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專利知識 > 領土變更的年限最少

領土變更的年限最少

發布時間:2021-07-20 07:55:00

Ⅰ 簡述領土變更的傳統方式

在現代國際法形成之前,國家領土的變更,主要是傳統國際法認為的五種方式,即先佔、時效、添附、割讓和征服。
先佔:一個國家有意識地取得當時不在任何其他國家主權之下的土地的主權的一種佔取行為
先佔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客體必須是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土地。先佔的完成必須實現有效佔領
添附:指土地通過新的形成而增加 這種新的形成可能只是現有國家領土的改變,也可能是現有國家領土的擴大,這是由於添附而自然發生的。添附是原始取得領土的方式,包括自然添附和人工添附。任何國家不得通過改變其本國領土的自然狀態,而使鄰國領土的自然狀態遭受不利
時效: 一國長期的、不間斷和公開地佔有和統治他國部分領土而取得該部分領土的主權
時效並不以「善意」為必要條件,只要這種佔有是長期、不間斷地和公開而穩定的。現今國際法下,時效當然不能作為取得領土的有效依據,時效的概念主要適用於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領土問題
割讓:一國通過條約將其對國家領土的主權轉移給另一國
原則上任何國家都可以把它的部分領土割讓給另一個國家,甚至可以割讓它的全部領土而與另一個國家合並。割讓是以條約為基礎的,有強制性割讓和非強制性割讓兩種
征服:戰爭結束後,征服國將被征服國領土全部或部分加以兼並的行為
只有徵服國在牢固確立了征服之後,並且戰爭狀態已經結束,然後正式兼並了該領土的時候,征服才是取得領土的一種方式

Ⅱ 土地折舊年限是多少

土地折舊年限是50-70年,土地使用權的使用年限:一般在取得權證時開始算起,它使用時間為50-70年。在取得權證時,一般應計入: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房地產企業獲批開發項目後,要將:無形資產-土地使用權;轉到:開發成本-土地成本及拆遷補償費科目核算。

1、折舊公式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1-殘值率)/折舊年限

月折舊額=年折舊額/12

2、土地屬於無形資產,要做攤銷

7、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五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二條所稱無形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

第六十七條無形資產按照直線法計算的攤銷費用,准予扣除。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不得低於10年。作為投資或者受讓的無形資產,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規定或者約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攤銷。

8、攤銷公式

年攤銷額=無形資產價值/攤銷年限

月攤銷額=年攤銷額/12

(2)領土變更的年限最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計提折舊基數

計提折舊基數是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或賬面價值。現行會計制度規定,一般以固定資產的原價作為計提依據,但選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的企業,以固定資產的賬面凈值作為計提依據。

2、折舊年限

折舊年限的長短直接關繫到折舊率的高低,是影響折舊額的關鍵因素。

3、折舊方法

企業應當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我國會計准則中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當符合固定資產准則第十九條的規定。

4、凈殘值

凈殘值,是指預計固定資產清理報廢時可收回的殘值扣除清理費用後的數額。企業應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方式,合理估計固定資產的凈殘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Ⅲ 二戰後歐洲8國的領土變更,誰損失最多

德國,損失了很多領土

Ⅳ 如何理解民族自決領土變更的的方式

民族自決即一個民族通過公投等方式決定該民族及其所世代居住的區域是獨立建國還是以某種方式加入某國,成為其聯邦的一部分或者其他形式的自治區域。比較著名的案例有: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以及土耳其治下各個小國的獨立,波蘭的兩次復國,最近的東帝汶、南奧塞梯和黑山獨立。除了以上分裂的案例外,也有少數建有國家的一族加入一聯邦體的,比如錫金和印度的合並,二戰前奧地利並入德國,德克薩斯共和國並入美國,蘇聯吞並唐努圖瓦。另外還有舉行獨立公投但是結果卻是留在聯邦內的,如魁北克等地曾一度進行是否從加拿大獨立的投票,亞齊地方當局決定在印尼高度自治。
應當注意的是民族自決並非是完全是該國民意的體現,通常伴隨著外部干涉甚至直接的軍事入侵,尤其是第二種情況。比如一戰後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就是在同盟國戰敗的基礎上,而錫金和唐努圖瓦的吞並是在已被軍事佔領的事實下進行的。而國際上界定相關的領土變更是否為民族自決則決定於當地的民意傾向,以及在無外來干涉的情況下當地有無可能實現實質上的自治。比如九一八事變之後,國聯考察團對於偽滿洲國的考察報告就指出,在無日本軍隊的入侵治下,當地並無獨立可能,當地的滿洲人也不支持獨立,於是判定偽滿洲國的成立時非法的,觸發了日本推出國聯。當然這種界定往往受到很多因素左右,公投也可能被操縱,比如二戰後外蒙的獨立公投就未出現一張反對票,懾於蘇聯的壓力,國際社會也未對其提出異議

