼母、慈母、養母、嫡母、生母;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孫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為夫,妾為家長同。」
齊衰
齊衰(音資崔),喪服名。齊,下衣的邊。齊通纃,衰通縗。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做,斷處緝邊,因稱「齊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服齊衰一年,用喪杖,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齊衰杖期,父卒服齊衰三年。唐代,為母,父在父卒皆齊衰三年;子婦為姑(婆)亦齊衰三年。至清代,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且齊衰三月。《禮記·檀弓下》:「哀公為之齊衰。」《清史稿·禮十八》:「曰齊衰杖期,嫡旁及下際緝,麻冠、致、草屨、桐杖......曰齊衰杖期,嫡子、眾子為庶母;子之妻同;子為嫁母、出母;夫為妻;嫡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曰齊衰不杖期,為伯、叔父、母,為親兄、弟;為親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同居繼父兩無大功以上親者。「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
大功
大功,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記·孝文本紀》:「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裴駰集解:「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禮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為兄弟之子為人後者。」《清史稿·禮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繭布緣屨。」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
小功
小功,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儀禮·喪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從祖祖父,從祖父母報;人祖昆弟;從父姊妹篇,孫嫡人者;為人後者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書·禮樂志十》:「小功五月殤,正服:為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叔父之下殤,為姑、姊妹之下殤,為從兄弟姊妹長殤,為庶孫之長殤。降服:為人後者為其兄弟之長殤,出嫁姑為侄之長殤,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之長殤。義服: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夫之叔父之長殤。」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
緦麻
緦麻(緦音思),喪服名,是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清代,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即所謂「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髻。宋人車垓說此儀久廢,當時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同六世祖的親屬便是無服親了。故《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儀禮·喪服》章所載親屬間各種服制被後世奉為權威性的准則,歷代遵行,但也有所變通。 「五服」制度是中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定,血緣關系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西晉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納入法典之中,作為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的標准,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則,它不僅適用於親屬間相互侵犯、傷害的情形,也用於確定贍養、繼承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五服制罪」的原則實質上是「同罪異罰」的原則在家族范圍內體現,它在刑法方面的適用原則是:親屬相犯,以卑犯尊者,處罰重於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若以尊犯卑,則處罰輕於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親屬相奸,處罰重於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親屬相盜,處罰輕於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在民事方面,如財產轉讓時有犯,則關系越親,處罰越輕。
「五服」制罪原則的確立,使得儒家的禮儀制度與法律的適用完全結合在一起,是自漢代開「禮律融合」之先河以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發展,它不僅體現了晉律「禮律並重」的特點,也是中國封建法律倫理法特徵的集中表現。自西晉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實踐中不斷的充實與完善
具體應用
斬衰,「衰」(讀做「催」)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凡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斬衰,是最重的孝服。
齊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擺貼邊都在砸邊際。孫子、孫女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齊衰」的禮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製作的,質料比「齊衰」用料稍細。為伯叔父母、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小功,是輕於'大功'的喪服,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作的。這種喪服是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而穿的。
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凡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記載: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喪,在靈堂或殯.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
五服規定,是晚輩對長輩的喪服規定,夫妻屬平輩不穿孝服,戴黑袖標即可。
演變
本來的五服指的是五種孝服,
後來,五服也指代五輩人,比如在山東膠東半島一帶,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話,往上推五代,從高祖開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系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即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為五服。五服之後則沒有了親緣關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況下,家裡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
血緣關系中五服的計算方法:由於古代一夫一妻,有時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謂「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環。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璉,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紅樓夢》中榮國府賈政與寧國府的賈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現代實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親離婚、喪偶後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間的區別通常消失,因此計算起來會令人困惑,錯以為五服就是五代,實際上五服只四代。從祖父開始向上,不再分別妻妾的子女。
