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貿易中索賠期限是如何規定的
在國際貿易合同中,交易雙方一般是通過檢驗條款和索賠條款明確規專定索賠期限的。在索賠屬期限內,買方才可就品質、數量、包裝等與合同規定不相符合之處向賣方索賠。另外,對於某些商品,特別是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和使用後才能發現質量和性能方面問題的商品,合同中還規定有品質保證期。這里的品質保證期是指,買方接受賣方提交的貨物後,在保存和使用期發生質量問題向賣方提賠的期限。索賠期限以及品質保證期的長短,一般都由合同雙方根據商品特點、運輸方式和驗收條件協商確定。此外,索賠時效(索賠期和品質保證期)應正確選定起算日期,通常應訂為「貨到目的地卸完之日起」或「貨到買方最終目的地之日起」,而不是「從進口之日起」或「到岸之日起」,更不能是從「發運之日起」。
在合同約定了索賠期的情況下,買方應抓緊檢驗驗收,一旦發現貨物有不符合合同規定的情況,因立即請檢驗機關復驗出證,並嚴格按約定的期限提賠。而在對貨物訂有品質保證期的情形下,只要所出現的質量問題是出在保證期內,買方都可向賣方索賠。
⑵ 根據有關規定的解釋,向船方索賠的時效,規定為自貨物卸船之日起多長時間
向船方索賠是一年內 向保險公司索賠時兩年內 中國海商法規定,「就海上貨物運輸向承運人要求賠償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一年,自承運人交付或者應當交付貨物之日起計算
⑶ 進口商向賣方索賠時要注意哪些事項
一是製作索賠證據。首先制定索賠清單,隨附商檢部門的檢驗證書、發票、裝箱單、提單副本。其次,根據不同的索賠對象,另附不同的證明文件,向賣方索賠時,應在索賠證件中提出確切的根據或理由。
二是計算索賠金額。根據國際貿易慣例,買方向賣方索賠的金額應與因賣方違約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相等,除受損商品的價值外,有關的費用也可提出,如商品檢驗費、裝卸費、倉租費、合理的預期利潤等也應計入索賠金額。
三是索賠期限。索賠應在合同規定的索賠有效期內提出,過期無效。如果商檢工作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可向對方要求延長索賠期限。《公約》規定,買方向賣方行使索賠權的最長期限是自其實際收到貨物起不超過2年,我國規定為4年。
⑷ 國際貿易 索賠期限
有2年和4年的
⑸ 保險法關於產品責任險的保險期限是否有規定
(一)產品責任保險的保險標的。產品責任保險承保的產品責任既包括以合同為基礎和承保條件的產品合同責任,也包括不受合同關系限制的產品侵權責任。只要產品生產者或銷售者因生產或銷售的產品有缺陷致使消費者或使用者遭受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無論消費者與生產者或銷售者之間是否具有合同關系,都可以就其所受損害提出賠償請求。
(二)產品責任保險的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生產商、出口商、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及修理商等一切可能對產品事故造成的損害負有賠償責任的人,都具有可保利益,都可以投保產品責任險。根據具體情況需要,可以由他們中間的任何一人投保,也可以由他們中間的幾個人或全體聯名投保。產品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除投保人本身外,經投保人申請,保險公司同意後,可以將其他有關方也作為被保險人,必要時必須加費,並規定對各被保險人之間的責任互不追償。但在各關系方中,製造商應承擔最大風險。除非其他有關方已將產品重新裝配、改裝、修理、改換包裝或使用說明書,並因此引起產品事故,應由該有關方負責外,凡產品原有缺陷引起的問題,最後都要追溯至製造商負責。
(三)產品責任保險的承保基礎。產品責任保險的承保基礎多為期內索賠式,即以索賠提出的時間是否在保單有效期內作為確定保險人承擔責任的基礎。