Ⅳ 求中國領土最後一次變更時間和地點

民國時候蘇聯割去外蒙古,不過現在中國好多島礁都被東亞諸國佔了

Ⅵ 國家領土變更的方式中哪些被廢除了

強制性割讓和征服
前者基於不平等條約,而根據現代普遍公認的原則,不平等條約可予以否認。但另一方面經由國家自願的買賣、贈與領土的行為是合法的。
後者根據聯合國大會1970年通過的《國際法原則宣言》,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而取得之領土不合法

Ⅶ 國際法選擇題

國際強行法的概念
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條:
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就適用本公約而言,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律始得更改之規律。
第64條:
遇有新的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
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一元論和二元論、轉化與並入)
(1)一元論:國際法和國內法屬同一法律體系。
A 國內法優於國際法(已遭拋棄)
國際法的效力來自國家意志,依賴於國內法,是國內法的一部分。
B 國際法優於國內法
典型代表是凱爾森的「金字塔體系」,有其積極一面。
認為任何法律關系都是以個人之間關系為調整對象,否定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主張國內法從屬於國際法,貶低了國家立法主權。
(2)二元論:國際法和國內法是不同的法律體系。前者是主權意志的對內表現,後者是主權意志的集體外在表現。(學界主流)
主要理由:參見教材第23頁。
典型論者:奧本海
(3)評析
A兩者的確是不同的法律體系,誰都不能任意干預誰。
B 兩者又有密切的聯系。國際法需要國內法的配合;國內法在一定條件下服從國際法;一定情況下國際法可以被視為國內法一部分
自衛權行使的基本條件
自衛權是指當國家遭到外來的武力攻擊時,實施單獨或集體的武力抗拒攻擊者,以保衛自身的生存、獨立和安全的權利。
條件限制:
國家遭到實際的武力攻擊(可以理解為外國或類似國家實體的武力攻擊)
2應在安理會採取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的辦法之前
3向安理會報告實施的自衛措施
5還應遵守國際法確定的「必要」和「相稱」原則。武裝自衛既要有合法前提,又要行使得當。必要性:自衛必須是在迫切、壓倒一切的必要時,別無其它選擇,也沒有時間作周密考慮的情況下進行。 相稱性:自衛行為不能有任何不合理或過分的成分,必須遵守必要的限度。

國家管轄權的主要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管轄權通常是指國家對與它有關系的人和物的統治和支配的權利。國家的管轄是國家對其領土及其國民行使主權的具體體現。
一、屬地管轄
國家對其領土范圍內的一切人、物和事享有完全的和排它的管轄權。外國人一旦進入一國領土就立即處於該國管轄之下,享有國家主權豁免和外交特權與豁免者除外。
二、屬人管轄
國家有權對一切具有本國國籍的人實行管轄,而不論其身居何處。國家只有在自己的領土內而不能在他國領土上行使屬人管轄權(有關公民返回或被引渡或有相關財產在本國境內)。屬地管轄與屬人管轄的沖突:一般是後者服從前者,前者是基本的,後者是輔助的。
三、保護性管轄權
國家以保護本國重大利益為基礎對外國人在外國的犯罪進行管轄的權利。國家保護性管轄權是否適用於影響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之外的其它利益的罪行,各國實踐不一。國家保護性管轄權的行使同樣只能在本國主權和管轄范圍內進行。
四、普遍性管轄權
國家根據國際法對於某些特定的極其嚴重的國際罪行實行刑事管轄,無論罪犯的國籍如何,也不論其犯罪地於何處。
只有屬地管轄權和屬人管轄權屬於國家的基本權利,其中屬地管轄權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權利
國家主權豁免

