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中探花,比高中狀元還要高興呢
《范進中舉》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它出自《儒林外史》,當年那個叫范進的人,從20歲開始考試,連考20多次,都沒考上,窮得叮當響,直到54歲晚年,才中了舉人,他高興地發瘋了。
總而言之,古代的探花郎一般都很帥,電視劇里也按照這個標准選帥氣的人當探花郎,相信看完這篇文章,朋友們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B. 退休金每月7、8千元,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你知道嗎
對於退休金能夠拿到月薪七八千的人來說,大部分都是那些事業單位、國企、機關的人員。當然對於退休後的待遇,具體還是要根據消費的基數年限,還有地區來綜合決定。有些地區可能並不是這些事業單位和國企,但是他們同樣退休後也能夠拿到不錯的退休金。
現如今的很多人都給自己購買社保,畢竟這也是關系每個人的權益和退休以後的生活,然而現如今的一些社保繳費比例來看,大部分的私營企業他們交費的方式以及比例都是相對來說比較低的。
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應該按照個人的具體情況來交納社會保險,至少能夠自己在無力的時候能夠照顧自己,而不需要給未來的子女添加更多的麻煩。
也相信通過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能夠進一步的完善社保的制度。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多的權益。
C. 為什麼農村買不到低價煙了10元以下的香煙為什麼沒了
什麼現在在農村也很難買到低價香煙?導致現在農村的紅白喜事對低價香煙一煙難求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家實施一系列控制措施的初步顯現;二是現在農村的紅白喜事對低價香煙需求量太多。
D. 各國的土地使用權都是幾年
香港的土地管理制度實行政府所有制下的土地批租制度,由香港政府一次性出讓若干年限的土地使用權,並一次收取整個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地租的貼現值總和。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部分內容做了修改,香港此後實行了土地批租制和土地年租制的混合體制。從政府和土地使用者的角度分析,混合體制與單一的土地批租制相比,在制度安排上更加合理。我國內地實行與香港大體相同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批租制度,香港的土地管理經驗可以為我國內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借鑒作用,土地年租制和土地批租制的混合體制應該成為我國土地出讓制度改革的備選方案之一。
香港的
土地出讓制度
(一)香港土地的政府所有制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三部分,全境土地面積 1097平方公里。1903年,港英政府完成了對全港土地詳盡的地籍測量,調查和登記了香港境內土地的產權、位置、面積、用途等,同時對土地所有權制度進行變革,宣布除新界部分農業用地歸當地村民所有外,其他土地統稱為「官地」,最終所有權歸英國王室所有,由港英政府代為行使。
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按照1990年4月中國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境內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管理、使用、開發、出租或批給個人、法人或團體使用或開發,其收入全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支配」,從法律上確定了回歸後香港土地的特區政府所有制形式。
(二)香港土地的批租制度
自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香港就開始實行土地批租制度,即土地所有權歸英國皇室所有,由港英政府代為掌管並向土地開發商或土地使用者批租土地,開發商或使用者通過承租取得規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並向港英政府一次性交納規定期限內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1997年香港回歸後,依照「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通過的有關法律,港英時期的土地批租制度得到延續,香港特區政府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制度繼續實行,其收入全部歸特區政府支配。
香港政府通過土地契約將不同期限的土地使用權批租給受讓人。土地契約是土地出讓方和受讓方之間達成的協議,在協議中出讓方允諾在一定期限內將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受讓方,受讓方支付土地出讓金後在規定期限內擁有土地使用權,並在期限屆滿後歸還土地。土地契約明確規定了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積、租約的期限、土地用途(如住宅用途、工商業用途或其他用途)和對土地使用的限制條件(如建築物的高度、式樣等),土地契約的各項條款非經雙方同意不得更改。如果受讓人有改變土地用途的要求,在不違反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政府允許改變契約中的有關條款,但必須事先提出申請,獲得同意並補交相應的地價後方可更改用途。