(四)產品責任保險的賠償。在產品責任保險保單中,通常規定兩項賠償限額,即每次事故的賠償限額和保單累計的賠償限額;同時,每項賠償限額還可以分別劃分為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分項賠償限額。
⑹ 產品出口商檢要哪些程序啊
如何辦理進出口商品檢驗?辦理進出口商品檢驗,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關於出口商品的檢驗,其程序如下:
1、商檢機構受理報驗。首先由報驗人填寫「出口檢驗申請書」,並提供有關的單證和資料,如外貿合同、
信用證、廠檢結果單正本等,商檢機構在審查上述單證符合要求後,受理該批商品的報驗;如發現有不合要求者,可要求申請人補充或修改有關條款。
2、抽樣。由商檢機構派員主持進行,根據不同的貨物形態,採取隨機取樣方式抽取樣品。報驗人應提供存貨地點情況,並配合商檢人員做好抽樣工作。
3、檢驗。檢驗部門可以使用從感宮到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等各種技術手段,對出口商品進行檢驗,檢驗的形式有商檢自驗、共同檢驗、駐廠檢驗和產地檢驗。
4、簽發證書。商檢機構對檢驗合格的商品簽發檢驗證書,或在「出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放行章。出口企業在取得檢驗證書或放行通知單後,在規定的有效期內報運出口。根據進口商品登記規定,進口商品的檢驗分兩大類。
一類是列入《種類表》和合同規定由我國商檢機構檢驗出證的進口商品。進口商品到貨後,由收貨、用貨或其代理接運部門立即向口岸商檢機構報驗,填寫進口貨物檢驗申請書,並提供合同、發票、提單、裝箱單等有關資料和單證,檢驗機構接到報驗後,對該批貨物進行檢驗,合格後,在進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印章,海關據此放行。
另一類是不屬上一類的進口商品,由收貨、用貨或代理接運部門所在地區的商檢機構申報進口商品檢驗,自行檢驗或由商檢機構檢驗,自行檢驗須在索賠期內將檢驗結果報送商檢機構,若檢驗不合格應及時向商檢機構申請復驗並出證,以便向外商提出索賠。
一、報驗。分下列幾種情況:
(1)在口岸,對列入國家商檢部門進出口商檢種類表的進口商品報驗,由口岸外運公司或收、用貨部門持貨運單據和《進口貨物報關單》向口岸商檢機構申請辦理報驗,由口岸商檢機構予以審核、編號登記並在《進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已接受報驗」印章,申請人憑以向海關辦理進口報關,海關憑國家商檢機構「已接受報驗」印章驗關放行,准予卸貨。
(2)在貨到目的地,對列入「種類表」的進口商品報驗。由報驗單位填寫《進口商品檢驗申請單》,然後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報驗。報驗時應隨附下列單據或證件:
(a)對外貿易成交合同(副本);
(b)國外商業發票;
(c)裝箱清單;
(d)提單;
(e)進口貨物通知書。
如果申請檢驗品質、規格,還須提供國外品質證書、使用說明書及有關標准和技術資料;憑樣成交的,須提供成交小樣;如需申請殘損鑒定的,須提供《貨物殘損報告單》或鐵路商務記錄等有關單證;如需申請數量、重量鑒定的,還須提交發貨人提供的重量明細單、理貨清單。上述單證是檢驗、鑒定和判斷責任方的依據。
(3)未列入「種類表」的進口商品,由收、用貨部門自行組織檢驗,並將檢驗結果告知當地商檢機構。加發現質量、數量等問題,應保持現狀,並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報驗。
二、檢驗、出證。商檢機構受理上述報驗申請後,進行檢驗、出證。並在對外貿易合同約定的索賠期限內檢驗完畢。經檢驗合格的,簽發《檢驗情況通知單》;不合格的,簽發《檢驗證書》,由收、用貨部門送訂貨公司辦理對外索賠。以進口設備為例,步驟如下:
(1)驗收准備:督促收、用貨單位做好驗收准備,主要包括成立指揮,運輸、驗收、安裝調試、檔案、保衛等工作內容的臨時驗收小組,收集、翻譯進口設備的各種資料;熟悉資料,擬定驗收方案;培訓驗收人員;落實貨物堆放場地;有國外廠商技術人員共同驗收、安裝調試的,還要做好接待准備。
