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所得稅滯納金怎麼算
滯納金=滯納稅款×滯納天數×滯納金加收率(0.05%)。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條:“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企業所得稅滯納金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算?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做好2008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的通知》(國稅函[2009]55號)第三條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征管問題規定:“對新稅法實施以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有關管理性、程序性文件,凡不違背新稅法規定原則,在沒有制定新的規定前,可以繼續參照執行;對新稅法實施以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有關的政策性文件,應以新稅法以及新稅法實施後發布的相關規章、規范性文件為准。”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檢查處罰起始日期的批復》(國稅函[1998]63號)規定:“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有關規定,納稅人應按照規定期限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對年度企業所得稅的檢查,宜在納稅人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表之後進行。這種檢查(包括匯算清繳期間的檢查和匯算清繳結束後的檢查)查補的稅款,其滯納金應從匯算清繳結束的次日起計算加收,罰款及其他法律責任,應按征管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未按期預繳所得稅加收滯納金問題的批復》(國稅函發[1995]593號)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二十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對納稅人未按規定的繳庫期限預繳所得稅的,應視同滯納行為處理,除責令其限期繳納稅款外,同時按規定加收滯納金。”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並匯算清繳,並結清應繳應退稅款。”
據此,企業所得稅是按年度匯算清繳,在匯算清繳期內補申報稅款不屬於發生滯納稅款行為,不需要計算滯納金。但如果預繳期間少預繳的稅收,按照規定需要計算滯納金。
企業所得稅的滯納金計入什麼科目?
企業所得稅的滯納金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
借:營業外支出—稅收滯納金
貸:銀行存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加收滯納金的起止時間,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稅款繳納期限屆滿次日起至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實際繳納或者解繳稅款之日止。
(假日包括在內)滯納金的計算方法是:應納滯納金=滯納稅款×滯納天數×0.5‰
環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所得稅滯納金怎麼算? ]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Ⅱ 個人所得稅滯納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九條 ......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征,由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義務人在次月七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
因此,關鍵是這筆獎金到底是在哪一個月發放的。簡單來說,哪一個自然月發放就屬於哪一個月的應納稅所得,順推緊接著的下個月的第15日就是納稅期限,從第16天開始計滯納金。
舉例來講,你公司在09年11月22日發放08年度獎金,則09年12月15日是納稅最後限期,第16日是起計滯納金之日。
以上是根據稅法理論上的說法。但是,根據實操經驗,稅局的系統中是根據你填的所屬期來計滯納金的。所以,你填了「稅款的所屬期是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系統自動計算了300多天的滯納金。這種情況下,你要與專管員全面溝通,說明根據稅法及精神,這個年終獎稅款所屬期應為實際發放當月,稅局有可能要幫你在系統後台操作的,或允許你直接在系統填所屬期為發放當月。
Ⅲ 企業所得稅滯納金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算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做好2008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的通知》(國稅函[2009]55號)第三條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征管問題規定:「對新稅法實施以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有關管理性、程序性文件,凡不違背新稅法規定原則,在沒有制定新的規定前,可以繼續參照執行;對新稅法實施以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企業所得稅有關的政策性文件,應以新稅法以及新稅法實施後發布的相關規章、規范性文件為准。」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檢查處罰起始日期的批復》(國稅函[1998]63號)規定:「根據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有關規定,納稅人應按照規定期限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對年度企業所得稅的檢查,宜在納稅人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表之後進行。這種檢查(包括匯算清繳期間的檢查和匯算清繳結束後的檢查)查補的稅款,其滯納金應從匯算清繳結束的次日起計算加收,罰款及其他法律責任,應按征管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未按期預繳所得稅加收滯納金問題的批復》(國稅函發[1995]593號)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二十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對納稅人未按規定的繳庫期限預繳所得稅的,應視同滯納行為處理,除責令其限期繳納稅款外,同時按規定加收滯納金。」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並匯算清繳,並結清應繳應退稅款。」
據此,企業所得稅是按年度匯算清繳,在匯算清繳期內補申報稅款不屬於發生滯納稅款行為,不需要計算滯納金。但如果預繳期間少預繳的稅收,按照規定需要計算滯納金。
Ⅳ 企業所得稅滯納金
自查在全國各地都在進行,你上報是繳納增值稅還是企業所得稅啊,如果單是增值稅,他就還得補所得稅,我們這里是不收滯納金的,你那具體要請教當地稅務部門了.