(三)香港土地批租的期限
英國統治香港的一百多年時間內,香港土地的租賃期有多次變化。(1)港島及九龍界線街以南的土地。1841年港府第一次批租土地,當時租期未做明確規定。1844年以後租期確定為75年,並不可續約;1848年,因承租人抱怨租期太短,港英政府把租期從75年延長至999年,而且不補交任何地價。在隨後的50年中,除大部分九龍半島內地塊以及海旁地塊外,香港港島及九龍界線街以南批租的土地,租約都是999年租期。1898年,港英政府認識到租期過長導致政府無法與承租人一同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因此在新批土地時取消了999年租期的租約,代之以75年可再續租75年且不另收地價的租約,同時政府要求承租人在75年租期期滿後支付按新標准制定的土地租金,此後,75年租期成為標准租期,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部分例外的情況是尖沙咀東部地塊批租的土地期限亦為75年,但不可續約)。(2)北九龍及新界土地。1898年,北九龍及新界土地由英國政府向中國租借,由港府接管。港府以99年減最後3天(由 1898年7月1日起計)批租給土地開發商和使用者,在1997年6月27日期滿時收回,再由港府在6月30日歸還中國。
香港回歸前,所有土地契約都將期滿,為了保持香港在過渡期內政治和經濟的穩定,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規定,港英時期的土地批租制度將繼續實行下去。1997年7月1日以前期滿的土地契約可以續約;1997年7月1日到期的土地契約可以自動延長至 2047年;租賃期限超過1997年7月1日的土地契約依然有效。目前,港府仍以拍賣、招標或協議的方式批租土地,但新租約的期限最長只能到2047年。
香港土地的
地租和地價
(一)地租、土地出讓金和地價
香港土地的政府所有制(屬於土地公有制范疇)嚴格限制了土地所有權的轉讓,香港政府出讓的只能是土地的使用權。香港政府依靠對土地所有權的壟斷,以提供土地使用權進行交換,向土地使用者收取地租。
對於土地所有者來說,地租是出讓一定時期的土地使用權所收取的報償,對於土地使用者來說,地租是取得一定時期的土地使用權所付出的代價。地租按所有者向使用者的收取方式可以分為「批租制」和「年租制」兩類。其中,「批租制」是指一次收取整個出讓期地租的制度,「年租制」是指按年收取地租的制度。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其實質是香港政府一次性出讓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權,並一次收取整個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地租的貼現值總和,這一總和即土地在出讓期限內使用權的報償,通常被稱作土地出讓金。
在香港,土地出讓金通常被認為與地價聯系在一起。首先需要辨析的是,香港的地價與西方國家土地私有制度下的地價概念是不同的。土地私有制度下,土地所有權允許買賣,地價是指土地所有權買賣的價格。土地政府所有制下,土地所有權不允許買賣,允許買賣的是土地的使用權,所以在香港,地價通常是指土地使用權的價格(包括一級市場土地使用權拍賣價格和二級市場土地使用權轉讓價格)。而土地出讓金作為土地在出讓期內使用權的報償,與地價既有同一性,又有很大區別。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土地出讓金反映並適用於土地租賃關系,而地價則反映並適用於土地使用權的買賣關系,兩者各自具有獨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
(二)土地批租價格與名義年租制
在土地批租制度下,香港的地價分為完全市場價格、下調地價和名義地價(只相當於完全市場價格很小一部分)三種類型。只有非盈利性組織(如政府、學校、醫院和寺院等)、負責向香港低收入群體提供廉租房的香港房屋署和政策支持的特殊行業(能源、交通、通訊等)有資格申請按名義地價和下調地價批地;盈利性的工商業用地和商品住宅用地一律按完全市場價格批地。土地的完全市場價格是在一級土地市場上通過公開拍賣土地的方式實現的,通常由出價最高者獲得土地使用權。
香港政府在實行土地批租制度的同時,還實行了「名義年租制」,對1985年5月27日以前批出或到期後已獲得續期的土地徵收名義年租金。名義年租金的徵收目的是對香港政府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象徵,一般數額極小(在港島及九龍界線街以南的居住、商業和工業用地,不論面積大小,每幅土地每年交租1000港元),在土地批租初期就固定下來,且每年不調整租值。
(三)香港的實際年租制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的部分內容做了修改。根據《地租<評估及徵收>條例》規定,1985年5月27日期滿的土地續約後,土地承租人不用補交地價,但要在續約期內繳納實際年租金;同時規定1985年5月27日以後新批出的土地,土地承租人除了要一次交清地價外,還要按年繳納實際年租金。目前,名義年租金和實際年租金處於並存狀態,未到期的批租土地還在實行名義年租金,續期和新批租土地則全部實行了實際年租金制度。在徵收范圍上,除了新界原居民的鄉村屋得到豁免外,名義年租金和實際年租金涵蓋了香港所有物業,目前香港213萬個物業總數中,繳納實際年租金的物業數為158萬個。