(2)拆箱檢驗。在拆箱前,先要查看包裝標志與合同、提單是否相符,再查看外包裝是否完好,有無破損、水漬、油污等。如發現問題,在詳細記載、拍攝照片及收存受損實物後,立即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鑒定,必要時請保險公司人員到場。如未發現問題,則可開箱進一步查看設備,零部件的裝載,內包裝是否完好;根據裝箱單核對數量,查看外觀有無銹損。如發現問題,按上述辦法辦理。
〖說明〗
1.進口商品規定有索賠期限,故檢驗工作必須在合同規定的索賠期限內進行。收、用貨部門向商檢機構申請報驗,應考慮商檢機構檢驗、出證的時間。如在檢驗中發現質量問題,並估計在索賠有效期內不能完成檢驗、鑒定的,收、用貨部門應及時與訂貨公司聯系,對外辦理延長索賠期或保留索賠權。超過索賠期限而又未提供延長索賠期或保留索賠權依據的,商檢機構有權拒絕受理檢驗。
2.一般進口設備在合同中均訂有品質保證條款。在品質保證期內,發現非操作、保養、維修不當而造成的質量問題,可申請商檢機構復驗。
3.進口商品在口岸卸貨時,發現商品殘損或數量短少,口岸外運公司或收、用貨部門應向口岸商檢機構申請報驗並給予鑒定、簽證。在口岸檢驗、鑒定有困難的,由口岸商檢機構辦理易地檢驗手續,由收、用貨部門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辦理檢驗、鑒定、簽證。沒有辦理易地檢驗手續的,當地商檢機構一般不予受理檢驗。
4.進口商品合同中規定由售方來我國共同檢驗,或在到貨後發現問題確屬售方責任、需經售方派人會同檢驗的,一定要在合同規定的檢驗地檢驗。
5.進口機動車輛的使用者,在辦理行車執照前,先進行驗收,並向當地商檢機構辦理進口機動車輛登檢手續。經登檢後,發給《進口機動車輛檢驗通知單》,憑此向交通監理部門辦理行車執照。
6.重要的進口商品和大型的成套設備,收貨人依據對外貿易合同約定,在出口國裝運前進行預驗、監造或者監裝,商檢機構可派出檢驗人員參加。
《公約》等規定的買方檢驗權。是一種法定的檢驗權,它服從於合同的約定,買賣雙方通常都在合同中對如何行使檢驗權的問題作出規定,即規定檢驗的時間和地點、主要有以下五種做法:
一、在出口國產地檢驗。發貨前,由賣方檢驗人員會同買方檢驗人員對貨物進行檢驗,賣方只對商品離開產地前的品質負責。離產地後運輸途中的風險,由買方負責。
二、在裝運港(地)檢驗。貨物在裝運前或裝運時由雙方約定的商檢機構檢驗,並出具檢驗證明,作為確認交貨品質和數量的依據,這種規定,稱為以「離岸品質和離岸數量」為准。
三、目的港(地)檢驗。貨物在目的港(地)卸貨後,由雙方約定的商檢機構檢驗,並出具檢驗證明,作為確認交貨品質和數量的依據,這種規定,稱為以「到岸品質和到岸數量」為准。
四、買方營業處所或用戶所在地檢驗。對於那些密封包裝、精密復雜的商品。不宜在使用前拆包檢驗,或需要安裝調試後才能檢驗的產品,可將檢驗推遲至用戶所在地,由雙方認可的檢驗機構檢驗並出具證明。
五、出口國檢驗,進口國復檢。按照這種做法,裝運前的檢驗證書作為賣方收取貨款的出口單據之一,但貨到目的地後,買方有復驗權。如經雙方認可的商檢機構復驗後,發現貨物不符合合同規定,且系賣方責任,買方可在規定時間內向賣方提出異議和索賠,直至拒收貨物。上述各種做法,各有特點,應視具體的商品交易性質而定。但對大多數一般商品交易來說,「出口國檢驗,進口國復驗』的做法最為方便而且合理,因為這種做法一方面肯定了賣方的檢驗證書是有效的交接貨物和結算憑證,同時又確認買方在收到貨物後有復權,這符合各國法律和國際公約的規定。我國對外貿易中大多採用這一做法。
⑺ 出口到那些國家需要做品質檢驗
在你們公司有進口或出口許可權的前提下,辦理進口或出口商檢,做到備齊貨(質量,數量,嘜頭要與同外商所簽合同一致),商檢所需文件(銷售合同,商業發票,裝箱單,提單,具體你們的情況需要的單據不清楚),備齊這些條件,向商檢部門申請報檢,驗貨(依單),如商檢合格依需要出憑單或憑條
如何辦理進出口商品檢驗?辦理進出口商品檢驗,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關於出口商品的檢驗,其程序如下:
1、商檢機構受理報驗。首先由報驗人填寫「出口檢驗申請書」,並提供有關的單證和資料,如外貿合同、
信用證、廠檢結果單正本等,商檢機構在審查上述單證符合要求後,受理該批商品的報驗;如發現有不合要求者,可要求申請人補充或修改有關條款。
2、抽樣。由商檢機構派員主持進行,根據不同的貨物形態,採取隨機取樣方式抽取樣品。報驗人應提供存貨地點情況,並配合商檢人員做好抽樣工作。
3、檢驗。檢驗部門可以使用從感宮到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等各種技術手段,對出口商品進行檢驗,檢驗的形式有商檢自驗、共同檢驗、駐廠檢驗和產地檢驗。
4、簽發證書。商檢機構對檢驗合格的商品簽發檢驗證書,或在「出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放行章。出口企業在取得檢驗證書或放行通知單後,在規定的有效期內報運出口。根據進口商品登記規定,進口商品的檢驗分兩大類。
一類是列入《種類表》和合同規定由我國商檢機構檢驗出證的進口商品。進口商品到貨後,由收貨、用貨或其代理接運部門立即向口岸商檢機構報驗,填寫進口貨物檢驗申請書,並提供合同、發票、提單、裝箱單等有關資料和單證,檢驗機構接到報驗後,對該批貨物進行檢驗,合格後,在進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印章,海關據此放行。
另一類是不屬上一類的進口商品,由收貨、用貨或代理接運部門所在地區的商檢機構申報進口商品檢驗,自行檢驗或由商檢機構檢驗,自行檢驗須在索賠期內將檢驗結果報送商檢機構,若檢驗不合格應及時向商檢機構申請復驗並出證,以便向外商提出索賠。
一、報驗。分下列幾種情況:
(1)在口岸,對列入國家商檢部門進出口商檢種類表的進口商品報驗,由口岸外運公司或收、用貨部門持貨運單據和《進口貨物報關單》向口岸商檢機構申請辦理報驗,由口岸商檢機構予以審核、編號登記並在《進口貨物報關單》上加蓋「已接受報驗」印章,申請人憑以向海關辦理進口報關,海關憑國家商檢機構「已接受報驗」印章驗關放行,准予卸貨。
(2)在貨到目的地,對列入「種類表」的進口商品報驗。由報驗單位填寫《進口商品檢驗申請單》,然後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報驗。報驗時應隨附下列單據或證件:
(a)對外貿易成交合同(副本);
(b)國外商業發票;
(c)裝箱清單;
(d)提單;
(e)進口貨物通知書。
如果申請檢驗品質、規格,還須提供國外品質證書、使用說明書及有關標准和技術資料;憑樣成交的,須提供成交小樣;如需申請殘損鑒定的,須提供《貨物殘損報告單》或鐵路商務記錄等有關單證;如需申請數量、重量鑒定的,還須提交發貨人提供的重量明細單、理貨清單。上述單證是檢驗、鑒定和判斷責任方的依據。
(3)未列入「種類表」的進口商品,由收、用貨部門自行組織檢驗,並將檢驗結果告知當地商檢機構。加發現質量、數量等問題,應保持現狀,並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報驗。
二、檢驗、出證。商檢機構受理上述報驗申請後,進行檢驗、出證。並在對外貿易合同約定的索賠期限內檢驗完畢。經檢驗合格的,簽發《檢驗情況通知單》;不合格的,簽發《檢驗證書》,由收、用貨部門送訂貨公司辦理對外索賠。以進口設備為例,步驟如下:
(1)驗收准備:督促收、用貨單位做好驗收准備,主要包括成立指揮,運輸、驗收、安裝調試、檔案、保衛等工作內容的臨時驗收小組,收集、翻譯進口設備的各種資料;熟悉資料,擬定驗收方案;培訓驗收人員;落實貨物堆放場地;有國外廠商技術人員共同驗收、安裝調試的,還要做好接待准備。
(2)拆箱檢驗。在拆箱前,先要查看包裝標志與合同、提單是否相符,再查看外包裝是否完好,有無破損、水漬、油污等。如發現問題,在詳細記載、拍攝照片及收存受損實物後,立即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鑒定,必要時請保險公司人員到場。如未發現問題,則可開箱進一步查看設備,零部件的裝載,內包裝是否完好;根據裝箱單核對數量,查看外觀有無銹損。如發現問題,按上述辦法辦理。
〖說明〗