第三章 國家責任
國家責任的概念
當一國從事了違反國際法規則的行為,或者說,違反了自己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時,在國際法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國家責任的主要形式
1)停止不法行為
若一國從事了國際不法行為,不管其後果如何,首先有義務停止這一不法行為,這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實踐中,受害國採取對抗措施等方式往往受到各種限制;而司法賠償程序往往繁瑣冗長。因此,停止不法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還有一類國際不法行為對於受害國來說,其損害性不僅在於其後果,也在於其持續性,因此停止該行為對於受害國尤其重要。
2)賠償
賠償是一個集合概念,包括恢復原狀、補償、道歉、保證不再重犯等各種形式。
注意:國家責任的賠償理論是建立在過錯理論之上的,無過錯則無賠償。受害國若有過錯,賠償程度應作出相應扣除。
A 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是最普遍、最直接引用的一種賠償形式。在停止不法行為之後,一般首先考慮的是恢復原狀。
恢復原狀須受一定限制:
第一,恢復原狀要在事實上可行;
第二,恢復原狀須受國際強行法規則的限制,不得違反公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如不得使用武力強迫等;
第三,基於公平原則,恢復原狀應與受害國的損失成比例,不應使侵害國的負擔成本和受害國的所得利益嚴重不相稱,否則,將有必要考慮其它賠償形式,如賠款等;
第四,恢復原狀不應損害賠償國的政治獨立和經濟穩定;反之,不恢復原狀也不應對受害國造成同樣的影響。
B 補償
如果恢復原狀已經不可能,或者恢復原狀還不足以補償其損失,往往採取補償的形式。補償是對受害國實際遭受的損失給予貨幣補償,一般僅指對損失的補償,不包括懲罰性賠款。
補償一般應用於那些經濟上可以計算的損害,至於是否包括精神和道義上的損害,國際法是不明確的,實踐中一般是賠禮道歉。對於利潤是否要補償以及補償多少的問題,爭議較大。(國際投資法領域)
C 道歉
第一,行為國向受害國賠禮道歉,可以是口頭或書面的或其它方式。
第二,象徵性賠款。不以實際損失為依據,道義意義大於經濟意義。
第三,對於本國政府官員的過失或犯罪行為,所屬國還有義務採取內部紀律措施或司法措施。道歉的限制條件:不得有損於道歉國的尊嚴。
D 保證不再重犯
主要是針對比較嚴重的國際不法行為,即國際犯罪。客觀上存在重犯的可能性時,受害國有權提出此種要求。
有些情況下,受害國會要求行為國採取某種特定行動加以預防,例如行為國擔保受害國以後的某種權利,或行為國向其官員發出特定指示,或行為國通過新的立法,等等。
國家責任的免除情形
國家責任的基礎是行為違反國際法並給他國利益造成損害。但是在一些情況下,有時一國的行為從表面上看不符合有關國際法規則,可是由於某種客觀原因或條件,其行為的不法性被排除,有關的國家責任也得到免除
A 同意
一國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國實行某個與其所負國際義務不符的特定行為,但該行為不得逾越該項同意的范圍。
同意必須明示、合法、有效,不得違背國際法基本原則或強行法規則或違背國家真實意志。
B 對抗措施與自衛行為
指一國針對他國所犯國際不法行為而不得不採取的某種不符合自己對他國原已承擔的國際義務的對應行為。前者針對非武力措施,後者針對武力措施。
對抗措施與自衛行為應是國際法所允許的合法行為,並須有針對性而且適度。
C 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一國由於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者由於該國無力控制和無法預料的外界偶然事件而在實際上無法履行該國所承擔的國際義務,或者在事實上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為違反了國際法的有關規則。
如果有關意外情況是由於行為國本身的行為造成或引起的,這個例外就不能適用。
D 危難和緊急狀態
危難指代表國家執行公務的機關或個人,在遭遇極端危難的情況下,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監護的人的生命,作為唯一的選擇,不得已而作出違反本國國際義務的行為。(與國內法中的緊急避險相類似)
緊急狀態指一國在本身遭遇嚴重危及本國的國家生存或根本利益的緊急情況下,為了應付或消除這種嚴重緊急狀況而採取必要行為。(克減人權義務、國家債務情形等)
適用緊急狀態必須滿足的條件:
第一,有關行為是該國為了保護其根本利益,以抗拒眼前一個重大危害而採取的;
第二,有關行為對於享受有關權利的其它國家來說,不會產生根本利益的危害。
不得援引緊急狀態規則的情形:
第一,有關的國際法義務是國際強行法規則,無論何種情況皆不得違反;
第二,規定有關義務的條約明確規定締約方不得援引緊急狀態作為不履行條約義務的理由;
第三,所謂的「緊急狀態」是當事國本身的行為造成。
用盡當地救濟原則
一國侵犯了外國及其國民的利益,該國有義務向外國人提供本國行政和司法救濟的保障,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在內。只有在用盡當地行政和司法救濟之後,受害國才能將未解決的爭端提交國際司法機構或國際仲裁或行使外交保護權。這方面的司法實踐歷史悠久。國際法院認為這是一項業已確立的國際習慣法規則。

