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而不履行的行政不作為案件是否有訴訟時效
在行政不作為案件中,這一點很難舉證。首先,行政相對人一般都無從知道行政機版關的履職期限,更何況我國權現有行政法律法規規章也少有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期限的規定;其次,行政相對人更不太可能知道在行政機關不作為的情況下,應在多長時間內起訴。因此,對於《行訴法解釋》第39條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對於行政不作為案件而言,自行政機關接到申請的60日起,適用三個月的正常起訴期限是沒有依據的和不合理的。對於行政不作為案件的起訴期限,除《行訴法解釋》第39條外,還應補充適用《行訴法解釋》第41條,即至少應從行政機關接到申請之日起的60日後(行政機關接到申請之日起滿60日仍不作為,則可推定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內容即不作為)起算2年。
⑵ 有關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而申請行政復議的處理
行政復議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被申請人應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被申請人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或者有關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
行政復議機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都必須執行。履行行政復議決定是作為被申請人的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如果其拒絕履行,就構成行政違法行為,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實踐中,一些行政機關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的情況時有發生,主要是當行政復議機關經審查認為被申請人的具體行政行為有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依據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或者濫用職權、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等情形,而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被申請人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並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或者認為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而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時,被申請人不能正確對待,認為是行政復議機關不給面子,成心跟自己過不去,從而對行政復議決定採取抵制的態度,不履行或者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如有的行政機關對當事人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當事人不服,向該行政機關的上級行政部門申請行政復議,行政復議機關經審查認為當事人的違法情節較輕,原處罰決定適用法律不當,因而作出撤銷原處罰決定,責令重新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復議決定。
原處罰機關接到行政復議決定後,如拒不退還給當事人收取的罰款,就屬於拒不執行行政復議決定的違法行為,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經責令履行仍拒不履行的,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⑶ 行政機關的相關行為是否具有訴訟時效中斷效力問題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四十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提起訴訟不受前款規定期限的限制。
第四十八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屬於其自身的原因耽誤起訴期限的,被耽誤的時間不計算在起訴期限內。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況耽誤起訴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⑷ 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案件的起訴期限應如何計算
於某3年前向縣人民政府申請《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縣政府未答復。於某多次催要,內但縣政府均未答復。容於某無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決縣政府核發《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請問,於某的起訴是否超過起訴期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如果行政機關明確拒絕的,起訴期限應當從申請人知道被拒絕之日的次日起計算,超過法定起訴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是行政機關未答復的,在一般情況下,應當從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辦理期限屆滿之日的次日起計算,超過法定起訴期限的,法院原則上不予受理。但是,如果申請人申請後多次催辦的,應當將每次催辦視為申請人的再次申請,其起訴期限,應當從最後一次申請行政機關辦理的期限屆滿之日的次日計算。該案屬於後一種情況中的特殊情況,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於某的起訴期限為3個月,起訴期限應當從其最後一次催促縣政府辦理《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的期限屆滿之日的次日開始計算。若從於某最後一次催辦的期限屆滿之日的次日開始計算,於某起訴時未超過3個月,即未超過起訴期限,同時符合其他起訴條件的,法院應當受理此案。
⑸ 行政機關不作為的期限是什麼 行政訴訟的期限是什麼
一,行政主體的行為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積極的方式,表現為具體的作為;另一種是消極的方式,表現為具體的不作為.<<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相對人可以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相對人可對相應行政主體提起行政訴訟.至於行政不作為的期限,法律沒有相關規定.本人認為,只要相對人依法要求行政主體實施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行政行為,而行政主體在一定時期內不予作為的,一旦相對人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行政主體的不作為行為而遭到侵害或無法保障的,相對人都有權採取行政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行政訴訟的期間是人民法院,訴訟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行為的期限和日期.期限可分為法定期限和指定期限.法定期限是指法律規定的期限,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經過復議申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案件法院應在3個月內審結,二審案件應在2個月內審結,起訴後法院應在7日內決定是否受理,法院決定受理後5日內送達起訴書給被告,被告應在10日內提交答辯狀;不服一審判決應在15日內提起上訴,不服一審裁定應在10日內提起上訴;等.
指定期間是指在訴訟中某些情況出現後法院為當事人或訴訟參與人指定的期間.如,法院確認行政機關具有不作為情形,判決其限期履行法定職責等.
總之行政訴訟期限是法律或法院對進行或完成某種訴訟行為在時間上提出的要求.
⑹ 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
1、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2、法律依據:《勞動法》第三條第二款
⑺ 訴行政機關應主動履行法定義務案有無時效限制
如果申請某行政機關履行職責,而行政機關超過60日仍未履行職責,則可以在訴訟時效內(一般是2年)提起訴訟。對於緊急情況下的履職請求,沒有60日時間的限制。
法律依據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行政機關在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緊急情況下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其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間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⑻ 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時起訴期限的計算有何規定
抄在行政機關對當事人的申請不作出答復時,由於沒有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起訴期限從何時起算,是司法實踐中較為困難的問題,《行訴法解釋》分不同情形作了規定:
一、在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沒有對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期限作出規定的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的,行政機關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在60日屆滿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在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對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的期限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在規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在緊急情況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請求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法定職責時,行政機關不履行的,起訴期限不受上述規定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立即起訴。
⑼ 行政機關不履行法定職責 不予答復 起訴期間
一般是受理15天後