實際年租金的計算方法為物業應課租值乘以固定的租率。每年由香港政府所屬的差餉物業估價署通過評估房地產(土地和房屋合並評估)租金市值來確定應課租值,然後由政府根據調整後的應課租值乘以3%來確定土地的實際年租金額。在實行了實際年租制後,因為一部分土地租金從首次拍賣地價轉變為每年的實際租金,所以理論上來說拍賣的竟標地價與實行實際年租金制以前相比必然會有所下降。目前,隨著到期續約和新批租土地累計數量的逐年增多,實際年地租收入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近五年香港政府的土地年租金收入平均約占財政總收入的2%。
香港土地年租制
與批租制的比較
(一)土地批租制的分析
根據地租理論,城鎮土地地租主要包括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兩部分(個別土地租金中的壟斷地租不在此討論范圍內)。絕對地租一般指城鎮中位置最差的土地所必須支付的最低標准地租;級差地租一般指城鎮土地位置差別和土地固定資本含量差別造成土地租金差別,其中位置的優劣形成級差地租Ⅰ,土地投資多少形成級差地租Ⅱ。城鎮中一塊土地的地租通常是由絕對地租、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加總得到的。在香港,通常把城市與農村交界處的土地地租視作絕對地租,而一幅土地的絕對地租可以與政府徵用農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過程中發生的征地費用相對應,是在土地使用權出讓之前就發生的;一幅土地的級差地租Ⅱ可以與政府對這塊土地支出的前期開發費用(七通一平)相對應,也是在土地出讓之前發生的。與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Ⅱ不同,級差地租Ⅰ決定於土地的位置,其量值取決於土地的位置優劣所決定的供求狀況(根據地租Ⅰ的特點,可稱之為位差地租),不同時點的供求狀況不同決定了級差地租Ⅰ在出讓期內不同年份中的量值不同,需要通過評估來確定。所以,香港地租主要由出讓之前的征地費、前期開發費和出讓期間的位差地租三部分組成,其中位差地租在使用期間會隨著外部影響因素的變化而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從而在整個地租中起決定性作用。
如前所述,香港的土地批租制是政府一次性出讓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權後,並一次收取出讓期內各個年度年地租的貼現值總和 (出讓金)。通過對地租的構成分析可以看出,香港每年的土地租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雖然征地費和前期開發費是固定的,但位差地租在出讓期內不同年份中的量值是不同的,需要通過評估來確定,只有在確定了土地出讓期內不同年份的位差地租,才能最終確定土地出讓金。在土地出讓初始階段,因為不可能掌握未來不同年份中影響土地位差地租的所有信息,也就無法在初始階段通過確定未來年份的位差地租並貼現來算出當前的土地出讓金,因此,土地出讓金只具有理論意義,而不能直接確定為土地的出讓價格。在實際操作中,香港政府主要通過在一級土地市場上拍賣的方式出讓土地,拍賣價格形成了地價(土地的出讓價格)。比較地價和土地出讓金可以發現,地價與土地出讓金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用未來年份的「預期位差地租」替代了「真實位差地租」,土地使用權的買賣雙方在土地出讓初始期,通過對未來出讓期內全部年份的土地位差地租進行預評估,再將經過評估的地租貼現換算成各自認可的當前土地價格,然後在一級市場上達成土地出讓交易。因為用「預期位差地租」替代了「真實位差地租」,加之土地市場中投機因素的存在,地價與土地出讓金必然會發生背離,背離的程度取決於對未來土地供求信息掌握的不完全程度以及土地市場的投機程度,背離的結果必然導致土地市場價格的扭曲,現實中的表象就是土地市場價格的波動要大於土地租金的波動,香港商品房市場的房價和房租關系為這種地價和地租的背離關系提供了佐證,從附圖可以看出,香港房價的波動幅度要遠高於房租的波動幅度。
(二)土地年租制的分析
土地年租制與土地批租制相比較,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按年收租,土地年租制不是在土地出讓初期一次性收取出讓期限內的全部土地租金,而是按年度分別收取土地租金;二是每年調租,土地年租制按年收取的租金不是固定不變的(在這一點上區別於名義年租制),而是每年調整土地的租值。
地租是土地使用權的報償,在這一點上土地年租制與土地批租制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在徵收方式上兩種制度略有不同:在土地批租制度下,地租就是土地出讓金(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地租的貼現值總和);在土地年租制度下,地租就是土地的年租金。需要說明的是,土地年租制與土地批租制在徵收方式上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實行土地年租制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取消土地批租制。如前所述,地租中所含的征地費和前期土地開發費是在土地出讓前就已經發生的,數額也是固定的,因此可以在土地出讓初期徵收,沒有必要再分攤到不同年份的年租金中徵收。需要按年度評估和徵收的主要是地租中所含的位差地租。理論上說,不同年份的位差地租應該由市場決定,即由該年份內土地使用權的供求關系來決定,但因為土地的不動產性質,其使用權不可能每年都在土地市場上交易,所以位差地租在實際徵收上是行不通的,實踐中往往採用土地市場價值或租金價值的評估值作為徵收位差地租的依據。香港政府實行的實際年租制就是這種情況,每年由香港政府評估房地產租金市值來確定應課租值,然後由應課租值乘以一個固定的租率來確定每年土地的實際租金額。