第四章 國家領土
國家領土的組成部分
領土的組成部分:領陸、領水、領陸和領水之下的底土、領陸和領水之上的領空。(立體概念、固定性)
領陸是領土的最基本部分,指國家疆界以內的全部陸地。包括其大陸領土和所屬島嶼。
領水包括內水和領海。內水包括一國境內的河流、湖泊、運河、港口、內海灣、內海峽等,以及一國領海基線之內的海域。內水的法律地位和領陸相同。領海指一國領海基線之外受國家主權支配和管轄的海水區域。

國家領土的主要取得和變更方式
(1 )先佔
先佔是一國有意識的取得當時不在任何其它國家主權之下的土地的一種佔取行為。
先佔的主體:國家。
先佔的客體:無主土地。
先佔的行為:國家行為。
先佔的兩個要素:佔領和行政管理。
先佔與發現的區別。
(2)添附
添附:土地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作用發生增加而擴大了原有的領土。
自然原因:例如沉積三角洲。
人為原因:例如圍海造田。
(3)時效
一國對他國領土進行長期佔有之後,在很長時間內他國對此並不提出抗議和反對,或雖然有過抗議和反對,但已經停止此種抗議和反對,從而使該國對他國領土的佔有不再受干擾,佔有現狀逐漸符合國際秩序的一種領土取得的行為,而不論當初取得他國土地的行為是否合法或善意(與民法中的時效取得不同)。
國際法上的時效取得的時間也不確定,取決於個案情況。
國際司法實踐和學界對於時效取得是否存在是有爭議的。
(4)割讓
割讓指一國將其對國家領土的主權移轉於另一國。分強制性割讓和非強制性割讓兩種。一國割讓土地須受國內憲法的制約。另外,水域如果沒有土地伴隨是不能割讓的。非強制割讓:買賣,贈與,交換。
(5)征服
國家使用武力佔領他國領土的全部或部分,在戰爭結束後將該領土加以兼並的一種領土取得方式。 現代國際法已經摒棄。
(6)民族自決
作為國際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一戰之後初露頭角,二戰後進入高峰。
方式:武裝斗爭爭取獨立;當地居民投票。
聯合國在民族自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有關民族自決的決議;1960年《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主持一些地區的公民投票和選舉等。民族自決的法律原則運用於領土主權的取得和變更是一項重要創新,因為在傳統國際法上,領土總是與國家的概念相聯系。
保持佔有原則
第五章 國際海洋法
領海基線
測算沿海國領海和其它管轄海域寬度的起算線。基線向海一側是領海,向岸一側是內水。
毗連區
指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沿海國對某些事項行使必要的管制,包括(1)防止在其領陸或領海內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或衛生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和規章;(2)懲治在其領土內違反上述法律法規的行為。
寬度:不得超過基線外24海里。
沿海國在毗連區內享有對以上特定事項的管轄權,而不是主權。管轄范圍不包括毗連區上空。
專屬經濟區
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一個區域,其寬度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不應超過200海里,沿海國在此區域內享有對其中的自然資源的專屬權利及管轄權。