1.進口商品規定有索賠期限,故檢驗工作必須在合同規定的索賠期限內進行。收、用貨部門向商檢機構申請報驗,應考慮商檢機構檢驗、出證的時間。如在檢驗中發現質量問題,並估計在索賠有效期內不能完成檢驗、鑒定的,收、用貨部門應及時與訂貨公司聯系,對外辦理延長索賠期或保留索賠權。超過索賠期限而又未提供延長索賠期或保留索賠權依據的,商檢機構有權拒絕受理檢驗。
2.一般進口設備在合同中均訂有品質保證條款。在品質保證期內,發現非操作、保養、維修不當而造成的質量問題,可申請商檢機構復驗。
3.進口商品在口岸卸貨時,發現商品殘損或數量短少,口岸外運公司或收、用貨部門應向口岸商檢機構申請報驗並給予鑒定、簽證。在口岸檢驗、鑒定有困難的,由口岸商檢機構辦理易地檢驗手續,由收、用貨部門向當地商檢機構申請辦理檢驗、鑒定、簽證。沒有辦理易地檢驗手續的,當地商檢機構一般不予受理檢驗。
4.進口商品合同中規定由售方來我國共同檢驗,或在到貨後發現問題確屬售方責任、需經售方派人會同檢驗的,一定要在合同規定的檢驗地檢驗。
5.進口機動車輛的使用者,在辦理行車執照前,先進行驗收,並向當地商檢機構辦理進口機動車輛登檢手續。經登檢後,發給《進口機動車輛檢驗通知單》,憑此向交通監理部門辦理行車執照。
6.重要的進口商品和大型的成套設備,收貨人依據對外貿易合同約定,在出口國裝運前進行預驗、監造或者監裝,商檢機構可派出檢驗人員參加。
《公約》等規定的買方檢驗權。是一種法定的檢驗權,它服從於合同的約定,買賣雙方通常都在合同中對如何行使檢驗權的問題作出規定,即規定檢驗的時間和地點、主要有以下五種做法:
一、在出口國產地檢驗。發貨前,由賣方檢驗人員會同買方檢驗人員對貨物進行檢驗,賣方只對商品離開產地前的品質負責。離產地後運輸途中的風險,由買方負責。
二、在裝運港(地)檢驗。貨物在裝運前或裝運時由雙方約定的商檢機構檢驗,並出具檢驗證明,作為確認交貨品質和數量的依據,這種規定,稱為以「離岸品質和離岸數量」為准。
三、目的港(地)檢驗。貨物在目的港(地)卸貨後,由雙方約定的商檢機構檢驗,並出具檢驗證明,作為確認交貨品質和數量的依據,這種規定,稱為以「到岸品質和到岸數量」為准。
四、買方營業處所或用戶所在地檢驗。對於那些密封包裝、精密復雜的商品。不宜在使用前拆包檢驗,或需要安裝調試後才能檢驗的產品,可將檢驗推遲至用戶所在地,由雙方認可的檢驗機構檢驗並出具證明。
五、出口國檢驗,進口國復檢。按照這種做法,裝運前的檢驗證書作為賣方收取貨款的出口單據之一,但貨到目的地後,買方有復驗權。如經雙方認可的商檢機構復驗後,發現貨物不符合合同規定,且系賣方責任,買方可在規定時間內向賣方提出異議和索賠,直至拒收貨物。上述各種做法,各有特點,應視具體的商品交易性質而定。但對大多數一般商品交易來說,「出口國檢驗,進口國復驗』的做法最為方便而且合理,因為這種做法一方面肯定了賣方的檢驗證書是有效的交接貨物和結算憑證,同時又確認買方在收到貨物後有復權,這符合各國法律和國際公約的規定。我國對外貿易中大多採用這一做法。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⑻ 國際貿易中索賠期限是如何規定的
在國際來貿易合同中,交源易雙方一般是通過檢驗條款和索賠條款明確規定索賠期限的。在索賠期限內,買方才可就品質、數量、包裝等與合同規定不相符合之處向賣方索賠。另外,對於某些商品,特別是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和使用後才能發現質量和性能方面問題的商品,合同中還規定有品質保證期。這里的品質保證期是指,買方接受賣方提交的貨物後,在保存和使用期發生質量問題向賣方提賠的期限。索賠期限以及品質保證期的長短,一般都由合同雙方根據商品特點、運輸方式和驗收條件協商確定。此外,索賠時效(索賠期和品質保證期)應正確選定起算日期,通常應訂為「貨到目的地卸完之日起」或「貨到買方最終目的地之日起」,而不是「從進口之日起」或「到岸之日起」,更不能是從「發運之日起」。
在合同約定了索賠期的情況下,買方應抓緊檢驗驗收,一旦發現貨物有不符合合同規定的情況,因立即請檢驗機關復驗出證,並嚴格按約定的期限提賠。而在對貨物訂有品質保證期的情形下,只要所出現的質量問題是出在保證期內,買方都可向賣方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