此外,實際年租金反映的是以年為單位時間的土地租賃關系,而不是以年為單位時間的土地使用權買賣關系,即實際年租金是土地年租,而不是土地年價,理論上只有位差地租可以當作土地年價。在香港,實際年租金雖然通過每年重新評估租金市值來實現與市場位差地租同步變化,但因為評估租金市值時有信息失真的問題。加之租率是由政府決定而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因此實際年租金與位差地租必然會存在「租金差值」,「租金差值」的大小由評估租金市值的准確程度及政府設置實際年租金租率的合理程度決定。在香港的實際年租制度下,實際年租金因不能完全反映該年內土地使用權的供求關系,導致「租金差值」的存在,不同年份的「租金差值」因為不能在土地年租金中體現,就必然要經過貼現進入土地出讓金中,成為初始地價的組成部分。
(三)批租制和年租制的混合體制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香港目前實行的土地出讓制度實質上是批租制和年租制的混合體制。首次拍賣時,地價中包括征地費、土地前期開發費和出讓期限內各個年度「租金差值」的貼現值總和,土地出讓期內,按年徵收的是根據房地產租金市值評估值乘以固定租率確定的實際年租金。土地出讓的混合制度可以彌補單一制度的不足,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土地使用者不用一次支付全部地價,減輕了初始階段的負擔,使土地投資安排更為合理;從政府收入的角度看,雖然每年取得的地租收入較少,但因為可以每年重估應課租值,所以能夠持續不斷地取得土地增值的收入,使政府的租地收入更為平衡。
香港土地出讓制度的
啟示與建議
通過對香港土地批租制度發展過程的經驗分析可以看出,香港實行的混合體制仍然是土地政府所有制前提下的土地出讓制度。在土地租金徵收方式中,混合體制實質包含「價」和「租」兩個部分,其中「價」的部分仍然是土地出讓時一次性收取的出讓金,是由土地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土地使用權價格;「租」的部分則是按年收取的土地租金,是土地所有者出讓土地使用權的報償,是土地所有者與使用者分配土地收益的方式,是真正意義上的地租。實行混合體制後,土地的初始出讓價格會下降,因為一部分地租會從初始地價轉變為年租金,初始價格下降多少,則由年租金的租率決定。在土地價值的評估方式確定以後,年租金的租率可以作為有效的政策杠桿,調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混合體制如果設計得當,與土地批租制相比具有以下優勢:(1)為地方政府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2)向土地市場傳遞相對准確的價格信號;(3)調節土地資源的合理分配與集約化使用;(4)減少土地價格的波動幅度,降低金融系統風險。
我國內地實行與香港大體相同的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批租制度。自從1990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凈以來,我國開始在城鎮實行以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為基礎,以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為特徵的土地批租制度。在具體方案制定過程中,我國也選擇了與香港1985年以前相同的土地批租制而不是年租制或混合體制。十多年來,土地批租制度為地方政府加快城鎮建設,促進城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弊端在實行過程中也逐漸顯露出來,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土地批租實現的財政收入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城市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以當前市場價格批租土地雖然一次性收取了土地使用權期限內的全部租金,卻無法獲得未來土地升值的收益,加之我國缺乏類似香港的土地基金制度(土地批租的一半收入歸當期政府,另一半收入進入土地基金歸未來政府使用),致使土地批租的收益在短期與長期分配上存在結構性失衡;二是土地批租制度扭曲了土地價格信號,在土地批租制度下,未來土地出讓期內土地使用權的供求關系要全部在當前的土地出讓價格中體現,因為無論政府還是土地開發商都不可能在當前掌握未來土地使用權供求的全部信息,所以不論土地是否以市場方式出讓,土地的初始價格都必然無法准確反映土地的真實價值,加之土地市場中投機因素的存在,可能直接引起炒作,造成泡沫。
通過以上總體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建議是:土地年租制和土地批租制的混合體制應該成為我國土地出讓制度改革的備選方案之一。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E. 我想貸款10萬元買房,期限2年,每月供款多少
一、等額本息還款
貸款總額100000元
還款總額105022.83元
支付利息5022.83元
貸款月數24月
月均回還款4375.95元
二、等額本息是指一答種購房貸款的還款方式,是在還款期內,每月償還同等數額的貸款(包括本金和利息)。
每月還款額計算公式如下:
[貸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還款月數]/[(1+月利率)^還款月數-1]
F. 土地改革的時間是什麼
土地改革有很多次 ! 個問題很模糊!