大陸架
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的距離。
公海
公海指不包括在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或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內的全部海域。
無害通過權
無害通過權不包括飛機。通過應持續不停迅速進行,除非不可抗力或救助行為。無害指不損害沿海國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沿海國有權制定有關無害通過的法律法規,為航行安全和方便可以指定海道,並有義務告知領海內的對航行有危險的情況。
平行開發制
「平行開發制」:申請者須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交兩塊礦區,供管理局選擇,一塊作為管理局保留區,留給企業部開發,或者同發展中國家聯合開發;一塊則作為合同區。
領海的法律地位以及沿海國和其它國家的權利與義務
領海基線以外的一帶海域。
領海寬度的爭論:從「大炮射程說」到12海里制度的確立。
沿海國在領海內的權利和義務:
第一,沿海國的主權及於領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外國飛機未經許可不得飛越領海上空;
第二,沿海國對領海享有屬地管轄權,包括刑事管轄權和民事管轄權(享有豁免權者除外);
第三,沿海國對其領海內的一切資源享有主權;
第四,沿海國有權制定和頒布領海內航行、衛生、緝私、移民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第五,外國船舶享有無害通過權。
專屬經濟區的法律地位以及沿海國和其它國家的權利與義務
沿海國的主要權利和義務:
第一,勘探、開發、養護、管理海床、底土、上覆水域包括上空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的主權權利;
第二,對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研活動、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等事項有管轄權。
其它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公海制度的明顯痕跡):
航行飛越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它國際合法用途。
公海制度只要與專屬經濟區制度不相沖突,仍適用於專屬經濟區水域。
大陸架的法律地位以及沿海國和其它國家的權利與義務
大陸架的法律地位
沿海國享有勘探和開發大陸架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
第一,開發自然資源;
第二,有權建造或授權建造、使用、管理人工島嶼、設施等,並有專屬管轄權;
第三,在200海里以內大陸架上授權和管理鑽探的權利;
其他國家的權利:
第一,在大陸架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航行飛越的權利;
第二,在大陸架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但路線須經沿海國同意。
大陸架上覆水域和上空的法律地位:
專屬經濟區制度確立後,適用專屬經濟區制度,「外大陸架」的上覆水域和上空適用公海制度。
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制度的異同
兩者的聯系:
200海里以內的重疊區域。公約為沿海國規定的權利重疊。公約規定關於海床和底土的權利以大陸架部分的規定為准。
兩者的區別:
第一,權利依據不同。專屬經濟區權利需要沿海國正式宣布,大陸架權利則是固有的,不需要象徵性宣布或佔領。
第二,空間范圍不同。「200海里」對於一個是最大寬度,對於另一個是最小寬度。
第三,權利范圍不同。專屬經濟區權利包括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大陸架權利僅針對非生物資源。
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概念
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國際海底區域」內資源的一切權利屬於全人類,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行使。區域內活動應為全人類利益而進行,向所有國家開放。

第六章 國際法上的居民
國籍
國籍是指個人屬於某一國的國民(或公民)的法律資格。國籍表明一個人與其本國的一種法律聯系。基於這種聯系,他接受該國的法律管轄,享有和承擔該國法律為本國人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這種法律聯系也是一國對本國國民實行外交保護的法律依據。
國籍的主要取得和喪失方式
國籍的取得
1. 因出生而取得國籍。取得國籍的最主要方式。
出生地主義:依出生地定國籍。常見於一些歷史上大量吸收外來移民的國家。
血統主義:一個人的父母國籍決定他的國籍。又分為雙系血統主義和單系血統主義。前者指父母的國籍對子女國籍均有影響,後者指僅以父親的國籍決定子女的國籍。目前多數國家傾向於雙系血統主義。
混合主義:將出生地主義和血統主義相結合,或以前者為主,或以後者為主,或兩者平衡。絕大多數國家採用混合主義。
2. 因加入取得國籍
根據本人的意志或某種事實,並在具備入籍國立法所規定的某些條件之後取得該國國籍。《世界人權宣言》第15條第2款:「任何人的國籍不得任意剝奪,亦不得否定其改變國籍的權利。」但實踐中,改變國籍顯然要受到各國國內法的限制。
(1)申請入籍。經過自願申請是前提;一般須具備一定條件:如年齡、居住期限、文化程度、財產狀況、行為能力、宗教和政治信仰等。
主管機關審查批准;
效忠宣誓手續。
(2)由於婚姻而入籍
一國公民因與另一國公民結婚而取得新國籍。常見於歷史上的妻隨夫籍。現代各國基於男女平等和婦女國籍獨立的原則,一般規定婚姻並不影響國籍。
(3)由於收養而入籍
一國公民收養另一國的或無國籍的兒童,使被收養者取得收養者的國籍。各國立法並不一致。 (4)其它情況
如對非婚生子女的認領或准正、領土轉移、取得住所等。