另外,對於長輩及晚輩的稱呼實際上也是有相應的說法的。
由自己開始,上一輩為父親,父之父為祖,祖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由自己往下,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kun)孫,晜孫之子為礽孫,礽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爾雅·釋親》:「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礽孫,礽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九族中,縱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橫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圍繞著縱橫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與五服的家族結構圖。往上數,上輩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往下數,下輩中有侄婦、堂侄婦、再堂侄婦、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孫婦、堂侄孫姑、侄孫女、堂侄孫女、曾任孫婦、曾侄孫女等。這是一幅完整的九族五服圖。
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每個家族成員根據自己與死者的血緣關系,和當時社會所公認的形式來穿孝、戴孝,稱為「遵禮成服」。
烈祖 六世 六世親屬竭矣
天祖 五世 袒免 五世袒免,殺同姓也,
高祖 一代 一服 四世 緦親 四世而緦,服之窮也,
曾祖 二代 二服 三世 小功親
祖 三代 三服 二世 大功親
父 四代 四服 一世 衰親
己 五代 五服 己
子 六代
孫 七代
曾孫 八代
玄孫 九代
來孫 親屬關系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
也有一說為:一爺之孫不出服,以下一輩一服,總計八代。
民間有罵人祖宗八輩的,那意思就是把整個家族都罵了。
現代人多認為五服是五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禮經上所記的一套喪服制度。這套制度在當時雖然不見得全部實行,後世的喪服喪期雖然也有所改變,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三點:
第一,在喪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輕女的情況。妻為夫居喪三年,夫為妻服喪只有期年。明代以前,如果父親還在,兒子為母親居喪也只是齊衰而不是斬衰。
第二,在喪服中又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別甚嚴。庶子為嫡母服喪三年(明代以後,庶子為自己的母親也服喪三年),但是嫡子不為庶母服喪,後來改為期年喪。長子長孫在服喪中很重要。在喪制中有所謂「承重孫」,就是由於嫡長子已死,應由嫡長子的兒子承擔喪祭(和宗廟)的重任。又有所謂「承重曾孫」,承重孫或承重曾孫在訃聞(訃告)中名字是列第一位的 。
第三,在喪服中明顯地表現了血統親疏的等級。因此,習慣上以五服以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爾雅·釋親》:「族父之子相謂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謂為親同姓」。註:「同姓之親無服屬。」這就是說,族兄或族弟的兒子相互間已經沒有喪服的關系,只有同姓的關系了。
⑥ 家喻戶曉的「服喪三年」,是三整年嗎
服喪三年,這是一個古往今來長期傳承的基本生活常識,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民間,大體上說,服喪三年就是過三個大年,到忌日,實際就是三個整年。現實生活中,一般所謂「居喪三年」,操作上也大都是三個整年。
徙,是古代刑罰中的流放,比現在的「有期徒刑」要重一些。在正喪期的25個月內違法的,徙三年;在第25個月到第27月之間違法的,徙一年。
唐代居喪入律法,後世宋元明確沿襲唐制,對「居喪三年」的管制和處罰都是很嚴格和嚴厲的。
所以,從規范的喪禮來說,「居喪三年」是27個月。但在民間,喪事活動習俗的成分多,喪禮的規范相對少一些,人們一般都把「居喪三年」視為三個整年。
現實生活中,居喪不居喪?居喪多長時間?怎麼居喪?完全在於個人,沒人管你,也管不著你。
⑦ 老人去世後要過幾天戴孝
中國傳統禮儀當中在有人去世之後,其親人要為去世的人披麻戴孝,而且關系越親密,所服的孝服就越重。披麻戴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便開始規定了五服制度的大致框架。
五服制度是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所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中國人特別忌諱在喪禮上穿著華麗顏色鮮艷的服裝。去世人的親人們都要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一般是白、黑、藍和綠。作為孝子孝女孝媳,他們必須還穿白質的棉褲。
那麼披麻戴孝的喪服制度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常見的有三種說法。
①老婆婆與兩個兒子相傳在上古時代,太行山腳下有一個早年喪夫的老婆婆,老婆婆有兩個兒子,可這兩個兒子對他們的母親非常的不孝順。長大成人之後,各自成家都不願意負擔老婆婆的撫養任務。
兩個兒子對老婆婆說:「娘啊,你死了之後我們一定會用金絲楠木的棺材,還有豐盛的理財進行厚葬。」老婆婆笑了笑,她知道自己這兩個兒子的心思。生前對自己的母親不好好孝順,死了再進行厚葬又有什麼用呢?
有一天,老婆婆將他的兩個兒子叫到自己的身邊,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我死後不要求你們厚葬,我只要你們用一片草席裹著我的屍體,然後把我扔到黃河中去喂魚就可以了。」
老人的兒子一聽非常高興,本來也沒打算厚葬,如此簡陋的葬法,還省去了不少錢。老婆婆接著又說:「但我還有一個要求,就是你們以後每天休息之後就去看看烏鴉和貓頭鷹。」於是老人的兩個兒子在每天上山工作完之後就會去看一下烏鴉和貓頭鷹。
他們驚訝的發現,烏鴉在長大之後就會含著食物回去撫養自己已經年邁的母親,這就是著名的烏鴉反哺。而貓頭鷹的兒子長大之後,就把他們的母親吃掉。貓頭鷹就是這樣一代吃了一代地繁衍下去。
他們看到如此震驚的場面,頓時明白母親的心意。回去之後痛改前非,對母親非常的好,可老人還只享受了一年的時光就去世了。老人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就模仿烏鴉的皮毛做了喪服,在自己的母親墳前守靈,披麻戴孝的習俗就從這里傳開了。
⑧ 孝懿皇後去世後,康熙服喪的時間是多少等等……
1,按制三年,但後來逐漸減少,到二十七個月獲二十五個月,天子也有一日算一月的,就是二十七天。康熙么……也就二十七天。畢竟是皇帝阿。……按史料記載,三年內就發生了公主下嫁的事情,可見嫁娶也不是純粹禁忌的,得按實際情況來。
2、兒女相同,皇後算是嫡母,應該都要服喪。但,在三年內,皇四子曾經隨康熙出遊(見康熙實錄),所以可能也是相對的。但祭祀什麼的都要去。
3,相對而言……嫁娶,出遊實際上都發生了……經常發現幸暢春園的記錄……汗。有兩次公主下嫁……別的,估計也有……但做壽沒發現。另外似乎第二年元旦停止朝賀……記得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皇後之喪。
……就這樣。
⑨ 現在中國人守孝大多是多長時間為宜
守父母3天,最低期限,從人死時就守孝,哭喪2天後,入陵守一天(可有人陪護(女兒月經可在家跪守累了可休息,孝夠)到入土為安,在家守孝7天為宜,然後在家工作3年 孝夠方可出遠門。
逢年過節記得燒紙錢 最好死後一天內請凈土做法式,要找心地純凈出家的。
⑩ 現代守孝是多長時間
守孝,舊俗指尊親去世後,在服滿以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
古有守孝三年之說。
實際守孝時間為27個月,因為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個月。
現代沒那些規矩了。
除了3聽天後出殯外,還要燒七個期。每期7天,共49天。
然後是燒百日,也就是過世後100天。
再就是燒三個周年,即頭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個人認為,一般七個期過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