就我黨的土地改革歷史也有若干次
抗日時期 和 解放戰爭時期 乃至新中國建設時期 都有大大小小的土地改革政策
一般所謂土地改革都是指新中國建設時期的簡稱「土改」
「土改」前提: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全國解放後的新情況,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但改革的步伐今天仍然沒有停止~!
G. 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哪個
中國時間最長的朝代是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又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
其中東周時期又稱為「春秋戰國」,以韓、趙、魏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晉為分水嶺,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7)元壟城年限擴展閱讀:
周朝國祚綿長,西周和東周前後八百年國運,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應該歸功於西周初年政治家武王和周公的制度設計。
西周之前的殷商和目前尚存在於文獻中的夏朝,夏商兩代是中國王權的初創時代,夏王和商王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整個華夏世界的政治格局是各自獨立、各自為政的方國體制。西周之所以能從西部小邦而滅掉大邑商,與這種鬆散的方國體制有著密切關系。
西周滅商之後,採取了基於宗法制的分封制,全國領土被分封制聯系在一起,諸侯國家與周天子有著一系列復雜的義務-權利關系,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創制,宗法分封制對周王朝政權的鞏固有著關鍵的作用。作為周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經濟紐帶——井田制,同樣也有利於王權的鞏固。
周公制禮作樂,也是周朝國祚綿長的重要原因。西周初年,周公損益夏商舊制,制定了一整套的西周的禮樂制度,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遵守。禮樂制度是周朝統治的文化基礎,在平民以上的階層都形成了一種文化共識,這種共識無疑有利於加強整個國族對於周王朝統治合法性的認同。
周公及時在東方區域建立政治和軍事存在,為日後的遷都奠定了基礎。西周初年,周公為了防備東方的殷頑民反抗,營建了洛邑,也就是所謂的成周。成周的營建,為周王朝提供了緩沖的餘地,日後,犬戎攻破鎬京,周王室得以東遷,到洛邑繼續延續國祚。
周天子並不強大的王權,使得虛君成為可能,也使得任何一個諸侯不會輕易去篡奪王權。西周初年建立的宗法分封制,各個諸侯國有著很大的自主權,這看上去好像是周天子沒有強力控制能力,但是實際上這種制度恰好有利於政治的穩定。在周天子強大時,他對諸侯國有很大的約束能力。
H. 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和開始的標志
1、土地改革開始於1950年到1952基本完成。
2、開始的標志是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
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
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前,佔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於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後,各解放區為貫徹會議精神,從各級黨、政、軍機關抽調大批人員組成工作組深入農村開展工作。
1947年11月至12月,一個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很快在陝甘寧、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華東等老解放區,東北等半老解放區,以及鄂豫皖、豫皖蘇、豫陝鄂、江漢、桐柏等新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十分重視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於1947年11月重新印發了毛澤東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樣分析階級》和《關於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兩個重要文件。
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猛烈沖擊著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特別是在一億人口的老區和半老區,基本消滅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幾千年來套在農民身上的封建枷鎖,改變了農村舊有的生產關系。
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並由此迸發出難以估量的革命熱情。他們踴躍參軍參戰,擔負巨大的戰爭勤務,並以糧草、被服等物資支援自己的子弟兵。土地改革運動為奪取全國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持。
土地改革的意義: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二)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