3. 國籍的喪失
國籍喪失與國籍取得有密切的聯系。取得國籍的幾種方式都有可能伴隨國籍的喪失。自願喪失:申請退出或多國籍人進行選擇。非自願喪失:由於申請加入、婚姻、收養等方式喪失原有國籍,或被原國籍國剝奪。
中國國籍法的基本原則
1980年《國籍法》的幾項原則:
(1)兼采血統主義和出生地主義處理出生國籍問題;
(2)不承認雙重國籍;
(3)減少無國籍人;
(4)不以任何理由剝奪本國公民的國籍。
外國人的待遇的主要類型
1. 國民待遇
一國給予外國人與本國國民在同樣條件下同樣的待遇。國民待遇的法律淵源:國內立法、雙邊條約、多邊條約。國民待遇一般在互惠的基礎上在特定方面給予,一般不包括政治權利。國民待遇的范圍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兩方面。
2. 最惠國待遇
指給予某外國的個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於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個人或法人的待遇。最惠國待遇不是國際習慣法規則,而是需要條約的具體約定。目前,國際條約普遍採用互惠的、無條件的、有限制的最惠國待遇。
3. 差別待遇
包括「超國民待遇」和「次國民待遇」。另一種情況是對不同國家的外國人給予差別待遇,但不得基於種族、民族、性別來給予差別待遇。
最惠國待遇
指給予某外國的個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於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個人或法人的待遇。最惠國待遇不是國際習慣法規則,而是需要條約的具體約定。目前,國際條約普遍採用互惠的、無條件的、有限制的最惠國待遇。
國民待遇
一國給予外國人與本國國民在同樣條件下同樣的待遇。國民待遇的法律淵源:國內立法、雙邊條約、多邊條約。國民待遇一般在互惠的基礎上在特定方面給予,一般不包括政治權利。國民待遇的范圍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兩方面。
引渡
引渡是指一國把在本國境內而被他國追捕、通緝或判刑的人,根據有關國家的請求移交給請求國審判或處罰。
庇護
一國對於在其本國受追訴並進入其國境的外國人,可以依據屬地優越權給予政治庇護。除非庇護國將其引渡,該外國人便可以不受本國懲罰。
國際引渡實踐的主要原則
1.政治犯不引渡
最先規定於1793年的法國憲法,18世紀末期以後逐漸形成。由於各國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各國對「政治犯」的定義和認識存在極大差別,國際法上並無統一標准。被請求國可以自行判斷。為防止這一原則被濫用,一些國際文件和雙邊條約將一些罪行排除在此原則的適用范圍之外,例如戰爭罪、反人類罪、滅絕種族罪、劫機、販毒等。
2. 本國公民不引渡
大多數國家基於維護本國的屬人管轄權,均不允許向外國引渡本國國民,而由本國自行懲治。
3. 雙重審查制
請求國與被請求國雙方在提出引渡請求或決定給予引渡協助時,都需要先經司法當局進行審查,再由行政當局審查,綜合考慮國家主權、條約義務和對等原則後作出最後決定。
4.相同原則
按照一般國家實踐,構成引渡理由的必須是請求國與被請求國雙方的法律都認為是犯罪的行為,而且這種罪行必須能達到判處若干年有期徒刑之上的程度。
5. 罪行特定原則
此原則要求引渡請求國將某人引渡回國後,只能就作為引渡理由的罪行對其進行審判或處罰,不得就引渡理由之外的其它罪行進行審判或處罰,或再引渡給第三國。
雙重審查制
請求國與被請求國雙方在提出引渡請求或決定給予引渡協助時,都需要先經司法當局進行審查,再由行政當局審查,綜合考慮國家主權、條約義務和對等原則後作出最後決定。