Ⅳ 補交個人所得稅的滯納金如何計算
計算公式:滯納金=滯納稅款×滯納天數×滯納金加收率(0.5‰)
Ⅵ 滯納金的計算期限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回若干具體答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3〕47號)文件的規定:「對納稅人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期限或者未按照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繳納的稅款,滯納金的計算從納稅人應繳納稅款的期限屆滿之次日起至實際繳納稅款之日止。」
Ⅶ 企業所得稅滯納金處罰是多少比例
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根據《征管法》規定,所有稅款滯納金比例都是一樣的,並沒有區分企業所得稅或其他稅種的稅款。
《征管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可見,《征管法》對加收滯納金的范圍僅指稅款,未按規定期限繳納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防洪保安資金、文化事業建設費、殘疾人保障基金等依法由稅務局徵收、代征的費,不能加收滯納金。
根據現行所得稅政策規定,企業所得稅分月或者分季預繳。企業應當自月份或者季度終了之日起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預繳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預繳稅款。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之日起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並匯算清繳,結清應繳應退稅款。
由於企業所得稅的特殊性,實際工作中對於「預繳」和「結清應繳應退稅款」兩個期限難於把握,理解不一,所以,國家稅務總局國稅函[1998]63號文件明確規定:
「對年度企業所得稅的檢查,宜在納稅人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表之後進行。這種檢查(包括匯算清繳期間的檢查和匯算清繳結束後的檢查)查補的稅款,其滯納金應從匯算清繳結束的次日起計算加收,罰款及其他法律責任,應按征管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因此,現行所得稅政策下,納稅人滯納企業所得稅,應從年度結束後那個年度的 6月1日起開始加收滯納金。
Ⅷ 企業所得稅滯納金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根據2001年5月1日實施的《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滯納金按天數計算,也就是每天按未繳稅款金額的萬分之五計算。用公式表示:滯納金=未繳稅款金額*0.05%*滯納稅款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條: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2、 在實際稅收管理中,對於企業自查中,所補繳的稅款同時也需要繳納滯納金。如《安徽省國稅稽查系統稅務檢查查前告知及納稅人自查自糾辦法(試行)》第七條 對自查確認的應補稅款,由納稅人在自查期滿後3個工作日內,自行向主管國稅機關申報繳納並按規定計算繳納滯納金,同時向主管國稅局稽查局報送自查情況報告、《分稅種分年度自查情況統計表》及相關完稅憑證復印件。
綜上所述,企業所得稅就是企業在達到國家的一定盈利標准後應該繳納的稅款,和其他的稅收差不多,只不過它的范圍比公司的要大的多。而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就是有扣繳義務的人進行的倒扣代繳義務,若是不按時履行將要繳納一定的滯納金。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
國務院令[1993]137號
第七條
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項目不得扣除:
(一)資本性支出;
(二)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
(三)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四)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和罰款;
(五)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六)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
(七)各種贊助支出;
(八)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
第八條
對下列納稅人,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企業,需要照顧和鼓勵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實行定期減稅或者免稅;
(二)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給予減稅或者免稅的企業,依照規定執行。
第九條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其財務、會計處理辦法同國家有關稅收的規定有抵觸的,應當依照國家有關稅收的規定計算納稅。
第十條
納稅人與其關聯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應當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價款、費用,而減少其應納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進行合理調整。
第十一條
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納稅年度的所得不足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延續彌補期最長不得超過五年。
第十二條
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款,准予在匯總納稅時,從其應納稅額中扣除,但是扣除額不得超過其境外所得依照本條例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
第十三條
納稅人依法進行清算時,其清算終了後的清算所得,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
第十四條
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企業所得稅由納稅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繳納。
第十五條
繳納企業所得稅,按年計算,分月或者分季預繳。月份或者季度終了後十五日內預繳,年度終了後四個月內匯算清繳,多退少補。
第十六條
納稅人應當在月份或者季度終了後十五日內,向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會計報表和預繳所得稅申報表;年度終了後四十五日內,向其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會計決算報表和所得稅申報表。
第十七條
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及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
金融、保險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依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九條
本條例由財政部負責解釋,實施細則由財政部制定。
第二十條
本條例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國務院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八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營企業所得稅條例(草案)》和《國營企業調節稅徵收辦法》、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一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集體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五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同時廢止;國務院有關國有企業承包企業所得稅的辦法同時停止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