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
《憲章》第二條。
(1)會員國主權平等;
(2)善意履行憲章義務;
(3)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4)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
(5)會員國對聯合國依憲章採取的行動有義務合作,並不得協助正在被聯合國採取防止行動或強制行動的國家;
(6)在維持和平與安全的必要范圍內,確保非會員國遵行上述原則;
(7)除強制行動外,聯合國不得干涉會員國內政。
聯合國的主要機關
1. 聯合國大會
由聯合國全體會員國組成。是一個審議和建議機關,帶有世界議會色彩的國際論壇。通常不能強迫一國採取某種行動,而以建議形式表達國際輿論,發揮重要影響。大會實行一國一票原則,程序性問題以出席並參加投票的會員國的簡單多數通過決議,重要問題則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2. 安全理事會
負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並唯一有權採取行動的機關,在聯合國六個主要機關中佔有首要的政治地位。安理會可以採取非武力和武力的強制措施以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安理會由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後者由大會選出,任期兩年。
「大國一致」原則。
3. 經濟與社會理事會
經社理事會在大會權力之下指導和協調聯合國經濟、社會、人權和文化活動。54個理事國由大會選舉產生,任期三年。理事會每年舉行兩屆會議,以簡單多數表決。
4. 託管理事會
在大會權力之下監督管理國對託管地的管理,增進託管領土逐漸趨向自治或獨立。隨著託管領土逐漸獨立和自治,該機構已逐漸失去意義。
5.國際法院
聯合國的司法機關,根據《國際法院規約》成立,管轄國家之間的案件,並對大會提交的法律問題有咨詢管轄權。
6.秘書處
管理聯合國組織日常事務的常設性國際工作人員班子,由秘書長和其它國際公務員組成,他們對聯合國負責,為聯合國工作,不得尋求和接受任何政府或聯合國當局以外的任何當局的指示。
秘書長是聯合國的行政首長,由大會根據安理會的推薦任命,任期五年。
秘書長的特別職責:將任何可能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事項提交安理會注意。

Ⅷ 國際法多選題請教

單一國:是由若干行政區域構成的統一主權的國家.它實行統一的中央集權,全國擁有統一的憲法、統一的國籍和統一的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在國家內部劃分行政區域,各行政區域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在對外關繫上,中央政府到表國家行使外交權。
復合國:指由兩個以上的國家組成的國家聯合體。分類為聯邦、邦聯、身合國、政合國。是一種國家聯合形式。
其中,
1. 邦聯制國家邦聯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不是單一的國際法主體。歷史上的邦聯主要有:⑴北美13州剛獨立時(1781——1789);⑵1815——1848年的瑞士同盟;⑶1820——1860年的德意志聯盟;⑷1819年以前的奧地利與匈牙利的聯盟。現在的邦聯有獨聯體(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以英國、法國、德國為首的歐共體。
2. 聯邦制國家,即聯合組成的國家,是指由幾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政治實體組成的統一國家,是單一的國際法主體。如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士、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等。其中美國、德國最為典型。

17. 下列屬於復合國的國家有( ACD )

A. 美國
B. 中國

C. 德國
D. 前蘇聯
18. 現代國際法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ABC )

A. 國際法主體的增加

B. 國際法調整對象和范圍的擴大

C. 國際法的領域和內容的新變化

D. 國際法的全面系統編纂
19. 現代領土變更的新方式包括( CD )。

A. 時效
B. 添附

C. 全民投票
D. 恢復領土主權
20. 下列屬於單一制國家的有(C ).

A. 美國
B. 前蘇聯

C. 中國
D. 俄羅斯

Ⅸ 單選40:下列選項中,屬於現代國際法上的領土變更新方式的有

A.全民投票
領土變更的方式有:交換領土、全民投票和收復失地。

Ⅹ 全民公決作為一種領土變更的方式,其合法性主要取決於

D.當地居民的意志能否自由地表達

閱讀全文

與領土變更的年限最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